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132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docx

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9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作业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新疆乌鲁木齐调研)二十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毋宁退学”的口号,纷纷离校,广州圣三一中学学生还组成退学团。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B.民权主义运动的兴起

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解析 材料“教会学校”“与其为奴,毋宁退学”体现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所以受到了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7·广西玉林、贵港、梧州调研)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

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

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南方学运注意与工运相结合

B.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

D.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

解析 根据材料“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

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可知,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故C项正确。

答案 C

3.(2016·湖北黄冈调研)“这种以武力威胁为后盾的无耻外交手段,巩固了日本在山东和东北的地位,但未能把中国变为日本的一个保护国。

在这过程中,它反而把中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新的高潮”(  )

①促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 ②使“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共识 ③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 C

4.(2017·湖南长沙统测)五四运动之前,鼓吹新文化的报刊仅有《新青年》及发行才数月的《每周评论》、《新潮》、《国民》等。

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大都为大学、专门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所创办。

这说明(  )

A.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宣传新文化

B.《新青年》杂志领导了五四运动

C.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的传播

D.陈独秀成为五四运动总司令

解析 根据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可知主要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不是《新青年》杂志,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自1919年6月起,年余之间,新出的周刊、旬刊、半月刊、季刊,多达四百种左右”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思想文化的传播,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强调陈独秀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7·北京海淀模拟)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评价为“找到了与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一些学者认为这次大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这次会议(  )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探索

B.提出了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纲领

C.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的道路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解析 中共七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探索,故A项错误;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故B项正确;井冈山的斗争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的道路,故C项错误;八七会议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故D项错误。

答案 B

6.(2017·云南昆明检测)“清廷虽覆,而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地位矣”,“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也”。

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利于(  )

A.结束清朝专制统治B.反对军阀复辟帝制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D.稳固抗日民族阵营

解析 国民党一大召开于1924年,清朝专制统治1912年结束,故A项错误;袁世凯复辟是1915年,故B项错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建立,故C项正确;抗战始于1937年,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7·山东济南模拟)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国共合作,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指革命根据地建设,与图中战争进程形势不符合,故A项错误;“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图中的战争形势应该是该时期的北伐战争,故B项正确;“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是指抗日战争时期,该时期国共形成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与图中形势不符合,故C项错误;“将革命进行到底”属于解放战争时期,从北方向南、西南、西北追歼残敌,与图中形势不吻合,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6·辽宁锦州模拟)有观点认为: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的过程。

从这一观点出发,对下列历史现象评价最高的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护法运动D.北伐战争

解析 洋务运动不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不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的过程,故B项错误;护法运动是孙中山维护《临时约法》的斗争,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是推翻军阀,打倒列强的斗争,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7·广东广州模拟)国共两党曾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在广州、武汉等地培训大量农民运动干部,并利用革命刊物发表了一系列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文章。

这些情形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共两党均积极开展农村动员工作,培训农民运动干部,发表农村和农民题材文章,应该是在第一次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是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故C项错误;土地改革的全面推行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6·四川德阳三模)陈独秀赞同欧洲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工人及贬低农民的普遍看法,认为进步的城市力量应充当运动先锋,而落后的农民应顺服地跟从。

他的这一思路(  )

A.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B.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C.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D.有利于正确认识革命的性质

解析 材料中陈独秀赞同欧洲马克思主义者重视工人及贬低农民的普遍看法,但并没有指出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故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应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陈独秀重视工人及贬低农民的看法不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故B项错误;中国的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陈独秀的看法脱离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故C项正确;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陈独秀重视工人及贬低农民的看法,不利于正确认识革命的性质,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2017·山东滨州调研)观察下面两幅地图,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

A.斗争的对象相同B.斗争的中心区域相同

C.斗争的策略相同D.斗争所属的范畴相同

解析 太平天国斗争对象是清政府,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对象是北洋军阀,故A项错误;从图片可知太平天国北伐中心在黄河流域,国民革命军中心在长江流域,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北伐是孤军深入,由于缺乏援军失败,国民革命军北伐是国共领导的各阶级广泛参加的革命运动,不断取得胜利,二者策略不同,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与国民革命都是近代反侵略反封建民主运动,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7·河南信阳模拟)“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

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

”这则新闻报道反映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

A.国民党反袁斗争的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

解析 袁世凯早在1916年死去,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是从1924年到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B项正确;日本开始局部侵华是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时间与题干不符,故C项错误;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是在1933年开始,时间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7·湖南湘西自治州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面对深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集团内一部分官僚、士人,开始对东汉政权的前途感到担忧。

安帝、顺帝统治时期不断扩大太学规模,顺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

各地郡国学校也纷纷建立起来,史称“四海之内,学校如林”。

这些太学生们同官僚士大夫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太学也便成为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中心,太学生运动深刻影响了东汉政局。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为山东问题,既发之后,在未获满意解决之前,热血沸腾的学生自不甘罢休,政府的高压手段与顽固的态度,愈增加了他们的愤怒。

5月5日,为援救被捕学生,继续要求惩办卖国官员,拒绝巴黎和约,实行罢课。

上海、天津与留学日本的学生,以及南北名流、社会团体,一致支持。

总统徐世昌为之所震慑,将被捕学生释放,各校复课,学生得到初步的胜利……当日军蚕食华北诸省时,中国的领导人不能再保持和解了。

未能阻止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激发了学生组织公开反抗不准示威游行的禁令。

1935年12月9日,数千学生在北平游行,手持反日标语,并要求中国领导人停止内战及团结全国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摘编自《近代中国史纲》《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东汉太学生运动和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的背景。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学生运动对当时社会造成的影响。

结合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就学生运动谈谈你的认识。

(13分)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面对深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太学也便成为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中心”可知,东汉太学生运动的背景为外戚、宦官专权引发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集团内一部分官僚、士人,开始对东汉政权的前途感到担忧”,可见统治集团内部分有识之士对运动有推动;同时,“安帝、顺帝统治时期不断扩大太学规模,顺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余人”,可知太学规模扩大也是运动背景之一。

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背景有:

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促成学生对政治的关心;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政府对外政策的软弱。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学生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策和国内政治走向。

东汉时期,学生运动反对外戚、宦官专权,形成了对外戚、宦官专权的抨击浪潮;五四运动迫使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二·九运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第二小问,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从学生运动及学生运动的影响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青年学生是社会最富活力的阶层之一,学生关注时政并积极参政提高了社会对时政的关注度,有利于政府妥善处理社会问题;同时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也应警惕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对学生的利用。

答案 

(1)背景:

东汉太学生运动:

外戚、宦官专权引发政治危机;统治集团内部分有识之士的推动;太学规模扩大。

近代中国两次学生运动:

新文化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促成学生对政治的关心;列强侵华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政府对外政策的软弱。

(2)影响:

学生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政策,影响国内政治走向。

东汉时期,学生运动是对外戚、宦官专权的反抗,形成了对外戚、宦官专权的抨击浪潮;五四运动迫使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二·九运动则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认识:

青年学生是社会最富活力的阶层之一,学生关注时政并积极参政提高了社会对时政的关注度,有利于政府妥善处理社会问题;同时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也应警惕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对学生的利用。

14.(2017·河北唐山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1927年4月“五大”时的党员成分

党员总数

(57967名)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军人

中小商人

其他

所占比例(%)

50.8

18.7

19.1

3.1

0.5

7.8

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的变化

党员总数

(130194名)

工人所占

比例

农民所占

比例

1928年6月

10.9%

76.6%

1929年

7%

1930年7月

5.5%

1930年9月

1.6%

——摘编自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

变化和发展趋势》

阅读上面统计表,从中提取中国革命的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答案 信息:

工人所占比例下降,农民所占比例上升。

说明:

革命道路发生了变化。

即由城市中心道路变为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信息:

党员的成分多样化到以工农联盟为主体。

说明:

国共关系发生变化。

即由国共第一次合作时的四个阶级联合的政党到国共合作失败后的工农联盟的政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