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13995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7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尽管不偏不倚的中和美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平庸和单调却是艺术的敌人。

“中和”并不是简单的缺少变化的“同”,而是各种丰富的情感糅杂形成的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

在整体的和谐中蕴藏着变化,变化中又体现着统一。

钱钟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谈论文学艺术的时候始终贯穿着“和而不同”、一与多彼此统一的思想。

   如果把事物比做一,那么,这个一中包含着无限的多。

古今中外的人们都曾参透过这个上帝创造世界的秘密。

为了能让我们有更清晣的认识,钱先生在《管锥编》里把古希謄和古中国放在一起,显示了他广泛搜罗中外例证的眼界和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

赫拉克利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说:

“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和谐的……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

音乐混合不同音调的高低、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

”“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协调的,又不是协调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也有过类似的论述,《左传》里说,声音妤比味道,有“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彼此配合而成,“清浊、大小、长短、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融合在一起,如果只有琴或瑟的一种声音,谁还愿意去听呢?

古希腊的诗人还概括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争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善相争,一种是两恶相争,前者可以互补互利,后者则是互相残杀。

钱先生解释说,两善相争与“和”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古人说:

“和而不同”,“和”就是有差别的统一。

   清朝人刘熙载写过一本文学评论方面的书叫《艺概》,谈到对文学的看法,作者和前人颇有同感。

前人曾说,不同的事物互相交织才产生花纹,又说,两个不同的事物彼此对峙,才有文产生,如果失去一个,就不能成文了(在文字学里,“文”和“纹”相通,“文”最初的意思就是乌兽身体上的花纹)。

写文章的人可曾考虑过文章是怎样写出的吗?

刘煕载继续解释说,虽然大家都明白“物一无文”,事物没有差异就没有“文”的诞生,但更应当明白“物无一”也无文,统一是文章真正的主宰,必须得有一个统一的东西贯穿其中,各个有差异的部分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钱钟书认为,刘熙载提出的“物无一也无文”是十分精妙的道理,这与古希腊人所说的“一贯于万殊”正是一个意思。

   一与多的统一,在一致中见出变化,是生活和艺术共同的辩证法。

前人谈论杜甫的诗歌时说,杜甫的诗每一篇都是朴拙和工巧相结合。

如果完全朴拙当然无所取,如果全诗都写得工巧,那么又会过于新奇而少了浑厚的古风,古人的文章大多是这样的。

有人想删掉苏轼的诗歌里不够精湛的部分,被别人劝住说,在不整齐的诗句中经常有高妙的意思显现不是更好吗?

对这种情况,钱忡书解释说,满眼的繁花似锦,络绎不绝,会让人得疲惫,大鹏搏击九万里长空,每年都要休息六个月,就是一张一弛之道啊!

(摘编自李莫谦《听钱钟书讲文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和美能够形成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是因为在整体和谐中蕴藏着变化,丰富情感中体现着统一。

B.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自然是通过联合对立物达到整体和谐的,这体现出他对“一包含多”奥秘的领悟。

C. “两善相争”与“两恶相争”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互补互利的和谐统一,后者是互相残杀的矛盾对立。

D. 虽然“文”的诞生是由于不同事物彼此对峙,但刘熙载认为只有差异而没有统一也无法真正成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引述赫拉克利特的见解及《左传》中的事例,是为了论证古希腊和古中国对“一包含多”存有共同认识。

B. 文章通过古中国与古希腊文艺观点之间的对比论证,得出了“和而不同”“一与多统一”在古今中外都相通的结论。

C. 作者使用道理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一”因为“多”丰富且不单调,“多”也因为“一”统一而不杂乱的文艺观。

D. 末段引用钱钟书对大鹏搏击高空需要一张一弛的观点,来类比对杜甫诗歌的鉴赏也应遵循朴拙和工巧结合的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统一差别且在一致中见出变化,才可以避免艺术上的平庸单调,达到中国传统艺术“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B. 只要具有广泛搜罗中外例证的眼界和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中国传统艺术观就能够和西方文艺理论展开广泛对话。

C. 钱钟书认为刘熙载提出的“物无一也无文”与古希腊人“一贯于万殊”的观点如出一辙,都揭示了统一的主宰作用。

D. 文中前人对杜甫、苏轼诗歌的评论启示我们,处理好一与多的关系可以彻底消解追求工巧精湛带来的审美疲劳。

【答案】

(1)A

(2)B

(3)C

【解析】【分析】

(1)A项,强加因果,原文前后语句并无明确因果关联。

原文说的是:

尽管不偏不倚的中和美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理想境界,平庸和单调却是艺术的敌人。

“中和”并不是简单的缺少变化的“同”,而是各种丰富的情感糅杂形成的冲淡含蓄的审美境界。

故选A。

(2)B项,并未通过“对比论证”方法。

原文说的是:

钱先生在《管锥编》里把古希謄和古中国放在一起,显示了他广泛搜罗中外例证的眼界和中西贯通的学术视野。

故选B。

(3)A项,曲解文意,原文说“‘和’就是有差别的统一”,而非统一差别,且“只有……才”说法过于绝对;B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并无据此便可展开中西广泛对话的含意;D项,程度有误,原文是说能缓解审美疲劳。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A;⑵B;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把选项和原文做比较。

阅读选项,把选项和原文信息作比较来辨析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读文本论证的分析能力,注意了解论证的基本内容。

了解论证的基本内容,然后逐一分析相关的文段判断答案。

⑶本题考查的是读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注意分析原文的信息。

疏通文本的内容,根据选项分析原文的相关的信息然后辨析答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统计,进口动画电影占总动画电影票房60%-70%(2015年由于《大圣归来》超预期表现,进口动画片占比为55%);目前进口电影平均票房1亿元-2亿元之间,优于国产动画电影;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单部平均票房不断上涨,2019年单部平均票房与进口动画电影基本持平。

从目前情况看,国产动画电影多以低幼系《熊出没》、《喜羊羊》为主,且多在春节档上映;而进口动画电影体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

   差距的背后是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基础薄弱。

奥飞娱乐电影业务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国内动画制作起步较晚,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国内三维动画技术逐渐成熟,少量头部一线制作公司制作能力可以媲美国际水准,但整体制作水平依然落后于国外企业,缺乏工业化的制作流程以及专业的人才及技术团队。

而这恰恰是动画电影产业所高度依赖的。

   “动画电影的制作工艺复杂,培育周期较长,面临成本和周期的挑战。

迪士尼动画电影单片成本在1.5亿美元左右,资金储备和全球发行渠道允许其雇用500多人的制作团队,拉长制作周期(迪士尼一部片子通常制作周期为5年),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制作。

”奥飞娱乐电影业务负责人指出,而国内一部动画电影的成本仅是迪士尼的几十分之一,主要的回收市场还是在中国,没有相应的海外渠道,市场规模小,回收渠道有限。

国内动画电影通常受成本和周期限制,团队规模小,制作时间短,从业人员工作强度大负荷重。

   (摘编自于蒙蒙《“哪吒”火了国产动画电影产业发展潜力大》,《中国证券报》2019年7月30日)

   材料二:

   要缩小差距,首先从模仿、学习欧美和日本动画开始。

在发展初期,模仿学习当然是必要的,但中国动画电影要达到与欧美、日本动画电影并驾齐驱的水平,甚至争取后来居上,单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

利用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元素就成为中国动画电影探索本土风格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更新和改进。

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影片题材取自古典名著,创作中还采用了多种中国传统美学的表现手法,最终取得了高票房、高口碑的双重肯定。

影片的成功使民族化创作风格受到关注和热议。

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开始,展开了一部唯美的中国风动画,从人物造型、场景设计、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全方位地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该片在上映的两天内便取得了上亿的票房,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2019年,由追光动画和华纳兄弟制作的《白蛇·缘起》,则是在民间传说“白蛇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同时在3D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画面精美,构图讲究,比之前的电影有了新的进步,收到了不少粉丝的追捧。

   可以看出,中国动画电影在大量运用古代传说、故事、元素、表现手法等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摘编自朱玲玲《动画电影本土风格研究》)

   材料三: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封神演义》为故事原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它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再度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回答了国产动画电影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一时代命题。

   不只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国风”已成为近年国产动画电影的创意源头,“中国味”成为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下简称《大圣归来》)以小说《西游记》故事为蓝本,《大鱼海棠》以庄子《逍遥游》思想为创意原点,《白蛇:

缘起》在民间故事《白蛇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它们并非照相似地再现传统文化,而是找到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赋予契合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

   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涵养了中国民族动画电影,孕育出《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力作,造就了国产动画电影的高光时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今天,《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影片立足传统经典,观照现代人的生活,并广泛汲取多种文化的营养,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让传统文化融入时代语境,迸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让人看到“国漫崛起”的希望。

(摘编自赵贵胜《国产动画片更有“中国味”》,《人民日报》2019年8月15日)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国内动画制作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成就,但我们国产动画电影制作能力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

B. 进口动画电影体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而且平均票房优于国产动画电影。

C.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封神演义》为故事原型进行再创作,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它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是必然的。

D. 国内动画电影可以借鉴迪士尼动画电影的做法,应对动画电影的制作的各项挑战。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口动画电影占总动画电影票房的比例一直超过国产电影,占比为60%-70%。

B.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国产动画电影的成功,说明中国动画电影通过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元素探索本土风格的这条有效路径,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

C. 中国动画电影只要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就一定能超越欧美、日本动画电影的水平。

D. 国产动画电影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是简单地再现传统文化,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

(3)根据上述材料,国产动画电影要获得成功,需要作何努力?

【答案】

(1)C

(2)D

(3)①制作体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的动画电影;②形成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和培养专业的人才及技术团队;③增加资金投入和打破周期限制,扩大团队规模,延长制作时间;④利用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元素等,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

【解析】【分析】

(1)选项C,“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封神演义》为故事原型进行再创作,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它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是必然的”理解有误,颠倒了因果关系。

材料三中明确告诉我们: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口碑与票房上的双赢,再度彰显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因为“双赢”,所以才“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故选C。

(2)A项,“一直”分析有误。

“占比为60%-70%”表述不准确。

材料一开头:

进口动画电影占总动画电影票房60%-70%(2015年由于《大圣归来》超预期表现,进口动画片占比为55%),所以并不是一直占比为“60%-70%”。

B项,“已经形成自己的风格”理解有误。

原文“中国动画电影在大量运用古代传说、故事、元素、表现手法等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此句表达的是“逐渐形成”,是一种进行时,而非“已经”的完成状态。

C项,“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无依据。

根据原文意思,应该理解为“中国动画电影只有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才有可能超越欧美、日本动画电影的水平”。

故选D。

(3)作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总结,因为材料一明确了国产动画的发展潜力以及所遇到的问题,考生可以对材料一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分条作答。

①材料一中“而进口动画电影体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可以概括国产动画电影要获得成功的努力方向之一是“制作体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的动画电影”;②原文依据“但整体制作水平依然落后于国外企业,缺乏工业化的制作流程以及专业的人才及技术团队”可以总结出:

国产动画必须“形成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和培养专业的人才及技术团队”;③从原文“国内动画电影通常受成本和周期限制,团队规模小,制作时间短,从业人员工作强度大负荷重”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冲破口,即“增加资金投入和打破周期限制,扩大团队规模,延长制作时间”。

故答案为:

⑴C;⑵D;

⑶①制作体量更大、内容更加丰富、受众更广的动画电影;②形成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和培养专业的人才及技术团队;③增加资金投入和打破周期限制,扩大团队规模,延长制作时间;④利用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元素等,形成自己的动画风格;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作品与观众与时代同频共振。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本题考查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

⑵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⑶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作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一的内容概括总结,因为材料一明确了国产动画的发展潜力以及所遇到的问题,考生可以对材料一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分条作答。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露天教室

李汉荣

   记得那是秋天,我刚上小学一年级。

   我们坐的那个教室,低矮,潮湿,光线昏暗。

窗玻璃碎了,就用报纸糊上,好像舍不得用白纸糊。

学校太穷了,但我们不怨学校,因为同学们都是农家子弟,都穷。

学校再穷也有这么大的教室,我们家里可没有这么大的房子。

   但是,几十个小孩子挤在教室里,又闷又暗,这可比不上家里那么自在、随便。

我和同桌喜娃都感觉上学不好玩了。

   我们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姓王,别的老师叫他岳仁老师,他好像是忍不住了。

   那天上语文课,王老师扶扶眼睛,擦擦脸上的汗,说,同学们,闷不闷呢?

   大家齐声说:

闷。

热不热呢?

热。

暗不暗呢?

暗。

怎么办呢?

教室默然。

   王老师看看大家,说,我有一个想法,校长也同意。

我上语文课的时候,如果天不下雨,就到野外去上。

这一段主要是识字,许多字在大自然里都能找到,我们的祖先就是在大自然里受到启发,发明了这些字,那么,我们也可以在大自然里体会先人们造字的艺术。

同时,野外敞亮,空气好,对大家身体有好处。

你们愿意吗?

愿意!

   于是,刚刚“圈养”起来的这批乡下孩子,就有了“放生”的机会。

   那个露天教室距离学校约有三百米,是一块比较平坦的坡地,四望皆山,中间是一小块平原,一条小河朗诵着一组费解然而好听的句子蜿蜒北去。

   我们坐在草地上,抬头看天,天好像也在低下头,面对面的看着我们。

这时我们已有一点点“文化”了。

忽然在没有文化的天底下、野坡上学文化,一切都变得陌生、神秘起来。

   我们把目光从天上收回来,哪个字是“山”?

同学们都认识了“山”,老师说,是啊,我们的四面八方到处都写着山,这就是象形字,模拟自然物象发明的字,发明这个字的古人,说不定与我们一样,也是个山里人。

   再看“水”,随着老师的提示,我们的目光都投向了前面的那条小河是的,我们看见了水,认识了水,水,从河里流进书里,又流进我们的记忆里。

   最有意思的是这几节课。

那天早上第一节是语文课,我们早早就来到坡地。

   当我们打开课本,天空也哗啦一下子打开课本。

蓝莹莹的黑板上,写着亮灿灿的一个“日”字。

而离开“日”字不远,蓝黑板上还隐隐约约写着一个“月”字。

   这白昼的月亮,夜晚的字迹还没有从黑板上擦去。

   老师兴奋地望着我们,望着天空。

他几乎是手舞足蹈领着我们齐声读起来。

   我们都离开课本,望着天上的旭日和残月,此时的我们,使用的是多么大的课本啊。

   太阳渐渐靠近了月亮。

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看,天上的板书,那是一个什么字?

   坡地上响彻着童声:

明,光明的明,明天的明,明白的明。

   就这么我们认识了日,认识了月,认识了明。

那个蓝莹莹的黑板,就写着这三个字。

三个字,再过一万年都在记忆里刻着。

还有一次,老师教我们读写“人”字。

一撇一捺,很好写。

但做人可不容易啊。

同学们,我们一生一世都要写好这个人,做好这个人啊。

   正在这时,一个农民扛着一根扁担从坡地不远的玉米地边走过。

老师让我们注意,看前面,一个字走过来了,大家快认啊

   那不是一个“人”字吗?

是的,那个人的肩上多了个什么?

一根扁担。

   是的,也是多了一横,这个人字就变成“大”字了。

   老师继续说,这就是说,劳动使人变大了,或者说,大人们总是很辛苦地劳动。

   我看那个人,似乎很熟悉,仔细读了一会儿,才知道,他就是我父亲。

   父亲始终不知道,多年前他是我们的一个象形字,他被很多孩子写进了记忆的黑板上。

   老师接着说,是的,人的肩上扛根扁担就成了大字,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劳动使人变得伟大了,但能不能说,人就是最大的东西呢?

   我们回答不上来。

   老师指着远处渐渐变小了的人字(我们的象形字,就是我的父亲),说,这位叔叔,也就是这个“人”字,因为劳动(那多出的一横,那根扁担)是“大”了,你们再往高处移动一点点,是个更大的东西,你们看见那是什么?

   老师指着我渐渐变小的父亲,那个移动的大字和大字上方,领着我们齐声读出一个字:

天,天空的天,天亮的天,天天向上的天。

   在坡地,在露天教室里,我们只上了不到十节课,这位王老师就被调到别处了,我们也就结束了这段快乐有趣的日子,重新回到低矮、潮湿、昏暗的教室。

由“放生”回到“圈养”,回到小小的课本里。

   这些年,已是中年的我,常常回想往事,把日历一天天倒着往回翻,翻着翻着,就翻到了童年的那些日子。

我也曾访问过我当年的中学小学,令我伤感的是当年的教室都拆了,校址也搬迁了,竟然找不到往日的一石一瓦,那多梦的年华,全都深埋进岁月的厚土里了。

   去年,我回到故乡,找到了当年那个露天教室,那个平缓的山坡、这不起眼的地方,却是我心中的名胜古迹。

   它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平缓,略微倾斜。

王老师当年讲课的位置,稍高一些,在这样的角度面对他的学生,面对我们身边摊开的无限延展的课本,他可能找到了一种奇妙而宽阔的美感。

现在想来,王老师虽只是个小学教师,但是他是深有教养、别有胸襟的人。

从今天的眼光看,他也是个另类,是高品位的另类。

我深深的想念着王老师,岳仁老师。

   坡地四周有许多树,柏树,松树,槐树,香椿树,青冈树,是个杂木林。

我坐在被树木的绿荫和香气笼罩的坡地上,闭起眼睛,让时光倒流,流到那露天的童年,流到那鸟飞草香的童年,流到那写满象形字的童年。

   山还在那里写着山,水还在那里写着水,云还在写云,雾还在写雾,田还在写田,苗还在写苗,虫还在写虫,羊还在写着、念着自己:

羊羊羊。

   我用手掬起一捧土,贴近耳朵,我听到一片童声,由远而近。

   我伏下身子,注视一丛苜蓿花,那细微的香气向我心里吹送,与我身体里藏得很深的那些香气汇合了。

我被这单纯的香浓缩成一个简单的思想,一个简单的字。

我知道,这丛苜蓿花认识我,多年前,它就望着我笑,笑着笑着就凋零了。

它把那段记忆藏在泥土里,年年都要捧出来复习一次,然后又珍藏起来。

   到黄昏,我仍然坐在坡地上,一一辨认着写在高天厚地、刻在青山流水上的无数象形字,直到银河哗啦啦打开。

抬起头,我看见宇宙的大书如此浩瀚,多少深奥的文字我们都不认识。

我忽然意识到:

我们人类懂得什么呢?

顶多只是认识了几个常用字。

在时间的滔滔辞源、空间的滚滚辞海面前,我们,只是牙牙学语的顽童。

   是的,再豪华的殿堂,再排场的教室,都会被时间拆掉、被岁月夷平。

但是,有一种教室永远坚固,永远存在。

(有删节)

(1)结合全文,概括王老师的教学特点。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章结尾说:

“有一种教室永远坚固,永远存在”对此,你怎么理解?

(4)联系全文,谈谈为何以“露天教室”为题。

【答案】

(1)①生动有趣,寓教于乐;②贴近生活与自然;③重启发,重交流。

④富有奇妙而宽阔的美感。

(2)①运用拟人的手法,借写苜蓿笑着凋零又年年温习记忆,表现了“我”对童年求学经历的念念不忘;②通过“掬起”“贴近”“伏下”“注视”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我”对故乡的深情与对往事的珍视;③通过想像,写听到童声由远而近,写苜蓿花的香气与“我”体内的香气汇合,表现了那段学习经历给“我”留下深刻而持久的记忆和影响。

(3)①“有一种教室”特指“露天教室”,不会被拆除、搬迁。

②“有一种教室”所代表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美好感受成为心灵永不磨灭的印记。

③“有一种教室”承载了无限延展的知识,引领人们永远保持对宇宙的探索和敬畏。

(4)“露天教室”是贯穿全篇的中心意象,也是全文的线索;“露天教室”是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主要场所),塑造了一群让人印象深刻的师生,使另类有趣的王老师跃然纸上;通过对“露天教室”往事的回忆,传递了对童年求学经历的深深怀念与对这种自然教育的感恩。

通过“露天教室”的回忆和思考,表达人类对自我的认知。

【解析】【分析】

(1)结合“这一段主要是识字,许多字在大自然里都能找到,我们的祖先就是在大自然里受到启发,发明了这些字,那么,我们也可以在大自然里体会先人们造字的艺术。

同时,野外敞亮,空气好,对大家身体有好处”“正在这时,一个农民扛着一根扁担从坡地不远的玉米地边走过。

老师让我们注意,看前面,一个字走过来了,大家快认啊”“那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