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3180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七下历史期中调研测试试题解析版

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七年级《历史》试卷(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朝灭陈重新统一了南北,结束了自东晋以来的近3个世纪长期分裂。

589年属于公元6世纪80年代,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CD项是6世纪后的皇帝。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此河”的中心在

A.涿郡B.洛阳C.江都D.余杭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公元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所以“此河”的中心在洛阳,B项符合题意;A项是大运河的北端点,C项连接了邗沟和江南河,D项是南端点。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琵琶记》中这段诗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它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材料与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关。

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官员,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所以C项符合题意;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世袭制是一种传承制度,与材料无关。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点睛】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语句“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联系教材及相关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将材料反映的内容—“科举制”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准确做出判断。

4.下列关于唐太宗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唐朝第二位皇帝B.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C.知人善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D.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唐太宗注意戒奢从简,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他采取的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省六部制是隋朝时期创立的。

所以不正确的是创立了三省六部制,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和唐太宗有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5.他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他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他是

A.房玄龄B.魏征C.姚崇D.宋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他重用著名的谏臣魏征,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

他死后,唐太宗称自己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贞观时期的宰相,善于谋略,CD项是唐玄宗时期的贤相。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6.下列唐朝统治者在位

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B.唐高祖—唐高宗—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C.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武则天

D.唐太宗—唐高祖—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高祖建立唐朝,之后继位的是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废掉了相继废掉了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当了皇帝,武则天后期,让位给他的儿子中宗、睿宗,睿宗之后继位的是唐玄宗,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7.下图所示钱币出自我国古代的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由于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因此“开元通宝”古钱币铸造于唐朝,所以D项符合题意。

A项秦朝是圆形方孔钱,BC项汉朝是五铢钱。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点睛】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材料信息—开元通宝,判断历史事件所指—唐朝。

审题并弄清题目要求,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再认再现基础知识准确做出选择。

8.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吐蕃位于下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吐蕃是藏族祖先建立的一个王朝。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做了吐蕃的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为巩固统治,他仿照唐朝的官制度,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了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还命人创制了吐蕃文字。

贞观时期,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求婚。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吐蕃,带去了大批的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发展。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分析图片信息,A项符合题意;②是反映的是汉和回鹘的关系,③是反映的是汉和渤海国的关系,④是反映的是汉和南诏的关系。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9.唐朝书法名家颜真卿的字

A.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B.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C.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D.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书法方面也出现了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书法家。

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吴道子绘画的特点,B项阎立本绘画的特点,D项是柳公权字的特点。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0.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洛阳白马寺B.敦煌莫高窟

C.唐招提寺D.那烂陀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历经六次东渡,才到达日本。

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

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建于东汉明帝时期,B项是位于甘肃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D项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1.以下事件中,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学习精神的是

A.文成公主入藏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D.遣唐使到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高僧玄奘奉唐太宗之命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的交流。

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唐和吐蕃的民族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CD项反映的是外国学习中国文化的史实。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2.唐朝僧人玄奘曾游学天竺,其弟子根据他的亲身见闻记录而成的书籍是

A.《金刚经》B.《西游记》

C.《大唐西域记》D.《马可·波罗行纪》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贞观年间,玄奘西游到天竺取经。

根据玄奘口述,辩机将玄奘亲身见闻编辑而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所以C项符合题意;《马可·波罗行纪》是意大利人所著,《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刻印刷品;《西游记》是吴承恩著的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3.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十国”中位于北方的政权是

A.北汉B.吴C.后汉D.楚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所以“十国”中位于北方的政权是北汉,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4.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基本特征的是下列哪一项

A.繁荣与开发

B.文明初露曙光

C.分裂走向统一

D

封建国建陷入危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隋唐历史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长达326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对外实行开放政策,故隋唐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最恰当的是繁荣和开放的时代,故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15.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被部下拥立为皇帝是在

A.玄武门B.陈桥驿

C.兴庆府D.澶州城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的地方,C项是西夏的都城,D项是北宋和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地方。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下图所示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A.辽

B.北宋

C.西夏

D.金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所以A项符合题意;B项是汉族建立的政权,C项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D项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7.辽宋议和、宋夏议和的共同内容是

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B.宋割地给少数民族政权

C.宋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D

少数民族向宋称臣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北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辽宋议和,宋夏议和的共同内容是宋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故选C。

18.陆游《书愤》中有“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诗句,这里的“大散关”是哪两个政权分界线中的一端?

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④金

⑤南宋

A.①②B.②③

C.①⑤D.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正当抗金战场上捷报频传,金兵节节败退之时,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在1141年和金达成和约:

宋向金称臣;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

由此看陆游诗中的大散关是南宋与金的分界线,所以D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9.宋朝时,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农作物是

A.高粱B.水稻

C.小麦D.玉米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为增加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0.小明同学搜集了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农业经济的发达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民族政权并立D.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清明上河图》和《货郎图》分析可知,研究的主题是商品经济的繁荣。

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

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当时市场上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客商往来不绝,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该画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繁荣景象,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故选B。

21.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高原“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

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改变这一局面的是

A.耶律阿保机

B.阿骨打

C.铁木真

D.忽必烈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时,蒙古草原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互之间为争夺人口、草场、水源、牲畜而频繁发生战争,生灵涂炭,蒙古族各部的统一是由铁木真完成的,C符合题意;阿保机统一的是契丹族,阿骨打统一的是女真族,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故AB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2.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这些场所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B.士大夫的提倡

C.达官贵人的需要

D.农产品交换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北宋都城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瓦子又称“瓦肆”、“瓦舍”。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十分热闹。

大的瓦子,可容纳几千人。

瓦子的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3.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

他的代表作是

A.《西厢记》

B.《桃花扇》

C.《窦娥冤》

D.《牡丹亭》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文化特征是元曲,关汉卿是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流传至今的有十多种,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西厢记》为元代王实甫代表作,B项《桃花扇》是中国清代著名的传奇剧本,作者是孔尚任,D项《牡丹亭》是明代作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

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4.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著作中写道:

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这里说的此城是指

A.开封

B.西安

C.泉州

D.大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可知,这是《马可•波罗行纪》中对元朝大都的描述。

 1271年(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1275年到达中国元朝的首都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的元朝做官多年,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

口述由其狱友代写的《马可•波罗行纪》描绘了元朝大都的繁华景象,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开封是北宋都城,B项西安是隋唐都城,C泉州是南方主要的港口。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5.下图人物是我国杰出的发明家毕升,他的重大发明是()

A.指南针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D.火药武器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右图人物是北宋平民毕升,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比欧洲早400多年,所以答案选C。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考点: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活字印刷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

26.中国人喜欢以诗咏史,可以说诗词是历史的缩影。

请阅读下表“诗词”栏目中的五首诗,完成“赏析”栏目中的问题。

诗词

赏析

《行路难》(唐)李白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

是“①”(称号)李白,《行路难》抒发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和昂扬的②精神,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杜甫的诗被称为“③”。

他写的《春望》,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深刻地反映了④(事件)之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日》充分表现出节日的欢乐气氛。

“元日”在宋代又被称为⑤,相当于现在的⑥。

 

《夏日绝句》(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夏日绝句》的作者⑦是宋朝著名女词人,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但她在南宋与⑧(政权)对峙之际却写出了如此慷慨雄健的诗篇。

 

《扬子江》(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5)文天祥在南宋灭亡后,继续抗⑨(政权)。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精神,还可以验证我国在科技方面的一项成就——⑩。

【答案】

(1)①诗仙②进取

(2)③诗史④安史之乱

(3)⑤元旦⑥春节

(4)⑦李清照⑧金

(5)⑨元⑩指南针

【解析】

【详解】

(1)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最能反映盛唐精神风貌的是诗仙李白。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的诗想象力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行路难》抒发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和昂扬的进取精神,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故填:

①诗仙②进取。

(2)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他的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他亲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能够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被称为“诗圣”。

他写的《春望》,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

故填:

③诗史④安史之乱。

(3)依据表格信息可知,题干中诗句的大意为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

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材料描述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景。

今天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元日”在宋代又被称为元旦,相当于现在的春节。

故填:

⑤元旦⑥春节。

(4)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夏日绝句》的作者李清照是宋朝著名女词人,她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著名的词句。

她在南宋与金(政权)对峙之际却写出了如此慷慨雄健的诗篇。

故填:

⑦李清照⑧金。

(5)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文天祥在南宋灭亡后,继续抗元(政权)。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百折不挠的精神,虽身陷囹圄,仍心向南宋、宁死南归的一片爱国之情。

还可以验证我国在科技方面的一项成就—指南针。

故填:

⑨元⑩指南针。

27.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北宋)“重文教,轻武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

材料三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都)不逮(及)元。

——《元史·地理志》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政权①的建立者和政权②的名称,概括916-1276年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

(2)材料二反映出北宋实行什么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两例这一政策的措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元朝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

在哪一年实现了全国统一?

元朝设置了什么机构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

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元朝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4)综上所述,概括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答案】

(1)赵匡胤;金;民族政权并立。

(2)重文轻武;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等等。

(任意二点即可)

(3)蒙古族;1279年;宣政院;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大体奠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任意一点即可)

(4)由分裂走向统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分析可知,政权①是北宋,建立者是赵匡胤;政权②是金;916-1276年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统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1114年,女真族杰出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抗辽,取得了初步胜利。

1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结合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可以看出,两宋政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同时存在,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的特点。

元朝时实现了大统一,故可以得出,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从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2)依据材料二信息(北宋)“重文教,轻武事”分析可知,材料二反映出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宋代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是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使唐末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跋扈局面不再继续出现。

积极作用是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兵变政移情况的发生。

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的措施有: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等等。

(3)依据所学可知,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被尊为“成吉思汗”。

1227年,西夏政权亡于蒙古政权。

1234年蒙古灭金,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的分裂时期,实现大统一。

元朝建立后,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大体奠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综上所述,960-1368年,中国先后经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以及元朝大一统三个历史阶段。

因此从宋到元历史发展趋势的是由分裂走向统一。

28.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经济活动的现象。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背景链接:

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

材料一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

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1)历史上把材料一中的景象称为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景象出现的经济措施。

(2)材料二中的“开元全盛日”出现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3)唐朝经济的繁荣表现在:

农业方面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请举出一例;陶瓷器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