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3118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4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单位:

良教乡中心学校

姓名:

马强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

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

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这一理论去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新课学习。

师:

艺术是否包括美术?

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生命?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

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

(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健壮的野牛?

野牛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

健壮的野牛富于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进行艺术活动有着更为严肃的目的,这种活动是一种祈求狩猎串收的“仪式”,他们相信画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会变成活的猎获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会取得成功。

教师展示课件《稷神崇拜图》,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然后提出问题:

为什么原始人要在岩石上刻上植物人面形?

原始人刻的植物人面形是否有生命?

教师接着展示课件——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通过交代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

教师简要介绍中世纪美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精神,再让学生描述作品的内容,讨论作者描绘的

“亚当”是人还是神?

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后理解作者是借助于对基督教传说的题材——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亚当”的描绘,表现出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获得生命力的渴望。

教师又用课件展示了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请学生谈谈作品表现的内容,理解维纳斯的象征性,即维纳斯同样也具有生命活力。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原始社会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的区别,教师用课件展示:

原始社会美术—表现对象:

动物植物—思想内涵:

对动、植物的信仰。

中世纪的美术—表现对象:

人的生命—思想内涵:

对生命价值的赞美。

教师小结: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大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义。

三、发展阶段。

师: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和艺术活动能否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

生:

不可以,离开了自然一切就不存在。

师: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生命与自然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依次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红蓼白鹅图》、《溪山行旅图》、《擒兔图》,教师围绕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现形式、方法、内容、特色、意境进行描述。

再用课件,让学生依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孟特方丹的回忆》、《神奈窜川浪图》、《运草》,同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风景画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让学生比较各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本所举的美术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形象?

2.哪些形象是与生命有关的自然形象?

3.这些有生命的形象生活在哪里?

4.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哪里?

5.物种的生命与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教师展示课件:

有生命的物种形象——动物、植物、人。

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

艺术形象来源于——客观自然。

教师小结:

自然与人的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没有自然就没有生命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慰藉。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同时,自然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四、深化阶段。

师:

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有生命的,又都是自然的一部分。

生命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相融的。

那么生命与自然是如何相融的呢?

让我们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体会。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炼丹台》,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然后让学生思考:

这幅作品采用什么形式表现?

作者登上黄山炼丹台有什么感受?

“人疑世外仙”是什么意思?

通过欣赏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画面中的情景交融,即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也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意境。

2、展示课件,欣赏风景画《岩石的静观》,从作品的主要景物、特色、意境等方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把顽强的生命力、坚毅的性格与岩石联系在一起。

3、展示课件,欣赏外国风景画《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作品描绘的内容是什么?

画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与自然景物有什么区别?

体现出画家的什么情趣?

风景画与山水画在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山水画——寄物抒情,物我合一;风景画——借助色彩揭示主观世界。

4、展示课件,依次欣赏中国花鸟画《玉兰黄鹂》、《群虾》、《雨点》,看看作者如何通过花鸟画作品,把生命与自然融合起来。

教师简单介绍花鸟画和“工笔”、“写意”两种绘画形式。

让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讨论:

花鸟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有生命?

是否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为什么?

花鸟画的特点是什么?

画家通过什么方法

使自然与生命和谐交融?

5、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

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是丰富自身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6、学生通过讨论明确:

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人到自然中,把自己的感受与自然联系起来,就会使生命与自然和谐相融。

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大家明白了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的审美对象,生命与自然通过审美创造和欣赏达到和谐统一。

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艺术家永恒关注的主题。

五、课后拓展。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从网上查找资料,

谈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如何保护生命?

为什么说生命与自然和谐

交融,是艺术家普遍关注的主题?

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教师在理论上的引导和讲解比较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点进行高度的概括,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

为了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这些复杂的理论,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播放世界名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接着以人类童年时代和中世纪的艺术作品进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原始人从事艺术活动的真正目的,引起了学生对原始艺术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原始艺术表现的对象进行审美体验。

中世纪的艺术是借神话题材赞美人的生命,洋溢着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必须让学生理解这一点。

在讲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深入讨论,从而明白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进行艺术创作也离不开自然的道理。

让学生体验感悟生命与自然在美术作品里是怎样和谐相融的,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围绕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领悟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的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拓展教学的内容。

例如,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出如何保护自然与生命的问题。

同时,力争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探索,拓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一、单元目标

(1)从古今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中,感受各种具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和自然现象

(2)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学生能对绘画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和美感特征进行简要的描述和评价。

(3)通过对本单元绘画作品的欣赏,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认识,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与态度。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选择了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围绕艺术——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这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绘画欣赏以学科,画种,时代或地域划分内容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课程综合性的特点,提出了从多角度认识欣赏艺术作品的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在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教师可根据本单元美术欣赏教学主题,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的同时,贯穿审美教育的主线,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作品的情节内容,艺术手法,美感特征的同时,简要穿插介绍作品常识。

学习活动可多样化,体现师生互动交往,教学活动应尽可能直观生动,采用多种媒体辅助教学。

因此,教师课前应对教材作认真学习理解,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设计和准备,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本单元教学,可用二课时完成。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对作品生命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

2、对作品艺术表现的理解和欣赏。

难点:

多角度理解作品,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

五、课前准备

教师:

结合教学内容的图片或课件制作

学生:

课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学习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5分钟)

通过作品数幅(投影、幻灯或图片)展示充满生命活力的绘画作品。

学生思考讨论。

作品中主要描绘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

教师点评并引入本单元学习课题:

(1)绘画作品形象丰富,相当一部分为充满生命力的形象。

(2)生命产生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活动一:

欣赏与评述、对作品的基本认识(15分钟)

1、观赏作品数幅(课本第2页。

可作适当增补)

你是否能对作品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也可将自己课前收集准备的资料作讲稿)

2、学生讨论:

3、学生对作品描述发言。

4、教师讲评,并作个人发言。

(1)重点描述作品形象中生命的活动及与自然融洽的关系。

(2)适当提示作品的构图,艺术风格等所传达的效果。

(三)活动三:

分析与研究、生命与自然的关系(22分钟)

请学生仔细观察作品(课本第3页,可作适当增补)。

研究问题:

1、联系生物学科所学知识,说说作品中描绘了哪些物种?

与生命物种,生命活动相关的自然形象是什么?

学生分析思考、讨论研究:

学生发言:

教师发言(结合作品回放及局部观赏)。

2、问题:

(1)作品中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2)作者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增强效果,产生美感的?

学生讨论研究:

学生发表见解:

教师发言:

重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作补充发言。

3、研究思考:

(1)联系作品思考:

自然对生命活动有哪些作用?

(2)如何保护自然,促进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作业要求:

(2分钟)

1、选择课本中第2-3页作品一幅,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2、试写一点对《孟特芳丹的回忆》一画的感悟。

(五)学习活动小结:

(1分钟)

第二课时

(一)简要回顾讲评前一课美术欣赏学生作业(由学生讲读)引入本课。

(二)  活动三:

讨论与解释、作者的感情与艺术创造。

1、作者感情的体会(10分钟)

欣赏作品(课本第4页,可作增补)。

将课本作品与内容相似的内容其它绘画作品作比较。

讨论解释:

(1)为什么类似的内容,不同作者的作品,风格不同?

(2)  课本作品分别体现出何种感情?

学生讨论,并试对比作出解释。

教师发言:

感情因素对作品的影响。

肯定学生对作品所包含的感情的解释的理解。

2、艺术创造的理解:

(12分钟)

研究问题:

(1)  艺术是什么?

(2)  优秀美术作品是否就是客观形象的再现?

为什么?

观赏一组自然形象图片,再与相似内容的绘画作品作比较。

试找出艺术形象与自然形象的联系和区别。

学生观察思考发言:

教师适当提示:

艺术形象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高,更典型,这是艺术创造的特征。

再请学生联系作品数幅,谈谈对艺术创造的理解。

(三)活动四:

体验与评价、创作与审美

1、创作活动的体验:

(10分钟)

通过观赏课本作品和增补作品思考:

是否是作者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活动?

体会方法:

(1)学生亲自实践作品局部与体会感受。

(2)教师师范作品局部加强感受。

(3)请有绘画经验的学生谈感受。

2、审美体验与评价:

(10分钟)

结合本单元内容学习,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生互谈感受:

作业要求:

选择作品一幅,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和能力写感受,大胆发表见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所表现的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教学难点:

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师准备教具:

课本所选作品图片、作品简介、画家生平简介

课堂学习:

1、引导阶段:

美术作品中有各种各样生动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壁画中的野牛,还是神话传说中的人或神;不论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还是各种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大多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

2、欣赏与评述:

(1)、分别查找和收集课本所选的有关画家和作品的学习资料,进行阅读和摘录。

(2)、选择数幅作品,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作品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3、

作品简介:

《野牛》

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公元前15000-前12000年,西班牙

作品发现于1879年,这些画是先勾线后涂色,以赭红与黑色为主,所画的各种动物形象非常写实而传神。

画中野牛挺起双角,有着厚厚的胸脯,坚实的背部,细瘦的腿似乎在抖动,非常生动的表现了野牛的生命活力与威严气势。

《维纳斯的诞生》(意大利)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

他运用15世纪的新画法,改变了中世纪绘画的装饰风格,创造出一种富于线条韵律、严谨精致的绘画风格,所作宗教画及神话题材的寓意画大都富有诗意和生活气息。

《红寥白鹅图》(北宋)赵佶

(请收集了有关赵佶的资料的同学到前面来交流)

赵佶,北宋皇帝(徽宗),书画家。

绘画重视写生,工笔花鸟,以精工逼真著称。

本作品画风精致严谨,章法布局十分考究,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和审美意境。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

范宽画山水师法自然,笔法雄健,开创当时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

本画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作品,描绘峻峰大岭,飞瀑云腾,山顶林木茂盛,山凹寺宇隐现,全图气势十分雄伟壮观。

此图用笔雄健浑成,墨法厚重,深得“山之骨法”。

《群虾》(现代)齐白石

(同学们展示交流收集有关齐白石的资料)

齐白石,湖南湘潭人,出身贫苦,当过木匠,工余时自学绘画。

27岁拜师学书画,继而学诗、篆刻。

60岁后定居北京,艺术也日趋成熟。

他突出的贡献是将质朴天真的劳动人民的情感与传统的文人画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他的绘画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虾是齐白石喜爱的题材之一,精确的体态,透明的身躯,以及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都被表现的栩栩如生。

之所以能达到这种境界,和他长期观察、摸索以及数度的艺术提炼、简化的工夫不可分,所以他才在画上有“苦把流光换画禅,工夫深处渐天然。

”的题记。

4、

资料交流:

把收集的资料按小组总结,每组派一名代表把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给大家。

5、

分析与研究:

(1)所举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形象?

(2)

这些物种正处于哪种生命活动之中?

(3)哪些是与物种生命活相关的自然形象?

(4)

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条件有什么依存关系?

小组交流,派代表总结发言

6、

讨论与解释:

结合所选作品进行探究性的讨论与解释:

(1)美术家是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去表现生命与关注自然的?

(2)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不是表现了自然法则下的生命活动和审美情趣?

7、体验与评价:

(1)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

(2)你能不能体会到,对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是丰富自身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

一、单元目标

(1)

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去感受春天,理解春天,加深对第一单元内容的理解。

(2)

通过观赏,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进行大胆的想象,构思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

学习有关造型与色彩的技能技巧与表现形式,并用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去表现春天。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春天的畅想属于造型表现的领域,要塑造好某个对象应根植于对表现对象很好的理解。

所以我按这样的思路来设计这个单元的内容:

理解、感受春天(畅想)—表现春天(表现什么)—怎样表现(表现方法)—完成作品。

这个单元选了很多描绘春天的画面来帮助学生了解春天。

其中有古今中外画家的绘画作品,又有描绘春天的摄影作品、雕塑作品,还有学生的佳作。

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从其他途径例如音乐,影像资料等方面去帮助学生感受春天,感受生命和自然,从而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大胆表现。

在表现时先引导学生很好地设计表现内容,然后教给他们相应的技能技巧和表现形式。

关于技能技巧我们可以这些作品中获得,让学生分析,老师再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

此外,在这单元内容上承接上个单元很好地体现了上个单元的主题。

所以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围绕春天这个主题,组织引导学生更好的去感受生命与自然之间和谐交融的关系,体会画者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关系以及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并且能在画中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感受春天,加深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关系的理解。

(2)有关造型知识、色彩知识。

(3)用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去表现春天。

难点:

色彩方面知识,怎样用色彩表现春天。

特别是利用色彩和抽象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来表现春天。

四、课时安排

本单元三课教学内容分四课时

第一课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通过书本资料及学生自行收集的各项有关春天的资料来完成教学活动内容。

目的是使学生很好地了解被画对象,引起想画春天的冲动。

最后介绍自己的创作设想。

第二课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份课时。

第一课时讲解色彩基本原理及春天色彩的主要特点,学习用色彩表现春天,可在上堂课设想的基础上进行。

第二课时讲解造型的有关知识,造型和色彩在作品中的地位及表现形式和创作形式。

用学过的知识继续完善自己的创作草稿。

第三课春天的畅想一课时,这课以学生练习为主,用前阶段学过的知识完成自己的作品,并交流展示作品,相互欣赏点评。

春天的畅想──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春天的畅想──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一、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二、教学课时:

二课时

三、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四、学生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

这一时期的学生知识面已有所拓展,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初步的技能技巧表现能力。

通过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学习,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自然之美,认识到了表现生命活动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已经成为了艺术家普遍的永恒主题。

本课主题是围绕春天展开畅想,同时也是对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的认识与体会。

在这样的主题中,学生们有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如:

过春节、迎新春、春游、植树等,在其它学科中也学过许多有关春的诗词、散文、春联、歌舞、音曲等等,每个学生从这些经历中所获得的和要释放的是不同的感想与收获,对春天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领会与理解。

但大多数学生知识形成了抽象思维,还不能把这些对春天的感受与文学、音乐作品有机的结合起来,表现春天的形式与手法也较为单一,在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时,往往知识一翻而过,很少去思考、体会其中的意境和传达的信息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理念

基于学生兴趣、能力和需要考虑,本课教学从面向全体学生出发,尽可能地使课堂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主体性。

课堂设计以师生双边活动和自我感悟、发现为主,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评价美和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每位学生的感受,赞赏每位学生欣赏作品时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为他们创设一个能够抒发自己对春天、生活、大自然无限热爱的舞台。

本课教学充分借助和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结合、借鉴大量有关春天的艺术作品图片、flash动画、文学、音乐作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补充、延伸、拓宽和重组,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贴近生活、富有趣味。

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参加探索发现,从而体验过程,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享受快乐。

六、教材分析

《春天的畅想》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单元,是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延续与拓展,同时也是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的开始与铺垫。

本单元共分二个教学活动,《感受春光了解春天》为活动一,又分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让学生看、听、想、赛等教学活动,对美术作品自主欣赏学习,引发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并结合自身感受和收集的资料积极参与“赛诗会”,既能让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作出自己的评述,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表达能力,为下节课的创作打好基础。

第二课时,让学生在了解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后,继续“赛歌”、“赛成语”、“赛散文”,运用大胆的想象和联想,进行构思创作,培养学生绘面创作的表现能力,抒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与热爱,激发学生描绘美好春天的欲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