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11032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0398《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doc

《学前教育原理》

绪论

1.学前教育的概念:

广义:

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狭义:

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学前教育是儿童(0~6,7岁)入学前的教育

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0~3岁)和(幼儿3岁~6,7岁)

2.学前教育学的概念:

学前教育学就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学前教育实践。

3.学前教育原理与学前教育学的关系:

学前教育理论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

4.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孕育(15世纪以前)、萌芽(16世纪-18世纪初)、初创(18世纪后期-20世纪前半期)、发展(20世纪中叶至今)

孕育:

柏拉图(古希腊)《理想国》

第一次提出了学前社会教育的主张,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政治学》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优育

萌芽: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提出了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学说

《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

《世界图解》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百科全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理论基础是“白板说”

卢梭(法国)《爱弥儿》提出应当遵循自然的去教育儿童,基于儿童自由,重视儿童生活的权利,培养真正的自然人被誉为“儿童的发现者”

裴斯泰洛齐(瑞士)《林哈德与葛笃德》《葛笃德怎样教育他的子女》《母亲读物》提出应重视儿童本质发展,应依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使儿童获得适当的发展机会

初创:

福禄贝尔(德国)世界上第一所(最早)幼儿园;恩物;“幼儿园之父”

1837,勃兰根堡,收托3-7岁儿童的教育机构,1840-“幼儿园”

《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推动学前教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蒙台梭利(意大利)《蒙台梭利教学法》《蒙台梭利手册》《童年的秘密》

认为儿童的心理具有“吸收力”和“敏感期”教师应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认为教育应让儿童从中学,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陈鹤琴“中国幼儿教育之父”提倡活教育,反对死教育

《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和“六大解放”

《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幼稚园之新大陆》

发展:

埃里克森(美国)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的八大阶段

皮亚杰(瑞士)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

要以儿童为中心,因时施教。

5.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简答):

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学前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幼儿园教育,学前儿童与教师,学前教育的合作与衔接。

6.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

7.学前教育学研究意义:

1)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了解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2)有利于学前教育工作者简历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

3)有利于国家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措施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的学前教育

1.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

看到了动物学习与人类教育的相似性,从人类本能的角度对教育做出了生物学解释。

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儿童总是要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这种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础。

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并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科学起源说,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

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颜氏家训》:

颜之推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对于学前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

家庭教育思想:

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幼年时期家庭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成败兴衰;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最好实施胎教;父母要将对孩子的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在严格教育中,体罚是最有效的手段;父母对孩子要均爱,切忌偏宠;注意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开展正确的语言教育。

3.性恶论:

性恶论是中世纪基督教宣传的儿童观,认为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故生来性恶。

4.预成论:

是中世纪欧洲流行的一种不正确的儿童观,认为当妇女受孕时,一个极小的、完全成形的人就被植于精子或卵子中,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

5.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6.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

7.奴隶和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

8.中世纪儿童观形成的社会原因。

9.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

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重要奠基人,《理想国》和《法律篇》,

教育是实现理想国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柏拉图重视优生,还十分重视游戏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地位。

10.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特点:

1.儿童教育采取了公养、公育方式,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利平等。

实行公养公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整个氏族的生存繁衍。

2.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整合在一起3.以生产劳动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原始简单但多方面。

主要包括有:

生产劳动教育、社会知识道德规范的教育、军事体育训练、宗教和艺术教育等方面。

4.教育手段和方法原始、简单。

主要是通过年长者进行示范和讲解,儿童观察和模仿来进行。

5.老人和妇女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11.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政治学》和《伦理学》。

出生到5岁的婴幼儿教育应顺其自然,以孩子的身体发育为主。

5-7岁儿童的教育应以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为主要任务。

12.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

古罗马著名的雄辩家和教育家,《雄辩术原理》。

从培养和造就雄辩家出发,提出了他的学前教育思想。

昆体良反对体罚,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对孩子不要娇惯,要为儿童慎重选择看护者和教师。

(二)近代的学前教育

1.欧文的幼儿学校:

世界上最早(第一所)学前教育机构,1816,英国新拉纳克

2.湖北幼稚园:

1903年,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诞生,在武昌建立,葵卯学制实施后,改名为武昌蒙养院。

3.《母育学校》:

1881年,法国将托儿所改称为“母育学校”,实行免费教育。

“母育学校”成为法国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4.《教育漫话》、5.“白板说”:

洛克学前教育思想

6.恩物:

福禄贝尔教育思想

7.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17世纪捷克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

《大教学论》提出了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智学说

《母育学校》是世界教育史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他认为学前教育应该在家庭中进行,家庭就是母育学校,母育学校是学制的第一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它为儿童奠定体力,道德,智力的基础。

在母育学校的教育中,儿童的健康教育、智育、德育是母育学校的重要内容。

8.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思想:

倡导爱的教育、母亲是教育的第一力量。

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天赋能力的和谐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教育要适应自然,按照儿童的天性及其发展顺序来进行教育。

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而道德教育的本质核心就是爱的教育。

学前教育要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几方面进行,儿童才能得到和谐发展。

9.洛克的学前教育思想:

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教育漫话》这本书里。

教育思想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利益”。

洛克绅士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白板说”:

人的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念出现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是没有任何特征的一张白纸。

他反对先天观念的存在,认为全部观念都来自于后天的经验。

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

洛克主张采取“家庭教育”,而不赞成“学校教育”。

在教育内容上,洛克把教育分为德,智,体三个部分。

在体育方面,洛克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并详细论述儿童体育问题的教育家。

德育是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在智育上,提出采用实物教学的方法,把学习和娱乐结合起来,对幼儿施教时,可采用游戏的方法。

9.裴斯泰洛齐的学前教育思想:

倡导爱的教育、母亲是教育的第一力量。

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天赋能力的和谐发展,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教育要适应自然,按照儿童的天性及其发展顺序来进行教育。

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是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而道德教育的本质核心就是爱的教育。

(和谐发展,爱)学前教育要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几方面进行,儿童才能得到和谐发展。

10.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

《爱弥儿》

卢梭对儿童教育的首要贡献在于“儿童的发现”。

另一突出贡献是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因此教育要遵循自然,顺应人的天性。

卢梭从遵循自然的基本原则出发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

0-2岁,婴儿期,以身体的养护为主。

2-12岁,儿童期,以体育锻炼和感官训练为主。

12-15岁,青年期,以智育为主。

15-20,青春期,以道德教育为主。

前两个时期的教育包含了学前儿童的教育。

在第一时期的教育中,应以父亲为教师,母亲为保姆,教育的第一要事,就是要注意儿童的健康。

第二阶段中,对待儿童的过失,反对道德说教,提出“自然后果”的道德教育原则。

卢梭教育的优点:

具有很强的反封建性。

缺点:

片面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把儿童的天性过分理想化,在教育的年龄分期方面缺乏科学依据。

一味强调教育来改变社会,没有认识到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1.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基础:

宗教神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提出了神本源的观点:

1:

教育可以唤醒人的内在精神本性,使人类了解自己。

2:

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从“自然的儿童”出发,经由“人类的儿童”最终成为“神的儿童”3:

人生下来就具有四种本能:

活动本能,认识本能,艺术本能,宗教本能。

福禄贝尔把人类初期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

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为自然科学及数学教育,语言教育,艺术教育,宗教教育等,其中宗教教育是核心内容。

而幼儿园教育方法,主要通过游戏和作业来完成。

福禄贝尔是历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把它引入到教育过程的教育家。

为了促进儿童的游戏,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了一系列玩具材料

“恩物”:

神赐给儿童的玩具。

通过“恩物”的操作,儿童可以认识颜色,数量,几何形体,空间关系,部分和整体的关系等。

(三)现代的学前教育

1.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2.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教育思想

3.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陶行知——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

4.“五指活动”:

陈鹤琴教育思想

5.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1.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2.学前机构教育走向普及3.学前教育机构多样化4.学前教育实施的现代化和科学化5.以保障儿童权利为中心学前教育民主化

6.杜威的关于教育本质思想:

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教育具有促进儿童生物性本能和心理机能不断生长的目的;教育即生活:

儿童的生长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教育也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教育史一个过程,是儿童通过活动去体验一切和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儿童学习和认识世界的本质在于儿童通过不断地增加和改造自己的经验,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

在对教育本质的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的观点:

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和做(实践)中学。

7.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推动现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指出旧有的幼稚园害了“花钱病”“外国病”“富贵病”,必须经过改造,变成中国的、省钱的、平民幼稚园。

陶行知提出通过艺友制师范教育来培养幼稚师资。

所谓艺友制师范教育就是学生与有经验的教师交朋友,在幼稚园的教育实践中学习如何当幼稚园教师。

8.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成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发展的核心任务。

1.婴儿期(0-1.5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这种人和环境的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

2.儿童早期(1.5-3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儿童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感,体验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3-6、7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

9.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儿童的思维与语言》《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智力起源》

认知发展理论是对二十世纪学前教育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心理的发展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学习互相作用下不断发展的过程。

制约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四个:

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平衡化。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7岁),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形成运算阶段(11、12-14、15岁)

10.维果斯基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

他认为教学促进儿童的发展,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发展在教学中存在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现有水平,第二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的心理理论,充分重视成人与儿童交往在教学中的意义,是现代流行的“支架教学”的理论基础。

11.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

1907,罗马,“儿童之家”

《蒙台梭利教学法》《童年的秘密》《教育人类学》

教学思想:

1.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条件:

必须是有规律,有次序的生活环境;能提供美观、实用,对儿童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能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2.遵循自由教育的原则3.作为“导师”的教师:

三项任务:

第一,为儿童创设具有兴趣性和探索性的活动环境;第二,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探索环境、操作环境、发现环境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在观察、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正确评价儿童的活动。

4.使用精心设计的教具开展“工作”:

为了促进儿童的“工作”,蒙台梭利精心设计了系列活动的材料——教具。

12.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南京鼓楼幼稚园,

提出了幼稚园的课程要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采用“整个教学法”。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思想:

反对传统以升学为目的的死教育,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活教育”课程来源与大自然,大社会,分为五方面的内容:

健康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这五方面活动被称为“五指活动”,“活教育”的实施贯彻“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方法论。

(四)当代中国的学前教育

1.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规划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方针是: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2)《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贯彻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未来规划的措施

2.实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主目标应该采取的措施(贯彻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未来规划的措施):

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加强幼儿园准入管理;强化幼儿园安全监督;规范幼儿园收费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学前教育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2.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学前教育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又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1)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学前机构教育的产生;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发展的结构和布局;(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的任务、内容、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5)学前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学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

政治指国家性质,各阶级和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国家的管理原则和组织制度等。

2.学前教育为政治服务

3.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学前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又对社会政治制度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性质;

(2)政治制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学前教育的受教育权;(4)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学前教育内容;(5)学前教育为政治服务。

(三)学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则为社会精神文化,即社会的价值观、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习俗及其制度的复合体。

2.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3.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4.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5.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学前教育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方法的使用;(4)学前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学前教育对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有影响。

(四)学前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学前教育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又对科技发展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1)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

(2)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现代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3)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手段、方式与方法;(4)学前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学前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1.人口:

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区域内,具有一定数量与质量,形成一定结构的人的总体。

2.人口质量:

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3.人口流动:

人口是处于流动状态的:

城乡间的流动、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等。

4.人口流动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影响到学前教育的规模、各地域教育的差异性、目标的制定、人才的培养、结构的选择、移民教育等。

5.人口数量结构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的基本特征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与流动性等。

这些基本特征与学前教育是互相影响的:

(1)人口数量与结构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

(2)人口质量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3)人口布局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4)人口流动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5)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人口质量的提高。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

1.儿童:

0-18的个体。

发展:

身心状况因年龄与学得经验的增加所产生的顺序性改变的历程。

儿童发展:

个体从出生到18岁这一期间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儿童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过程。

2.儿童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生理:

先学会爬然后学会走路,后能四处跑动;心理:

先发展感知觉而后发展记忆、情绪、思维、动机、想象等心理活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抽象思维。

从不随意到随意,从具体到抽象,从收他人调控到自我调控。

儿童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抽象思维,整个思维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

幼儿初期继承婴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同时具体形象思维也开始发展,学前末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开始发展抽象逻辑思维。

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儿童各种心理因素的发展,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某一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发展。

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会引起哭闹,没有安全感,身体抵抗力也降低,继而引起生病。

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1.发展速度的差异:

不同幼儿的不同领域发展水平也不相同。

2.性别差异:

男孩大肌肉动作更强,女孩精细动作发展较好,男孩喜欢探究,女孩情感体验更丰富。

(二)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儿童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主要包括(下三。

遗传因素:

指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个体与生俱来的生理特点。

生理成熟:

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社会环境:

儿童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2.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

儿童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客观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生理成熟、社会因素)和主观因素(儿童心理内部的因素),客观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主观因素是儿童发展的内部动力(内因)。

遗传素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2.奠定了个体差异性的最初基础;3.对不同发展方面的影响不同。

社会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性;2.制约着儿童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3.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从胎儿期开始;4.教育条件发挥着主导作用。

主观因素是指儿童所有的内部心理因素,由主观因素构成的心理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1.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是相互作用,彼此依存的动态过程:

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1.学前教育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2.学前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3.学前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儿童发展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2.儿童发展是学前教育实施的重要依据(双生子爬梯实验)3.发展适宜是决定学前教育价值的关键因素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目标

1.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

“对学前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

处理好3+处理好4+处理好5

3.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

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承担着相对独立的任务,发挥不同的作用。

但是虽然在任务上与功能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4.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幼儿心理和生理具有阶段性和个体差异,要根据不同幼儿的潜能帮助其有所侧重的发展。

5.全面发展与主体性发展的关系:

主体性发展的越好,往往各方面发展的也越好,因注意发挥主体性的能动作用,有效促进和带动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6.贯彻落实学前教育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1.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因根据儿童的实际表现,随时调整、修改自己预定的计划,使教育工作更切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与需要。

2.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发展要求因面向每个幼儿,是每个幼儿都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保证每个幼儿的应有发展,但是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因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学习,并给与他们支持和帮助。

(二)学前儿童体育

1.学前儿童体育:

是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并结合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进行的锻炼,着重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最终实现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2.学前儿童体育的意义:

是实施终身体育的起点,通过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身体的适应能力、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以及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心情。

3.学前儿童体育的目标:

1.促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