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9640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2.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油气藏开发地质.docx

油气藏开发地质

公司内部编号:

(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9018)

 

油气藏开发地质

1.石油、天然气的概念

石油:

地下天然产出的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沥青)的烃类混合物。

原油:

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元素组成与化合物组成

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依次为:

碳、氢、硫、氮、氧、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

(构成石油的灰分),含量极微(万分之几),但可多至30余种,如:

Fe、Ca、Mg、Si、Al、V、Ni……其中钒、镍含量及比值(V/Ni)已用于石油成因及运移研究。

石油的化学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烃类和非烃两大类,其中烃类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石油非烃组成—S、N、O化合物。

异戊间二烯型烷烃是由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演化而成,因此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标志化合物—“指纹”化合物。

3.石油的主要馏分和组分

馏分:

根据沸点范围的不同切割而成的不同部分。

轻馏分:

碳数低,分子量小的烷烃、环烷烃组成。

中馏分:

中分子量和较高碳数的烷烃、环烷烃,含有一定数量的芳烃及少量含N、S、O化合物。

重馏分:

大分子量和高碳数环烷烃、芳烃、环烷芳烃和含N、S、O化合物。

组分:

对不同有机溶剂的溶解、吸附性质不同而分离出来的产物。

油质:

饱和烃+芳香烃,溶于有机溶剂,硅胶不吸附,荧光天蓝色。

胶质:

芳香烃+非烃化合物,部分有机溶剂溶解,硅胶吸附,含量与石油密度有关,荧光黄色、棕黄色、浅褐色。

沥青质:

脆性固体物质,稠环芳烃+烷基侧链的高分子,少数有机溶剂溶解,硅胶吸附,荧光呈褐色。

荧光性:

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的特性。

4.天然气的主要赋存形态

气藏气(干气,贫气):

烃类气体单独聚集成藏,不与石油伴生。

气顶气(湿气,富气):

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气顶产出的天然气。

溶解气(dissolvedgas):

地层条件下溶解在石油和水中的天然气。

凝析气(condensategas):

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形成凝析气。

----湿气,采出过程中反凝析出凝析油。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水合物,高压、一定温度下:

甲烷分子封闭在水分子所形成的固体晶格中----冰冻甲烷。

水溶气:

天然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小;但地层水大量存在,水溶气资源不可忽视。

5.干酪根的概念和化学分类

干酪根:

沉积物或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Ⅰ型干酪根:

单细胞藻类(海藻)残体组成,富含脂类化合物,H/C高,O/C低,含大量脂肪族烃结构(链式结构为主),少环芳烃和含氧官能团,生成液态石油潜力大,油页岩属此类。

典型腐泥质类型(sapropelic)。

最大转化率80%。

Ⅱ型干酪根:

介于Ⅰ、Ⅲ之间,过渡性,来源于海洋飘浮植物及浮游动物,具多环饱和烃结构。

生油气潜能介于二者之间。

类脂型(liptimitic)。

Ⅲ型干酪根:

源于富木质素和碳水化合物的高等陆源植物碎屑形成的,H/C低,O/C高,多环芳香烃结构为主,生油潜力小,天然气的主要母质。

典型腐殖质类型(humic)。

最大转化率30%。

6.石油生成的条件与生油过程

石油生成的条件:

1.油气生成需要的基本地质条件:

足够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原始有机物质、一定的堆积速度、长期稳定下沉的构造环境

2.有利于油气生成的构造条件:

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发生长期持续下沉的地区、下沉速度与沉积物沉积速度大致相当

3.油气生成的岩相古地理条件:

形成沉积有机质的主要场所是海洋、湖泊

4.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因素:

细菌、温度、时间、催化剂、放射性。

石油生成的过程:

1.未成熟阶段

温度:

10-60℃。

主要作用因素:

生物化学作用

(细菌、酵素)

有机质演化过程:

在还原环境中,沉积有机质被部分分解,产生CO2、CH4、NH3、H2S、H2O等;同时形成更为稳定的干酪根。

主要烃类产物:

生物化学甲烷

2.成熟阶段

温度:

60-180℃。

主要作用因素:

热降解作用。

(催化剂、温度)

有机质演化过程:

干酪根在热力作用下逐步向油气转化。

随温度持续增高,生油反应的速度和生油量显着增大,直至达到生油高峰。

此后,生油量开始明显减少,生气量相应迅速增大。

至约180℃后,干酪根的生油潜力枯竭,只能生成气态烃类。

3.过成熟阶段

温度:

>180-250℃。

有机质转化末期。

此阶段已生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分解,转变成最稳定的甲烷,以及碳质残渣(碳沥青或石墨)。

7.生油岩定义、主要岩类及岩性特征

生油岩:

在天然条件下曾经产生和排出烃类并已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

粘土岩类生油岩:

1.岩类:

泥岩(mudstone)、页岩(shale)、粘土岩(clayrock)

2.特征:

-颜色较暗,以灰色、灰黑色、灰绿色为主(有机质丰富)。

-生物化石丰富,沉积环境安静、缺氧,水体稳定。

-富含分散状原生黄铁矿,水平层理。

碳酸盐岩类生油层:

1.岩类:

石灰岩(limestone),生物灰岩(biosparite),泥灰岩(micrite)。

2.特征:

-岩性主要为低能环境下形成的隐晶-粉晶灰岩。

-颜色较深,多为灰色、深灰色、褐灰色。

-含生物化石丰富,含原生黄铁矿。

剩余有机碳含量:

指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

8.储集层概念、特征、主要类型

储集层:

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层。

含油气层:

储集了一定数量的石油或天然气的储集层。

油层:

具有工业价值的含油气层。

产层:

已经开采的具有工业价值的含油气层。

特征:

1.孔隙性:

具有能够储存油气的孔隙空间的性质,反映储集油气的能力大小

2.渗透性:

在有压差存在的条件下,岩石本身容许流体通过的性能,反映产出油气能力的大小

类型:

按岩石类型分:

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其它储集层(火山岩储集层、结晶岩储集层、泥质岩储集层)

9.碎屑岩的储集空间类型

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构成主要的储渗空间;裂缝在少数情况下可对渗透性能的改善起重要作用。

砂岩体:

指某一沉积环境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岩性和分布特点,并以砂质为主的沉积岩体.砂岩体是研究和划分碎屑岩类储集层的基本单元。

砂岩体的主要类型:

洪积扇砂砾岩体;河流砂岩体;三角洲砂岩体;滨浅海(湖)砂岩体;深水浊积砂岩体;风成砂岩体

10.孔隙类型

孔隙系统是由相对较大的孔隙(pore)和位于孔隙之间的狭窄喉道(porethroat)彼此连接而成。

总孔隙度(绝对孔隙度):

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有效孔隙度:

岩样中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空间总体积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

11.影响碎屑岩储渗能力的因素

物源及沉积环境:

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

石英、长石、云母、重矿物、岩屑;一般石英砂岩的储集物性比长石砂岩好。

碎屑颗粒的粒度和分选:

取决于沉积介质的能量条件和搬运距离。

随着搬运距离加长,粒度变细、分选变好;沉积介质的强烈扰动有助于提高分选性。

理想条件下孔隙度的大小与粒度无关,但孔隙个体的大小与粒度明显相关。

碎屑颗粒的排列方式和磨圆度:

排列越疏松,孔隙半径越大,连通性越好,渗透率越大;一般地,磨园度越好,岩石储集物性越好;磨圆度与搬运距离及沉积介质的能量条件密切相关;排列方式与沉积介质的能量条件及成岩前的埋藏深度有关。

基质的含量:

随碎屑颗粒同时沉积的粘土级(d<)颗粒;受沉积期水动力条件的控制:

水动力较强时,基质不易沉淀下来,岩石中基质含量少;孔隙充填物;基质内的微粒间孔也很小。

成岩后生作用:

机械压实作用:

发生在沉积物埋藏较浅的成岩期;使碎屑颗粒排列渐趋密集,孔隙度、渗透率降低;当碎屑颗粒中有较多岩屑等软质成分时,压实影响可很大。

化学压实作用:

发生在颗粒接触点上,即应力集中点上明显的溶解作用;造成颗粒镶嵌接触或缝合接触,使粒间孔变小;溶解物质的再沉淀,进一步使、K降低。

胶结作用:

胶结物的含量是影响储集物性重要因素;胶结物的成分不同,影响程度不同,泥质>钙质>硅、铁质;自生粘土胶结物的类型及其分布形式。

溶解作用:

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作用;通过可溶性组分(颗粒、胶结物、交代物、基质)的溶解,可将原有孔隙扩大,也可形成新的孔隙

;可发生在埋藏期(有机质成熟过程生成的CO2和有机酸形成酸性水),也可发生在表生期(大气淡水及地表水的溶蚀)。

破裂作用:

包括构造应力导致的破裂(构造裂缝)和成岩过程导致的破裂(如收缩缝);对孔隙度的影响很小,但在特定情况下对渗透率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12.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及影响其储渗能力的因素

储集空间类型:

原生孔隙:

最主要的类型为粒间孔、粒内孔和生物骨架孔

粒间孔隙——以粒屑灰岩最发育,如鲕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内碎屑灰岩等

粒内孔隙——以生物体腔孔、鲕粒内孔较多

生物骨架孔——生物礁灰岩

次生孔隙:

主要包括晶间孔隙、溶蚀孔隙(包括溶洞/溶缝)、裂缝

晶间孔隙——由于交代/重结晶/胶结等作用形成的矿物晶体之间的孔隙,以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晶间孔隙最重要

溶蚀孔隙——岩石组分被溶解形成的孔隙。

粒内/粒间/晶间溶孔,按大小分为溶孔(大致等轴状,d<、溶洞(d>1mm)、溶缝。

溶洞和溶缝在古风化壳上最发育

裂缝——形成于构造应力作用(构造缝)、成岩作用(成岩缝)、风化作用(风化缝)、古风化壳由于地表淋滤和地下水渗滤溶蚀所形成或原有的裂缝改造而形成(溶蚀洞缝)。

宽度<者称微裂缝,宽度>1m者称巨缝或缝隙。

碳酸盐岩储层类型:

孔隙型碳酸盐岩储集层:

粒间孔、晶间孔、生物骨架孔

裂缝型碳酸盐岩储集层:

发育在致密、性脆、质纯的碳酸盐岩中

溶蚀型碳酸盐岩储集层:

发育各种各样的溶蚀孔隙、裂缝,常分布在不整合面和大断裂带附近。

钻井过程中易出现放空、井喷、泥浆漏失等现象。

复合型碳酸盐岩储集层

影响孔隙储渗能力的因素:

沉积环境:

决定原生孔隙的发育程度;原生粒间孔隙的发育程度主要受颗粒(粒屑)的大小、分选及灰泥基质的含量控制;因此浅水、高能的沉积环境常是有利于原生粒间孔隙型储层分布的地带——台地前缘斜坡、浅滩、潮坪、生物礁。

成岩后生作用:

破坏性成岩作用:

机械压实、化学压实、胶结作用

——机械压实作用:

造成的孔隙减少不甚重要

——化学压实作用:

能显着减少岩石及孔隙体积,形成缝合线构造

——胶结作用:

造成原生孔隙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在很多情况下,胶结物的存在与否及数量多少成为影响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

建设性成岩作用:

溶解作用、破裂作用、白云岩化作用、重结晶作用

——溶解作用:

溶解作用强度及溶蚀孔隙发育程度的控制因素

(1)岩石的可溶性:

取决于岩石矿物成分、不溶组分含量、岩石结构等

岩石的溶解度顺序:

石灰岩>云质灰岩>灰质云岩>白云岩>含泥质灰岩>泥灰岩

(2)水的溶解能力:

取决于水的性质和水的运动状况

地下水运动的垂直分带性:

渗流带:

水流方向近垂直,流速快,作用时间短,溶解作用差,仅发育垂直溶缝、洞。

潜流带:

水作水平流动,流速慢,作用时间长,水平溶洞发育。

(3)地貌、气候、构造因素的影响:

地貌、气候、构造因素

——白云岩化作用:

石灰岩中的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而形成白云岩的作用。

经白云岩化后,岩石晶粒变大,岩性变疏松,物性变好。

——重结晶作用:

使岩石晶粒变粗,晶间孔隙个体变大,物性变好。

影响裂缝储渗能力的因素:

岩性因素(脆性):

岩石成分:

脆性由大到小:

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盐岩→石膏

随着泥质含量增加,岩石脆性减弱,塑性增加;硅质含量增加,岩石脆性增加,塑性减弱。

岩石结构:

质纯粒粗的碳酸盐岩脆性大,易产生裂缝。

厚度及组合:

厚度小,裂缝发育,但规模小;薄互层也易产生裂缝。

厚层碳酸盐岩缝少,但缝规模大。

白云岩化作用:

石灰岩向白云岩变化中,晶粒变粗,脆性增加,裂缝易发育。

构造因素——受应力作用控制:

四川局:

一占(高点)三沿(沿长轴、沿断层、沿扭曲)

13.碳酸盐VS岩屑岩

14.盖层定义及岩石类型

盖层:

位于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

岩石类型:

泥质岩类(泥岩、页岩)盖层

蒸发岩类(盐岩、石膏、硬石膏)盖层

碳酸盐岩类盖层

15.生储盖组合的定义和类型

概念:

剖面上紧密相邻的包括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的有规律的组合。

基本类型:

1.正常式

下生、中储、上盖

我国多数油田

2.侧变式

生储同层,低生侧储上盖

克拉玛依:

乌尔禾系

3.顶生式

顶生底储、生盖同层

任丘

4.自生自储自盖式

石灰岩中局部裂缝发育段、泥岩中砂岩透镜体、泥岩中裂缝发育段

川南二迭系石灰岩的某些气藏

16.油气运移、初次运移、二次运移的概念

油气运移:

石油、天然气在地壳中的任何移动。

初次运移:

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中的运移。

与生油同时或略后,边生边移。

二次运移:

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的一切运移。

油气以具有一定体积的游离相态进入储层。

17.圈闭、油气藏和油气田的概念

圈闭:

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地质场所。

油气藏:

在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油气田:

受单一局部构造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一系列油气藏的总和。

18.溢出点、闭合高度、闭合面积的概念

溢出点:

油气充满圈闭后最先开始向外溢出的位置点。

闭合高度(闭合度):

圈闭中储集层顶面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

闭合面积:

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定的封闭区面积。

19.底水油藏、边水油藏和气顶油环油藏的概念

底水油藏:

当油藏油柱厚度小于储层在构造高点处的厚度时,油水界面海拔高于储层底面高点处的海拔,油柱下方到处都有可动水的油藏。

边水油藏:

当油藏油柱厚度大于储层在构造高点处的厚度时,油藏高点附近的油柱下无底水,边部才有底水的油藏(边水)。

气顶油环油藏:

油气藏高点附近气柱下无底油,油体呈环状分布。

20.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烃源岩---提供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储集层---油气储-渗的空间和通道

盖层---使储集层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圈闭---油气聚集的地质场所

运移---油气从分散到集中的聚集过程

保存---使已形成的油气藏免遭破坏、得以保存至今

上述六大要素可归纳为三个基本条件:

1、具有充足的油气来源

烃源岩提供的油气能满足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需要。

2、具备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

通常把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同时存在并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套地层,称为一个生储盖组合。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能够有效地排驱进入具备良好储渗能力的储集层,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发生逸散。

三、具备有效的圈闭

圈闭的有效性:

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影响圈闭有效性的因素:

(一)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闭合面积与高度)

有效容积越大,越容易满足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要求。

(二)圈闭距油源区的远近

1.距油源区近的圈闭一般比距离远的圈闭有效性更高.

2.位于油气运移主要路径上的圈闭有效性更高

(三)圈闭形成时间的早晚

圈闭是油气聚集的场所或容器,先有圈闭存在,才能聚集油气。

因此,圈闭形成的时间必须早于油气运移和聚集时间,或两者同步才能有效地聚集油气。

21.油气藏的石油地质分类结果

一、构造油气藏

构造圈闭:

凡是因地壳运动使储集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构造圈闭。

构造油气藏:

在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为构造油气藏。

2、地层油气藏

地层圈闭:

指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油气在地层圈闭中的聚集称为地层油气藏。

3、岩性油气藏

岩性圈闭:

储集层岩性或物性发生横向变化而形成的圈闭;在岩性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岩性油气藏。

4、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能形成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在水动力圈闭中的油气聚集称水动力油气藏。

(“悬挂式”油气藏)

五、复合油气藏

复合圈闭:

如果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岩性和水动力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油气在复合圈闭中的聚集,形成的油气藏称为复合油气藏。

1.岩性尖灭2.透镜体3.地层超覆不整合4.潜伏剥蚀背斜5.基底隆升背斜6.背斜7.潜伏剥蚀背斜8.断层9.地层超覆不整合10.背斜

11.断块12.断块

22.钻井地质设计的作用是什么

在钻进过程中,取全、取准能够直接和间接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各项资料数据,为油气层(油气藏、油气田)评价提供依据。

23.井的类别有哪些,它们分别用于解决哪些地质问题

探井:

地质井--地质浅井、构造井

指在盆地普查阶段,由于地层、构造复杂,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不能发现和查明地层、构造时,为了确定构造位置、形态,查明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而钻的井。

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

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预探井

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评价井

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水文井--为了解水文地质问题和寻找水源而钻探的井。

开发类井:

开发井

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调整井

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24.探井钻井地质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基本(础)数据

包括:

井号、井别、井位、设计井深、目的层、完钻层位等

⑵区域地质简介

指地层、构造概况及邻井成果。

勘探概况,井位坐标、经纬度、地面海拔(海上钻井填写水深),构造位置、地理位置、测线位置;

⑶设计依据及钻探目的

设计依据--单井钻探任务书、邻井资料、

部署设计井时用的构造图;

钻探目的--根据单井钻探任务书填写;

一般与井别有关,如预探井以发现油气藏为目的

⑷设计地层剖面及预计油、气、水层位置

包括:

层位、底界深度、厚度、地层产状、故障提示等。

⑸地层孔隙压力预测和钻井液性能使用要求

包括:

邻井实测压力成果、压力预测曲线、钻井液类型及要求。

⑹取资料要求

取全取准岩屑、钻时、气测、泥浆、荧光等录井资料和井壁、岩心等取心资料数据。

⑺中途测试要求

包括:

测试原则及目的、预测测试层位及井段、测试方法及要求--如电缆测试、裸眼封隔器测试、下套管封隔器测试及分层试油

⑻井身质量、井身结构要求

包括:

井斜、水平位移允许范围、油层套管尺寸等要求

⑼技术说明及要求

包括:

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地质问题,以及响应预备方案、措施等。

⑽地理及环境资料

包括:

气象资料(气温、风情、雨量、汛期水位)、地形地物(地面地形特征,与铁路、公路、桥梁的最近距离)等。

⑾附表、附图

附表--邻井地层分层数据与地震反射层深度对照表;

附图--设计井位区域构造图、地理位置图;主要目的层局部构造井位图;设计柱状剖面图;过设计井的十字地震剖面及地质解释横剖面

25.何谓定向井图示说明其井身剖面类型。

定向井:

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进行定向井设计时,首先要选择基本的定向井井身剖面类型及计算其井斜角度和方位

I型井身剖面

剖面中,初始造斜角位置深度相当浅,该井斜角

一直保持到靶心。

表层套管下过造斜井段并注入水泥。

该类剖面通常适用于:

中深井和要求大水平位移的深井钻井中。

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

井眼在相当浅的深度造斜,钻至水平位移达到要求时为止,然后减小井斜角或垂直,钻进到深度要求为止。

表层套管下过造斜井段并注入水泥;

技术套管下到第二个垂直井段中;

该类剖面适用于:

地层相对复杂,

需要下技术套管来控制的井身。

Ⅲ型井身剖面

造斜位置(造斜点)较深;

井斜角大,水平位移小。

井眼的造斜部分很少下套管;

该类井身剖面特别适合于:

钻穿断层或盐丘地区,

重钻或再校准井眼的井底段等。

26.怎样进行地层剖面设计落实定向井井位需要哪些步骤

地层剖面的设计:

⑵地层剖面法--钻井资料不足的新探区

进行井深及剖面设计时,需要充分利用:

物探资料(尤其是过设计井的地震剖面和构造图)及附近的地面露头资料。

→设计井深及该井穿过的地层剖面

此外,应考虑因构造位置和断层的影响,可能产生的岩性、厚度和倾角变化,设计深度:

常常附加5%~10%的后备深度。

落实定向井井位:

①根据地面、地下地质资料,确定定向井地面井位

②选择目标层,确定地下井位,靶区范围要求

③根据已有地质资料,设计定向井分层数据(垂直深度)

④选择合适的井身轨迹,作好井身剖面设计

⑤根据井身剖面设计钻头程序、套管程序及下入深度

27.影响钻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⑴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

松软地层较硬地层钻时低

⑵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软地层用刮刀钻头;硬地层用牙轮钻头;

⑶钻井措施与方式—钻压大、转速快时,钻时低;涡轮钻较旋转钻钻时低

⑷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低粘度、低密度、排量大时钻进快,钻时低。

⑸人为因素的影响--司钻的操作技术与熟练程度等等。

28.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获得哪些资料及信息

通过岩心分析,可以获取如下资料或信息:

古生物特征;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

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四性关系研究;

掌握生油层特征及其地化指标;

观察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恢复沉积环境;

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倾角、地层接触关系、断层位置

检查开发效果,了解开发过程中所必须的资料数据。

29.钻遇油气水显示时应收集的资料有哪些

岩心含气观察:

将岩心浸入清水下约20mm,观察含气冒泡情况:

--气泡大小、部位、处数、连续性、持续时间、声响程度、与缝洞的关系、有无H2S味等。

岩心含油实验:

Ⅰ、含水观察

直接观察岩心新鲜面湿润程度。

湿润程度可分为3级:

湿润:

明显含水,可见水外渗;

有潮感:

含水不明显,手触有潮感;

干燥:

不见含水,手触无潮感。

Ⅱ、滴水试验法

滴一滴水在含油岩心平整的新鲜面上,观察水滴的形状和渗入速度,以其在1分钟之内的变化为准分为4级:

渗:

滴水立即渗入→含油水层

缓渗:

水滴呈凸镜状,浸润角<60°,扩散渗入慢→油水层

半球状:

水滴呈半球状,浸润角60~90°之间,微渗→含水油层

珠状:

水滴不渗,呈圆珠状,浸润角>90°→油层

Ⅲ、荧光试验法

根据石油的荧光性,依据发光颜色的不同来确定物质的性质。

油:

淡青、黄色

焦油:

黄、褐(橙)色

沥青:

淡青、黄、褐、棕色

地沥青:

淡黄、棕色

Ⅳ、丙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