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2010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docx

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教材心理学复习资料05

名词解释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剌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

无条件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先天反射活动,如眨眼,吸吮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将要调查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设计成问题,让调查对象回答,以此来搜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记忆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必要时做出的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没有采取任何识记方法,没有任何意志努力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建立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的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在对事物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根据事物的外部联系进行的识记。

形象记忆亦称表象记忆,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方式的记忆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

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基本材料是表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理想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经过努力能实现的幻想,它是一种积极的幻想

空想凡是违背客观发展规律,不能实现的幻想,称之为空想,是一种有害的幻想

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集中思维也叫辐合思维或求同思维。

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已知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用常用的方法和固定的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应激是人们为应付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心境是一种平静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理智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双避冲突亦称回避—回避型冲突。

它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都是人们想要回避的,而人们只能回避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趋避冲突亦称接近—回避型冲突。

它是指一个人一方面要接近一个目标,同时又想回避这个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双趋冲突亦称接近—接近型冲突。

它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时所产生的内心冲突。

需要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在大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

它是用以说明有机体为什么作出这样或那样行为的原因,即活动的内部动力。

气质是先天的,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感觉适应由于同一刺激待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同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的作用、

联觉是一种感觉兼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它的生理机制是,两种或多种分析器的中枢部分所形成的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前摄抑制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当先前学习的记忆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受到其他活动或刺激的影响,记忆力逐渐减弱的现象,就称之为“倒摄抑制”

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功能固着人们倾向于将某种功能固定地赋予某物体的倾向称为功能固着

简答题论述题

为什么说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心理反映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2)人的心理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反映。

为什么说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

(1)实践活动是外部世界与主观心理相结合的桥。

2)人的心理正确与否也应在实践中得到证明。

(3)人的心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内容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个主要方面: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发展的条件(遗传、环境、教育、主体实践)

1.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人的机体从父母身上所获得的一些天赋特质,是人体的某些生理解剖上的特性,它包括一个人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的特点等等。

遗传素质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发展遵循若干客观发展规律,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遵循生物进化的规律。

如身高、体重、发音器官、性成熟等。

随着生理成熟,心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2.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一是胎儿在母体内的生物环境,在母体环境中,营养及温度、药物、幅射等保健方面的因素对胎儿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生作用极大,甚至对出生以后儿童的健康和适应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二是人出生以后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指的是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包括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2)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经济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成为的行为因素

(3)社会环境因素。

会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它包括个体所接触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因参与其中而接触到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同邻里、亲戚、朋友的交往等,

3.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对其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4)学校教育是引起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环节。

教育是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的环节。

新的教育要求,代表着新的发展水平的方向,为了完成新的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就要不断改变自身的身心活动,这样就使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因

(1)主体活动因素。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2)非智力因素。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学校教育能充分地利用青少年的遗传素质,对其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

(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教育能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4)学校教育是引起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环节。

教育是向受教育者提出新的要求的环节。

新的教育要求,代表着新的发展水平的方向,为了完成新的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就要不断改变自身的身心活动,这样就使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心理发展的动力

青少年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他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由此引起他们的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便构成其内部矛盾。

这种内部矛盾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1)新的需要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比较活跃的因素。

(2)原有的心理水平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比较平稳的因素。

(3)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动力。

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及其关系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绝对感觉阈限,而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就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即感觉阈限的值越小,说明感觉性就越高

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及其关系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而这种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也成反比关系

集中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的出现。

当人们对一定事物高度集中注意的时候,身体各部分就会了表现出各种适应性的姿态。

2)无关运动的停止。

当人们对一定事物高度集中注意的时候,各科无关的动作会暂时停止或消失。

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在注意集中时人的呼吸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般是吸的时间缩短而呼的时间延长。

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的时候,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记忆的环节和种类。

记忆乃智力生活的根源,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记忆的心理过程,从信息论观点来看,所谓记忆,也就是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

1.从记忆内容角度分类—①形象记忆亦称表象记忆,指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②逻辑记忆,亦称意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

逻辑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逻辑性和抽象性,是记忆发展的高级形式。

为人类特有③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方式的记忆④运动记忆,亦称动作记忆,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

2.以记忆时间角度分类—①瞬时记忆,亦称感觉登记,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②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指保持短暂且容量有限的记忆③长时记忆,亦称永久记忆,是一个有巨大容量、可长期保持信息的记忆系统

外界刺激引起感觉,留下的痕迹为瞬时记忆,如果加以注意,就进入短时记忆,否则就会遗忘。

进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经过复述,就进入长时记忆;储存在长野记忆中的有关信息,在某种条件下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这就是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

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快)

这是指识记速度的快慢,即识记效率,一般以在一定时间内能识记多少事物来衡量。

2.记忆的持久性(牢)

这是指对于已经识记的事物能保持的时间长短。

3.记忆的精确性(准)

这是指在再认、回忆识记过的材料时,能正确无误,没有任何歪曲、遗漏和附会

4.记忆的准备性(活)

这是指善于及时地、迅速地从记忆中回忆出当时所必需的知识经验。

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敏捷性

它指善于迅速地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

2.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指善于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考虑问题,全面地考虑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抓住事物的主流,深入事物的本质的思维能力。

3.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善于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从各方面检查自己的设想和别人的意见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思维能力。

4.思维的逻辑性

它是指善于遵循逻辑顺序考察问题,所作推论具有充分的逻辑依据的思维能力。

所提出的问题论点明确、条理清楚、结论得力。

5.思维的灵活性

它是指能够从实际出发,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机智地解决问题。

举例说明思维基本特点。

概括性和间接性是思维的两个特点。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人脑对事物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反映,或者说是指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性联结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上去的思维过程。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脑以其他事物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或者说是人脑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

举例说明三类表情动作。

人的表情动作一般分为三种:

(1)面部表情。

这是指眼、眉、嘴、颜面肌肉的变化。

(2)姿势表情。

在表演艺术中又称“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

(3)言语表情。

这是指在语言的音调、节奏、速度方面的变化。

社会性情感的类别。

由社会需要所引起的高级情感,从性质和内容角度分,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

(1)理智感。

理智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道德感。

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3)美感。

美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或人的言行、思想和意图是否符合人的美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

情绪的类别。

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分,把应激、激情、心境归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1)应激。

应激是人们为应付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另一方面,激情也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

激情中的人有时任性而为,不计后果,对人对己都造成损失。

一些青少年犯罪,就是在激情的控制下,一时冲动,酿成大错。

(2)激情。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情对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一方面,激情可以激发内在的心理能量,成为行为的巨大动力,提高工作效率并有所创造。

另一方面,激情也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

激情中的人有时任性而为,不计后果,对人对己都造成损失。

一些青少年犯罪,就是在激情的控制下,一时冲动,酿成大错。

(3)心境。

心境是一种平静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古语中说人们对同一种事物,“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也是心境弥散性的表现。

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

虽然基本情绪具有情境性,但心境中的喜悦、悲伤、生气、害怕却要维持一段较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成为人一生的主导心境。

意志的品质。

在意志行动的过程中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和坚韧性。

1.意志的自觉性

这是对行动目的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并使自己的行动符合于行动目的的品质。

具有自觉性的人,有行动的独立自主性,表现为一方面不轻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一切有益的建议而能倾听和接受意见中的合理的部分。

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2.意志的果断性

这是关于明辨是非,并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

3.意志的坚韧性

这是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一切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意志坚持性的表现。

与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顽固性或执拗。

坚持不合理的意见或行动

4.意志的自制性

这是善于控制自己情感,支配自己言行的品质。

自制性这种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善于迫使自己去执行已采取的决定,即积极克服执行中的困难。

二是善于克服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冲动的行动,能忍耐克己,克制不利于达到目的的心理障碍

动机冲突(或心理冲突)的种类

驱动人的行动都是由动机结构中最强的主导动机所决定。

但是,主导动机的确立常常不那么顺利。

因为在其动机结构中同时有一些性质和强度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使人难以取舍。

这就形成了动机冲突。

其基本类型有:

  1.趋—趋冲突:

又称“双趋冲突”,是指在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而引起同样程度的动机,但必须从中抉择其一时发生的心理冲突。

常形容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避—避冲突:

又称“双避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面临着两件不欢迎或令人讨厌的事物,产生同等的逃避动机,要回避其一就必然遭遇另一件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前遇断崖,后有追兵”。

便是一种严重的双避冲突情境。

  3.趋—避冲突:

这种动机冲突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采取矛盾的态度,既向往(喜欢),又拒绝(厌恶)时发生的心理冲突。

由于人生中遭遇的许多目标,往往既有吸引力,又要求付出一定的代价,或接受日标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因此,趋一避冲突是最常见的心理冲突。

  4.双重或多重趋—避冲突:

是指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各有优缺点的事物、或目标间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心理冲突若不能获得解决。

便会造成挫折、心理应激和心理障碍,长久未能解决的心理冲突对健康所造成的直接影响。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1)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

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

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

在不发达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气质有哪些典型类型,每一种类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多血质:

反应速度快,活泼好动,喜欢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注意力和兴趣易于转移,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受情感支配且情感体验不深刻。

具有明显的外倾性。

在上述诸特征中,活泼好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胆汁质:

反应迅速,行为敏捷,热情主动,精力旺盛,性子急,易冲动,刻板,不灵活。

具有外倾性。

在上述诸特征中,急躁冲动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粘液质:

反应迟缓,做事稳重,沉默寡言,忍耐自制,镇静沉着,情绪不易外露,不灵活,可塑性差。

在上述诸特征中,稳重安静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抑郁质:

反应速度慢,易紧张、疲劳,情绪容易波动且体验深刻、强烈而持久,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发觉的细小事情,多愁善感,缺乏自信。

在上述诸特征中,多愁善感是其最显著的特点。

第三章感性认知过程与教学

刺激物的哪些特点可以引起无意注意

(1)刺激物的强度。

强刺激如巨响,强光,浓郁的气味已引起注意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这主要是指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和持续时间等方面的显著差别,

(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指刺激物的不断变化或变化着的刺激物突然停止,都会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4)刺激物的新异性。

新异的刺激物比千篇一律的、重复呈现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5)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开始如学生的第一次进校、人们工作的开始,两人的首次相见。

终止如故事的结尾、大学生活的结束等

(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

一些带有理智的、美学的和道德的情感色彩的对象,对产生无意注意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饱和的颜色、和谐的声音、芳香的气味、优美的音乐、动听的故事都会陶冶人的感情,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如何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分析教学中的问题。

1.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以防无关刺激的干扰。

(1)教室:

外环境和内环境

(2)教师:

仪表、服饰、动作。

2.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必须具有新颖性、生动性。

(2)教学内容必须难易适度、新旧联系。

3.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

提问、演示、实验、练习结合;看、听、读、写、想结合

4.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

语言技巧:

清晰、简明、生动、抑扬顿挫板书技巧:

清晰、布局合理、直观、对比

处理偶然事件的技巧

5.要有良好的教学气氛

教师上课时满怀信心,神采奕奕,兴致勃勃,就能感染学生,使得学生的精神振作,注意集中

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从复杂纷繁的环境刺激中,把某些刺激或事物区分出来予以优先反映,对其他刺激或事物不加理会或不予注意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在主观方面:

主要是个人的职业意识、知识经验、当时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需要和情绪状态等。

(2)在客观方面: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各部分的组合;对象的活动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某一事物时,把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当前事物时,总是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解释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表示出来)的特性。

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

记忆过程的三个环节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

记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没有识记就谈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没有识记和保持,就不可能对经验过的事物的再认或回忆。

因此,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又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认记和保持。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

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制约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人们最先遗忘的是对自己没有重要意义、不感兴趣、不符合自己需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占重要地位的材料。

(2)识记材料的性质。

无意义的材料比有意义的材料遗忘得快;形象的材料比抽象的材料保持时间长;熟练的动作遗忘最慢。

(3)识记材料的数量。

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大,遗忘得也就越多

(4)学习的程度。

若以100%的学习程度为人们当且仅当会背诵,即恰能成诵;则学习程度为150%时,即学习次数较恰能成诵时多1/3,遗忘得较少,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