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1547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0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docx

届苏教版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4

生物群落的演替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使动物种群的自然栖息地被分割成很多片段,导致种群密度下降甚至走向灭绝。

下列有关栖息地片段化对动物种群不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栖息地片段化会使动物种群活动空间变小,种内斗争增强

B.栖息地片段化会阻碍动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C.与大种群相比,小种群的基因频率更易发生变化

D.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会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升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栖息地片段化会使动物种群活动空间变小,因食物缺乏导致种内斗争增强,A正确,栖息地片段化会阻碍动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B正确,与大种群相比,小种群的基因频率更易因某个个体的死亡而发生变化,C正确,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会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如图所示,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J”型曲线:

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S”型曲线:

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

解: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线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状况便属于此种情况.

故选:

B.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3.如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K值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该种群增长的特点是:

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基本相等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捕捞剩余量达到K/2值时停止捕捞,种群恢复最快

A.②B.④C.①③D.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K值是环境容纳量是长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故①正确。

该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加到K/2达到最大,随后就下降,故②错误。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本相等,故③正确。

因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故④正确,因此选A。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增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4.下列属于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方式形成条件的是(  )

A.食物(养料)充足B.没有敌害

C.没有竞争D.空间有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由题意分析可知,A、B、C项为种群J型增长的条件,下列属于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方式形成条件的是空间有限,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

种群的增长特征

5.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下列与群落演猶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且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

C.演替是原有物种的恢复

D.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C

【解析】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的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且起点与初生演替不同,B正确;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并不是原有物种的恢复,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发展,D正确。

6.(2015秋•保山校级期末)下列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裸岩上进行的演替B.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D.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演替指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解:

A、裸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

B、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错误;

C、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C错误;

D、弃耕的农田上保留土壤条件,或者保留了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所以是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

D.

考点:

群落的演替.

7.如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

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B.①④

C.①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①正确;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为零,②错误;如果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出生率等于死亡率,③正确;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的数量超过K/2且未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而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K/2时该鱼的种群具最强的更新能力,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④错误。

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8.下列对种群特征概念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D.春运期间武汉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①与②应该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而他们共同决定了年龄组成也就是④.那么③就是性别比例.

解:

A、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年龄组成④,A正确;

B、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直接影响性别比例③,C正确;

D、春运期间武汉人口数量变化应直接受到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D错误.

故选:

D.

考点:

种群的特征.

9.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某湖泊的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而生态系统稳定性逐渐降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同一种群密度在不同条件下也有差异,A项正确;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造成不同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项正确;在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因为人为地向池塘里加入饲料,所以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项正确;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逐渐增加,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0.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B.一口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

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  D.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中的生物都是同种生物,B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1.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对酵母菌进行活菌计数

B.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C.营养条件并不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D.一定容积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

【答案】C

【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一般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估算酵母菌种群数量,A项错误;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故B项错误;营养条件、空间、温度、溶氧量和有毒排泄物等都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C项正确;由于开始时营养物质和空间比较充足,因此酵母菌数量呈上升趋势,而后期时酵母菌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加剧,酵母菌数量有下降的趋势,D项错误。

【考点定位】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实验

【名师点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的注意事项

(1)我们测定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恒定容积的培养基中测定的,与自然界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有差异。

(2)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由于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因此必须在显微镜下计数,且我们不能准确计数,只能估算。

(3)在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4)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12.(2015秋•正阳县校级月考)如图表示某一种群在有限环境中增长的曲线.现围绕此曲线,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是恒定不变的

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衰退型

C.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死亡率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S”型曲线:

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

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

A、K值是指环境容纳量,即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其数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

B、在K值之前,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大,年龄组成由增长型逐渐转为稳定型,B错误;

C、K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情况下,说明出生率=死亡率,C正确;

D、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捞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则捕捞数维持在

,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D错误.

故选:

C.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3.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冰川泥上长出了植物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弃耕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答案】A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冰川泥上植被已经彻底破坏,因此冰川泥上长出了植物属于初生演替,A项正确;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草原的放牧演替、弃耕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均属于次生演替,故B、C、D项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1.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

影响

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

(1)从起点上判断

①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是初生演替。

②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是次生演替。

(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

①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

②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

14.在生态演替中,下列情况中的哪一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的?

A在生态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答案】C

【解析】C正确,因为在生态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数目和营养级数目的增加,生物量总量只会逐渐增加而不会下降,因此生物量总量下降是生态演替过程中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

A不对,因为物种数目将随着生态演替的进行而不断增加。

B不对,因为生态演替达到项极群落时,物种数目便保持稳定不再增加。

D不对,因为非生物有机质总量的增多是生态演替的主要趋势之一。

1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J”型曲线数学模型公式中

代表的是增长率

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某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D.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A正确;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λ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自然环境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鼠活动范围变化大,所以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的种群密度,D正确。

16.据最新报道,入侵性环颈长尾小鹦鹉已经导致以色列本地戴胜鸟数量锐减,主要原因是长尾小鹦鹉繁育季节比戴胜鸟更早,它们会在戴胜鸟之前占尽巢穴,使后者没有地方可去。

据此判断本地戴胜鸟数量锐减原因不合理的是

A.是种间竞争的结果

B.直接原因是出生率降低

C.可能会影响当地其他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

D.会导致环颈长尾小鹦鹉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答案】D

【解析】依题意可知:

环颈长尾小鹦鹉和本地戴胜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长尾小鹦鹉在繁育季节会占尽在戴胜鸟的巢穴,使后者没有地方可去,直接导致戴胜鸟的出生率降低,进而可能会影响当地其他生物种群密度的变化,B、C正确;因资源和空间有限,环颈长尾小鹦鹉种群数量最终呈“S”型增长,D错误。

17.如图所示,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答案】D

【解析】此题实际是考查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竞争四个概念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

生存斗争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是指同一物种不同个体之间的斗争;种间斗争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斗争;竞争是两种生物由于争夺资源、生活空间而发生的斗争关系,结果对一方有害,甚至是致死的。

只要对上述四个概念的内涵分析清楚,就能选出答案为D项。

18.在下图中,表示种群数量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答案】B

【解析】略

19.

某山区由于滥用农药和滥捕青蛙,导致虫害严重,粮食减产。

近年开始向农田内放养一小批青蛙。

科研人员对放养后青蛙种群的增长率变化情况进行取样调查,获得结果如右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测量时期内,青蛙种群

呈“S”曲线增长

B.在图中e点是,青蛙种群数量达到K值,农田生态系

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图中a~c段,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提高

D.上述情况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答案】C

【解析】

20.科研人员对江苏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丰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50cm×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于米草群落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裸露泥滩

C.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D.改变采样的时间不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物种的丰富度:

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它与种群密度无直接数量关系.

裸露泥滩生物种类数为5+1+2+1+2=11种,而米草群落生物种类数为3+2+1+1+1=8种;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解:

A、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比米草群落多,说明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高,A正确;

B、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不能得出种群密度高低,B错误;

C、由于取样的随机性和代表性强,因而改用另一规格的取样器不会影响对比研究结论,C错误;

D、不同的生物都有不同的活动时间,所以采样的时间会对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有影响,D错误.

故选:

A.

考点: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1.白蚁的消化道中生活着多鞭毛虫,能分泌一种酶来消化白蚁的食物,若杀死这种原生动物白蚁就会饿死,而多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存.白蚁与多鞭毛虫的关系是()

A.种内互助B.寄生C.互利共生D.捕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寄生:

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解:

根据题干信息“白蚁的消化道中生活着多鞭毛虫,能分泌一种酶来消化白蚁的食物,若杀死这种原生动物,白蚁就会饿死,而多鞭毛虫离开白蚁的消化道也不能生存”,说明白蚁和多鞭毛虫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

故选:

C.

考点:

种间关系.

22.为解决合肥市民饮用水源而建设的大房郢水库已经是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关于大房郢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B.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

C.水库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有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其中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正确;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能发生变化,只是出于相对稳定,B错误;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群落中植物因光照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这又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农田弃耕以后逐渐形成小树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各种植物的数量均呈“J”型增长B.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农田生态系统中人起关键作用D.小树林中群落存在垂直结构

【答案】A

【解析】各种植物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

该群落开始即存在生物,因此为次生演替,B正确。

农田生态系统是指人类在以作物为中心的农田中,利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即农田生态系统中人起关键作用,C正确。

垂直结构是群落在空间中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小树林中群落存在垂直结构,D正确。

24.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蚜虫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B.影响群落中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食物

C.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D.即使无人为的破坏,有些群落也不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答案】B

【解析】蚜虫的活动能力及范围有限,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影响群落中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食物,B错误;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量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C正确;受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即使无人为的破坏,有些群落也不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5.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如右图所示。

试回答:

(1)甲种蛾幼虫与天敌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写出图中所示生物的食物链:

【答案】

(1)捕食或寄生

(2)捕食(3)竞争

(4)

(每条链按一分计分)

【解析】略

26.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20km2,A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748头。

回答下列问题:

(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A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A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当A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时,其种群λ=1。

(2)影响该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项),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_______(较强、较弱),在调查该地区土壤小动物的类群丰富度时,采集方法为____________,统计方法为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3)构建人工生态系统——生态缸时,要充分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将生态缸密封,放置于室内通风、____________的地方,但要避免_______________。

【答案】2.5头/km23.4头/km2光照、水分较强取样器取样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光线良好阳光直接照射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察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梳理所学的相关知识,根据各题描述结合基础知识进行解答。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关键是要理解λ的含义,然后结合题意作答。

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要注意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特别是采集取样的方法和丰富度统计的方法要区别开来。

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实验中,要注意的关键点是人工微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比例要合适,各种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小,因此要放置在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光照太强会伤害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由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