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2590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计第二章讲稿.docx

统计第二章讲稿

第二章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

第一节统计资料的搜集

一、统计数据

我们把能够满足统计研究需要的数据称作统计数据。

它是构成统计资料的基本素材。

统计数据按其来源分为第一手统计数据和第二手统计数据。

前者即原始数据,来源于直接调查和科学实验的数据,而后者即加工处理过的数据,也叫次级资料,来源于别人的调查和科学实验的数据,如统计公报、年鉴等公开发表的统计数据,汇总上报的统计数据等。

原始数据和加工处理过的数据都是统计调查的对象。

由于次级资料是由原始数据加工而成的,因此,统计工作中更应该重视原始数据的搜集。

统计数据按照取得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计量值数据、计数值数据、排序数据和分类数据。

1.计量值数据

凡用量具量测得出的数据就称为计量值数据,例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物体的长度、重量和容积,气象上的温度等等。

这一类数据的特点是:

计量值可以细分至任何程度,因此又称为连续型的数据。

2.计数值数据

凡是以点数计得的数据就称为计数值数据。

例如,某班学生的人数、一个居民区拥有的空调台数,一个省的高校数等等。

这一类数据的特点是:

计量值是有间隙的,并且为整数,因此又称为离散型的数据。

3.排序数据

有些数据既不是通过计量获得的,也不是通过计数获得的,而是通过排序获得的。

这类数据就称为排序数据。

如评定茶叶味道的好坏时,只能评出一个顺序,但无法具体量化。

这类数据的特点是可以进行排序,但无法知道不同顺序数据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表2-1某公司销售部经理候选人的调查资料

姓名

性别

(分类数据)

身高(米)

(计量值数据)

接受培训次数

(计数值数据)

选拔委员会的偏好排序

(排序数据)

张三

1.62

5

1

李四

1.70

4

3

王五

1.78

3

2

4.分类数据

有些数据既不是通过计量获得的,也不是通过计数和排序获得的,而是通过分类获得的。

这类数据就称为分类数据。

如反映人口特征的性别、民族和文化程度等数据就是通过对人口按不同的类别加以分类所获得的数据。

这类数据的特点是虽可以将类别用数字符号来表示,如“1”表示男性,“2”表示女性,但这些数字仅仅是一个符号,起名义上的作用,数据值的大小和顺序无任何统计意义,因此这类数据也叫名义数据。

计量值数据和计数值数据属于定量数据,而排序数据和分类数据属于定性数据。

对于数据类别的认识是我们正确选择统计方法和分析统计数据的基础。

表2-1是用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来描述同一研究对象的例子。

二、统计数据的调查及其基本要求

统计数据的搜集也叫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搜集统计资料的活动过程。

包括:

明确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和设计调查方案等内容。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

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以及统计预测决策都离不开可靠的统计数据。

就像无用的垃圾再怎样精心加工处理仍将是无用的垃圾一样,统计中如果采集的数据有毛病,处理技术再高明也不可能得到好的研究结果。

统计调查必须遵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为此,就要求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必须准确、及时、全面。

这也是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来源要可靠,数据资料要准确无误,能真实地反映客观情况。

及时性是指统计数据必须按规定的时限搜集,数据资料具有时效特征,能及时反映情况。

全面性是指统计数据应完整、系统,数据资料能全面地反映情况。

三、统计调查的分类

统计调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分

按调查对象范围的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就是对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登记。

例如,要了解全国钢产量,就要对所有炼钢企业的钢产量进行调查。

全面调查主要包括:

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而非全面调查则是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

例如,为了了解职工的生活水平,可以对一定数量的职工家庭进行调查,然后据以研究全体职工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等。

非全面调查主要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问卷调查。

统计调查必须考虑实际需要和客观可能,把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有机地结合起来。

2.按调查的组织形式分

统计调查按调查的组织形式不同可分为:

统计报表制度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制度是按一定的表式和要求,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报告统计资料的一种国家统一管理的调查方式。

除一般用于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统计分析需要外,也可用于满足各级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等管理和统计分析的需要。

专门调查是为了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和要求而专门组织实施的调查方式。

如普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等。

3.按调查是否连续来分

统计调查按调查对象数据的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

经常性调查是随着被研究对象的变化,连续不断地进行登记的统计调查。

如要调查企业的年产量等统计数据,就需要逐日、逐月不断地,连续登记汇总。

一次性调查是间隔一定时间,一般是相当长时间(如一年以上)进行的调查。

如某一时点的人口数,企业数等。

4.按调查数据搜集的方法分

按数据搜集的方法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和问卷法等。

直接观察法是由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点数和计量的方法,如对商品库存的盘点,对农产量的实割实测等。

报告法是由被调查单位依据原始资料数据,按规定填写调查表并按时上报的一种调查方法。

我国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就是就属于这种方法。

采访法是由调查者按调查项目的要求,上门实施调查,向被调查者提问,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来取得数据资料的方法。

如企业就产品的价格、款式和质量等对消费者作上门调查询问等就是采访法调查。

问卷法是由调查者将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刊登在报刊上或寄发给被调查者(通讯法),通过征询来获取数据资料的方法。

市场调查中常用的专家调查法也属于此种调查方法。

上述各种分类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和相互交叉的。

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调查的要求和统计数据的特点加以选择,通常也可把几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四、统计调查的组织

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

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统计报表制度。

(一)普查

普查是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是收集反映重大国情国力数据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用于了解国民经济整体运用状况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已建立的规范化普查制度有“每逢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每逢“3”年进行的第三产业普查,每逢“5”年进行的工业普查,每逢“7”年进行的农业普查,每逢“1”或“6”年进行的基本单位普查。

普查的优点是有利于了解全面的基本情况,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

普查的缺点是由于调查对象较多,范围广泛,不易实施,费时、费力、费钱,技术性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高素质的调查员,属于周期较长的调查研究。

因此,不能频繁使用。

组织普查要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是须统一规定调查资料所属的标准时点,标准时点即登记调查资料的时点。

第二是要确定普查登记的期限。

第三是要规定统一的普查项目和指标。

第四是要进行普查试点工作。

(二)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

它是按照某种原则从被研究总体中抽选一部分调查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计算样本数值,而后用以推算总体指标数值的一种调查方法。

主要应用在以下几种情形。

1.当对总体不可能进行全面调查时,只能进行抽样调查。

当总体的规模很大或者不可能取得连续发生过程的全面资料时,就只能进行抽样调查。

例如,对海洋生物的研究,连续生产线上的产品质量的检查,对流动人口的调查等。

2.虽可能取得全面的调查资料,但不必进行全面调查。

如灯泡使用寿命的调查,城市居民对某种商品品牌的消费调查,民意调查等。

3.对全面调查资料的验证和修正。

如对普查数据的验证和修正。

4.对于要求及时性较强的调查,只能采用抽样调查。

如对农作物收获前产量的预计,对应急的社会问题的调查等。

抽样调查的优点是灵活、省时、省力、省钱,能保证调查的时效性,并可以事先计算和控制抽样误差。

抽样调查的缺点是来源于抽样调查技术本身的特点,即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参数时,要求样本的数据结构尽可能地与总体的数据结构相一致。

如果结构差异很大,则不能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关于抽样调查的理论和技术,将在第四章专门介绍。

(三)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

它是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籍以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

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单位数目虽少,但它们的标志量占总体全部标志总量的比重较大,在总体各单位中属于举足轻重的那一部分单位。

如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就常常是我国经济统计调查中的重点单位。

重点调查主要是应用在调查目的只是了解和掌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而且总体中确实存在部分重点单位的情形。

重点调查的优点是省时、省力、省钱,又能保证调查的时效性。

缺点是只能了解总体的基本情况,不能了解总体的详细情况。

(四)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也是一种专门组织的非全面调查。

它是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所作的调查。

所谓典型单位有两种情形。

一是“解剖麻鹊”式的典型调查,即将总体中个别特殊对象选作典型,如先进典型,落后典型等;二是“划类典型”式的典型调查,即将总体划分成若干类型组,再从各组中选出少数代表性单位作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的优点是省时、省力、省钱,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个别具有代表性单位的情况,也能保证调查的时效性。

缺点是由于典型单位的选择凭借经验,因人而异,很容易产生偏差,必须事先对总体的情况作出充分的分析研究,科学地选好典型单位,才能提高调查效果。

(五)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报表制度是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的目的制定的,依据有关统计法规,以统一的表式,统一的指标,统一的报送时间,统一的报送程序,靠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布置,而后由调查单位自下而上逐级报送的统计报告制度。

这是政府统计的一项基本内容。

统计报表按报表内容和实施范围不同分为国家统计报表,部门统计报表和地方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按报送周期长短不同又分为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

统计报表制度的优点在于:

1.由于表式,指标,报送时间,报送程序的统一,方便了各级政府部门汇总和综合统计数据。

2.由于它是依靠行政手段执行的报表制度,因此具有回收率高的特点。

3.由于填报的项目和指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便于形成时间序列的资料,保证了数据的历史可比性。

4.由于采用层层上报的方式,可以满足各级管理部门对统计资料的要求。

统计报表制度的主要缺点是它耗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对于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究竟采用哪一种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五、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统计调查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又严密的工作,为了保证统计调查结果的质量,在统计调查实施前,必须进行调查方案的设计。

只有事先制定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才能使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一般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定调查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本次调查?

调查要取得什么资料?

要解决哪些问题?

这是在调查设计时首先必须确定的。

调查设计应以此为中心并针对调查目的去收集所需要的统计资料。

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目的明确规定为:

“为了准确地查清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在数量,地区分布,结构和素质方面的变化,为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检查人口政策执行情况,提供可靠的资料。

2.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要明确调查范围和向谁调查。

调查对象就是根据调查目的所确定的调查范围,就是需要调查的那些社会现象总体。

它是由性质上相同的许多调查单位所组成的。

调查单位是指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单位,即可提供统计数据的个体,是调查内容的承担者。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调查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藉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

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的每一个人。

3.确定调查项目和制定调查表

调查项目即调查内容,就是用于说明调查单位特征的信息。

对列入的调查项目应严格筛选,做到少而精,内容要具体,表达要明确,容易理解。

调查项目通常用表格的形式来表示,称为调查表,它是登记调查单位数据资料的统一表格。

4.确定调查的组织形式和采集数据的方法

即要确定如何调查,如何采集数据等方法。

调查的组织形式和数据的采集方法很多,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法,完全取决于调查的目的,调查对象的特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

5.确定调查时间和期限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

如果所要调查的是时期现象,就要明确规定资料所反映的调查对象从何年何月何日起到何年何月何日止的资料;如果所调查的是时点现象,调查时间就要规定统一的标准时点。

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确定的调查标准时间为2000年11月1日0时。

调查期限是指进行调查工作的起讫时间,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的期限。

6.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为了从组织上保证调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制定出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

其内容一般包括:

调查的组织机构、参加调查的单位和人员、调查人员的培训、调查的工作地点、调查的文件准备、调查的费用预算、宣传的途径及宣传费用预算等。

对于规模较大的统计调查,在正式调查之前,要进行试点调查,因此也需要编制试点调查方案。

第二节统计资料的整理

一、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和步骤

(一)统计资料整理的意义

统计资料整理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对统计调查所得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核,科学的分类和汇总,或对已经过加工的次级资料进行再加工,成为可供统计分析用的综合统计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从统计调查所获得的资料通常总是杂乱、分散、零星而无序的。

因而还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性。

要完成统计任务,还必须对统计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使它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科学的加工,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统计分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有时即使是对于某些已经过加工的综合资料也需要按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重新进行整理。

统计资料的整理是统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统计资料整理的步骤

统计资料整理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

其基本步骤是:

1.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

统计资料整理首先要对统计调查得来的资料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核。

审核的内容如下:

(1)资料的完整性。

要检查预定调查对象的资料是否齐全,调查所规定的资料项目是否完整。

(2)资料的及时性。

要检查所获得的资料是否符合调查时间上的要求。

(3)资料的正确性。

要检查调查资料的有关项目内容是否合理,不同的项目之间有无矛盾之处,计算上有无错误。

例如,可以对列联表中的有关合计数字纵横相加,验证计算是否正确。

2.对原始资料审核之后就要进行分组。

统计分组是统计整理的基础,分组既要考虑统计指标汇总的要求,也要考虑到原始资料的特点,只有按照最基本的,最能说明问题本质特征的标志进行分组,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才能对被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准确的数量描述和分析。

3.对原始资料进行统计汇总。

先要设计统计资料的汇总方案。

汇总方案要能反映问题本质特征的统计指标。

按汇总方案对原始资料分组汇总,计算各组单位数和合计数,计算各组指标值和综合指标数据。

统计汇总是统计整理的中心内容。

4.对整理好的统计资料再进行一次审核,以保证汇总的质量。

发现汇总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差错,及时加以纠正。

5.编制统计表。

以简明扼要的表格形式表述统计汇总的结果,反映经济管理现象在数量方面的具体表现和有关联系。

统计表是统计整理的有效表现形式。

二、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

统计分组就是根据事物的内在特点和统计研究的目的,选择某种标志将总体分成若干不同类型或不同性质的小组,使同一组的单位具有相对的同质性,使不同组之间保持明显的差异。

统计分组对总体而言是“分”,将总体划分成若干部分;对各个单位而言则是“合”,将性质基本相同的单位合并为一组。

统计分组具有以下的重要作用。

1.区别现象的类型。

把某些标志相同的单位分在同一组内,把标志不同的单位分在不同组内,这就可以区分现象的类型。

再计算各组的数量特征,就可以对总体不同的组和部分进行分析。

如企业按所有制性质分类,就可以揭示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差异,加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

2.揭示现象的结构。

把分组资料中各组的数量与总体数量作比较就可以反映各组的比重结构,说明各组数量在总体中的地位,例如,国民经济中消费和积累的比重、人口的年龄结构比重等。

把分组资料中组与组的数量指标作比较就可以反映各组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农、轻、重比例、人口性别比例等。

3.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事物与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将所有关联现象的分组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就能显示相互影响的方向、程度和变动的趋势。

例如,分组资料可以显示企业的规模与劳动生产率呈同方向的依存关系,即规模大,劳动生产率高,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

而产品成本与产量之间则呈反方向的依存关系,即产量大,单位成本低,产量小,单位成本高。

(二)统计分组的方法

1.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选择分组标志和分组界限。

选择分组标志就是要确定将统计总体区分为各个性质不同组的标准或依据。

任何事物都有许多标志,要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出适当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对于同一批资料若采用的分组标志不同,就有可能得出相异甚至相反的结论。

标志选择不当,分组结果就不能正确地反映总体的性质特征。

划分分组界限就是要在分组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相邻组间的性质界限和数量界限。

任何事物的标志都包含着许多变异,都可以任意划定界限,但如果划分不当,就会混淆组间的性质差别。

总体单位的标志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因此分组标志也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2.按品质标志分组和按数量标志分组

品质标志就是反映事物属性差异的标志,它不能用数量来表示。

按品质标志分组就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

例如,可以把人口按照民族、职业、性别分组。

按品质标志分组时,划分分组界限一般比较容易。

但若存在着两种性质变异间的过渡状态,就会使分组发生困难。

例如,居民的居住地一般分为:

城市和乡村。

但有些地区可能界于两者之间,这时就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划分分组界限。

数量标志就是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标志。

按数量标志分组就是在数量标志的变异范围内划定各组界限,将总体划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组成部分。

例如,家庭总体按子女数标志分组,可分为0人(无子女)、1人、2人和3人等组。

数量标志所反映的是事物特定内容的数量特征,不是抽象的数量特征。

作为标志而言,其概念是具体明确的,一般不会产生对标志意义理解上的混乱。

因此,在应当选择那个标志为分组标志时,一般不会有困难。

但如何正确选择数量界限是按数量标志分组中的关键。

按数量标志分组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不同之处在于:

数量标志下的变异表现为许多不等的变量值,它们能准确地反映现象数量上的差异,却不能明确反映现象性质上的区别。

因而根据变量值大小来划分各组的界限就不十分容易。

但事物性质的区分也确实可以通过事物数量的差异来表现,其关键在于必须懂得何处是决定事物性质的数量界限。

要决定数量界限就应当根据统计分组的原则,先研究确定总体在已选定的数量标志的特征下,有多少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再研究确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数量界限。

3.统计分组体系

根据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统计分组又可以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简单分组又称为单一分组,就是对被研究的总体只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

如人口可按性别、年龄、身高或体重等某一标志分组;学生按某科成绩分组等。

简单分组只能反映现象在某单一标志方面的变化情况,并不能反映现象在多个标志特征方面的差异。

复合分组就是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

如对人口先按性别分成男女两组,再以年龄为标志把男女两组划分为若干小组,这就是复合分组。

复合分组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总体内部的差异和联系,因而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总体。

但复合分组的组数会随分组标志的增加而成倍增加,因而采用复合分组时,分组标志数的选择要适当,并且只有在总体所包括的单位数较多时才值得采用。

社会经济现象通常是很复杂的,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

这就需要采用一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标志,对现象进行多种分组。

这种分组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分组体系。

根据统计分析的要求而拟定的统计分组体系能帮助我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加深对统计总体数量表现的认识。

分组体系通常有平行分组体系和复合分组体系。

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就形成平行分组体系。

表2-2就是对学生同时按性别、年龄、民族等标志分组,平行排列,得到的一个平行分组体系。

表2-2某数学生人数分组表单位:

年令

民族

18-20

21-23

24-26

汉族

少数民族

750

680

400

810

220

1403

27

平行分组体系实际上是一些独立的简单分组的平行组合,各个分组标志间没有交叉。

把对复合分组中若干个标志层叠排列构成的体系叫复合分组体系,如表2-3。

表2-3某校学生人数分组表

性别

男生

女生

民族

汉族

少数民族

汉族

少数民族

年令(岁)

18-20

21-

23

24-26

18-20

21-

23

24-26

18-20

21-

23

24-26

18-20

21-

23

24-26

人数

104

511

120

4

9

2

289

283

96

3

7

2

三、数据数列和分布数列

1.数据数列

统计调查所得到的有关数据不进行分组,只按其数值从小到大排序形成的数列称为数据数列。

数据数列不再加工和整理,即可直接用于计算和分析。

只有数量标志才能编制数据数列。

2.分布数列

统计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资料,按一定标志进行分组整理,形成各单位数在各组间的分布,就称为分布数列。

分布数列也叫次数分配数列,或分配数列。

分布数列主要用来研究总体各单位的分布情况,也可以用来研究总体的构成情况。

分布数列是统计资料整理中进行分组时常常采用的主要方法。

分布数列是由总体分组和各组相对应的分布次数两个要素构成的。

各组单位的次数称频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称为频率。

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布数列可以分为品质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两种。

(1)品质数列

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布数列,称为品质数列。

例如,将某单位的职工按性别分组便可得到如表2-4所示的品质数列。

所有的品质数列都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

分组的名称和各组的单位数(次数或频数)。

表2-4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两组的名称。

各组的职工人数便是各组的单位数,各组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便是频率。

表2-4某单位职工的性别时构成

按性别分组

职工人数

比重(%)

男性

600

60

女性

400

40

合计

1000

100

(2)变量数列

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布数列,称为变量数列。

变量数列由两个要素构成:

一是分组的变量,通常用X表示;二是各组的次数,通常用F表示。

变量数列按其分组变量值包括的范围不同分为:

单项式变量数列和组距式变量数列。

表2-5A厂上月工人平均日产量

工人平均日产量:

X(台)

职工数:

F(人)

比重(%)

2

3

4

5

80

280

140

60

14.3

50.0

25.0

10.7

合计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