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14538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docx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之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高中语文

Word解析版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熟读背诵这些诗歌,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2.了解这些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掌握这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其艺术手法。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1)高适

高适(702?

-765),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官至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

有《高常侍集》,诗8卷、文2卷。

他最杰出的边塞诗是《燕歌行》。

而送别诗《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是千古名句。

(2)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

曾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皆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一生600多篇作品,包括诗文两部分。

文的成就大于诗。

古文部分大致可分为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骚赋5类。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章,以及议论为主的杂文,《天说》为哲学论文的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等为长篇和中篇政论的代表作;《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论述了他的散文理论。

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组成的《三戒》,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文继承《史记》《汉书》的传统而有所创新,如:

《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宋清传》《捕蛇者说》等似寓言又似小说。

山水游记是他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均写于贬谪永州以后,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都能用精巧的语言艺术再现自然之美,极其经典。

《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吊屈原文》《憎王孙文》等篇,都是用《离骚》《九章》的体式;《天对》和《晋问》两巨篇,形式仿照《天问》《七发》。

诗歌的数量较少,前人多以为是继承陶渊明传统,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这主要是指其五古《首春逢耕者》《溪居》《饮酒》《读书》《感遇》《咏史》《咏三良》《咏荆轲》等篇,思想内容与陶诗相近,语言也较为朴素;还有另外一些五古如: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界围岩水帘》《南涧中题》《与崔策登西山》等,却是学谢灵运的。

律诗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唐人七律中的名篇。

《江雪》和《渔翁》颇有奇趣,是不可多得之作。

著有《柳河东集》。

(3)温庭筠

温庭筠(812?

-866),唐代诗人、词人、学者,“花间派”词的鼻祖。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吟即告完篇,人称“温八叉”、“温八吟”。

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

他的诗和李商隐齐名,二人时有唱和,时称“温李”,名篇如《过陈琳墓》《利州南渡》《商山早行》等。

他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深受五代后蜀词人推崇,代表作是《梦江南》(一作《望江南》)“梳洗罢”、《更漏子》6首中的“柳丝长”,《菩萨蛮》14首中的“小山重叠金明灭”,多用比兴,以景寓情。

这一特点,对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等有所影响。

(4)睢景臣

睢景臣(生平不详),元代散曲作家。

一作睢舜臣,字景贤,江苏扬州人。

今仅存套曲3首。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散套,是元代散曲中优秀名篇。

套曲取材于汉刘邦称帝后,威加海内返故乡的史实。

然而并没有写衣锦还乡的荣耀,却通过一个与刘邦有过瓜葛的乡民,揭露了刘邦过去强秤麻、暗偷豆的行为。

并以贫贱与显贵的对比描写,寥寥数笔,画龙点睛地勾画出他今昔的变化,撕下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神圣尊严”的面具。

同时,作品还对那些趋炎附势的乡绅们忙着接驾时装模作样的丑态,进行无情的讽刺。

作品写的虽是历史故事,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现实情况。

作品构思巧妙,利用乡民的口吻,嬉笑怒骂,定下了讽刺幽默的基调;结构紧凑而有层次,形象鲜明,语言本色生动。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毂(ɡǔ)   躐(liè)骖(cān)殪(yì)

絷(zhí)霾(mái)枹(fú)怼(duì)

扌从呵呵呵·(chuāng)旆(pèi)腓(féi)糨(jiānɡ)

彪(biāo)觑(qù)拽(zhuài)斛(hú)

2.掌握通假

(1)操吴戈兮被犀甲(“被”通“披”)

(2)出不入兮往不反(“反”通“返”)

(3)霾两轮兮絷四马(“霾”通“埋”)

(4)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

3.一词多义

(1)先

(2)诚

(3)被

(4)兵

(5)除

4.古今异义

(1)男儿本自重横行

横行

(2)天子非常赐颜色

颜色

5.词类活用

(1)矢交坠兮士争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领先,向前)

(2)左骖殪兮右刃伤(名词作状语,用兵刃)

(3)身既死兮神以灵(名词活用作动词,成为神灵)

(4)美人帐下犹歌舞(名词活用作动词,唱歌跳舞)

(5)身当恩遇常轻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轻视)

(6)海天愁思正茫茫(名词作状语,像海天一样)

(7)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秤(名词活用作动词,秤重量;名词活用作量词,古时乡间以十斤为一秤)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燕歌行》“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

一方面,对将军们破敌卫国,建立功勋,寄予希望;另一方面,又为他们骄恣蛮干,邀功求赏,深抱隐忧。

2.如何理解《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的颔联赋中有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作者以“惊风”“密雨”喻谗人之高张,借“芙蓉”“薜荔”在暴风雨中的遭遇,暗比自己仕途风波险恶。

赋中有比,不着痕迹。

3.《菩萨蛮》中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表现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弄”字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表现出了主人公独居深闺,无人欣赏的孤独寂寞。

“弄”有反复摆弄、欣赏之意。

写出了主人公千回百转,既欲仪容娇美,又因无人欣赏而无限幽怨的情态。

4.《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故事是怎样进入主题的?

从中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起始一句“社长排门告示:

但有的差使无推故”,就造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社长亲自挨门挨户通知,这次支差,不管你有什么理由都不得推脱,看来这差使真是“不寻俗”。

是什么差使呢?

都是劳务差使:

缴纳喂牲口的草料,这草料还必须除草根;支应服劳役的苦力。

这种苦差使,村里的平民百姓没有一个能免除。

为的是什么呢?

这时曲子才点题:

“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

活脱脱反映出普通老百姓的心情,谁知道是“车驾”还是“銮舆”反正我们又得去应付那些苦力活了。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1.《燕歌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在这首诗中,诗人高适运用对比的手法和排偶的句式,将两种截然相对的事物只作客观描述,一同摆在读者面前,能起到振聋发聩之效。

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的点睛之笔,并无一个主观性的字眼,仅仅客观讲述了张守珪军中战士和将领苦乐相差悬殊的现实:

一方面是浴血苦战,死伤惨重;一方面却是耽情声色,骄逸轻敌。

而作者的褒贬却明晰可见。

2.《菩萨蛮》是怎样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艺术形象的?

这首词纯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诗人正像一个高明的导演,通过一架摄像机客观地摄录下女主人公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也不作任何旁白,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地体味,诗人无疑是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够表现题旨的镜头,只是表达得非常委婉含蓄而已。

辞藻绮丽是本词的一个显著特色,它在某种程度上又是温词的缺憾。

王国维曾经不十分恭维地说:

“‘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

”但从另一角度说,非如此不足以体现温词的细腻深曲之处,也不足以造出温词绮丽凄迷的意境。

温词的绮丽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辞藻堆砌和铺陈,而是诗人感情和心态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J 

(1)国殇

(2)燕歌行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4)菩萨蛮

(5)高祖还乡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Z 

(1)国殇

本诗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崇高的敬意。

(2)燕歌行

这首诗描写了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保家卫国、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同时讽刺了好大喜功,不顾将士死活的将领们的骄横、自私。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这是一首登临之作,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诗人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南荒的忧愤和孤寂,同时也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患难之友的深情怀念和相聚无期的惆怅,含蓄地谴责了腐朽势力对革新派的迫害。

(4)菩萨蛮

词人运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一个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至穿衣的一系列动作,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极度优美而又无限幽怨。

(5)高祖还乡

本曲以想象、夸张的手法,借用一位乡民的口吻,讲出了他所看到的刘邦返沛的滑稽情景,对那些一阔就变脸的政治暴发户极尽讽刺和嘲笑之能事,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

A.絷(zhí)马旌(jīnɡ)旗

阴霾(lí)援枹(fú)

B.旌旆(pèi)塞草腓(féi)

逶迤(yí)碣(jié)石

C.惊风乱飐(zhān)薜(bì)荔

鹧鸪(zhè)銮舆(yú)

D.小觑(qū)瀚(hàn)海

揪捽(zuó)银铮(zhēnɡ)

【详细解答】 A.霾mái;C.飐zhǎn;D.觑qù。

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C )

A.

B.

C.

D.

【详细解答】 A①兵器,②战争;B①纵横交错,交叉,②互相;C或明或暗;D①缘故,②旧。

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的意思是手拿吴戈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军队相砍杀。

B.“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意思是战士们本来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赏赐。

C.【耍孩儿】一段,写了村民眼中的仪仗旗,讽刺了帝王铺张阔绰的排场。

D.“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化用了唐崔护“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

【详细解答】 “短兵”指短兵器,不是指军队。

4.关于诗句中运用的技巧分析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B )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兵败的原因。

B.“小山重叠金明灭”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少妇化妆的特点。

C.“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运用了李将军的典故,讽刺了当时将帅只知享乐不关心士兵的行径。

D.“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一联感物起兴,诗人由眼前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升起茫茫的“愁思”。

【详细解答】 “小山重叠”指女子画眉,过了一夜眉黛深浅不均,如山峰重叠之状,用的是借喻的修辞。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5~6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5.作者登上高楼,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

【详细解答】 辽阔、荒凉。

由近及远。

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详细解答】 描写夏天暴雨的景象:

狂风无情地摧残着水中的芙蓉,大雨斜打着爬满墙头的薜荔。

“芙蓉”和“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纯洁,作者借此抒发了慨叹仕途风波险恶的忧惧烦乱与悲愤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 ①南谷:

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

②杪秋:

即深秋。

③机心:

机巧的心计。

语出《庄子·天地》。

7.诗的颔联和颈联是怎样紧扣“秋”字写景的?

请试作分析。

【详细解答】 抓住秋天的典型意象描写秋景:

黄叶满地,古木萧瑟,寒花凋零,幽泉断断续续。

突出秋天凄寒荒寂的特点。

8.这首诗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试作简要分析。

【详细解答】 诗人借用庄子“机心”典故,表明自己很久以来已不在意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了。

可是野鹿见了我为何还要惊恐呢?

其实是故作旷达之语,正好反映了他久居穷荒而无可奈何、孤独忧愤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①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②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 ①作于被贬夔州途中。

②轲峨:

孤高状。

艑:

船。

9.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

【详细解答】 空,空阔、旷远,形象描绘了江面上雨后空阔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孤寂之情。

10.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详细解答】 ①选取典型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荒村、犬稀);②富有层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听);③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④动静结合(宾鸿飞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⑤比喻(宾鸿自况自喻);⑥白描。

(答出四点即可)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错毂(ɡǔ)  躐(liè)   骖(cān)

B.殪(yì)絷(zhí)枹(páo)

C.怼(duì)

(chuāng)旆(pèi)

D.逶(wēi)迤霾(mái)腓(féi)

【详细解答】 枹:

fú。

2.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B.词逐渐与音乐分离后,成为诗的别体,称为“诗余”,又因为句子长短不齐而称为长短句。

C.词还有别的名称,如“乐章”“歌曲”等,《东坡乐府》中的“乐府”也是词的别称。

D.词牌指词调的名称,一首词,可以只有词牌,没有词题,也可以只有词题,没有词牌,还可以词牌词题同时出现。

【详细解答】 不能只有词题,没有词牌,每首词必须有词牌。

3.下面对《燕歌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身当恩遇常轻敌”可谓直抒胸臆,侧面委婉指出失败的原因,抨击边将的无能与腐败。

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将的控拆。

仍含有强烈的对比。

B.“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在这四句里,诗人表面上将笔调从大漠征战中宕开,描写“少妇”与“征人”的相思,实则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进一步抨击,控拆将官们的昏庸腐败。

C.“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四句,是写边地的荒凉和战争气氛的肃杀紧张。

说明家人对戍卒安危的焦虑牵挂的心情。

D.末四句“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是从士卒拳拳的报国心揭示战士戍边、苦战的精神之源,进一步衬托了边将的卑劣,阐发了诗的主题。

【详细解答】 “侧面委婉”应为“正面直接”。

4.对《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城上高楼接大荒”,写城楼的形势。

柳州城城楼很高,田野杂树参天,野草丛生,人烟稀少,登城楼遥望,看到的是一片辽阔的大荒野。

这句起势高远,意境阔大,情景俱包,悲凉之气,笼罩全诗,很自然地开启了下句“海天愁思正茫茫”。

“茫茫”既是写“海天”的无边无际,同时也是写“愁思”的无穷无尽。

这开头两句,写登城楼触景伤怀。

B.“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这两句是写远景,是登楼所见的夏天的风雨景象。

“惊风乱飐芙蓉水”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

以上两句,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

C.“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是写诗人登楼远望山水的景象。

用回环曲折的江流比喻诗人自己的愁肠百折,异常贴切。

D.“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诗的最后两句,感叹共同的不幸遭遇,直抒情怀,点明寄书的寓意。

【详细解答】 此二句是写近景。

5.下面对《菩萨蛮》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小山重叠金明灭”写女子隔夜的残妆,“鬓云欲度”是鬓发散乱未整之状。

B.“懒起”二字透露出主人公的情绪,无精打彩的,下句的“迟”字与之呼应,一“懒”一“迟”,极见其无情无绪之神情。

C.“照花”二句,通过花与面的交相辉映,衬托出其人的容色艳丽。

D.最后二句,通过女子与双鹧鸪的对比,抒写出一个孤独的女子没人赏爱的寂寞心情。

【详细解答】 对比错,应是反衬。

6.下面对《高祖还乡》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套散曲,借用历史题材,通过对高祖还乡的嘲弄性的描写,对汉高祖刘邦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揭露了他“卑贱”的家底和流氓的行径,撕下了封建皇帝“真龙天子”“君权天授”和“神圣尊严”的面具,显出其流氓无赖的本来面目。

这篇作品攻击的矛头直指封建社会的贪官污吏,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B.这首曲子的构思新颖。

它一反传统的歌功颂德的做法,既不去描绘刘邦“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踌躇满志,也不去渲染父老百姓对他的挽留、爱戴,而是借助一个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历数他以前酗酒、强借、暗偷、明抢的无赖行径,尽情嘲笑他发迹后装腔作势、妄自尊大的可笑嘴脸。

这种新颖的构思,使这篇作品具有了很强的思想性。

C.它的结构也很严谨。

从结构上看,全曲分三个部分,分别叙述乡人迎驾、皇家仪仗和刘邦被乡人认出。

迎驾者很拙劣,仪仗队很古怪,被认出更令人气愤。

这些叙述描写扫除了皇帝的威严,给予了有力的嘲讽。

D.散曲用的是农民的口气,使用了口语、俚语,很有讽刺的效力。

文笔诙谐幽默,风格泼辣奔放,情节富于戏剧性,淡笔中饱含褒贬之情。

它不仅在元散曲中,是一首具有特色的扛鼎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详细解答】 攻击的矛头直指皇帝。

二、语段精读

阅读屈原的《国殇》,完成7~10题。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A.操吴戈兮被犀甲  B.霾两轮兮絷四马

C.出不入兮往不反D.凌余阵兮躐余行

【详细解答】 A被—披;B霾—埋;C反—返。

8.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援玉枹兮击鸣鼓 “枹”和《石钟山记》中“枹止响腾”的“枹”,都是鼓槌的意思

B.车错毂兮短兵接 “兵”是“士兵”之意

C.诚既勇兮又以武 “诚”是“忠诚”之意

D.身既死兮神以灵 “以”同“诚既勇兮又以武”中的“以”字用法相同,都相当于连词“而”

【详细解答】 B兵:

兵器;C诚:

确实;D以,作用同“乃”,却,“神以灵”就是灵魂却能显灵,就是灵魂不灭的意思。

9.对下列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这句是写敌人之多,战斗激烈,但我们的士兵奋勇争先。

B.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这句是说天怨神怒,我们的战士把敌人杀得尸横遍野。

C.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这句是说我们的战士佩着长剑带着秦地制造的弓,虽身首异处但心不屈服。

意即说身可杀,但心不可屈。

D.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诗的结尾句,是在赞扬死难的烈士,是说他们人虽死,但英灵不泯,在鬼中亦是出类拔萃的英雄。

【详细解答】 将士们全部壮烈牺牲。

10.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歌是屈原追悼阵亡战士的挽歌,歌颂了战士们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作战精神。

B.诗歌描写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写得非常生动,表现了一种悲壮之美。

C.诗歌中的战争场面主要写敌我双方的厮杀,描写我方时则主要写寡不敌众的惨败,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战争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因此诗歌也表现了对作战失利的不满。

D.这首诗歌所描写的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在战斗中战士们所表现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作者予以了高度赞扬。

【详细解答】 没有“对作战失利的不满”。

三、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闻 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

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

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

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详细解答】 B“拟人”应为“比喻”;D“急促”应为“悠远”。

12.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

【详细解答】 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

“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