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2483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docx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 

第二章关汉卿

 一、关汉卿的生平

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

二、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

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

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一、《窦娥冤》的思想内容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作者直接把《搜神记•东海孝妇》这个故事移植到吏治腐败的现实社会之中,但摆脱了一般公案剧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容了更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了更强烈的批判功能。

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

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酷,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3.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而又环环相扣。

全剧以窦娥的悲剧命运为中心来组织戏剧矛盾,写了形形色色的矛盾冲突,但作者把构思布局的重点放在两条主线上:

一条是窦娥与以张驴儿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的冲突;另一条是窦娥与以桃杌为代表的封建官府的冲突,其中又以后者为主,其它的矛盾冲突都服从于主线的安排。

这样就使得情节集中,结构谨严。

在关目的安排上,作者也是匠心独具,剧情发展既层次分明,给人以移步换形的紧凑感,又高潮迭出,给人以变幻莫测的紧张感,这就使整个剧情显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4.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表现了关汉卿杂剧语言艺术的共同特色。

 

第三章、元代其他杂剧作家作品

一、白朴和《墙头马上》

白朴是元杂剧前期的著名作家,主要以历史传说和爱情故事为内容,今存三种:

《墙头马上》、《梧桐雨》和《东墙记》。

《墙头马上》是根据白居易的新乐府《井底引银瓶》的诗意敷衍而成,它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并称为元代的四大爱情剧。

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通过李千金与裴少俊这对青年男女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斗争,肯定了他们的合理要求,表现了一定的民主思想。

剧中着力塑造了大胆追求爱情,勇敢地同封建家长进行抗争的李千金的光辉形象。

她虽为贵族小姐,却与莺莺的矜持、犹豫迥然不同,她的性格特点是泼辣率直,敢作敢为,大胆执着,刚强不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性。

面对公公的压力和辱骂,敢于理直气壮的进行争论,保持了自己的尊严。

二、马致远和《汉宫秋》

马致远也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号称“曲状元”,一生共创作杂剧十五种,现存七种,代表作品是《汉宫秋》。

这部剧作是一个帝王爱情悲剧,也是一个民族悲剧。

作者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对有关史实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流露出一定的民族感情与沉痛的忧伤情绪。

它以胡、汉民族矛盾为背景,叙写了昭君为汉室江山挺身而出,毅然出塞和番,以至投江殉国的悲剧故事,歌颂了昭君崇高的民族气节,谴责了怯懦无能、贪生怕死的汉朝文武大臣,鞭挞了谄佞奸贪、卖国求荣的毛延寿,在民族压迫深重的元代,其价值取向是难能可贵的。

该剧剧情哀婉动人,曲辞清丽典雅,具有浓烈的抒情性。

三、康进之和《李逵负荆》

《李逵负荆》是现存六种元代水浒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一出轻松、幽默的喜剧。

本剧最为成功之处是通过一系列误会性的冲突与喜剧性的场面,塑造了李逵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以及对梁山事业的忠诚和热爱构成了他性格的基本核心,李逵行侠仗义,坦荡磊落,既天真憨厚,又粗鲁莽撞,既正直、豪爽,又暴躁、轻信,在粗豪中显妩媚,于狡黠中见淳朴,其性格的不同侧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可笑而又可爱的喜剧形象。

 四、纪君祥和《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元代历史剧中成就最高的剧作,也是一出正气浩然、壮烈感人的悲剧。

其故事情节主要取材于《史记》、《左传》等史籍,并进行了创造性地改造和提炼,全剧围绕“搜孤救孤”这一中心,展开了正义与邪恶、忠与奸的惊心动魄地较量,在风口浪尖的激烈冲突中,塑造了一系列为挽救无辜而见义勇为、前赴后继的戏剧人物形象。

全剧始终洋溢着磅礴高昂的正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悲壮美。

第二节 元代后期杂剧作家作品

 一、郑光祖和《倩女离魂》

1.《倩女离魂》是郑光祖最优秀的剧作,也是元后期最杰出的爱情剧。

它取材于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对剧作的主要情节——离魂的处理相当出色:

倩女的灵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实际上是倩女痴情的升华和结晶,它象征着女性对爱情婚姻自主的热烈追求;倩女的躯体,备受煎熬,幽怨悱恻,正是处于封建桎梏下现实女性痛苦心态的真实写照。

离魂的巧妙构思,确实蕴涵着深刻的思想,闪耀着叛逆的光华。

2.《倩女离魂》在艺术上也有显著特色。

首先是构思奇特,情节新颖。

作品写倩女,一会是魂,一会是身,一会在外地,一会在家里,两两映照,相得益彰,同时这些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情节,造成了强烈的悬念。

其次是描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

再次是曲词秀美婉转,清丽流便,充满浓厚的抒情气息。

第五章 南戏

南戏的兴起与发展

南戏是指宋元时期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它最早起源于浙江温州一带,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早期南戏作品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主,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与《小孙屠》。

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荆钗记》与《白兔记》

1.《荆钗记》柯丹邱所作,写宋代文人王十朋与妻子钱玉莲“贫相守,富相连,心不变”的婚姻故事,塑造了一对忠于爱情,坚贞不屈,富贵不能动其情,威逼不能屈其志的“义夫节妇”形象。

在艺术上,它的最大特色是把主人公置于命运的风头浪尖上进行刻画,矛盾冲突此起彼伏,情节曲折跌宕,特别适宜于舞台演出。

其次,结构颇为精巧,利用荆钗这一道具贯穿全剧,使得关目紧凑。

再次,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较强。

2.《白兔记》通过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表达了“贫者休要相轻弃,否极终有变泰时”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上,首先成功地描绘出李三娘这一普通妇女的悲惨命运,刻画了她忍辱负重、忠贞不渝、坚韧顽强的性格。

其次,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

再次,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充满朴野之趣。

《拜月亭》与《杀狗记》

1.《拜月亭》作者相传是施惠。

它是“四大南戏”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名剧。

此剧以金末动乱为背景,描述了蒋世隆和王瑞兰、陀满兴福和蒋瑞莲两对年青人在乱世中流离失所,历经磨难,最终结为夫妻的离合悲欢。

此剧谴责了嫌贫爱富的封建门第观念,歌颂了患难与共的男女真情,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戏的格局。

2.《杀狗记》,主要写封建家庭中兄弟、夫妻和叔嫂之间的矛盾冲突,对酒肉朋友的卑鄙势利暴露得较为充分,宣扬了“亲睦为本”、“妻贤夫祸少”的封建意识,道德说教气息较为浓郁,艺术上也比较粗糙。

 一、《琵琶记》的故事演变

《琵琶记》被称为“南戏之祖”,代表了南戏创作的最高成就,它是高明根据民间流行的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

作者对原本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创作主旨均进行了重新处理:

蔡伯喈由三不孝(生不能养,死不能葬,葬不能祭)变成了三不从(辞试不从,辞婚不从,辞官不从),由原来不忠不孝的被谴责对象变成了全忠全孝的正面典型,原先的悲剧也被大团圆的结局所替换。

二、《琵琶记》的思想内容

《琵琶记》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

一方面作者的主观动机是宣扬封建教化,“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这一思想贯穿全剧;另一方面,作品在极力歌颂主人公“有贞有烈”、“全忠全孝”的同时,又真实地描绘了功名利禄和家庭幸福的冲突,“事君”和“事父”的冲突,理念和情感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就暴露出封建社会、封建道德本身的矛盾,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此剧在刻划人物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蔡伯喈是一个孝义两重的正面人物,他够不上“全忠全孝”,但又是既忠且孝,这样就揭示了封建伦理自身的不合理性;作品还写出了蔡伯喈的矛盾性格、精神痛苦,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复杂心态。

赵五娘是剧中塑造得最为动人的形象,她温顺善良,吃苦耐劳,忘我牺牲,坚韧不拔,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2.结构严谨,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相互对照。

自蔡伯喈离家赴试后,剧情就沿两条线索展开:

一条是蔡伯喈中第、为官、招亲,在牛家尽享荣华富贵;另一条是赵五娘在家苦守、服侍公婆、糟糠自厌、祝发买葬,陷入悲苦的困境。

这样的结构方式使剧情发展有起有伏,场面安排有热有冷,在舞台上浓缩了人间的奢华与凄凉,于强烈的反差中深化了悲剧效果,同时也使作品展示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

3.语言的运用出色。

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

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辞藻华丽。

作者充分注意到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的关系。

同时,其语言也富于动作性,不少唱词,对白能与角色动作相结合,成为韵味深厚的潜台词。

四《琵琶记》对后世的影响

1.就形式而言,它的双线结构,成为传奇创作的固定范式

2.它的曲律,成为各家曲谱选录的主要对象,也是人们谱曲作剧的直接依据

3.它的长期的演出过程积淀起来的表演艺术,还使它成为演剧的典范,成为每一个演员必须学习的入门戏本,而每一种新的戏曲声腔的兴起,往往是成功改编其为开端。

4.从思想内容的影响而言,明代《香囊记》等在表层意义上发展了“关风化”的口号;“临川四梦”等则间接地从“动人”和载道的内在意蕴中吸取了其精华,整个明代戏曲,都可看到它的印痕。

第六章 元代散曲

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创作

五、张养浩

1.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收小令161首,套数2套。

他的散曲有的揭露了仕途险恶、世态炎凉,有的抒写了归隐林泉的超脱闲适,有的表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尤其是他把咏史怀古引入散曲创作,扩大了散曲的表现内容。

2.张养浩是元散曲豪放派的大家,风格豪放飘逸,行文自然朴实,散文化和诗化的迹象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文人雅化的特色。

小令[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其代表作品。

 第七编 明代文学

《三国志演义》(罗贯中)的思想内容

《三国志演义》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统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他们向往和平统一、拥护清明政治的美好愿望。

从整体上看,应明确以下几点:

一、《三国志演义》既表现了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也表现了对仁君贤臣和由他们缔造的清明世界的向往,对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

这显然是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而创作出来的,也成为寄托广大民众理想的载体,这也正是全书的创作主旨。

其创作主旨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的,其中刘备是仁君的典范,作者热情地肯定了他“上抱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颂扬了他宽仁爱民、深得人心的政治品质,赞美了他敬贤礼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度;与之相对立的曹操则是奸雄的典型,作者着力批判他“宁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鞭挞他凶残暴虐、杀戮百姓的恶劣行径,揭露他阴险奸诈、戕害人才的专横作风。

在二人政治品格和道德品格的鲜明对照中,寄予了作者的理想。

另外,诸葛亮的鞠躬尽瘁,足智多谋,关羽的义薄云天,勇武绝伦等等,也显现出作者对传统“忠义”观念的认同与对乱世中“智勇”才能的肯定。

二、《三国志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

这既是承受了民间长期积淀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倾向的必然结果,也是作者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还与宋元时期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心理有关。

最主要的是蜀汉集团与曹魏集团的形象本身所包含的社会理想、精神品质、道德风范截然不同,从而表现了作者和人民大众对明君仁政的向往与肯定,对乱臣暴政的反感与否定,这正是拥刘贬曹思想的实质所在,也与全书的创作主旨是完全一致的。

三、《三国志演义》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道德悲剧。

作者满腔热情地歌颂代表公道正义一方的蜀汉集团,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主要人物也都体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但他们在与邪恶势力及残酷命运相抗争时,却毫无例外地走向了毁灭,这就造成了一种“扶汉有志,回天无力”的悲剧态势,并给其间注入一股悲剧性的伦理力量和情感力量,使全书笼罩着一层悲观、迷惘的色彩,反映了作者对理想幻灭与价值错位的困惑与思索。

但作者把这一场道德悲剧归于天命,在一定程度上又淡化了全书的悲剧精神。

《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在艺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1、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

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三国志演义》为历史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首先,作者尊重历史事实,并没有依据自己的道德立场去改变历史的进程,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重大事件的描写大体上是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的,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其次,《三国志演义》中的历史实际上是作者重塑的历史,他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移花接木、踵事增华、无中生有等,对史料进行了合理的取舍与调整,全书不乏铺张渲染与大胆虚构之处,这些地方往往更有利于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现生动的情节,更有利于体现作品的创作主旨,也往往成为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2、绘声绘色的战争描写。

《三国志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上百次战争,展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场面,许多战争场景的描写,都堪称是古典小说中的经典片段。

其战争描写的突出特点是:

1.善于写不同战役的不同特点,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展示出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即使写同类战争,也能灵活用笔,在相似中见出变化,写出新意,毫不雷同。

2.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前的力量对比、形式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以揭示决定胜负的因素。

3.善于在战争描写中突出人的智慧韬略和内在威力,通过战争展示各种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4.善于在写战争时兼写其他活动,或作为战争的前奏和余波,或作为战争的调剂和穿插,使战争既紧张激烈、剑拔弩张,又张驰有度、疾徐相间,节奏分明,摇曳生姿。

3、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

《三国志演义》写人物,受到题材本身以及儒家道德立场和传统美学理想的制约,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即从历史人物各种性格中,舍弃其他次要方面的性格,专门突出强调其性格的最主要、最典型的特征,不惜用浓笔重彩加以渲染,并把这一特征发展到极致。

其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就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三奇”:

诸葛亮、关羽和曹操。

它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有:

1.人物一出场,就确定其基本性格,以后通过不同环境中不同言行的描写,来反复强化人物的这一主要性格特征,这样人物形象的性格基本上是处于稳定不变的静穆状态,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2.采用传奇性的情节和典型化的细节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3.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烘托和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的形象。

4.善于通过特定的情势和氛围表现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达到以意传神的地步。

类型化人物的缺点:

往往没有内在的冲突,缺少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有时将主要特征夸大过分,给人以失真之感,不全面,不真实,有一定的局限性。

4、宏伟壮阔的叙事结构。

《三国志演义》人多事众,头绪纷繁,作者却能全局在胸,组织得当。

全书以魏、蜀、吴三国矛盾为主要内容,又着重抓住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主干,其中重点突出蜀汉集团,特别是把诸葛亮的活动作为描写的中心,精心撰构无数故事,使全书成为一个波澜壮阔而又严密精巧的艺术整体。

5、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

采用了半文半白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大大提高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规范了长篇小说语言通俗化的方向。

它的叙述描写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活泼。

作者还开始注意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1.《三国志演义》是一部封建政治和军事的教科书,也是一部谋略大全。

关于政治斗争及其策略的艺术描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统治阶级利用它宣扬的忠义思想和正统思想,在人民中进行封建道德的灌输;另一方面它也指导并培育了人民在反抗封建暴政斗争中的策略和经验,它所宣扬的道德原则,也往往成为人们景仰的道德风范。

2.《三国志演义》是历史小说创作的楷模,为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大激发了文士和书商们编撰同类小说的热情,从此历史演义成为中国长篇小说中蔚为壮观的一大分支。

同时它的出现,促进了长篇小说的繁荣发展,奠定了长篇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文学地位。

3.《三国志演义》还成为后代戏曲、说唱文学和各种文艺创作题材的渊薮,并远传国外,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第三章 《水浒传》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水浒传》(施耐庵)的思想内容

 其主题思想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趋势,形成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艺术整体。

具体论来,以下几点值得特别注意:

第一,《水浒传》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程,这是全书所具有的客观意义。

首先,《水浒传》形象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佞当道、鬼蜮横行、民怨沸腾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就在于“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肯定了好汉们“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正义性。

其次,旗帜鲜明地歌颂了梁山英雄的反抗精神和光辉业绩,生动地描写了农民义军从小到大、由分散而聚合的发展规律,展现出一副声势壮阔的农民战争画卷,描绘出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死生相托,患难相扶”的理想世界。

再次,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失败命运,梁山义军最终接受了招安,但招安带来的不是皆大欢喜的吉庆终场,而是东征西杀、死伤殆尽的悲剧结局,如实地揭示出农民起义的思想局限性,从客观上说明了农民义军投降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水浒传》也是一部忠义思想的颂歌。

首先,《水浒传》早期的本子都题为《忠义水浒传》,宋江做了梁山寨主以后,“聚义厅”更名为“忠义堂”,梁山义军的起义纲领也被确定为“替天行道”,而同样是造反起家的方腊志在推翻朝廷,就被视为大逆不道的叛逆,这些都显示出作者对忠义思想的推崇。

其次,最能体现忠义思想创作宗旨的是宋江这一人物形象。

作者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出发,深刻地刻划出宋江身上忠和义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性格,他既是不违父教的孝子,又是仗义疏财的义士,更是心忧社稷、专图报国的忠臣,他参加农民起义队伍只是“权居水泊,暂时避难”,最终目的是谋求招安,改邪归正,为国尽忠竭力,果然招安后,宋江打着“顺天护国”的旗号,率领义军攘外安内,临死还念念不忘“忠心不负朝廷”,可谓是大忠大义之士。

再次,“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全仗忠义的英雄却被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贯穿全书的忠奸斗争却以忠义一方的失败而告终,传统的忠义道德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竟然无能为力,不能不发人深思,这也正是作者思想的矛盾和困惑之处。

第三,《水浒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掺加进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因此它又是一部英雄的颂歌、是一部勇力和智慧的颂歌。

《水浒传》相传又名《江湖豪客传》,后人把它和《三国志演义》合刻时,又统称《英雄谱》。

在这些绿林英雄身上,集中体现了以侠义为核心的市民道德观。

他们各有一身本领和满腔义气,热衷于闯荡江湖,广结朋友,或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或扶困济危,除暴安良。

面对强大的罪恶势力,他们勇于起来反抗,除恶务尽;面对弱势阶层,他们敢于抱打不平,申张正义。

他们皆具有光明磊落、敢作敢为的人格精神,见义勇为、恩怨分明的道德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侠肝义肠,充分表现出市民阶层对社会公道、对社会正义的朴素向往。

另外,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等以充分的物质享受为基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理想,也表现出浓厚的市井意识。

可见,《水浒传》不但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形象载体,而且还是民间侠义文化的重要显现。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既是我国英雄传奇小说的光辉典范,也堪称是我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它的出现,标志着白话文体在小说创作方面已经完全成熟。

1、《水浒传》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出梁山好汉的英雄群像。

《水浒传》在塑造人物方面,开始从《三国志演义》的类型化典型走向初步的个性化典型。

1.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紧紧扣住人物的身份、教养、经历和遭遇,从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善于处理英雄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仅写出了英雄们性格的异中之同,更注意以同中之异来表现性格相近的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作者往往设置类似的故事情节,以犯中求避、对比映衬等手法,突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做到了“同而不同处有辨”。

3.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揭示其性格最本质的特征。

作者很注重人物的出场亮相,常常让人物一出场便马上进入行动。

作者又善于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的发展进程来充分刻划人物的主要性格,同时还善于在故事的进程和环境的转换中,逐步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4.善于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

2、《水浒传》的故事结构颇有特点。

全书可以七十一回为界,分为两部分。

七十一回之前,基本上是由互相衔接又相互独立的一系列英雄传奇故事组成,仿佛是一个个梁山好汉的列传或合传,主要人物依次出场,一环紧扣一环,宛如百川汇海,先分后合,可称为是连环式结构;在各路英雄聚义梁山之后,主要是以群体性的战争板块为主,小说依照时间顺序,先后写了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破大辽、捉田虎、平王庆、讨方腊等重大的军事行动,宛如江流主干奔腾而下,直泻入海,可称为是单体式结构。

这样的结构方式是同作品主题的表达高度适应的,前半部分主要突现官逼民反,后半部分主要表现忠奸斗争,同时所有的情节单元又都由从逼上梁山到效力朝廷这条总的线索贯穿成整体。

3、《水浒传》的语言艺术也取得很大成就。

它是我国第一部纯粹用白话写成的长篇小说,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

它以生动流畅的白话口语为基础,经过文人的锤炼加工,成为纯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