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7025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6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docx

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外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822

第九课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新课入门须知]

[知作者]

1.《国殇》

屈原(见《湘夫人》相关介绍)。

2.《燕歌行》

高适(约704—约765),字达夫,一字仲武,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有《高常侍集》流传于世。

代表作品:

《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4.《菩萨蛮》

温庭筠(约812—约870),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晚唐时期诗人、词人。

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

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代表作品:

《商山早行》《过陈琳墓》《菩萨蛮十四首》《望江南》等。

5.《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生卒年不详),一作舜臣,字景贤,或作嘉贤,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江苏扬州(今扬州市)人,一生著述甚多,著有散曲集《睢景臣词》。

杂剧有《莺莺牡丹记》《千里投人》《屈原投江》等,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哨遍·高祖还乡》。

[知背景]

1.《国殇》

这首诗是祭奠人间为国牺牲的将士的。

楚怀王时楚国多次和秦国交战,楚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抗击强秦,英勇杀敌,前赴后继。

屈原写这篇作品就是为了歌颂楚国将士为保卫国家不惜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2.《燕歌行》

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

开元十五年(727年),高适曾北上蓟门。

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

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

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

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

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

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秋天,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

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

元和十年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4.《菩萨蛮》

据《唐才子传》和《北梦琐言》记载,唐宣宗喜欢曲词《菩萨蛮》,相国令狐绹暗自请温庭筠代己新填《菩萨蛮》词以进。

据此可知《菩萨蛮十四首》乃温庭筠所撰而由令狐绹进献唐宣宗之作。

其时当在大中后期(850~859),正值温庭筠屡试不第之时。

5.《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祖十二年十月,刘邦在评定淮南王英布的反叛后,归途中路过沛县时,曾大摆筵席,招待故人子弟,并在席间唱《大风歌》,着实风光了一场。

本曲就是以这一史实为题材写成。

[知常识]

1.花间词

花间词是以唐代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

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得此名。

花间词题材狭窄、情致单调,以表现闺情宫怨、离别相思为主。

词风秾艳,多堆砌华丽的词藻来形容女性的容貌和服饰,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

由于注重锤炼文字和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2.般涉调

词曲音乐的十二宫调之一。

属于般涉调的词牌主要有“木兰花”“玉树后庭花”“苏幕遮”等;属于般涉调的曲牌主要有“耍孩儿”“哨遍”等。

3.十二宫调

十二宫调包括“正宫、黄钟宫、般涉调、越调、中吕宫、大石调、南吕宫、商调、商角调、仙吕宫、双调、小石调”等。

一、字音识记

1.车错毂兮(gǔ)2.躐余行(lièháng)

3.左骖殪兮(cānyì)4.霾两轮兮(mái)

5.絷四马(zhí)6.天时怼兮(duì)

7.

金(chuāng)8.旌旆(pèi)

9.草腓(féi)10.瀚海(hàn)

11.玉箸(zhù)12.飘飖(yáo)

13.惊风乱飐(zhǎn)14.薜荔(bìlì)

15.鬓云(bìn)16.绣罗襦(rú)

17.鹧鸪(zhègū)18.胸脯(pú)

19.抬头觑(qù)20.拽埧(zhuàijù)

21.几斛(hú)22.揪捽(zuó)

23.銮舆(luányú)

二、词语释义

1.车错毂兮短兵接错:

交错

2.矢交坠兮士争先矢:

3.凌余阵兮躐余行凌:

侵犯

躐:

践踏

4.霾两轮兮絷四马絷:

绳索绊住了马足

5.援玉枹兮击鸣鼓援:

拿、握

6.天时怼兮威灵怒怼:

怨恨

7.平原忽兮路超远忽:

渺茫

8.首身离兮心不惩惩:

悔恨

9.诚既勇兮又以武诚:

诚然、确实

10.汉家烟尘在东北烟尘:

战争

11.男儿本自重横行横行:

纵横驰骋,无所阻拦

12.

金伐鼓下榆关

击打

13.旌旆逶迤碣石间逶迤:

蜿蜒不绝的样子

14.山川萧条极边土极:

穷尽

15.胡骑凭陵杂风雨凭陵:

恃势欺凌

16.大漠穷秋塞草腓腓:

枯萎

17.身当恩遇常轻敌轻:

藐视

18.边庭飘飖那可度飘飖:

形容长风万里

19.绝域苍茫无所有绝域:

极远之地

20.寒声一夜传刁斗刁斗:

军中铜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

21.死节从来岂顾勋死节:

为国捐躯的志节

22.城上高楼接大荒接:

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

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23.惊风乱飐芙蓉水飐:

吹动

24.鬓云欲度香腮雪度:

飞越,这里是纷披的意思

25.新贴绣罗襦襦:

短衣、短袄

26.这差使不寻俗不寻俗:

非同寻常

27.索应付索:

必须

28.匹头里几面旗舒舒:

飘展,展开

29.你身须姓刘须:

应该

30.你本身做亭长耽几盏酒耽:

嗜好,沉迷

31.差发内旋拨还旋:

立即

三、名句默写

1.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2.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3.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4.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5.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6.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7.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8.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9.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0.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11.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12.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13.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14.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15.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6.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17.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8.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19.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20.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21.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2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23.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24.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25.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26.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27.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28.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29.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30.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31.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了解行文脉络

1.《国殇》

精神永存赞中有叙叙中有赞

2.《燕歌行》

基调:

慷慨悲壮

事:

(战争)出师——战败——被围——结局(心愿)

人:

(四组对比)唐军——敌军士卒——将军

征人——思妇古将军——今将军

景:

塞外肃杀阴惨的秋景——大漠衰草孤城落日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愁思茫茫(苍凉、豪迈)阻隔(重 遮、九 曲)寂寞(共 来 滞)

4.《菩萨蛮》

5.《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高祖还乡见驾→鄙视骂驾→无赖滑稽可笑

二、把握文章主旨

1.《国殇》

本诗通过对激励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首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赞歌。

2.《燕歌行》

本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

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本诗借景抒怀,通过对登柳州城楼所见景物的描写,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4.《菩萨蛮》

此词通过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着装的描写,用“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的风格,描绘出女子闺中生活情态,含而不露地写尽了闺中人的恹恹情态和寂寞心怀,给人以女性化的审美感受。

5.《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文中通过对乡中接驾的准备、车驾的排场和汉高祖当年的寒酸与劣迹等内容的叙述,揭露了“帝王之尊”的虚伪与可笑,粉碎了“真命天子”的神话和藏在黄袍之后的真正面目。

流露出了作者对刘邦式人物形象的蔑视、斥责的情感。

一、阅读《国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是如何生动地再现悲壮激烈的战斗场面的?

答:

提示:

本诗对战斗场面的描写异常出色。

如第一部分描写战斗过程,诗句不多,但内容丰富,笔法灵活。

短短十句诗记叙了楚军披挂上阵,与敌交战,兵败身死的完整过程。

其中既写了敌军人多势众,进攻凶猛,又写了楚军士气昂扬,奋力死战;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坠的细节描写,又有天怨地怒、尸横原野的气氛渲染;既写了士兵披坚执锐,奋力冲杀,也写了将帅援枹击鼓,临阵指挥的场景。

2.这首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试举例分析。

答:

提示:

文章用简练的笔触勾画出楚国将士的英雄形象。

如“操吴戈兮被犀甲”“带长剑兮挟秦弓”二句,前者用“吴戈”“犀甲”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恰又为下文描写他们牺牲之壮烈打下了基础;后者用“长剑”“秦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楚国将士的勇武姿态和至死不屈的气概,增强了诗歌的悲壮色彩。

二、阅读《燕歌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这首诗展现了哪几种情境?

表现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

答:

提示:

情境一:

声势浩大的出征行军,“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情境二:

军情紧急,战场惨烈,“校尉羽书飞瀚海”“战士军前半死生”。

情境三:

前方将领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不顾士兵死活,“美人帐下犹歌舞”。

情境四:

将士顽强杀敌,报效国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情境五:

前方将士凄凉悲壮,艰难岁月,“边庭飘飖那可度”“寒声一夜传刁斗”“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情境六:

征人、思妇之间的怀念和痛苦,“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表现了诗人对前方将士的赞扬,对他们的凄惨遭遇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腐败将领的鄙弃等情感。

4.“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

提示:

作者连用“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出了一种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境,烘托了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

三、阅读《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5.“愁思”贯穿全诗,试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

提示:

首联登高望远,引出愁思;颔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身世之感,又添愁思;颈联,远望友人,岭树重遮,江流阻断,使人愁肠百结;尾联音书断绝,各滞一方,倍感寂寞,愁思更深。

“愁思”贯穿全诗。

6.“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这两句诗有何含意?

答:

提示:

这两句写在城楼上眺望夏天暴雨的景象,同时有感慨仕途风波险恶之意。

暴风肆虐,抽打着水中的芙蓉;密雨施狂,侵袭着墙上的薜荔。

芙蓉与薜荔象征着美好与芳洁的人格,暗含了对自我品格的肯定;“惊风”“密雨”象征着摧残自己的邪恶势力,也正切合柳宗元遭谗受谤被贬谪的处境。

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险恶处境的忧虑和愤慨。

四、阅读《菩萨蛮》,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7.词中的“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表现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弄”字有何作用?

答:

提示:

(1)表现出了诗中的女主人公独居深闺,无人欣赏的孤独寂寞。

(2)“弄”字有反复摆弄、欣赏之意。

写出了女主人公情感的千回百转,虽然容貌娇美,却因无人欣赏而感到无限幽怨的情态。

8.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闺中女子形象,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答:

提示:

(1)反衬。

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2)比喻、借代。

“鬓云欲度香腮雪”,鬓发密如云,香腮白如雪,表现闺中女子之美。

“小山重叠金明灭”,以“小山”借指眉妆,以“金”借指额黄,表现出了闺中女子外表的娇美。

(3)细节描写。

描写闺中女子懒起后梳洗、画眉、簪花、照镜、穿衣等一系列动作,塑造了一个娇美又满怀幽怨的女子形象。

五、阅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9.这篇套曲构思的新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提示:

构思新奇是这篇套曲的最大长处,也是该曲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的新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选取了一个新奇的视角。

作者以乡民的视角来叙述。

以乡民的“无知”为手段,将皇帝的仪仗、銮驾、导驾官等被认为是神圣威严的东西及大人物变成了滑稽可笑的嘲讽对象。

②运用大胆想象,采用童话式的处理方法。

将乡民见皇帝时,当众揭皇帝的老底,数说皇帝的种种丑事,并逼皇帝还债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景写在曲中,借助童话式的夸张性和荒诞性扫尽皇帝的威风,把他的劣迹一一抖搂出来,使读者明白,那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原本不过是个村夫酒徒和流氓无赖。

《国殇》

1.渲染、夸张手法

描写战斗场面,作者用“车错毂兮短兵接”“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等句子,极力渲染战斗的激烈和残酷。

用“旌蔽日兮敌若云”“天时怼兮威灵怒”,极力夸张敌军之强和战斗的残酷。

这些渲染和夸张,有力地衬托了“矢交坠兮士争先”“援玉枹兮击鸣鼓”等诗句,从而突出了战士们英勇刚强的气概。

2.格调高昂悲壮

诗中所描写的战斗是十分悲壮的,但作者所表现的战士的形象是英勇无畏、奋勇争先、情绪高昂慷慨的,作者抒情的主调又是热烈赞扬战士们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因此,场面虽然悲壮,却洋溢着高昂的战斗激情,使全诗富有英雄主义的色彩,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燕歌行》

1.对比手法

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恃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和将军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到李广,又是古今对比。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

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

2.铺垫与衬托

如: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身当恩遇常轻敌”可谓直抒胸臆,正面指出失败的原因,抨击边将的无能与腐败。

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将的控诉,仍含有强烈对比。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当诗人登上柳州城楼,纵目远望,视线所及的客观之景,是无所不包的。

然而,最触动情怀的却是他摄入诗中的“芙蓉水”和“薜荔墙”,这里的“芙蓉水”“薜荔墙”显然是另有深意的。

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经常拿“芙蓉”“薜荔”这些花草来形容自身的志行高洁,柳宗元如此写景,暗含了对自我品格的肯定;而“芙蓉水”遭“惊风乱飐”,“薜荔墙”受“密雨斜侵”,也正切合了柳宗元遭谗受谤被贬谪的境遇。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入诗,正是主客观融合、统一的表现。

2.感情真挚,委婉含蓄

诗人与刘禹锡等四位好友,一同遭受贬逐,又“共来百越文身地”,天各一方。

既是这样,彼此就应音书频寄,常来常往,音讯不断才是。

可是,“犹自音书滞一乡”,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

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得了。

“犹自”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战友们的殷切怀念之情。

全诗构思精妙,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情婉转托出,含蓄蕴藉。

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有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菩萨蛮》

1.运用白描手法而又辞藻绮丽

这首词纯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

词人正像一个高明的导演,通过一架摄像机客观地摄录下女主人公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带一点私人感情,也不作任何旁白。

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地体味,词人无疑是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够表现题旨的镜头,只是表达得非常委婉含蓄而已。

温庭筠词的绮丽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辞藻堆砌和铺陈,而是词人感情和心态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2.反衬手法

词中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手法。

如:

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文八支曲子分为三层意思:

先写社长告示,乡民被迫迎驾的忙乱情景;接着又对刘邦的极其奢华的仪仗队进行嘲笑和讽刺;最后嘲讽刘邦的骄傲丑态及揭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表示对他的蔑视。

全篇浑然一体,错落有致,有一气呵成之感。

2.语言诙谐、幽默(使用口语、俚语)

比如用“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舞”“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等一系列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描写月、日、凤、虎、龙五面旗,这就富有讽刺的意味。

元曲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完全不同。

口语运用得好,可使人物性格鲜明清晰。

素材主题

友谊

[课内·提炼]

士穷乃见节义

元和十年,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柳州刺史。

他得知刘禹锡(字梦得)被贬为播州刺史时,流着泪说:

“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即向朝廷请求,上奏给皇帝,愿用自己上任所住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

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刺史。

韩愈在记述柳宗元的上述事实后,感叹道: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刘禹锡与柳宗元之间的这种挚友之情,有如夜空中的明月,有如黑暗中的烛光,千百年来,一直照亮着中国文坛与政坛的一片天空。

[课外·延伸]

1.世纪友情

巴金和冰心之间的友谊,是文坛公开的一段佳话。

从上世纪30年代相识,60余年以来,他们一直以姐弟相称,巴金是冰心的“老弟”,冰心是巴金的“大姐”。

1985年《中国作家》创刊,冯骥才提议,把那篇写巴金的文章,取名为《巴金这个人……》,并嘱一定要问过冰心老人。

后来,冰心在电话中说:

“题目我同意,‘巴金这个人……’是写不尽的。

”1994年,冰心在巴金画像旁题写赠言: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此际当以同怀视之。

”同年,巴金给冰心的题字:

“冰心大姐的存在,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她是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面的道路。

她比我更乐观。

灯亮着,我放心地大步向前;灯亮着,我不会感到孤独。

2.名言警句

(1)友谊是一棵可以庇荫的树。

——柯尔律治

(2)友谊是灵魂的结合,这个结合是可以离异的,这是两个敏感,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

——伏尔泰

(3)友谊总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

(4)真正的友谊无论从正反看都应一样,不可能从前面看是蔷薇而从后面看是刺。

——吕克特

(5)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

——培根

[运用·点拨]

友谊,是人生最珍贵的感情之一,古今中外不知多少名人用多少优美的诗句歌颂与赞美过它。

得不到友情的人将是终生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只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共同的遭遇,使刘禹锡与柳宗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们在顺境时相互支持;在天涯沦落时,互相砥砺。

他们的友谊,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冰心与巴金的友谊,则跨越了一个世纪,他们将友谊谱成了一曲动人的乐章,永远感动着后人。

(时间:

40分钟分值:

50分)

一、基础巩固(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刚强兮不可凌凌:

侵犯

B.身当恩遇常轻敌轻:

蔑视

C.死节从来岂顾勋死节:

为捍卫节操而死

D.江流曲似九回肠回:

回环

解析:

选C死节:

为国捐躯的志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少妇城南欲断肠②海天愁思正茫茫③美人帐下犹歌舞④矢交坠兮士争先⑤身既死兮神以灵⑥身当恩遇常轻敌⑦征人蓟北空回首

A.①③/②⑤⑥/④⑦B.①②⑦/③⑤/④⑥

C.①④/②③⑤/⑥⑦D.①⑥⑦/②③④/⑤

解析:

选B①②⑦名词作状语;③⑤名词作动词;④⑥形容词作动词。

3.下面的诗歌抒情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B.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C.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D.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解析:

选D以荒居、黄叶写自己的辛酸和悲哀。

A项,以红花盛开衬凄凉哀怨;B项,以红叶青山衬离别之苦;C项,以花开莺语衬家国之愁。

4.名句默写。

(6分)

(1)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屈原《国殇》)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屈原《国殇》)

(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3)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4)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温庭筠《菩萨蛮》)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温庭筠《菩萨蛮》)

二、阅读鉴赏(27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