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1262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docx

华南师大附中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

华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综合测试语文试题(三)【解析版】

2018年4月17日龙猫(高映东)

序图:

肖培根、乌热尔图

说明:

一家之言,请批判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

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

孔子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

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

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

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

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

程子云: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

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

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

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

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是“时中”。

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

“中

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

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

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

“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

“时中”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

“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达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

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道”是中国古代的良法善治之道,它贯穿于礼法、德政、乡治、刑罚等几个方面中,是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B.“中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中和”、“中正”、“时中”;“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所以说,“中道”就是“和”之道。

C.“中道”的另一基本涵义是“中正”,“中正”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所以说,“中道”即公平、正义之道。

D.“中道”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因事而变,日新月异,变化不定,所以说,“中道”又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中和”“中正”“时中”三个方面论述“中道”,因为前两方面属于“中道”的内涵,所以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入细致。

B.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古人的有关言论,使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C.文章论述“时中”时,不仅与“中和”“中正”联系起来,指出了“中道”动的特点,而且联系了现实,这样写,更有助于阐明“时中”的意思。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层次分明,论述透彻,结构谨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中国古代统治者真正能用“中道”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B.“中道”在今天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这种良法善治之道,“中道”是现代社会制定法律法规应该认真借鉴的重要思想。

C.“中道”是儒家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论及主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道”精神,所以,孔子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最好思想。

D.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创新,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道”思想。

1.D(“因人因事而变,日新月异,变化不定”为无中生有,对“时中”理解有偏差。

2.A(“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入细致”说法不准确,其实,三方面平均用墨。

3.C(“孔子思想……最好的思想”说法太绝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乌热尔图

“你,你别打啦!

”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喊啥,小崽子?

你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

”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他愣了一下。

我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好像一下子长大。

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

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喊他的名字:

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给,小崽子。

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

你有这个胆子吗?

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

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

“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先别吹!

”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

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

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我慢慢地攀上山顶。

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

这里准有野兽。

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

我咬紧牙,瞄准黑影。

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

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

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

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

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面,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

看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

转眼间,它们消失在密林里。

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晚上,坐在火堆旁,“今天,我打了个鹿。

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

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

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嘿,傻小子。

这能算你打了鹿?

打鹿的人,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

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懂吗?

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

“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

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

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

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

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

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

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快点,狼追上来啦!

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

我看见鹿的后腿连皮带肉撕下一块。

啊,真有一手,竟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

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狼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

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啊,这只狼真坏。

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

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鹿胜利了。

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

“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

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

我想起特吉的话:

“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

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

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

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

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

在这个时候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有删节)

【注】鄂温克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鄂温克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具有独特民族心理的猎人、猎区大森林的自然风光,构成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短篇小说的一个独有的世界。

B.小说中有“我”和继父、“我”和公鹿、狼和公鹿等多方面的冲突,使小说中的形象在冲突中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也使小说展现出一波三折、曲折动人的特色。

C.在狼鹿恶战的过程中,小说通过“我”的心理描写,通过对狼凶残行为的描述,侧面烘托出紧张气氛,塑造公鹿勇猛机智、骄傲善良的形象。

【“通过对狼凶残行为的描述”属于直接描写,不能“侧面烘托”;同时恶战过程也不能塑造“骄傲善良”形象。

D.在小说中,作为善良、纯朴、骁勇、坚毅等美好品质的化身,鹿寄寓着鄂温克人对于人生信念的肯定;另一方面,鹿也象征鄂温克人对于自身人格品质的肯定。

5.小说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

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

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暗示了“我”对亲情的渴望;

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5分。

划线1点得1分,任意4点得满分。

6.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由。

(6分)

6.观点一:

不会再向公鹿开枪。

理由:

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着迷。

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

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

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敬佩的勇气。

观点二:

会再向公鹿开枪。

理由:

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

“我”负有狩猎的使命。

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能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

③“我”需要通过狩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

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鹿的大好时机。

(表态1分,理由答出1点得2分,2点得3分,3点得5分;仅有表态没有理由则得0分)

【解析】答案已经比较完美,没什么解析的空间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囿于篇幅,原文省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7.B(明知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国家交给肖培根的第一个任务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

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E.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很大贡献。

8.AE(B因果不当。

C“肖培根自己很快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错,原文是“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很快找到萝芙木”。

D新的学科已经诞生的标识是“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的发表”。

)(5分,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

9.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他的成功有哪些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9.①在困境中不惧困难。

西方对我国实行进口药的封锁,肖培根不辞艰辛,完成寻找替代进口药国产资源的使命。

②善于运筹,潜心研究。

肖培根接受中药普查的重任,确定普查范围和方向,虚心请教,编写出第一部《中药志》,奠定扎实的学术根基。

③善于交流,视野开阔。

肖培根赴西非考察,采集整理药用植物种子;入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编制世界药用植物名录,极大地增长了见识。

④思路开放,触类旁通。

肖培根能触类旁通,发现植物形态、成分、疗效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从而找到规律,从而催生“药用植物亲缘学”。

(4分,一点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发迹史部分翻译

赵鼎,字元镇,解(hài)州闻喜人。

生四岁而孤,母樊教之,通经义【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宋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

明清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百家【学术上的各种派别】之书。

登崇宁【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五年进士第,对策【古代应考的人回答皇帝所问关于治国的策略】斥章惇(dūn)误国。

累官为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其能,擢为开封士曹。

赵鼎字元镇,解州闻喜人。

长到四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母亲樊氏教育他,(他)通晓儒家经典要旨和诸子百家的作品。

崇宁五年考取进士,回答策问时斥责章淳误国。

多次升迁后出任河南洛阳令,宰相吴敏知道他有才能,提拔他担任开封士曹。

中兴史部分翻译

金人陷太原,朝廷议割三镇地,鼎曰:

“祖宗之地不可以与人,何庸议?

”已而京师失守,二帝北行。

金人议立张邦昌,鼎与胡寅、张浚逃太学【中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汉武帝时开始设立。

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中,不书议状【向上呈送的发表己见的文书】。

金兵攻占太原,朝廷准备议和并割让三镇地给金人。

赵鼎说:

“祖宗留下的土地不可以给别人,有什么可以商量的?

”不久京城失守,徽钦二帝被金兵掳走,带到北方。

金人商量立张邦昌为皇帝,赵鼎与胡寅、张浚逃到太学中,不肯书写议状。

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

擢右司谏。

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xiè)【官署】。

鼎言:

“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命鼎鞫【音jū,审问】注德。

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

上曰:

“肃宗兴灵武得一李勉,朝廷始尊。

今朕得卿,无愧昔人矣。

”中丞范宗尹言,故事无自司谏迁殿中者,上曰:

“鼎在言路极举职,所言四十事,已施行三十有六。

”遂迁侍御史。

高宗即位,任命赵鼎代理户部员外郎,不久又提拔为右司谏。

刘光世的部将王德擅自杀死韩世忠的将领,而韩世忠也率领部下夺取建康府衙。

赵鼎说:

“王德在外统领军队,专权杀人没有顾忌,这样如果不进行治理,什么不能做呢?

”皇上命令赵鼎审讯王德。

赵鼎又请求皇上下令严词斥责韩世忠,而且下令抓捕韩世忠的将领并交给有关部门治罪,各位将领都肃然无声。

皇上说:

“肃宗复兴时在灵武得到一个李勉,朝廷才开始受到尊敬,现在我得到你,就没有什么愧对古人了。

”中丞范宗尹说,旧例没有从司谏升为殿中侍御史的,高宗说:

“赵鼎在担任谏官时非常尽职,他提出的四十件事,已经施行了三十六件。

”不久迁为侍御史。

鼎上疏言:

“顷【近来;不久前;刚才。

《与吴质书》:

“顷何以自娱?

”】张浚出使川、陕,国势百倍于今。

浚有补天浴日【古有羲和浴日的传说。

见《山海经.大荒南经》。

后以喻功勋巨大。

】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

有少数职员的女眷,便惹起了物议:

“奇装异服,妖艳过市。

”】,以被窜逐。

今臣无浚之功而当其任,远去朝廷,其能免于纷纷乎?

”又言:

“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给予;送给。

《谏逐客书》:

“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金帛至微【指极微细的物类,很少很少】,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弹劾的奏章】已行。

臣日侍宸衷【帝王的心意,偶沿用于称国家最高领导】,所陈已艰难,况在千里之外乎?

”时人士皆惜其去,台谏有留行【挽留,使不离去】者。

会边报【旧时边境地区向朝廷汇报情况的文书】沓至【纷纷到来;接连而至】,鼎每陈用兵大计,及朝辞【谓大臣外任﹐入朝叩辞帝王】,上曰:

“卿岂可远去,当遂相卿。

”九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制下,朝士相庆。

赵鼎上疏说:

“当年张浚出使川陕,国势比今天强盛百倍。

张浚有补天浴日伟大的功劳,陛下有砺山带河永远不变的誓言。

君臣互相信任,古今没有第二,(张浚现在)却最终遭到别人非议,以致被放逐。

如今我没有张浚那样的功劳却担任了他的官职,(如果我)迅速远离朝廷,是不是就能避开别人的议论呢?

”又说:

“我请求带领士兵,数量不满一千,一半都是老弱病残,所赐给的财物又很少,推荐人的任命书刚刚下达,弹劾人的文书已经到来。

我每天按皇上的心意行事,想要陈述我的观点还是很艰难,何况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呢?

”当时的人们都为他的离去惋惜,御史台有人上谏留下他。

这时刚好有边疆报告接连不断的送来,赵鼎多次陈述用兵的大计。

等到他上朝辞行时,高宗说:

“你怎么能离去呢?

我将要任命你作宰相。

”九月,任命赵鼎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诏书一下,满朝大臣都来祝贺他。

别传部分翻译

在吉阳三年,潜居【隐居】深处【指闭门谢客,深居简出】,门人【弟子】故吏【原来的属吏】皆不敢通问【互相问候】,惟广西帅张宗元时馈醪(láo)米。

桧知之,令本军月具存亡申。

鼎遣人语其子汾曰:

“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波及而受害】一家矣。

”遗言属其子归葬【人死后将尸体运回故乡埋葬】,遂不食【指不食之地】而死,时绍兴十七年也,天下闻而悲之。

在吉阳三年,深居简出,门人和旧日同僚都不敢来往来问候。

只有广西帅张宗元不时给他送米。

秦桧知道这件事后,命令吉阳军每月开具存亡的报告。

赵鼎派人告诉他的儿子赵汾说:

“秦桧一定要杀我,我死了,你们就没有忧患,不这样的话,灾祸会降临到我们一家人身上。

”留下遗言叫他的儿子把他送回家安葬,于是绝食而死。

当时是绍兴十七年。

天下人听说这件事都为他悲伤。

(节选自《宋史·赵鼎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B.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金帛是朝廷赏赐的,故不能与“所赍”断开,“除命甫下”是指对荐举的人的任命刚刚公布,也应与“荐举之人”连在一起。

C.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D.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赍/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

“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应试与出题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

【“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试两个部分。

B.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

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

C.除权,古代用来表示官职任免的术语,指除去旧职,授予新职,在这里指让赵鼎暂时代理户部员外郎。

D.宸衷,皇帝的心意。

宸,北极星(北辰)的所在、星天之枢。

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鼎忠君爱国。

他反对割地求和,金人掳获徽钦二帝后,准备立张邦昌为帝,赵鼎拒绝书写文书,躲进太学。

B.赵鼎正直敢言。

他参加进士考试时批评章惇误国;王德擅杀韩世忠手下将领,他直接将其抓捕和审讯。

【“命鼎鞫德”,省略了主语“上”,他是在皇上命令下审讯王德的。

C.赵鼎深得高宗信任。

他的建议基本被采纳实行;皇上力排众议,把他从谏官破格提拔为侍御史。

D.赵鼎晚景凄凉。

他被贬到吉阳之后,门人故吏均不敢与他来往。

当他得知秦桧有意置自己于死地时,为不牵连家人,绝食而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

(5分)

(1)王德在外统领军队,擅自杀人没有顾忌,这样如果不进行治理,还有什么不能做呢(或:

还有谁不敢做呢)?

(得分点:

“在外”后置,“总兵”、“而”、“孰”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

(2)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物议,以被窜逐。

(5分)

(2)君臣互相信任,古今没有第二,(张浚如今)却最终遭到别人非议,以致被放逐。

(得分点:

“相信”“物议”“而”“窜逐”各1分,句意1分。

共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送江水曹①还远馆

谢朓(tiǎo)

高馆临荒途,清川带长陌。

上有流思人,怀旧望归客。

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

日暮有重城,何由尽离席!

【注】①水曹:

官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分别从高、远两个方面描写了送别的场景:

荒郊野途,高馆孤峙,清流映带,长路迢递,荒凉凄清的景物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B.“清川带长陌”的“带”字使用尤为传神,潺湲的清流仿佛将眼前的道路带向了遥远的地方,在离人的心上更增添了一层渺远迷茫的情思。

C.三、四句用“望归”透露出江水曹的游宦生涯,此行所去,只是远馆,而非故乡,故而客中作客,无慰“怀旧望归”之情,反更增羁旅情怀。

D.五、六句展现出一片明丽的景色,池塘春草、花树相间,红白掩映,风光令人陶醉,面对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

【“诗人心情也因之而倍加愉悦”不恰当,这里运用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