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0920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docx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

产程观察及异常产程处理技术

了解引发难产的因素

讨论预防难产的方法

降低难产的措施

正常分娩三要素:

产力(子宫收缩力、腹肌及膈肌收缩力、肛提肌收缩力)

产道(骨产道、软产道)

胎儿(胎儿大小、胎位、胎儿发育)

产程观察

产力:

子宫收缩力的特点:

节律性(加强期、极期、减弱期);对称性和极性;缩复作用

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

胎儿情况

母亲情况

正常产程

总产程(规律宫缩至胎盘娩出)不能超过24小时

第一产程(规律宫缩至宫口开全——潜伏期、活跃期)约需11~12小时

第二产程(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初产妇约需1~2小时

第三产程(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约需5~15分钟,不超过30分钟

潜伏期和活跃期正常进展

潜伏期:

规律宫缩至宫口开大3cm,平均每2~3小时扩张1cm,约需8小时,最大时限16小时,超过16小时为潜伏期延长。

活跃期(加速期、最大加速期、减速期):

宫口扩张3~10cm,约需4小时,最大时限8小时,超过8小时为活跃期延长。

加速期:

宫口扩张3~4cm,约需1.5小时。

最大加速期:

宫口4~9cm,约需2小时。

减速期:

宫口9~10cm,约需0.5~1小时。

美国医学会标准

活跃期宫颈扩张和胎头下降最小限度

初产妇:

宫颈扩张应为1.2cm/h

胎头下降应为1cm/h。

经产妇:

宫颈扩张应为1.5cm/h

胎头下降应为2cm/h。

产程图的重要性

产程图:

是指以临产时间(小时)为横坐标,以宫口扩张程度(cm)为纵坐标在左侧,先露下降速度(cm)在右侧,划出宫口扩张曲线及胎先露下降曲线。

警戒线和行动线

产程图

图1

图2

图3

胎头位置高低的判定

对难产的认识

人们认为分娩过程是自然的,期望每一件事情都是自然地进行。

然而,我们知道:

许多分娩常会导致相反的结果。

因此“分娩是一本没有打开的书”,只有提高警惕才能有助于我们准备处理产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和灾难。

分娩也是最难诊断的情况之一,错误的诊断常导致错误的处理。

判别难产产前危险因素

身材矮小,特别是脖子较短的孕妇

骨骼异常:

骨盆外伤、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佝偻病

阴道、宫颈和子宫发育异常、盆腔肿瘤

胎儿过大(头盆不称)

子宫过度膨胀:

多胎妊娠、羊水过多

年龄过小:

青少年和青春期前妊娠

异常先露和异常胎位

引发难产的因素

产次

产力

产道

胎儿(体重、胎位、发育异常)

宫内感染

其他(失望、无助、不幸等情感因素)

难产产程中的因素

对产妇的焦虑情绪缺乏关注、缺乏护理支持

过早入院待产

缺乏监测:

必须牢记:

一旦临产,就是产程

持续胎心监护

体位、限制走动

硬膜外麻醉

产程进展异常

产程延长:

宫颈扩张和胎头下降缓慢

产程延长的诊断:

产程不能以最低速率即每小时一厘米的进度进行

产程停滞:

活跃期2~4小时,宫口无扩张,胎头无下降。

宫颈扩张和胎头下降缓慢原因:

镇静剂、麻醉、宫内感染、胎位异常

梗阻性难产的征象

梗阻性难产是产程延长的结局和最终结果。

特征是:

尽管有强烈的宫缩,但产程无进展,并出现胎儿颅骨变形增加,胎儿安全受到威胁,以及产母衰竭的迹象。

突出表现:

产程延长,在使用产程图的地方,可以发现宫颈扩张很慢,超过一定的时间没有增大。

有时宫颈完全扩张,但胎头没有下降,特别是那些在家分娩,没有监测的产妇。

临床经过

初产妇:

子宫停止收缩和宫缩变弱,最后停止。

经产妇:

子宫收缩直到衰竭为止。

子宫:

变软、下段拉长,形成缩复环。

有时候子宫会发生破裂,先露部升高离开盆腔,孕妇常有内出血,出现休克,心动过速,口渴,意识淡漠。

如果鼓励妇女向下用力:

外阴水肿、膀胱水肿、血尿

胎儿:

胎儿窘迫,肺炎、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败血症、死亡。

预防

识别高危孕妇

保健工作者和病人之间相互理解和联系。

健康教育、免疫接种

产前保健:

运输、情感和体力支持。

产程中和分娩过程中:

有效的护理

产程处理技术:

对产程的正确诊断、监测、根据产程图及时干预。

对孕妇的支持:

提供水、能量和减轻疼痛。

产程进展延缓,应马上作出决定,并及时采取行动。

产程延长的结局

感染——产褥期败血症

产后出血

膀胱阴道瘘和其他损害如直肠阴道瘘

肾功能衰竭

贫血和心衰

子宫破裂需行子宫切除术

死亡

预防、处理产程延长和难产的技能

所有从事孕妇保健的工作者必须具备技术能力。

梗阻性难产最好的处理办法是预防

策略:

正确使用产程图

及时做出决断

采取行动

潜伏期延长的处理

如果产妇在潜伏期入院:

在卫生院

4小时重复评价——没有进展,分析原因。

8小时重复评价——没有进展,转到医院。

如果有胎膜早破或有感染迹象或高危——转上级医院。

如果产妇在潜伏期入院:

在医院

4小时重复评价——没有进展,分析原因。

8小时重复评价——没有进展,人工破膜(在HIV/AIDS常见的国家,不采用人工破膜加速产程,因为它增加了病毒母婴传播的机会)、缩宫素加速产程(除外头盆不称)。

活跃期延长的处理

排除异常先露、头盆不称(胎头下降失败变形增加)、胎儿窘迫。

如果有这些因素存在,行剖宫产。

静脉补液

麻醉

静脉点滴缩宫素

没有进展或有胎儿窘迫,应行急诊剖宫产。

对经产妇要更加小心,盲目使用缩宫素,会造成子宫破裂。

如果怀疑有头盆不称,应行剖宫产。

难产及与顺产的关系

难产——产力、产道、胎儿,三因素中任何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发生异常以及三个因素互相不能适应,使得分娩过程受到阻碍。

相互转化——三因素相互转化:

顺产——难产;难产——顺产

能否顺产——在于严密观察产程,分析三因素的关系,及时处理。

正常子宫收缩力图

产力异常与产道和胎儿的关系

子宫收缩产力异常——是指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异常或强度、频度发生改变。

与产道和胎儿的关系:

多因产道和胎儿异常所致。

子宫收缩力异常分类

子宫收缩力异常

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过强

协调性—不协调性协调性——不协调性

原发性——继发性急产强直—痉挛

临床见到的子宫收缩乏力类型

常见的:

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继发性)

少见的:

协调性宫缩过强。

罕见的:

不协调性宫缩过强

继发性宫缩乏力与原发性的区别

继发性宫缩乏力:

临产早期宫缩力正常,宫口扩张进入活跃期或第二产程时宫缩力减弱。

原发性宫缩乏力:

产程开始就出现宫缩乏力,宫口不能如期扩张,胎先露部不能如期下降,导致产程延长。

产力异常的原因

头盆不称或胎位异常

子宫因素:

发育异常、过度膨胀、肌瘤、肌纤维变性

精神因素:

过度紧张、进食少、消耗过多

内分泌失调

药物影响:

宫缩抑制剂、镇静剂、止痛剂、麻醉剂

临床表现

宫缩乏力——虽正常的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但收缩的强度不够。

因宫腔压力低,对胎儿影响不大,可产程会延长。

产程曲线异常——潜伏期延长(超过16小时)、活跃期延长(超过8小时)、活跃期停滞(2小时无进展)、第二产程延长(初产妇超过2小时,经产妇超过1小时)。

对母儿的影响

对产妇的影响:

疲劳乏力、肠胀气、排尿困难。

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

产程延长、产后出血、产褥感染。

对胎儿的影响:

影响胎头的机转使产程延长、增加手术产的机会。

产道

骨产道(骨盆各平面、骨盆轴和倾斜度)

骨盆入口平面(入口前后径,11cm)

中骨盆平面(坐骨棘间径,10cm)

骨盆出口平面(坐骨结节间径,8.5~9.5cm(>8cm))

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假想平面中点的曲线,胎儿沿此轴娩出。

其方向是:

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

骨盆倾斜度—直立时,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度。

骨盆各平面

中骨盆平面

出口平面

骨盆的测量(对角径或骶耻内径)

骨盆的测量(坐骨棘间径)

出口横径和耻骨弓角度

耻骨弓角度

骨盆轴

骨盆倾斜度

骨产道异常

骨盆入口平面狭窄:

入口前后径<10cm,骶耻外径<18cm,入口呈横扁圆形(扁平骨盆)

中骨盆及出口平面狭窄:

入口平面各经线尚正常,但两侧骨盆壁向内倾斜成漏斗状,中骨盆及出口平面明显狭窄,坐骨棘间径<10cm,坐骨结节间径<8cm。

其它异常骨盆:

类人猿骨盆、均小骨盆及畸形骨盆。

入口平面狭窄——临床表现

胎头衔接受阻(跨耻征阳性)

胎位异常(臀位或横位)

胎膜早破(产程正式开始前胎膜破裂)

宫缩乏力(继发性)

 

骨盆入口狭窄——诊断

产前检查:

临近预产期,初产妇胎头尚未入盆,孕妇腹部可呈悬垂腹或尖腹,跨耻征阳性或可疑。

臀先露或肩先露者要考虑有无入口狭窄

出现胎头位置异常如前(后)不均倾时

骨盆测量:

骶耻外径<18cm或对角径<11.5cm。

中骨盆狭窄——诊断和临床表现

阴道检查:

坐骨棘间径小于10cm(小于6横指),坐骨切迹<2横指。

活跃期异常:

活跃期延长、停滞

胎头位置异常:

持续性枕横(后)位

第二产程延长

骨盆出口狭窄诊断和临床表现

诊断:

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8cm,小于等于7cm为重度漏斗骨盆,7cm以上,8cm以下为轻度漏斗骨盆,应测后矢状径。

临床表现:

产程停滞或第二产程延长

胎儿

胎头的径线(双顶径9.3cm,枕额径11.3cm,枕下前囟径9.5cm,枕颏径13.3cm)

胎头变形(颅骨、颅缝、囟门)

胎儿体重

胎位(纵产式、胎方位)

胎儿畸形

胎头位置异常

正常分娩机砖:

胎儿先露部随着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地进行一系列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

临床上枕先露占95.75~97.75%,枕左前位最常见。

胎头位置异常(占6~7%)包括:

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面先露、额先露、高直位、前(后)不均倾位。

胎头入盆

胎头变化

内旋转

产程处理中需要回答哪些问题?

母亲和胎儿有没有危险因素

胎儿情况怎样?

产程进展好不好?

母亲的情况怎样?

有无干预的指征

产程处理有哪些步骤?

入院时要全面评价

产程中要正确观察和测量

记录在产程图上

检查和处理的决定

产程处理的监督检查

处理决定的执行

记录的质量控制

母亲和胎儿结局的评审

产力异常处理原则

寻找原因(胎儿、骨盆及其他原因)

一般处理(消除紧张、鼓励进食、促排尿、适当使用镇静剂)

加强宫缩(人工破膜、缩宫素静脉点滴)

无效果:

如在第一产程,应及时改变分娩途径,如在第二产程能助产时可助产,不能助产,行剖宫产。

预防产后出血及感染

狭窄骨盆的处理原则

(1)

入口狭窄:

试产(临产后规律宫缩6~8小时),如不成功,应行剖宫产。

骶耻外径<16cm,前后径<8.5cm,正常大小足月活胎须剖宫产。

骨盆入口前后径狭窄时,易导致前不均倾或后不均倾,会造成难产,应注意。

狭窄骨盆的处理原则

(2)

中骨盆狭窄:

宫口开全2小时,胎头位置低,可助产。

第二产程延长或停滞时,胎头位置高,助产困难者,应剖宫产。

出口狭窄:

出口横径小于等于7cm,足月胎儿需做剖宫产。

出口横径等于7cm,横径加后矢状径大于15cm,胎儿体重<3400g,可以阴道分娩,否则应行剖宫产。

头位难产的认识

1978年,凌萝达

发病率——12.56%

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母儿严重合并症

严密观察产程,学会使用产程图

适时改变分娩方式

避免教条和经验主义

头位难产的原因

头盆不称

胎头位置异常(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面先露、额先露、高直位、前(后)不均倾位)

骨盆倾斜度过大

产力异常

胎头位置发生异常的机理

头先露时因产力、产道、胎儿三因素间不能协调,胎头下降、俯屈、旋转不能按正常机转进行而发生胎头位置异常。

如胎头在盆腔内旋转受阻可呈持续性枕横(后)位;胎头以不同程度仰伸入盆造成面先露、额先露及不均倾的顶先露。

持续性枕横(后)位

定义:

胎头以枕横位衔接,下降至中骨盆时应内旋转成枕前位,如果没有完成内旋转,仍是枕横位,称持续性枕横位;如枕骨位于母体骨盆后方,而造成难产称持续性枕后位。

枕后位

持续性枕横(后)位——原因

骨盆异常(常见于男性骨盆或类人猿型骨盆。

特点是:

前半部窄,后半部宽)

胎头俯屈不良(胎儿脊柱与母亲脊柱接近,不利于胎儿俯屈)

子宫收缩乏力

头盆不称

临床表现

协调性宫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

产妇自觉肛门坠胀及排便感,过早使用腹压,造成宫颈水肿和产妇疲劳。

第二产程延长或停滞

肛门或阴道检查:

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横径上,枕部位于母体左侧或右侧。

胎头矢状缝位于骨盆斜径上,枕部位于骨盆后方为枕后位

对母儿影响

对产妇的影响:

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手术助产、软产道损伤;产后出血、感染;胎头长时间压迫软产道,造成局部组织缺血坏死脱落,形成生殖道瘘。

对胎儿的影响:

胎儿窘迫、产伤、新生儿窒息

处理原则

第二产程进展缓慢或二程延长,及时行阴道检查,先露在棘下3cm或以下,手转胎头至枕前位,自然分娩或阴道助产。

先露位置较高,旋转阻滞,宫缩乏力,除外头盆不称后,慎用缩宫素点滴加强宫缩,严密监测产程进展,如无进展,需剖宫产结束分娩。

先露高,产瘤大,胎头变形明显,摸不清胎耳,估计产钳助产有困难,应及时行剖宫产。

注意防治产后出血

难产的预防

常根据产程图

在分娩早期可能需要经常检查宫颈

检查人员的连贯性可减少主观误差

(相对固定人员)

头位难产的判断

全面评价——个人经验仅供参考

仔细观察产程——产程进展缓慢时要分析潜伏期——8小时(最长时限16小时)活跃期——4小时(最长时限8小时)

阶段性评价

三因素的相互协调

预防难产的方法

孕妇及家属的教育

接生者期待阴道分娩

掌握引产指征

提供有训练的分娩护理(导乐)

人工破膜应有指征

提供其他疼痛控制法

严密观察产程及时处理

对所有分娩的产妇进行审核

降低难产的措施

人工破膜

异常胎位的纠正

缩宫素点滴

人工破膜注意事项

临产胎头已入盆,宫缩弱,需人工破膜加强宫缩者。

破膜应在宫缩间歇期进,以防羊水栓塞。

胎位异常的纠正

枕后位与难产有明显的相关性

可随母亲的体位改变而自动旋转(5~10%不能自发旋转)

手法旋转有助于分娩

缩宫素的应用

小剂量(5%GS500ml+缩宫素2.5U)

低浓度(0.5%)

静脉点滴(每分钟8滴开始)

禁止肌肉注射、不能滴鼻、不能穴位注射。

根据宫缩调整滴数

适应症

除外头盆不称

无胎位异常

原发性和继发性宫缩乏力

潜伏期或活跃期延长与停滞者。

禁忌症

头盆不称、胎儿窘迫、先兆子宫破裂。

缩宫素过敏者

不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者

严重的心肺功能不良者

严重的宫内感染者

瘢痕子宫(慎用)

 

切记!

产程一旦出现停滞,应积极寻找原因,不可盲目使用促宫缩药。

寻找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事项

首先除外头盆不称,产道有无异常。

慎重估计胎儿体重

纠正产妇全身一般状况,解除产妇紧张、恐惧心理,鼓励产妇的信心。

若产力异常可先行人工破膜,优点是能及时了解羊水性状和监测胎儿宫内安危,部分孕妇破膜后,产程进展较快,可避免使用药物促宫缩。

人工破膜无明显效果时,可选择缩宫素小剂量点滴。

一般破膜后观察一小时。

无有效宫缩,即可使用缩宫素。

处理后,需密切关注产程进展。

注意母儿情况。

总结

(1)

难产有许多原因

产程处理的某些方面会增加难产

早期认识会增加治疗成功率

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在治疗中都发挥作用

总结

(2)

教育

临产的准确诊断

人工破膜的合理应用

评估产程停滞

缩宫素的合理应用

连贯护理(导乐)

高级医师决策

标准化产后评估

谁对产程负责?

一旦进入产房,助产士要检查病人,制定处理计划,并接受医生和高级助产士的双重检查。

如果双重检查做的不正确,所有的病人危险将会发生,导致围产儿,甚至母亲死亡。

产程期间,助产士每半小时检查一次胎心、宫缩、母亲的脉搏和血压。

谁对产程负责?

潜伏期,助产士每4小时行一次阴道检查,活跃期每2小时查一次,了解胎头的位置。

第一次阴道检查,仔细检查,以后的阴道检查只查宫颈扩张和胎头的位置和变形程度。

产程期间每4小时,医生或高级助产士要复习一下结果和决定。

如果4小时一次的这种复习不能正确进行,所有的病人,也会存在导致围产儿死亡,甚至母亲死亡的危险。

完整的产程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