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333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docx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

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技术

侯方安

(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2.2.4秸秆的原料价值

农作物秸秆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部分组成,秸秆中的有机成分以纤维素、半纤维素为主,其次为木质素、蛋白质、氨基酸、树酯、单宁等。

利用微生物以纤维素为基质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质是当今利用纤维素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用农作物秸秆废物做培养基可栽培多种食用菌就是该原理实际应用,食用菌可以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并合并自身的植物蛋白和氨基酸。

利用这一点,如用麦秸栽培草菇、用玉米秸栽培草菇和平姑技术已经推广应用,每kg秸秆可生产银耳、金针菇、猴头或草菇0.25~0.4㎏,平菇0.5~0.6㎏。

栽培过食用菌的残余物即菌糠饲料含有更多的粗蛋白,又具有食用菌的清香味,适口性好,可用作饲料,同时尚是优良的有机肥。

因此,秸秆种菇既可以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又可引导农民致富,出口创汇,促进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的发展,是处理秸秆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农作物秸秆的成分组成决定了它还是一种工业制品的原料,除了传统的作为造纸原料外,秸秆的工业化利用也有多种途径:

第一,利用热力、机械以及催化剂的作用将秸秆中的纤维与其它细胞分离而得草浆进行造纸造板,杂细胞(即植粉)约占秸秆产量的一半,可用做饲料或肥料。

该方法不属化学制浆,工厂化生产已取得成功。

第二,以作物秸秆中的纤维作为原料加工汽车内装饰件、纤维密度板、植物地膜等产品。

我国在这方面自主开发的工艺及设备较晚,工业化利用的步子还非常慢。

第三,以作物秸秆这一天然材料作为餐饮具、包装材料、育苗钵等,这是近几年兴起的在绿色包装中原材料创新的重要途径。

作物秸秆制成的纤维材料做包装的两大好处:

一是产品生命周期链缩短,只经过原材料、制造、使用与废弃几个阶段,对环境的损害小;二是废弃后可自然降解,对环境无危害。

这一综合利用方式较适合森林资源溃乏、不宜十分提倡发展纸质餐饮具的国情。

利用农作物植物纤维作原料,进行纤维化处理、粘接成形再经过后期加工制成的餐饮具为绿色环保型餐具,该种餐饮具用后的废弃物容易回收再利用,对环境没有污染,且能充分利用取之不尽的再生秸秆资源,又解决了塑料包装和秸秆焚烧两方面的环境污染源,对治理环境污染,顺应加快淘汰聚苯乙烯发泡餐具的形式要求,实现农作物秸秆的高值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秸秆作建材。

历史上我国北方农村一致采用秸秆建房造屋,在当前提倡的工业化生产秸秆建材方面,主要是利用秸秆中的纤维和木质作填充材料,以水泥、树脂等为基料压制成各种类型的纤维板、轻体隔墙板、浮雕系列产品等,其外形美观,质轻并具有较好的耐压强度。

此外,秸秆还可成为制洒精、淀粉等化工业的原料,玉米棒皮还是编织汽车座垫、靠垫、沙发垫、盘垫、床垫的主要原料,等等。

由此可见,大量的剩余秸秆实际上是一个未被利用而被付之一炬的巨大资源。

搞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与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人口众多而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3.4秸秆的工幅业利用与加工产业化

用农作物秸秆做培养基栽培食用菌可以在简易房屋内或大棚内进行,投资少,见效快,技术简便,经济效益非常高,与生产有机肥相比,能进一步提高秸秆的利用价值,也适合一家一户和规模化生产。

利用农作物秸秆造纸,生产纤维密度板、植物地膜、餐饮具、包装材料、育苗钵等工业产品,以及用秸秆制造洒精、淀粉等化工原料,都是工厂化利用秸秆的技术途径,规模可大可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3.4秸秆原料的加工利用技术

3.4.1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 

将秸秆粉碎,按一定比例配合,加入添加剂,经灭菌、接种,可生产平菇、双孢菇、金针菇、草菇、猴头、银耳、灵芝等多种食用菌,一般的生产过程是秸秆处理、选地栽培、发菌培养、出菇管理和采后处理。

1㎏秸秆产1㎏鲜食用菌,生物转化率达100%以上。

以平菇、双孢菇为例,其生产栽培技术如下:

利用秸秆发酵技术栽培平菇:

培养料可选用多种农作物秸秆(如麦秸、豆秸、玉米秸等),应新鲜无霉变,并在阳光下充分晒干,并截成小段并碾碎。

将配方中的石膏、磷肥、蔗糖、尿素等可溶于水的辅料溶于清水中,制成拌料液,再将将拌料液和其它辅料与主料调拌均匀,加清水使料中含水量约60%。

将配好的培养料,建成梯形堆,发酵同时翻堆。

发酵料栽培以袋栽效果较好,接种时将塑料袋的一端用线绳系好,装入一层菌种,然后装入一层料,并用手压实,再装入一层菌种,如此共装三层料四层种,袋两端均为菌种。

将接种好的菌袋移入菇房,25d左右菌丝即可发满,转入出菇阶段。

此时可将线绳解去,袋口拉开,地面撒清水或空间喷雾,使菇棚房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并增加通风换气和光照,不久便会在菌袋两端形成大量菇蕾,然后加大喷水量,使空气相对湿度在95%~98%,同时增加通风换气。

一般需5~7d,即可从菇蕾到子实体成熟,进行平菇采收。

利用秸秆在大棚内栽培双孢菇:

首先是建棚,简易的大棚就可以满足双孢菇生长的要求,其次是备料,除了农作物秸秆还要准备畜禽粪便或人粪尿和石灰粉、甲醛、福尔马林等消毒杀虫物品,最主要的是准备好高质量的菌种,并对秸秆进行高温发酵。

对大棚进行消毒处理后,把棚外的料堆移到棚内,铺成高25~30cm、宽1.5m的长畦,将菌种均匀撒到畦面上,并使部分菌种落进畦面里,整平,纳实,发菌时间一般10~15d,发菌后要及时覆土,覆土厚度一般2.5~3cm,再经过20d,双孢菇就会成片的露出土面。

双孢菇一般在8月上中旬沤制原料,8月下旬到9月上旬播种,中下旬覆土,10~12月采收,第二年还可收一季春菇。

 3.4.2秸秆制酒精技术

利用玉米秸、玉米芯、稻谷壳、棉籽壳、向日葵渣、甘蔗渣等副产品制取酒精,也是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之一。

其方法是,首先将秸秆原料中的泥沙、石块等杂质清除,洗涤干净,沥干水分、烘干。

然后由粉碎机粉碎成1~2cm大小,再用清水浸泡7d左右进行水解,或通以蒸汽加速水解。

将浸泡好的秸秆移入大铁锅中蒸煮,加入氧化钙使秸秆软化。

捞出熟料冷却后,拌入酒曲进行糖化发酵,再移入蒸馏器进行蒸馏,可制得50%~60%的酒精。

 3.4.3秸秆制淀粉技术

以玉米秸秆为例,先将玉米秆的硬皮剥掉,把无虫蛀的瓤子切成薄片,用清水浸泡12h,放入大锅里煮。

当瓤子被煮得烂熟时搅成糊状,再加适量清水稀释搅匀过细筛,再将用筛子滤好的细液装入细布袋进行挤压或吊干,这样就可以得到湿淀粉。

大筛子上面的粉渣还可以酿酒或做醋。

另外,也可直接将玉米秆瓤煮到发黄,然后将其粉碎后过细筛。

筛子上面的粉渣可做饴糖料,筛下的细粉可做糕点食品等。

对于稻草或麦秸,先将稻草或麦秆用水冲洗干净,再用切草机或铡刀切碎,放入铁锅内,100㎏加沸水20㎏、纯碱0.12㎏,煮45分钟后捞出,放入冷水中猛搅揉搓,捞出后粉碎,越细越好。

然后,再将粉碎的秆料放回原液中,经十几分钟搅动后用细筛过滤,将滤液放入大缸中澄清。

经12h,将上层杂质废液撤除,将下层浓液装入布袋中挤干即成湿淀粉。

 3.4.4秸秆包装制品加工技术

该技术主要以农作物秸秆作原料,进行纤维化处理,经破碎、分选、铺装、模压、模切、表面处理、杀菌、包装等工序,加工制成一次性绿色环保型餐具、卫生用品和包装制品,也可用于成型家俱、车辆内装饰模塑品等。

该技术具有原料来源充足、生产过程简单、效率高、能耗低、生产过程及使用过程均没有污染、产品表面平整光洁、薄厚均匀、降解时间短等特点。

成本低,无污染,可部分替代纸制品、塑料制品和木制品,使秸秆综合利用实现产业化,提高农业废弃物的利用价值和农业生产效益。

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开发了植物纤维餐具生产线,并投入实际生产。

 3.4.5秸秆板材制品加工技术

该技术以玉米秸、麦秸、棉花杆、稻草、芦苇、甘蔗渣、树枝等各种秸秆为原材料,利用高压模压机械设备,经辗磨处理后的秸秆纤维与树脂混合物在金属模具中加压成型,制成各种高质量的板材制品。

该技术是综合了物理、化学、电气、机械、液压等加工技术原理,经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在生产线上生产出高密度和中密度板材产品,还可以生产浮雕门、浮雕墙裙、复合地板、家具系列、厨房家具系列及其它工艺性模压制品,产品具有阻燃、防潮、不变形、不开裂、强度高等优点。

   

另外,农作物秸秆还有用于造纸、植物地膜、育苗钵、发展草编生产等多种利用途径。

如玉米苞叶纤维多、性强、拉力大,经挑选、漂白、染色可用来编织茶具垫、提篮、提兜等多种群众喜爱的工艺品。

如玉米穗轴可用来制造电木、漆布、人造软木塞、人造纤维,在化学工业中还是提取糠醛、木糖醇的好原料。

每12t穗轴可生产1t糠醛,糠醛是用于制作上光油的溶剂价值6800余元。

每13㎏穗轴可生产1㎏木糖醇,木糖醇是人体糖类代谢的中间体,对糖尿病疗效显著。

在山东省临邑县已经投资建立了玉米穗轴提取糠醛的专业化生产企业。

 

第七节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

一、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要点

(一)食用菌特性及栽培机理

1、食用菌的基本特性

食用菌一般是指真菌中能形成大型子实体或菌核并能供食用的种类。

食用菌都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菌丝体生长在基质内,是着生并供给予实体养分和水分的器官,食用菌生长发育是靠菌丝尖端的生长点,通过顶端的延长而生长的。

而子实体则是人们食用的部分。

形态有伞状、耳状、头状、花状、球状、舌状、笔状等。

食用菌在分类上属真菌门的子囊菌纲和担子菌纲。

目前我国发现食用菌有20种144属46科,几乎包括了世界已知的重要食用菌,栽培面积逐年扩大。

食用菌同其他生物一样都需要摄取一定的营养物质。

属异养性生物,自身不能合成养料,而是通过菌丝细胞表面的渗透作用,从周围基质中吸收可溶性养料的。

不同种类的食用菌摄取营养的方式不同,一般可分为腐生性、共生性、寄生性三种类型。

腐生型是指食用菌能利用动植物的死体与它们的加工品,取得自己的养料。

目前所知,已经进行人工大规模生产的食用菌绝大多数属于属此类,以腐生生活为方式,从正在分解或已经死亡的植物体以及无生活力的有机体上吸收养料,按食用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的主要营养来源可划分为木生菌、草生菌、粪生菌、土生菌等几个生态群。

按它们作为主要营养的物料可归为木材、草料、粪便、土壤、农副产品、生物活体等类型。

草料含有食用菌生活必需的各种养分,来源充足,是草生型食用菌栽培的良好基质。

多为禾本科植物的秸秆,如稻草、麦杆、玉米杆、干草等。

草生菌利用草料中的养分而生活,如草菇、野蘑菇、双孢蘑菇、白秆蘑菇、紫蘑菇、平菇、风尾菇等食用菌。

目前,进行商业性栽培的菇类几乎都是腐生性菌类,但在实际生产中要根据它们的营养生理来选择合适的培养料。

食用菌在生活时需要多种多样的营养物质,除水和氧气外;还要碳、氮、钾、磷、硫、镁、铁等大量元素和一些微量元素。

食用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各不相同,有的食用菌对营养物质要求不严格,另有一些食用菌则对食物有选择。

食用菌吸收养料必须是可溶性的物质。

菌丝细胞的吸养能力,决定于细胞渗透压和细胞渗透性与弹性。

食用菌的营养物质都是来源于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高分子物质,但这些物质都不溶于水,因而食用菌难于利用。

一般是靠食用菌所具有的酶,把这些物质分解成可溶性形态,然后溶于水中被食用菌吸收利用。

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自古以来被人们列为菜中佳品。

食用菌细胞中最主要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和脂类,特别是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

干菇蛋白质的含量15%~45%,脂肪仅2%,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

1公斤蘑菇所含蛋白质,相当于2公斤瘦肉、3公斤鸡蛋或12公斤牛奶的蛋白质含量。

食用菌中还含有某些稀有或特有氨基酸以及含氮化合物,对菇类风味形成有重要作用,还能刺激人们的食欲。

食用菌还含有多种维生素。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食用菌栽培业的发展,菇类的可口风味及营养必将普惠于广大劳动人民,而成为人类新的粮食来源之一。

2、食用菌的栽培机理

食用菌因品系不同,栽培方式各有所异,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段木栽培法。

就是将天然木料砍伐下来,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接种,培养管理。

适合栽培的食用菌有香菇、银耳、黑木耳、毛木耳、平菇、滑菇等木生食用菌。

粪草栽培法。

它是利用各种秸秆及禽畜粪便进行堆制发酵,作为培养料,进行接种栽培的,如双孢蘑菇、草菇、大肥菇等草生、粪生食用菌。

代料栽培法。

它是利用工农副产品下脚料栽培食用菌的方法。

常用有木屑、刨花、废棉、棉籽壳、米糠、麸皮等,经处理后,可放在室内的栽培床或瓶、袋等容器内接种培养、管理即可。

常适合栽培的种类有:

香菇、银耳、黑木耳、毛木耳、平菇、榆黄蘑、金针菇、鲍鱼菇、猴头、灵芝等。

食用菌一般都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每一种食用菌都有它对非生物因子(温度、湿度、光线等)的要求和适应水平。

温度食用菌的生长繁殖都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

温度适宜,其生命活动旺盛。

超过或低于适温,其中活力减退或缓慢。

根据子实体分化和温度的关系可把食用菌分为两个类型:

低温型和中温型。

低温型最高不超过24℃,最适在20℃以下,如香菇、朴菇、蘑菇、紫孢平菇、猴头菌。

中温型最高可达30℃以上,最适24℃以上,如草菇、凤尾菇、鲍鱼菇。

湿度  因为食用菌是喜湿的生物,不论是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子实体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没有水分就没有生命。

食用菌的各生长发育阶段都需要水分,其子实体发育时需水量更大。

水分主要来自培养料,只有基质含水量充分时才能形成子实体。

培养料的水分常由于蒸发或采收而受损失,因此平时根据情况喷水。

一般适合食用菌生长的培养料含水量是60%左右。

营养 碳素、氮素、无机盐和维生素等是食用菌营养物质。

食用菌最重要的营养来源是碳源,除少数的碳水化合物不能被利用之外,它们能利用自单糖到纤维素等各种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如:

纤维素、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半乳糖、糊精、淀粉、半纤维素、木质素、有机酸、某些醇类等。

此外,氮素是食用菌合成蛋白质和核酸必不可少的主要原料。

碳和氮的比例也要恰当,一般认为食用菌在营养生长阶段碳氮比(C/N)以20:

1为好,而在生殖生长阶段碳氮比以30:

1~40:

1为好。

食用菌需要的碳、氮等营养成分,一般可以从作物秸秆或粪土中得到满足。

 酸碱度(PH值)PH值是影响食用菌新陈代谢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食用菌,喜酸性环境。

适宜菌丝生长的PH值在3~8间,最适PH值为5.0~5.5,大部分食用菌在PH值大于7时生长受阻,大于8时生长停止。

光线 食用菌在生长过程中与绿色植物不同,它没有叶绿素,不会进行光合作用,不需要直射光线。

试验证明,平菇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必须适时地给予散射光并满足其降温要求,才能促使子实体原基分化,缩短生育期,提高产量。

有的食用菌可以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完成其生活史。

空气经常保持食用菌生长场所空气新鲜、氧气充足,是食用菌正常发育生长的重要条件。

因为它系非绿色植物,不能利用二氧化碳。

食用菌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上述的各种条件都是互相综合对食用菌发生作用的。

食用菌在自然界中,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和无数的微生物生活在一起的。

这些微生物和食用菌构成极复杂的生物环境,其中包括共生、伴生、寄生、抵抗等各种关系。

在栽培实践中,应尽可能根据各种食用菌的具体要求,模拟和创造出最适宜的生活环境,以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最好的质量。

表9部分秸秆类食用菌培养料营养成分碳氮比值

项目

有机质

碳/氧

稻草

0.63

0.11

0.85

78.6

45.59

72.3

大麦秆

0.64

0.19

1.07

81.2

47.09

73.58

小麦秆

0.48

0.22

0.63

81.1

47.03

98

蔗渣

0.43

0.15

0.18

棉籽壳

1.50

0.66

1.20

90

50

34

玉米壳

0.48

0.38

1.68

80.5

46.69

97.2

谷壳

0.64

0.19

0.49

71.8

41.64

65

(二)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 

1、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

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有机物,是栽培食用菌的好材料。

我省传统的食用菌栽培多用木屑与棉籽皮,但是木材的过度砍伐,造成林木资源匮乏,而棉籽壳又因其用途广泛、用量大,造成木屑奇缺、棉籽皮价格呈上涨之势,这严重的制约着食用菌生产。

利用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较好地解决了这类培养基材料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问题,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

同时,生产鲜菇后剩余的蘑菇糠是一种带菇香味的富含营养的菌体蛋白饲料,也可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

这项技术的应用推广,使农业资源多级增值,既可大量利用作物秸秆,减少环境污染,又可增加农民收益。

首先,农作物秸杆与木屑、棉籽皮的化学组成基本相似,只是含量与物理性状不一,不影响蘑菇栽培;二是实践证明可行。

如双孢菇和草菇等,就是以麦秸为主。

通过大量研究和各地的栽培试验,用农作物秸杆与用棉籽皮的产菇量基本相同,以栽培金针菇为例,用棉籽皮栽培与用玉米秸、麦秸、稻草、玉米芯等栽培,其生成率都能达到80%~100%。

进行商业栽培的食用菌大约有20多种,所有用木屑和棉籽皮栽培的,都可用农作物秸杆替代。

三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

用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熟料的下脚料又可返田肥地,还是营养丰富的牲畜饲料,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利用农作物秸秆发展食用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实践证明,利用稻草、麦秆、玉米秆、油菜秆、花生壳等作主料,可大量生产多种食用菌,如草菇、鸡腿菇、平菇、凤尾菇、榆黄菇、双孢蘑菇等,此技术已具有成熟的配方和管理工艺,使出菇达到甚至超过单纯用棉籽壳的标准。

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基础材料,5~8亩田的秸秆,经腐熟后可栽培l亩露地蘑菇,生产蘑菇2000~3000公斤,收入5000~6000元,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能大量处理剩余秸秆,受农民欢迎的致富技术,并可有效地减轻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2、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的一般工艺流程

与传统原料略有不同,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的一般工艺流程如下:

(1)原料准备

培养料可选用多种农作物秸秆(如小麦秸秆、大豆秸秆、玉米秸秆等),应新鲜无霉变,并在阳光下充分晒干,并截成小段并碾碎。

应用不添加辅料的栽培方法时,用于种菇的新鲜秸秆细胞还有生命力,菌丝很难分解其纤维素和木质素,秸秆要进行浸泡发酵处理,以小麦秸秆为例,将麦秸扎紧,每捆7公斤左右。

把适量生石灰放入池内、加水至池子容量的4/5,每100公斤水放生石灰0.4~0.5公斤。

将稻草捆沿着池边纵向放入,可放2层,上压石块,使麦秸全部浸没在石灰水里13~15分钟,然后把浸泡的稻草捆取出,沥水25分钟以上,堆成大堆。

浸水后的麦秸捆堆放在一起,盖膜并沥水1天,再进行发酵处理。

先在场地上用砖石铺20厘米高的平台,再在平台上在铺木条,宽度1米左右,长度按原料的多少而定,料堆应上下大小一致,建成四方体原料堆。

最后覆盖薄膜和保温物。

一般发酵5~7天,透过薄膜发现秸秆长满雪花状物质时即可利用栽培。

(2)辅料

在培养料中所占比例较小,但对整个培养料的营养起着重要调节与平衡作用的原料我们称之为辅料。

常用的辅料有麦麸(麸皮)、玉米粉、米糠等。

麸皮的添加量一般为5%~15%且越新鲜越好。

作为辅料玉米粉添加量应为2%~5%,也是越新鲜越好。

高温季节可少加些,低温季节可多加些。

米糠是指水稻或谷子的细米糠,也是越新越好,一般添加量为5%~15%。

石灰主要作用是调节酸碱度,添加量为1%~3%。

栽培食用菌通用的是生石膏,添加量为1%~3%。

(3)场地

栽培食用菌对场地的要求是:

地势较高,便于排水和通风;四周环境清洁,远离垃圾场或污染较重企业。

场地包括:

原料储备场地、拌料与装袋场地、灭菌场地、接种场地、发菌场地。

对于一个规模化食用菌场,这些场地的安排布局要合理,操作方便,减少搬运装卸,提高工作效率,养活菌袋破损及提高菌棒的成品率。

(4)拌料

配方一般认为,不同的原料栽培食用菌由于自身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别其产量有所不同。

食用菌栽培实践证明,某种栽培食用菌的主料固然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是对于许多原料而言,只要添加适量的辅料,做到营养均衡,配方合理,仍会得到很理想的产量。

在制定一个培养料配方时应注意以下二个问题:

①针对每种菇对营养的需求特点,合理搭配碳素营养和氮素营养,做到碳素和氮素营养平衡。

②对于通气性较差的原料,可适当添加透气性较好的原料。

①料水比例拌料时料水比一定要合理,含水量一般在65%左右,即用手捏料有水滴渗出,但不形成水流即可。

②拌料拌料前先将拌料场地打扫干净。

拌料时按配方比例,先将主料滩铺在场地上,而后将辅料先按配方比例混合均匀,再将混匀后的辅料撒入主料上,并用木锹混合均匀。

最后按料水比加水。

加水后再用铁锹上下翻匀,然后用拌料机将料搅拌二次即可。

拌好的料水分大小是否合适,可用手抓一把料用大力攥,发现手指间有溢水出现,其料水比属正常范围。

(5)装袋

①装袋时间料拌匀后可马上装袋。

特别是夏季高温季节,培养料很容易酸败,使PH值下降到6.5以下。

②塑料袋的选择熟料栽培食用菌最常用的塑料袋为17厘米×35厘米×0.04厘米的低压高密度聚乙烯,这种塑料袋韧性较好,袋子不易破损,污染率低。

如果是机器装袋其规格应为17厘米×33厘米×0.04厘米的一端已封口塑料袋。

也可用先扎口一端的筒袋。

③装袋装袋时一定注意袋内料的松紧度要适中,装得太紧影响透气性发菌慢,装得太松易污染杂菌。

(6)灭菌

灭菌是将料袋内的一切生物利用热能杀灭的一个过程。

目前我国最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常压灭菌,而高压灭菌应用较少。

常压灭菌过去是采用土蒸锅,用土蒸锅灭菌其缺点是装料少,装锅出锅操作不便,料冷却较慢。

取而代之的是利用小锅炉(蒸气发生器)进行菌棒的常压灭菌,这种灭菌方法可节省燃料,操作方便,冷却也快。

(7)接种

菌种应选高产、抗逆、广温型菌种。

接种就是将固体菌种或液体菌种接入菌棒的过程或方法。

接种的整个过程都应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

能否做到无菌操作是接种成败的关键,也是菌棒能否感染菌的关键。

接种方法可分为接种室、接种箱和接种账接种。

(8)发菌

是指菌棒接种后菌丝长满整个过程。

发菌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塑料大棚,最重要的是:

干净、干燥、通风、适温。

①发菌场所在室内发菌,可先将室内打扫干净,如是水泥地面最好用水冲洗一次。

冲洗后要通风晒干。

塑料大棚作为发菌场所,关键是要通风干燥。

②搬运接种完毕后,将接好种的菌棒及时运到发菌室或发菌大棚。

③菌棒的摆放在夏季高温季节发菌,菌棒要单排摆放,每排可放3~5层。

如场地允许可井字摆放。

这种菌棒摆放有利菌棒散及避免烧菌。

在冬季生产菌棒时,菌棒发菌有二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发好的菌棒就地直接出菇,这种情况可将菌棒按一定行距摆放(每排之间的距离为70~80厘米),每排可摆放菌棒5~8层。

还有一种情况是发好的菌棒发满后,再将菌棒移至出菇场所出菇。

这种情况,每排可摆放5~6层。

④菌棒的发菌管理发菌温度要控制在20℃~25℃,冬季可采取土暖气或阳光增温,夏季主要管理措施是降温,降温的方法是在早晨和晚上进行通风。

整个发菌过程决不能喷水,湿度越低越好。

发菌过程不需要光线特别是不能有直射阳光,在发菌过程中还要控制菌棒感染杂菌,菌棒发菌需要新鲜空气,发菌场所要结合温度情况进行通风换气。

(9)出菇管理

当菌丝吃透料层,秸秆由黄色变为黄白色或白色时,就快出菇了。

这时要根据湿度、温度、食用菌长势和质量要求等因素采取喷水、通风、覆土等管理措施。

头潮菇采收后,消除表面的杂物和死菇,用湿润新土将采后留下的空穴补平,并适当补充养分。

利用秸秆栽培食用菌,又因食用菌品种、原料、栽培设施、地理气候条件等因素不同,使其栽培方法各不相同,再加上原料组合不一,产品价格不一,在实际生产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