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698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油气田开发地质.docx

油气田开发地质

A

1、井下断层存在的可能标志是什么,应用这些标志应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就是地层的连续性被打破,诸如地层的重复、缺少、杂乱排列等等;

其次是看到断层碎屑;其他的一些断层的经典标志在井下可能不会太显现;2.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在这个阶段,埋藏深度较浅,温度、压力较低,有机质除形成少量烃类和挥发性气体以及早期低熟石油以外,大部分转化成干酪根保存在沉积岩中;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这个阶段产生的烃类已经成熟,在化学结构上显示出同原始有机质有了明显区别,而与石油却非常相似(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凝析气和湿气大量形成,主要是与高温下石油裂解作用有关,二石油焦化及干酪根残渣热解生成的气体量是有限的;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变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残渣在析出甲烷后进一步浓缩,成为沥青或是次石墨。

2、试述有机质向油气演化的主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1)埋深:

0-1000米;

(2)温度:

10-60度;

(3)演化阶段:

沉积物的成岩作用阶段,碳化作用的泥炭-褐煤阶段

(4)作用因素:

浅层以细菌生物化学作用为主,较深层以化学作用为主

(5)主要产物:

生物成因气、干酪根、少量油

(6)烃类组成特征:

烃类在有机质中所占比例很小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1)深度:

1500~2500—3500米;

(2)温度:

50~60—150~180度

(3)演化阶段:

后生作用的前期,有机质成熟,进入生油门限

(4)作用因素:

热力+催化作用;(5)主要产物:

大量石油,原油伴生气,湿气,残余干酪根;(6)烃类组成特征:

正烷烃碳原子数及分子量减少,中、低分子量的分子是正构烷烃中的主要组成组分,奇数碳优势消失,环烷烃及芳香烃的碳原子数也递减,多环及多芳核化合物显著减少

(三)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1)深度:

4000-6000米;

(2)温度:

180-250度;(3)演化阶段:

后生作用后期,碳化作用的瘦煤-贫煤阶段,有机质成熟时期;(4)作用因素:

石油热裂解、热焦化阶段;(5)产物:

残余干酪根及液态烃,热裂解产生凝析气、湿气及干酪根残渣;(6)烃类组成:

液态烃急剧减少,低分子正烷烃剧增,主要为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

(四)深部高温生成气阶段

(1)深度:

>6000米;

(2)温度:

>250度,高温高压;(3)作用阶段:

变生作用阶段,半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4)作用因素:

热变质;(5)主要产物:

湿气、凝析气、干酪根残渣,深部高温高压下热变质成干气和石墨。

3、简述影响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圈闭的有效性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的实际能力。

   控制圈闭有效性的因素有:

a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运移时间的对应关系:

形成时间早于运移时间

b圈闭所在位置与油源区的关系:

圈闭于油源区附近

c圈闭位置与油气运移通道的关系:

圈闭位于运移通道上

d水动力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

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保存条件好

e圈闭有效容积与保存条件对圈闭有效性影响:

圈闭有效容积大

4、试对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失进行地质分析

自然界的地层,由于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比较错综复杂,有的地层倾斜,甚至层序颠倒,有的地层缺失,在这种情况下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人们除利用地壳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规律测定岩层的年龄外,往往还利用地层中所含的化石进行确定。

在一般情况下,沉积岩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

地层中的化石,多数是古生物的骨骼、贝壳、鳞片、茎、叶等坚硬部分的古生物遗体,少数是古生物的足印、卧印、虫穴、粪便等的活动遗迹,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及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或印痕,称为化石。

也有少数保存完整遗体的化石,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

生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进化的。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因此,对层位颠到,或错乱的地层,可以根据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

如含有古生代的三叶虫、大羽羊齿化石的,为古生界地层;含有中生代的恐龙化石的,为中生界地层等。

在实际地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要判别地层的新老关系,判别的关键是确定地层的顶、底面。

一般根据地层中的沉积建造及生物遗迹来判别。

常用的判别标志有:

(1)泥裂是泥质的沉积物表层快速失水、变干、收缩形成的裂揩,其中常被砂和其他物质充填,它总是上宽下尖,尖端指向地层底面。

(2)冲蚀(冲刷)构造是携带粗粒砂、砾的高速水流,流经较松软的细粒沉积物表面,在其上冲蚀出沟槽,并在沟槽中充填砂、砾的沉积构造。

冲蚀(冲刷)构造总是出现在粗粒沉积层的底面,细粒沉积层的顶面,其沟槽底指向地层下方。

5、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及其特征。

答:

①压实作用:

是沉积物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沉积物致密程度增大的地质现象,在压实作用过程中,沉积物通过不断排出孔隙流体,孔隙度不断减少。

在正常压实过程中,当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溶解在孔隙水中,就能够随着孔隙水一起被压实排出,实现油气的初次运移。

如果排水不畅,造成欠压实,可以延缓孔隙流体的排出,如果流体的排出正好被推迟到主要生油时期,则将对油气初次运移起到积极作用。

还有利于有机质的热成熟,也是驱使油气进行初次运移的潜在动力

②热力作用:

由于埋藏深度的增加,孔隙体积膨胀远远小于孔隙流体的膨胀,造成异常高压,为油气运移提供了一个动力。

③烃类及非烃气体生成的作用:

干酪根在热降解生成石油和甲烷气体等烃类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水和非烃气体(主要是CO2),而这些流体的体积大大超过原来干酪根的体积,引起页岩孔隙流体压力大幅度的提高,使异常高压进一步增强,这种压力的增加将导致微裂缝的产生(Hedberg,1980)使石油进入渗透性的载岩和储集层。

                  

④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

泥岩在埋藏过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粘土矿物要发生成岩作用,放出大量的层间水,在没有增大的孔隙体积中造成异常高压,也是油气运移的一个动力。

6、碎屑岩的油层对比单元划分为哪几类?

各类型有何特点?

多油层、多旋回是我国陆相碎屑岩油气层的固有特征,根据油层特性的一致性与垂向上的连通性,一般可将油层对比单元从大到小划分为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岩组、单油层四级、油层单元级次越小,油层特性一致性越高,垂向连通性真好。

1)单油层:

又称小层或单层,是含油层系中的最小单元。

单油层的岩性和储油物性基本一致,具一定的XX和分布范围,单油层间应有隔层分隔,其分隔面积应大于连通面积。

2)砂岩组:

又称砂层组、复油层,是若干相互邻近的单油层组合而成。

同一砂岩组内的油层其岩性特征基本一致,上、下均有较为稳定的隔层分隔。

3):

油层组:

油层组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

以较厚的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底层,且分布于同一岩相段之内,岩相段的分界面即为其顶、底界。

4)含油层系:

是若干油层组的组合。

同一含油层系的油层,其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含油层系的顶、底界面与地层时

8.论述井下断层可能存在的标志是什么?

应用这些标志应注意那些问题?

要点:

1)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2)非漏失层发生泥浆漏失和意外油气显示。

3)近距离内标准层标高相差悬殊。

4)近距离内同层厚度突变。

5)近距离内同层流体性质、油层折算压力及油水界面有明显差异。

6)在地层倾角矢量图上有明显特征。

断层破碎带:

杂乱模式或空白带;断层牵引带:

红、蓝模式。

均展开讨论。

值得注意的几点:

1)倒转背斜造成的地层重复,重复地层是由老到新;逆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重复地层是由新到老。

2)不整合造成的地层缺失,具有区域性,缺失面两侧无对应层;正断层造成的地层缺失,在不同井中缺失层位不同,且缺失面两侧能找到对应层。

3)相变及褶皱挠曲等

9.何谓异常压力?

试综述其形成原因。

概念,1)成岩作用—页岩压实作用、蒙脱石脱水作用、硫酸盐岩的成岩作用。

2)热力和生化作用3)渗析作用4)古压力作用5)测压水位的影响6)流体密度差异7)构造作用

(1)—7)均展开)。

10、简述岩心描述的主要内容。

8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要点5分,展开部分3分

①岩性--颜色、岩石成分(特殊矿物)等;

②相标志--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生物特征等;

③储油物性--φ、K、孔洞缝发育情况与分布特征等;

④含油气性--结合岩心油气水观察、确定含油级别;

⑤岩心中的断层观察、接触关系判断等。

11、简述碎屑岩油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方法、步骤。

8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⑴3分,⑵2分,⑶3分

⑴依据:

岩性特征(岩性及其组合)、沉积旋回、地球物理特征;

⑵对比方法:

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等高程”对比法;

⑶对比步骤(程序):

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

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连接对比线(或点—线—面)。

12、何谓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试述层内非均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10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⑴2分,⑵8分,要点6分,展开部分2分

⑴层内非均质性--指一个单砂层规模内垂向上的储层性质变化。

⑵研究内容包括:

①粒度韵律②渗透率韵律③沉积构造

④夹层的存在⑤颗粒的排列方向⑥微裂缝

⑦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如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级差等。

13、试述异常地层压力形成原因及预测方法。

10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⑴6分,⑵4分

⑴异常地层压力形成原因--成岩作用(泥页岩压实作用、蒙脱石的脱水作用、硫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热力和生化作用、构造作用、剥蚀作用、刺穿作用、渗析作用、流体密度差异、测压水位影响,等。

⑵预测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异常压力井段,层速度较正常地层减小,

地震波传播旅行时间向着增加的方向变化。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高异常压力井段,电阻率向降低方向偏离正常趋势线;

声波传播时间向增大方向偏离正常趋势线;密度测井所得地层密度减小。

钻井地质资料分析法--高压异常井段,钻进速度增大,随深度增加,

d(dc)指数减小,钻井液温度突然增高。

14、何谓油层有效厚度?

简述确定有效厚度物性下限标准的主要方法。

6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⑴2分,⑵4分

⑴油层有效厚度--指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油层中能够提供工业油流的厚度(储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厚度)。

⑵有效厚度物性下限标准:

包括孔隙率、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3个参数的下限。

①测试法--利用单层试油成果确定油层渗透率下限;

②含油产状法--划分岩心含油级别--试油确定岩性和含油产状的出油下限

--统计有效层物性下限;

③泥浆侵入法--当渗透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泥浆水不能侵入,

测出的含水饱和度SW是原始含水饱和度。

15、简述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以获得哪些资料或信息。

答案及评分标准:

6分,各要点1.2分

⑴古生物特征,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

⑵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关系—四性关系;

⑶掌握生油特征及其地化指标;

⑷观察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恢复沉积环境;

⑸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位置,等等。

16、试对比分析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差异,并简述碎屑岩油层对比成果图及成果表的类型。

答案及评分标准:

⑴6分,⑵4分

⑴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差异:

区域地层划分对比—油区内全井段对比;

油层划分对比—油区内含油井段的对比。

①划分与对比依据差异:

区域对比—如地震资料、古地磁资料、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资料等等;

油层对比—岩性特征、沉积旋回、地球物理测井等;

②划分与对比方法差异:

区域对比—岩石地层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构造学方法等;

油层对比—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

③划分与对比单元的差异:

区域对比—群、组、段等;油层对比—砂岩组—单砂层。

⑵碎屑岩油层对比成果图及成果表的类型有:

小层数据表:

小层数据表,单层对比数据表等。

油层对比成果图:

油层剖面图,小层平面图、油层栅状图等。

17、试述影响储层特征的地质因素。

10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⑴4分,⑵4分,⑶2分

⑴沉积环境的影响--沉积条件不同、沉积方式差异:

如侧积、垂积、前积等

⑵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①成岩作用对储层特征的影响(改善作用、破坏作用);

②粘土矿物的产状、含量等对油层物性的影响;

③不同成岩阶段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⑶构造作用的影响(对母岩性质、地热梯度、断层和裂缝等影响)。

18、试述研究地层温度的意义及影响温度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8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⑴2分,⑵6分

⑴研究意义:

地温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最有效的因素;利用地温场的局部正异常可以寻找油气田;地热是一种宝贵的热能资源。

⑵影响温度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大地构造性质是决定区域地温场基本背景的最重要的控制因素;

②基底起伏--隆起区具高地温梯度特征,坳陷(凹陷)具低地温特征;

③岩浆活动--活动时期、规模大小等;④岩性--岩石的导热能力;

⑤构造条件--断层、盖层褶皱;⑥烃类聚集(油气分布);⑦地下水活动。

19、试述压力降落法计算天然气储量的适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8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⑴3分,⑵3分

⑴适用条件:

气藏开采到一定阶段,获一定数量产量、压力资料;

开采期间气藏容积不变的纯气驱气藏;

边缘有含油气带时,将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整个气藏互相连通。

⑵影响因素:

单位压降采气量非常数(如边水或底水供给、低渗透带补给、异常高压、反凝析作用等);测压和计产不准确;井身质量不达标。

20、简述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以获得哪些资料或信息。

答案及评分标准:

6分,各要点1.2分

⑴古生物特征,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

⑵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关系—四性关系;

⑶掌握生油特征及其地化指标;

⑷观察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恢复沉积环境;

⑸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位置,等等。

21、试对比分析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差异,并简述碎屑岩油层对比成果图及成果表的类型。

答案及评分标准:

⑴6分,⑵4分

⑴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差异:

区域地层划分对比—油区内全井段对比;

油层划分对比—油区内含油井段的对比。

①划分与对比依据差异:

区域对比—如地震资料、古地磁资料、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资料等等;

油层对比—岩性特征、沉积旋回、地球物理测井等;

②划分与对比方法差异:

区域对比—岩石地层学方法、生物地层学方法、构造学方法等;

油层对比—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

③划分与对比单元的差异:

区域对比—群、组、段等;油层对比—砂岩组—单砂层。

⑵碎屑岩油层对比成果图及成果表的类型有:

小层数据表:

小层数据表,单层对比数据表等。

油层对比成果图:

油层剖面图,小层平面图、油层栅状图等。

22、试述影响储层特征的地质因素。

10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⑴4分,⑵4分,⑶2分

⑴沉积环境的影响--沉积条件不同、沉积方式差异:

如侧积、垂积、前积等

⑵成岩作用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①成岩作用对储层特征的影响(改善作用、破坏作用);

②粘土矿物的产状、含量等对油层物性的影响;

③不同成岩阶段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⑶构造作用的影响(对母岩性质、地热梯度、断层和裂缝等影响)。

23、试述研究地层温度的意义及影响温度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8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⑴2分,⑵6分

⑴研究意义:

地温是有机质向油气演化过程中最为重要、最有效的因素;利用地温场的局部正异常可以寻找油气田;地热是一种宝贵的热能资源。

⑵影响温度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大地构造性质是决定区域地温场基本背景的最重要的控制因素;

②基底起伏--隆起区具高地温梯度特征,坳陷(凹陷)具低地温特征;

③岩浆活动--活动时期、规模大小等;④岩性--岩石的导热能力;

⑤构造条件--断层、盖层褶皱;⑥烃类聚集(油气分布);⑦地下水活动。

24、试述压力降落法计算天然气储量的适用条件及影响因素。

8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

⑴3分,⑵3分

⑴适用条件:

气藏开采到一定阶段,获一定数量产量、压力资料;

开采期间气藏容积不变的纯气驱气藏;

边缘有含油气带时,将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

整个气藏互相连通。

⑵影响因素:

单位压降采气量非常数(如边水或底水供给、低渗透带补给、异常高压、反凝析作用等);测压和计产不准确;井身质量不达标。

25.简述地温场分布不均的影响因素。

要点:

大地构造性质、基底起伏、岩浆活动、岩性、盖层褶皱、断层、地下水活动、烃类聚集等。

26.简述油气田地质剖面图的选择原则。

1)剖面线应尽可能垂直或平行于地层走向,以便真实地反映地下构造。

2)应尽可能的穿过更多的井,以便提高精度,

3)应尽量均匀分布于构造上,以便全面了解。

还可加探井类条件。

27、论述井下断层可能存在的标志是什么?

应用这些标志应注意那些问题?

要点:

1)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2)非漏失层发生泥浆漏失和意外油气显示。

3)近距离内标准层标高相差悬殊。

4)近距离内同层厚度突变。

5)近距离内同层流体性质、油层折算压力及油水界面有明显差异。

6)在地层倾角矢量图上有明显特征。

断层破碎带:

杂乱模式或空白带;断层牵引带:

红、蓝模式。

均展开讨论。

值得注意的几点:

1)倒转背斜造成的地层重复,重复地层是由老到新;逆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重复地层是由新到老。

2)不整合造成的地层缺失,具有区域性,缺失面两侧无对应层;正断层造成的地层缺失,在不同井中缺失层位不同,且缺失面两侧能找到对应层。

3)相变及褶皱挠曲等

 

B

2.简述碳酸盐岩的裂缝可分为几种,其中最广泛发育的有哪些?

碳酸盐岩的裂缝可分为五类:

成岩裂缝、构造裂缝、成岩-构造裂缝、溶蚀裂缝和缝合线。

其中最广泛发育的是构造裂缝和溶蚀裂缝。

3.简述圈闭的组成。

它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储集层:

具有储集油气孔隙空间和使流体运移能力的岩层。

(二)盖层:

盖在储集层之上的、不渗透的、能够阻止油气散失的岩层。

(三)遮挡物:

从各个方面阻止油气继续运移的封闭条件。

圈闭的基本功能就是聚集油气,它的存在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

4.简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应当包括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和良好的保存条件。

5.背斜油气藏可分为几类?

(1)与褶皱作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2)与基底隆起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3)与压实差异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4)与地下柔性物质有关的背斜油气藏

(5)与同生断层有关的滚动背斜油气藏

6.由断层的封闭作用而形成的油气藏可分为几类?

(1)断层与鼻状构造组成的油气藏

(2)由弯曲断层与倾斜地层结合组成的油气藏

(3)由交叉断层倾斜地层结合组成的油气藏

(4)由两条弯曲断层相交组成的油气藏

(5)由断层与倾斜地层岩性尖灭组成的油气藏

7.简述生油层的岩性特征。

岩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沉积岩中细粒的,如泥岩、页岩、碳酸盐岩等均可作为良好的生油层。

按岩性,生油层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泥质生油岩;另一类是碳酸盐岩生油岩

2.作为生油岩的颜色以褐、灰褐、深灰、黑色等暗色为好,灰、灰绿色次之

3.生油层中富含生物化石或有机质

8.简述生油层的岩相古地理特征。

对于湖相来说,较深-深湖相是主要的生油相带。

对海相来说,浅海相或潮间低能相带、潮下低能带的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具备良好的生油条件。

9.试区别基底式胶结和孔隙式胶结。

(1)基底式胶结中胶结物的含量较多,而孔隙式胶结中胶结物的含量较少。

(2)基底式胶结中碎屑颗粒孤立地分布于胶结物之中,彼此不相接触,呈游离状;孔隙式胶结中碎屑颗粒呈支架状接触

(3)基底式胶结中胶结物与碎屑颗粒是同时沉积或后来沉积的;孔隙式胶结中胶结物是次生的。

(4)基底式胶结的碎屑岩一般储集性质较差;孔隙式胶结一般储集性质较好

10.油气藏形成所需的良好的保存条件都包括哪些?

良好的保存条件也是油气藏存在的必要条件,良好的保存条件应当包括三个方面:

①地壳运动对油气藏的破坏不大

②岩浆活动对油气藏的保存没有影响

③水动力冲刷也没有破坏油气藏的存在。

10.生储盖的组合类型有几种,其中哪一种组合最有利?

生储盖的组合类型有正常式、侧变式、顶生式和自生自储自盖式。

其中,正常式即旋回式生储盖组合最有利。

11.简述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

碎屑颗粒的矿物成分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矿物颗粒的耐风化性;其二,矿物颗粒与流体的吸附力大小。

一般性质坚硬、遇水部溶解、不膨胀、遇油不吸附的碎屑颗粒组成的砂岩,其储集性好;反之则差

12.简述影响裂缝发育的构造因素。

控制裂缝的构造因素,主要是作用力的强弱、性质、受力次数、变形环境和变形阶段等。

一般情况是受力强、张力大、受力次数多的构造部位裂缝发育,相反则差;同一碳酸盐岩中,在常温常压的应力环境下裂缝发育,在高温高压下则发育较差;在一次受力变形的后期阶段,裂缝的密度大、组系多,前期阶段相应的较小或少。

13.简述油气运移的方式。

据目前认为,油气在地下的运移方式主要有两种。

(1)渗滤:

流体在孔隙介质中的流动称为渗滤。

它是由于压力差的存在所引起的

(2)扩散:

物质的分子运动,使其在各个方向上的浓度都趋于平衡的现象,称为扩散。

它是由于浓度差的存在而引起的

14.油气运移的动力。

据前人研究认为,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主要有五种:

1.地静压力

2.水动力3.浮力4.毛细管力5.热力

15.简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

油气二次运移是紧接着初次运移之后开始的。

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时期是成岩过程的中期,即主要生油期。

那么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应当是主要生油期之后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期。

因为构造运动能使地层发生区域性倾斜、褶皱或断裂,为油气在储集层中上浮,并沿着上倾方向运移创造了地质条件。

16.简述何为有效圈闭?

圈闭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之一。

所谓有效圈闭是指那些形成时间早于或同时于油气运移时间的、位于油源区相对较近的和水动力冲刷影响不大的圈闭。

它们不仅具有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而且有条件形成油气藏。

17.充足的油气来源都包括哪些?

充足的油气来源是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的重要前提。

在一个沉积盆地或地区中,衡量油气来源丰富程度的具体标志是生油凹陷面积的大小和凹陷持续时间的长短,即生油层系厚薄。

生油凹陷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可以形成巨厚的多旋回性的生油层系,可以生成丰富的油气。

这是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的物质基础。

18.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都有哪些?

根据碳酸盐岩中储集空间类型的不同,可将碳酸盐岩储集层划分为四种类型:

1.孔隙型储集层2.溶蚀型储集层

3.裂隙型储集层4.复合型储集层

19.简述热催化主要生油阶段。

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和压力不断增高。

细菌活动逐渐减弱,这时进入地热起主导作用的阶段。

有机质(主要是干酪根)在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因素作用下,发生热催化降解。

这个阶段不仅有气态烃,而且有大量的液态烃。

因此称为主要生油阶段。

20.地下温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地温梯度或地温级度除受地下热源影响之外,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