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789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5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docx

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

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

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

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

(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

一元硬币的厚度。

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

毫米)

二、探索新知

  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

(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

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

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

1厘米=10毫米)。

  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练习:

  量出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填一填: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动手操作:

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

(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测量很麻烦。

独立探索:

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

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

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

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

(板书,把课题补充全:

分米的认识)

(2)问:

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问:

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4)练习

    与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三、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1.量出数学教科书的宽是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

(1分米4厘米4毫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投影或挂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长是1(  ) 一把米尺的长是10(  ) 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

  一个墨水瓶高约1(  ) 教室的门高约是2(  ) 宽约是1(  )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五、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

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

1厘米、1分米、1米呢?

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小组交流,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课外测量的情况)

各小组汇报课外测量情况:

1.测量一下路边两根路灯间的距离为多少米?

多远为1000米?

  2.测量一下学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

跑几圈是1000米?

  或者:

播放课件千米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我们在高速公路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指示牌,你知道200m是什么意思吗?

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千米

  如果描述比较远的距离,米这个单位有点小,所以,人们就用千米来表示,今天我们来认识千米。

我们也看到过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继续播放课件:

播放课件千米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点击图片,播放动画,认识千米(公里)。

  2.进率

  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1千米=1000米)

  继续播放课件:

播放课件千米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点击出题后,有学生回答后,再点击出现答案及分析。

估想:

(1)1米有多长?

50米有多长?

100米有多长?

1千米的长度?

(让学生闭眼想象)

(2)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

(小组讨论)

(3)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

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还记得手指游戏吗?

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

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继续播放课件:

播放课件千米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三、知识运用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时,说一说想的过程。

2.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3.实践

  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

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

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

(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

  你们是怎么走的?

有什么感觉?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千米(公里)                  1000个1米是1千米。

  米                     1千米(公里)=1000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吨的认识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⒉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⒊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以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准备:

课件、常见的一些生活用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

(可以举例说明)

  一筐苹果约重20( )  小兰体重约25( )

  一个鸡蛋约重50( )  一辆大卡车能装货约8( )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卡车的载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

  2.创设情境

一头牛有500千克,一头猪有250千克,一头比房子还大的大象有多重?

我家买了一辆大卡车,载重5吨。

 吨是什么意思?

到底有多重?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

(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初步认识“吨”

    逐渐出示展示大约重是1吨的物品,让学生从常见的物品重量比较中,对1吨的重量的初步认识。

一头大象重4吨

一头成年的鲸有20吨

4头猪重1吨

2头牛重1吨

40个你们这样的小孩重1吨

20袋50千克的大米1吨

  1吨到底有多重呢?

其实1吨=1000千克,吨用“t”表示。

  板书:

1吨=1000千克,1t=1000kg。

  今天同学们带来了许多重量已知的物体,请向大家介绍一下。

那有没有同学带来以“吨”做单位的物体呢?

说明原因。

  在生活中你一定看到过可以用“吨”做单位的物体,能简单的说一说吗?

学生举例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与你所认识的物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

以吨为单位的物体都非常大而且非常重。

通常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用“吨”来做单位。

  初步认识了吨之后,老师这里有一些物品,请你们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单位。

  多媒体出示:

报纸、信封、河马、鲸、白菜、苹果等,学生进行判断。

    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举例:

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二)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

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

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a.如果是孩子可以乘坐几人?

  b.如果全班同学都要乘电梯,至少要坐几次?

(根据本班的人数)

三、课堂练习

出示小黑板:

 3吨=_____千克5000Kg=_____t

6吨=_____千克7000Kg=_____t

  2.用一辆载重6吨的卡车运输建筑材料如下。

要使运输次数最少,该怎样运?

小组同学合作,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好。

品种 

水泥

黄沙 

石子

砖头

 钢材

重量

2500千克

 4吨

  6吨

 9吨 

2500千克

四、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2.讨论:

“每两个重量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这句话对吗?

明确:

“每相邻两个重量单位”与“每两个重量单位”的不同。

使学生清楚的掌握重量单位间的基本进率关系式有两个,即:

l吨=1000千克,l千克=1000克。

扩展出的关系式有一个,即:

1吨=1000000克。

五、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一吨=1000千克        1t=1000kg

  5吨=(   )千克     6000千克=(   )吨

 

万以内的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连续进位的加法题。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

  4.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

  1.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2.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1)口算:

9+6=       5+5=       6+8=

  8+6+1=  8+2+1=  6+5+1=

  

(2)求385与705的和。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你能不能自己写出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算式呢?

  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2.课件引入

  这些动物大家都认识吗?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是由于环境污染等原因,很多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我们来了解一下动物的知识,看看加法能够帮我们什么忙。

二、新课学习

(一)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刚才的复习,是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同学们掌握得很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进位加,但和前面学的稍有不同,今天要学习的是连续进位加。

  板书课题:

连续进位加

教学例1

学生尝试摆小棒求得98+25的结果(允许有各种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引导研究课本中的方法。

  1.摆小棒

  提问:

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8根和5根怎样加?

给8根小棒凑几根就是10根?

(8+2+3=13)

  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捆好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在哪里呢?

10个1根捆成1捆,也就是1个十,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再加整捆小棒,9捆加2捆再加这1捆,一共有12捆小棒零3根。

指着图问:

这一捆小棒哪里来的?

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就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

  单根合起来满十就可以捆成一捆,放在整捆下面,表示1个十。

  2.列竖式计算。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

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

(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

(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

(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同桌口述并检查,在进位时“1”写的位置对不对,做进位加法时,是否漏写1或忘加1。

  3.做一做

  

(1)直接在书本上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2)求出每一个胡萝卜上的算式的得数。

(二)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

  1.准备

  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你注意到了吗?

  口算:

600+800  900+100  1000+100

  估算:

599+800  900+101    989+112

  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

你是怎么想的?

  2.估算

  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

下面让我们在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

  两栖类284

  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400)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

(300)

  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

(700)

  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

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3.笔算

  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通过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连续进位加法,而且懂得了中国爬行类和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种数,其实我国还有许多珍惜野生的动物,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5页,说一说呢在表中发现了什么数量关系?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三)练习

一、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多?

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

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000?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页第9题、第10题。

三、总结

   我们对于加法知识的掌握又深了一层,大家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减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的数据,发现数学问题。

  2.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3.使学生掌握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4.提倡算法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5.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1.    减法的计算法则,连续退位减法。

  2.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开火车口算。

共来三次。

包括一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退位,整十整百加减。

  竖式计算。

(学生板演)

  54-21=   79-37=   65-24=

  计算后提问:

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减法,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新课学习

  

(一)三位数减三位数退位减法

  1.例1

  放假同学们都喜欢去旅游,在我国云南有三个美丽的地方,分别是丽江、大理和昆明。

请同学们看课本,这就是我们的行车路线,我们做飞机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出发。

  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

我们走了多少千米?

我们距离下一站丽江还有多远?

地图上有吗?

书上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大理到丽江的距离,应该怎么办呢?

你从书上观察到了什么线索?

  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就可以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请你们观察22页的图与23页的图有什么共同和不同的地方?

  通常我们可以用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路程或者工程等问题,图中昆明到丽江的路程被拉成了一条直线,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明了。

  请你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你有什么办法?

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然后找几个同学汇报方法。

你觉得哪位同学的方法好?

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517-348应该怎么计算的?

一边板演,一边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全班一起做到下图的步骤,停。

接下来给2分钟时间,请你和同桌或者小组内的同学说说,接下来该怎么做。

  讨论结束后,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填空,同时指明学生到黑板演示,然后集体讨论,依照法则进行评讲,连续退位减法中你觉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

  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退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上有一点要减1后再计算。

(要注意:

认真书写,仔细计算)

  2.例2

  现在我们把517改成507,想一想,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同学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计算的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你们看这样好不好,同桌或者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然后推选出一个代表,把你们认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好不好?

  哪一组想说说你们的方法?

找学生到黑板前来,边讲边板书。

把讲解权交给学生。

(若一名学生没讲清楚,可再找两名学生说明计算方法,或有其它学生发表意见。

  改了数字之后我们所用的三条法则还用遵守吗?

任何减法的笔算都要按照法则来计算。

中间有零也可以借。

  3.独立完成25页第1、4题

  4.判断对错:

  

(二)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

  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大家学得非常认真,掌握得很好,接下来老师又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你们想不想帮助老师解决?

  学习例3,怎样计算500-185?

  

(1)想想:

运用学过的知识,你能用什么方法计算这道题呢?

分小组合作学习,把你的想法同小组的同学说说。

  

(2)班内汇报交流。

  方法1:

185可以分成100和85,500-100=400,400-85=315

  方法2:

185+15=200,500-200=300,300+15=315

  方法3:

500-200=300,300+15=315

  方法4:

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

  刚才同学们积极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种计算方法,真了不起。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怎样用竖式计算。

  (3)学习竖式计算,请一学生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00

-185

   315

  (4)巩固练习:

400-264=

  (5)观察思考:

在计算中,被减数中某一位是0退位后,你发现了什么?

(0退位后,计算时要用9减)

  注意:

退位减法0上有点(退位)用9减。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再次学习了减法,你知道了什么?

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退1,退位点点清楚,哪一位头上有一点要减1后再计算。

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四边形的含义。

 2.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平行四边形。

 2.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学具准备:

秫秸小棍、针、四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你看到过这样的东西吗?

通过你们的观察,你发现这些物品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了吗?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

——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找出来。

学生汇报,并说说理由。

   到底什么是四边形?

  

(2)小组讨论,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

 你发现四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