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11069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11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

2012-03-1417:

21来源:

未知作者:

admin点击:

132次

  

铜陵市统计局

2012年3月10日

 

201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省、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扎实推进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等各项工作,转型跨越迈出新步伐,幸福铜陵建设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57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33.0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35.4亿元,增长9.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79704元(折合12367美元),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27651元/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5208元和24048元。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由2010年的2.1:

72.7:

25.2变化为1.9:

74.7:

23.4,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9.7%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

单位:

亿元

指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

579.4

12.6

第一产业

11.0

3.8

第二产业

433.0

13.8

工业

403.6

14.2

建筑业

29.4

9.2

第三产业

135.4

9.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9.2

8.6

批发和零售业

24.5

10.4

住宿和餐饮业

10.6

10.1

金融业

19.4

5.0

房地产业

11.6

7.2

营业性服务业

16.8

14.8

非营业性服务业

33.3

11.1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10年上涨5.3%。

分类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4.6%,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1%,衣着类价格上涨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0.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0%,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上涨0.8%,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1%,居住类价格上涨1.3%。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8.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6%。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45.56万人,比上年增加0.34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9.55万人,减少0.15万人;第二产业16.58万人,增加0.23万人;第三产业19.43万人,增加0.26万人。

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10.51万人,增加0.0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13.27万人,增加0.67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1%。

据对全市80家企业景气调查,2011年一、二、三季度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76.57、172.55和172.66;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34.70、133.81和132.98。

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59.21,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90。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8.11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农业产值9.33亿元,增长4.0%;林业产值1.52亿元,增长7.8%;牧业产值3.36亿元,增长1.9%;渔业产值2.82亿元,增长1.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07亿元,增长7.5%。

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7456公顷,比上年增长0.4%。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006公顷,增长1.8%;棉花播种面积为4726公顷,增长1.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9728公顷,下降1.7%;蔬菜播种面积4263公顷,下降2.0%。

全年粮食产量16.1万吨,比上年增长2.6%;油料产量2.18万吨,增长13.6%;棉花产量0.54万吨,增长2.0%;蔬菜产量10.24万吨,增长0.6%。

全年肉类总产量1.61万吨,比上年增长1.2%;禽蛋总产量0.62万吨,比上年增长7.7%;全年水产品产量2.11万吨,增长0.1%。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7.27万千瓦。

化肥施用量(折纯)2.32万吨,增长7.0%。

农村用电量1.52亿千瓦时,下降4.1%。

全年有效灌溉面积24.98千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4.5%。

工业经济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6.1%,拉动GDP增长9.6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3.0亿元,增长52.3%;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13.0%。

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90.5亿元,同比增长14.6%,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0.8%。

主导行业全面增长,铜、化学、电子、纺织、建材、机械、钢铁冶炼、能源等八个工业行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077.1亿元、99.1亿元、23.2亿元、13.5亿元、59.9亿元、25.4亿元、69.2亿元、79.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0.9%、25.0%、13.2%、33.4%、49.3%、36.8%、48.7%、40.3%,其中铜、建材、钢铁冶炼、能源四个工业行业总产值增速均超过40%,保持了高速增长。

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新跨越。

全年工业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87.4亿元,比上年增长78.2%。

在全省16个市中,总量列第4位,增幅列第2位。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

单位:

亿元

 指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

402.0

14.5

其中:

轻工业

11.5

10.8

重工业

390.5

14.6

其中:

国有企业

6.2

13.0

集体企业

-

-

股份合作企业

0.2

37.5

股份制企业

352.5

11.3

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43.0

52.3

其中: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273.4

10.3

其中:

大中型工业企业

316.9

11.6

                                  

全市2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铜产量为85.4万吨,增长5.1%;化肥产量(折纯)为57.1万吨,下降4.3%;水泥产量为684.4万吨,增长3.9%;硫酸产量为382.7万吨,增长6.8%;发电量140.4亿千瓦时,增长49.9%。

 

201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万吨

85.4

5.1

铜加工材

万吨

42.7

56.2

硫铁矿(%)

万吨

220.3

7.0

水泥熟料

万吨

1532.3

6.2

硫酸(100%)

万吨

382.7

6.8

化学肥料总计(折纯)

万吨

57.1

-4.3

钢材

万吨

114.9

11.7

万米

1352.9

2.2

服装

万件

556.7

15.0

模具

1534

2.4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140.4

49.9

水泥

万吨

684.4

3.9

电子元件

万只

412874

12.4

黄金

千克

11998.1

11.9

圆铜漆包线

万吨

16.9

1.7

白银

千克

412123

8.7

光膜

12128

-3.5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6.7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实现利税77.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其中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47.7亿元,增长46.3%。

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413.7,比上年提高79.5个百分点。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指标

单位

2011年实绩

比上年增减百分点

工业产品销售率

%

98.2

-1.5

资本保值增值率

%

129.2

4.0

资产负债率

%

68.5

-3.1

总资产贡献率

%

8.9

1.5

成本费用利润率

%

2.3

0.2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520162

30.4(%)

流动资金周转次数

3.1

0.3(次)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9.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12.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2.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66.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2.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0.4%。

其中,城镇投资308.1亿元,增长29.0%;农村非农户投资5.8亿元,增长34.1%。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6.7亿元,增长29.2%;第二产业投资188.6亿元,增长30.0%;第三产业投资217.4亿元,增长30.8%。

从行业看,工业完成投资184.0亿元,增长31.0%,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155.1亿元,增长44.5%。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98.8亿元,比上年增长82.5%。

商品房屋销售额49.8亿元,增长25.3%。

全年全市5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1241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63个,增长26.9%,在建项目投资规模1577亿元,增长34%。

其中,新开工项目516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26个,增长32.3%。

重点项目推进力度不断加大,铜冶炼工艺升级改造、皖能六期扩建100万KW发电机组、铜化28万吨合成氨、铜陵海螺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旋力产业基地、江南文化园、东部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基础设施和服务业项目进展顺利;焦化二期、中智光源LED、不锈钢阀门制造、体育中心和逸顿国际大酒店扩建等52个重点项目顺利开工;皖能六期扩建100万KW发电机组、铜陵海螺日产1.2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亚星污染综合治理、海亮年产4.8万吨高效节能环保精密铜管生产线等22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105.9亿元,增长18.7%;乡村零售额11.9亿元,增长18.9%。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96.7亿元,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1.1亿元,增长14.1%。

                                    

                  

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6.1%,化妆品类增长34.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78.2%,金银珠宝类增长58.0%,日用品类增长26.2%,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14.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9.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1%,汽车类增长42.9%。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

合同外资额0.8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7%。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9%;实际利用市外内资371.7亿元,比上年增长42.0%。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1%。

其中,出口5.2亿美元,增长74.9%;进口36.1亿美元,增长16.0%。

全年旅游总收入34.7亿元,比上年增长52.3%。

其中,旅游外汇收入455.4万美元,增长15.6%;接待海外游客2.1万人次,增长38.3%;接待国内游客582.2万人次,增长41.9%。

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宾馆)18个,房间数1440间;共有旅行社2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家;旅游商品定点生产单位20个,旅游线路6条,旅游景区(点)14个。

全市旅游饭店客房住宿出租率为68.8%。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9.2亿元,比上年增长8.6%。

全年铁路运输旅客发送量50.2万人,比上年下降25.3%,货物发送量148.4万吨,下降7.9%。

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56.83亿吨公里,增长20.5%;地方交通旅客周转量22.39亿人公里,增长15.1%。

港口货物吞吐量4728万吨,增长20.8%。

年末全市机动车拥有量9.85万辆,比上年增长10.8%,其中汽车拥有量4.95万辆,增长21.4%。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5.71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其中,邮政业务收入0.63亿元,增长19.9%;电信(含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铁通公司)业务收入5.08亿元,增长5.8%。

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21.16万户,比上年减少0.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8.61万户,新增2.9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9.89万户。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财政收入1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0.5%。

其中,上划中央财政收入68.2亿元,增长29.2%;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5.4亿元,增长30.6%。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33.4%、41.2%和15.4%。

分级次看,市直组织收入72.9亿元,增长22.1%;区级共组织收入25.2亿元,增长53.6%;铜陵县组织收入17.5亿元,比上年增长40.0%。

全年财政支出70.3亿元,增长22.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4.5%,城乡社区服务支出增长28.3%,科学技术支出增长39.2%,教育支出增长14.0%。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481.6亿元,比年初增加75.1亿元,增长18.5%。

其中,单位存款252.2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221亿元,增长14.6%。

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57.3亿元,比年初增加69.4亿元,增长17.7%。

其中,短期贷款196.9亿元,增长22.4%;中长期贷款227.9亿元,增长7.4%。

年末,我市直接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的上市公司有6家,上市公司流通股市价总值360.43亿元。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8.67亿元,比上年下降7.3%。

全年保险已决赔款和满期给付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1年末,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28379人,比上年增加2454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2273人,减少925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0666人,减少1250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5537人,增加846人;小学在校学生39811人,比上年减少1420人。

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7193人,比上年减少94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生4245人,增加464人;普通中学毕业生14141人,减少575人;小学毕业生7482人,减少513人。

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和毕业生分别为7274人和2353人。

全年社会考生报名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5133人次,其中,本科2946人次;全年自学考试毕业生数为129人,其中,本科92人。

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突破,在2011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我市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成为全省惟一的市、县区全部为先进市、县区的城市。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5.9%。

年末全市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9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93家。

拥有国家级、省级创新型企业各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

拥有23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实验室、3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3个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4个生产力中心、3个设计院、3个试验检测站、1个科技馆。

全年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8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4项),获得上级资助资金3842.4万元。

全年安排用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科技计划项目和政策兑现、重大专项工作的资金2500万元。

全年有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成果获省科技奖三等奖,63项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

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数达到1907件,其中发明438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1241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228件。

全市专利授权数75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数23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610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125件。

十、文化、卫生、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覆盖。

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个、农家书屋65个,完成14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

2011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站)19个;公共图书馆4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57万册;档案馆6个,馆藏档案33.7万卷册,馆藏资料2.86万册。

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72%和100%,有线电视入户率50.8%。

年内成功承办了第二届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取得突破,我市成为全省20年来第二个获得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的城市。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显著加强。

2011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49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个。

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4261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3649张。

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527人,其中,执业医师1773人,注册护师、护士2005人。

全民健身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市被列入全国首批20个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试点市。

成功承办2011年亚洲举重锦标赛,举办铜陵市第一届非公企业运动会。

全年完成10个项目省常规赛参赛工作,我市体育健儿夺得奖牌79枚,其中金牌25枚。

全年销售体育彩票6354万元,获得体彩公益金410万元。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公安年报,全市年末总人口74.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01人。

201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7.6‰,比上年上升0.0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55‰,下降0.0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5‰,上升0.05个千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5元,总量首次超全国平均水平,比上年增长16.8%。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630元,增长21.4%,其中,食品支出增长37.3%,衣着支出增长29.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2.2%,医疗保健支出增长12.4%,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30.3%,交通和通讯支出下降27.5%,居住类支出增长40.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比上年上升4.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7平方米。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562元,比上年增长17.8%。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172元,增长14.6%,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6.1%,衣着支出增长23.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3.3%,娱乐教育文化支出增长24.4%,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3.0%,居住类支出增长4.8%。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平方米。

                                       

                           

2011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3230元,增长18.0%。

城乡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29831元,比上年末增加3765元。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年末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4.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5.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1.39万人。

2011年末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参保人数达6万人,城镇居民医疗参保人数达19.2万人,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1.22万人。

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搭建就业互动平台,统筹推进城乡就业。

2011年,全市新增就业再就业3188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0066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2877人。

全市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0204人,其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5405人,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4799人。

转移农村劳动力4275人,当年为各类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803万元,为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5700万元。

以关注困难群体、保障基本民生为重点,不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

2011年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11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9万人。

2011年全市各种社会福利收养单位24个,拥有床位总数达2159张,在院人数1046人。

全年销售福利彩票7540.8万元。

全面深化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末城镇社区服务设施139个,社区从业人员447人。

十二、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

2011年,全市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4.39亿元,重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76%。

城区空气环境平均污染指数72,优于和达到二级的天数363天,占全年的99.45%,其中一级天数23天,比上年同期多17天。

长江铜陵段水质达到三类标准,一、二水厂和三水厂两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全年12次监测结果全部达标,水质达标率100%。

天井湖水质全年4次监测结果均为四类,达到景观娱乐水质标准。

全市160个网格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平均值54.9分贝,17条主要交通干道平均等效声级为68分贝,均低于国家标准值。

初步核算,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417吨标煤/万元,比上年下降4.14%。

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93人;全年共发生各类道路交通事故1683起,火灾事故63起。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11年国家统计制度改革,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房地产。

[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

[5]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