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282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docx

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必考模拟卷

2013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猜题卷

(江西高校出版社培训专家命题组编)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是()。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科夫

  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4.()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A.教育方针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5.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要规定所需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二是要规定所要培养出的人的()。

  A.质量规格

  B.社会价值

  C.发展方向

  D.发展速度

  6.最早将“教育”两个字作为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7.以下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错误的是()。

  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综合

  B.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

  C.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8.“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一说法属于()。

  A.遗传决定沦

  B.环境决定论

  C.辐合论

  D.主体论

  9.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

  A.练习法

  B.实习法

  C.实习作业法

  D.实验法。

  10.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

  A.动力

  B.动机

  C.条件

  D.基础

  11.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一种()测验。

  A.常模参照性

  B.标准参照性

  C.总结性

  D.发展性

  12.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说明教师应该具备()。

A.忠于职守

  B.团结协作精神

  C.人际交往能力

  D.良好的道德修养

  13.主张从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柏拉图

  C.诺笃尔普

  D.涂尔干

  14.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A.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C.隐私权决定的

  D.名誉权决定的

  15.通过课堂教学、报告、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的德育方法是()。

A.自我教育法

  B.说理教育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际锻炼法

16.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A.达尔文B.布厄迪尔

C.勒图尔诺D.孟禄

17.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隋唐后建立了()

A.聘任制度B.科举制

C.录用制D.任免制

18.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A.主体教育观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D.多元主义价值观

19.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D.实质教育派

20.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

C.墨翟D.荀子

21.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下列哪部教育论著()

A.《学记》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D.《教育论》

22.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日益走向()

A.社会化B.民主化

C.大众化D.自由化

23.古代中国的教育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

A.道家B.法家

C.墨家D.儒家

24.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

A.康德B.裴斯秦洛齐

C.洛克D.夸美纽斯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2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

A.互访B.民主评议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E.校外指导

27..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是()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道德教育

D.心理健康教育E.体育教育

28..教学策略主要有()

A.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B.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C.个别化教学D.计算机辅助教学E.行动策略

29.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A.教师的领导风格B.班级的规模C.班级的性质

D.对教师的期望E.学生的智力水平

30..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中,字数统计命令能完成的统计操作是()

A.字符数B.字节数C.字数D.页数

E.段落数

31..以下活动属于问题解决的有()

A.走楼梯B.研究登山路线C.回忆办公室门号

D.慢跑E.走象棋

32..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A.教育问题构成专门的研究领域

B.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概念与范畴体系

C.科学的研究方法

D.重要的教育家及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E.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3.法的要素有()

A.法律规则B.法律原则C.法律概念D.法律条文

34..属于课程目标垂直分类的是()

A.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B.课程目标

C.教育目的D.德育目标E.心理教育目标

35..放纵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如下特点:

()

A.任性B.懦弱C.幼稚D.思想活跃E.蛮横胡闹

36.()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

A.能力

B.态度

C.道德

D.情绪

37态度的核心成份是()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

38.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9.()对道德行为有稳定的调节与支配作用。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评价

40.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

A.内化

B.行为

C.实行

D.反馈

41.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的相接近,这种现象称为()

A.从众

B.服从

C.认同

D.内化

42.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3.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的道德情感

A.自觉的

B.想象的

C.伦理的

D.行为的

44.衡量人的品德的重要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45.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从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的心理学家是()

A.华生

B.加涅

C.柯尔伯格

D.皮亚杰

46“明人伦”是我国()的学校教育目的。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民国时期

47.“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都必须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的观点。

A.布鲁纳

B.克伯屈

C.赞科夫

D.怀特海

48.下列()不属于影响教师教育机智的因素。

A.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

B.教师的威信

C.教师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

D.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49.参观、游览活动属于中学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中的()。

A.群众性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人活动

D.集体活动

50.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

A.原型启发

B.定势

C.迁移作用

D.功能固着

51.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创造力与智力高度相关

B.高智力者,创造力也高

C.低智力者,创造力高

D.智力与创造力呈正相关

5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

B.教育中教与学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

C.教育中人的本性及其改变的规律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53.在行为的动机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没有意识到的动机

B.意识到的动机

C.内部动机

D.外部动机

54..学“角”这一概念,对“钝角”“锐角”“直角”概念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

A.负迁移

B.纵向迁移

C.横向迁移

D.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56..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学校教育

B.迁移

C.应用

D.知识

57..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时,此时全场都非常兴奋,大家都鼓掌以示高兴,这种情绪属于()。

A.应激

B.激情

C.心境

D.情操

58..将学习过程视为“闻一见一知一行”的学者是()。

A.老子

B.萄子

C.孔子

D.奥苏伯尔

59.下面不是问题的必需成分的是()。

A.目的

B.方法

C.障碍

D.假设

60..人表现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称为()。

A.应激

B.性格

C.能力

D.定势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2.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那年学校安排我担任高一年级某班的班主任。

组建班委会是我感到既敏感又头疼的一件大事,因为既要选举出能起表率作用、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学生,又要适当照顾那些性格内向、自卑、需要锻炼的学生。

在观察中我发现,有个女学生很特别:

性格孤僻,不敢与人正视,总是一个人发呆。

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该生在初中时活泼、开朗,曾经担任过班上的宣传委员,学习名列前茅,尤其擅长作文。

但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班级黑板报评比中,她负责的黑板报名落孙山,遭到班主任三番五次的严厉批评,这种打击直接影响到她的学习。

在随后的考试中,由于成绩不理想,班主任又旧话重提,并以“你做什么都不行”为由撤掉了她宣传委员的职务。

这使她受到了极大的心理刺激,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并经常自责,整天生活在忧郁和自卑的阴影中无法自拔。

在安排班委的过程中,尽管我苦口婆心地动员、鼓励,但她执意拒绝担任宣传委员。

为此,我有意将宣传委员的位置空缺,并宣布:

“暂时没有发现合适人选,待学期结束后根据同学们的成绩和表现进行公开选举,希望大家抓住这个机会。

”在此后的日子里,我多次暗地里给她创造机会:

把她的演讲稿、学习心得等多次在班上进行展示,并在学校广播站广播。

她所拍摄的有关宣传环保的图片被报社采用,作文也获得了学校的“新蕾奖”。

我发现她渐渐变得开朗起来,愿意主动和同学交流了,也能听到她天真、爽朗的笑声了,不知不觉中她逐渐恢复了久违的自信。

第二个学期初,在全体同学的掌声中她“站”到了宣传委员的位置上。

两年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问题:

结合材料分析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甲同学活泼好动、能说会道、反应灵活、爱好交际,上课时爱搞小动作、不注意听讲。

乙同学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不好交际,上课时不爱发言,学习不主动。

问题:

甲、乙同学分别是什么气质类型?

面对二者的不同表现,作为教师,如何使他们扬长避短?

一、单项选择题

1-10ABBDDCCACA

11-20BBCADDACBA

21-30DBBACAACAC

31-40DBBCCAACBA

41-50DDDCADDBAC

51-60ABBBADDACA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手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2.[参考答案]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

(1)有利于彤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进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主要有: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

这是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要对不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进行教育。

该老师通过观察,发现该学生性格孤僻,并深入了解了其性格孤僻的原因,对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特点和能力水平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根据该学生初中时期被老师严厉批评,以致丧失自信的成长经历,该老师采取了适合该学生的教育方法。

该老师有意将斑上宣传委员的位置空缺,多次暗地里给该学生创造机会:

把她的演讲稿、学习心得等多次在班上进行展示,并在学校广播站广播。

她所拍摄的有关宣传环保的图片被报社采用,作文也获得了学校的“新蕾奖”。

一学期以后,该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了自信,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重点大学。

2.[参考答案]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

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1)甲同学是多血质类型的人。

因为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敏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力和兴趣容易转移、思维言语动作敏捷、善于交际、亲切、有生气,但也往往表现出轻率、不真挚等。

乙同学是黏液质类型的人。

因为黏液质的人安静、沉稳、情绪发生慢而弱、言语动作和思维比较迟缓、注意稳定、显得庄重、坚忍,但也往往表现出固执、淡漠。

(2)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必须注意因材施教,注意学生的气质类型,发扬气质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

①依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师可以让甲同学发挥优势担任班干部,教导其上课注意听讲、不要搞小动作,为其他同学起到表率作用。

要积极关注乙同学的情绪变化,多与其交流,同时鼓励他参加班集体活动。

②依据气质类型特征,进行知识技能教育。

对于甲同学,教师可以鼓励他进行小组学习,在跟同学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对于乙同学,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让其回答问题,在答对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在答错时也要给予鼓励,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③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教师在与甲、乙交流时,让其慢慢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积极向他人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