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3605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37.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docx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

苏通大桥工程主桥测量施工组织设计

一、施工测量

1、概述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桥位区的江面宽度约6km,主跨跨度1088m,南北主桥墩、辅助墩及过渡墩位于江中,距离两岸江堤达2km~3km,两主塔高度为300.4m(承台以上)。

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主跨跨度和高度属世界同类桥梁之首,是新世纪桥梁建设的里程碑。

本桥对施工测量质量要求极高,特别对桥梁施工放样、定位测量的精度与时空分辨率提出了极高要求。

由于主塔距岸侧很远,受天气影响较大,有雾天气较多,夜间以及高空作业难度大,受施工环境和干扰严重,给施工测量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战。

施工测量方案是在充分发挥常规测量方法灵活、简便的基础上,引进现代测绘新技术进行综合应用,互为补充,目的是确保世界一流的苏通大桥上部结构施工的质量和工期,同时满足设计及规范的各项精度要求。

在整个施工测量过程中,严格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随时检核”的测量控制基本原则,加强关键部位如索塔中心、钢锚箱、索导管、钢箱梁、桥轴线等的控制与检校工作。

2、首级施工控制网检测及施工加密控制网建立施测

依据业主提供的首级施工控制网点,拟定首级施工控制网检测方案,配置测量仪器、设备以及专业人员,进行首级施工控制网检测和施工加密控制网建立、施测。

随着工程进展,对首级施工控制网、施工加密控制网中全部或部分网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测,两次检测间隔不超过一年,检测精度同原测精度。

检测成果上报监理工程师、测量中心以及业主,经核查批准后使用。

2.1、首级施工控制网检测

(1)首级施工控制网检测方法

采用GPS卫星定位静态测量与RTK技术相结合的作业模式,按《公路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JTJ/T066-98)一级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进行首级施工控制网检测。

首级施工控制网检测平面示意图见图4.1.1。

GPS卫星定位外业观测,事先编制GPS卫星可见性预报表,依据预报表制定观测计划,选择GDOP值小且在时段内稳定、卫星方位分布合理、卫星数多的时段进行观测,及时进行观测数据处理、质量分析以及GPS控制网严密平差计

算。

采用徕卡NA2精密水准仪,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二等水准的主要技术要求进行陆地高程控制网检测。

采用TCA2003全站仪,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三等水准的主要技术要求进行三角高程对向观测校核。

图4.1.1首级施工控制网检测平面示意图

(2)测量等级

平面和高程测量等级采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中规定的最高等级要求,并符合相关规定。

(3)施工测量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与设计相同的坐标系统,测区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4)首级施工控制网检测报告

测量内业、外业完成后,按照有关规范要求,编制完整、详细的检测成果报告。

若首级施工控制网检测成果不符或不足,则进行补测,检测成果上报监理工程师、测量中心以及业主,经核查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控制网加密点建立。

2.2、施工加密控制加密网建立、施测

(1)施工加密控制网点建立

根据大桥上部结构施工主体测量控制需要、施工工艺及现场情况,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有关要求,合理布设施工加密控制网点。

加密控制点布设于主墩、辅助墩、过渡墩以及部分南北引桥墩,加密控制点布设平面示意图见图4.1.2。

图4.1.2加密控制点布设平面示意图

控制点加密需分阶段进行,以确保苏通大桥上部结构及其它工程正常施工。

第一阶段施工加密控制点在30#墩承台、46#墩承台、1#墩承台、2#墩承台、3#墩承台、4#墩钢吊箱、5#墩钢吊箱、6#墩承台上布设;第二阶段施工加密控制点在南、北主塔墩(4#墩、5#墩)

承台上布设;第三阶段施工加密控制点在南北引桥墩墩顶、辅助墩墩顶、过渡墩墩顶及横梁顶布设;第四阶段施工加密控制点在南、北引桥箱梁顶面、辅助墩、过渡墩、主塔墩钢箱梁顶面布设。

高程加密控制点布设于每个观测墩旁,同时在每个观测墩墩顶建立校核水准点。

(2)施工加密控制网施测

我部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四等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进行施工控制点加密,导线布设成附合导线。

同时采用徕卡TCA2003全站仪,按四等平面控制网三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进行检核。

施工加密控制点高程测量采用TCA2003全站仪和徕卡NA2精密水准仪,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三等水准的主要技术要求进行各墩联测。

南、北主墩高程联测采用TCA2003全站仪三角高程对向观测,以确保上部结构施工平面位置、高程基准正确无误。

(3)施工测量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与设计相同的坐标系统,测区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必要时建立相对平面坐标系统,采取可靠的方式进行坐标转换,并报监理、测量中心审核。

(4)施工加密控制网平差计算

采用经国家科学技术鉴定认证的测量平差计算软件进行施工加密控制网严密平差计算,并进行全项精度评定,编写技术总结。

施工加密控制网建立施测成果上报监理工程师、测量中心以及业主,经核查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测量放样定位。

3、施工测量质量技术控制

施工测量方案、放样方法以及施工放样计算数据经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才能进行结构物特征点、轴线点等放样定位。

3.1、测量内业

(1)测量部门接到技术部门的受控文件、施工图纸以及测量委托单后,方可进行内业计算。

测量内部实行计算、复核制,项目部实行技术审核、审批制。

(2)为保证施工测量精度及施工质量,特编制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程序流程图见图4.1.3。

(3)施工各阶段的测量工作完成后,及时对测量成果进行数据整理,然后整编出定位、放样及竣工测量成果表,经检查复核无误后,及时报送测量监理工程师核查。

(4)根据测量成果编制测量资料,经整理,分类归档保存。

 

 

 

图4.1.3施工测量质量管理程序流程图

3.2、测量外业

(1)测量人员必须熟悉施工设计图,明确外业测量任务。

(2)测量要认真、仔细、随时检查,施工过程中对结构的变形过程进行随时监测和记录,做到测量成果具有可追溯性,原始记录本分类归档保存。

(3)计算数据、观测记录进行100%复核,确保原始记录及计算正确无误。

(4)实行观测、记录、前视、后视签名校核制度,并进行自检、互检、专检。

(5)外业结束,做好与施工技术员及工段长的交接验收工作。

(6)执行前馈控制、阶段控制、跟踪控制的运作理念,工序流程形成相互制约的整体,杜绝任何不符合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操作规程的现象发生。

4、施工测量安全防护及防灾监测

4.1、测量人员安全防护

施工现场,测量人员戴安全帽,高空作业系安全带,水上作业穿救生衣,自觉遵守项目部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

4.2、测量仪器安全防护

阳光下以及雨天,测量仪器、设备配备测量专用伞。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周检、年检工作,并定期对测量仪器、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查。

测量仪器、设备的检定证书送监理备查。

4.3、施工测量控制点、施工基线保护

对桥梁中心位置桩、三角网基点桩、GPS控制桩、水准基点桩等控制标志加以妥善保护,直至工程竣工验收。

施工测量控制点、施工基线周围设围护栏并竖立醒目测量标志牌。

对使用频率较高的测量控制点建立固定的观测墩、观测棚,观测墩上设立全站仪强制对中装置。

4.4、防灾监测

施工过程中若出现风暴、地震、撞击等可能危及大桥安全的情况或其它异常事件,及时对关键部位进行监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重大事故。

根据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在风暴、地震等来临时,安装GPS定位系统,采用GPS-RTK技术对主塔、钢箱梁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并用河海大学开发研究的《远程实时监控定位系统》,随时将现场测量参数和数据通过无线电信号方式接收并进行计算处理,为防灾措施提供实测数据,供指挥部门决策。

5、主要施工测量控制技术、控制方法

我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先进的施工测量控制技术、控制方法,相互利用、补充、校核,进行施工测量放样、定位及施工测量控制,以满足测量精度及施工质量要求。

5.1、三维激光影像扫描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维激光影像扫描便可取代或优化传统的测量过程,节省测量作业时间,以“快速、简单、安全”著称。

上海卢浦大桥变形监测三维激光扫描系统见图4.1.4,其内置激光测距系统对测量现场进行广角宽带扫描,可对几乎任何反射面得出非接触免棱镜的距离测量,将ATA闪存卡上的原始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作数据处理。

标准软件技术:

影像拼接;影像测量;可导出为多种格式,如XYZ坐标文件、激光亮度图和数字点云阵图等格式;转换模块影像编辑可视化处理等。

针对xx大桥主塔高、钢箱梁悬臂长、以及风引起的振动摆幅较大等特点,我部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采用ILRIS-3D三维激光影像扫描仪等现代先进设备合作研究超大跨桥梁施工测量控制,解决长悬臂钢箱梁线形控制与高塔柱变形测量等,确保测量精度及实时动态快速定位。

图4.1.4上海卢浦大桥变形监测三维激光扫描系统

ILRIS-3D三维激光影像扫描仪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Ø类型:

激光雷达(一级激光,安全);

Ø测量精度(X,Y,Z):

3mm;仪器重量:

12kg;控制界面:

PalmPDA;

Ø测距范围:

1500m@80%反射率目标,800m@20%反射率目标,350m@4%反射

率目标;

Ø扫描视场:

40°(水平and垂直),数据采样率:

2000点/秒。

5.2、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先进技术,能克服传统的常规光电测量的作业限制,避免传统的常规光电测量手段对施工测量放样定位的不利因素和影响。

GPS卫星定位测量原理是利用几何与物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利用空间分布的卫星以及卫星与地面点间距离交会出地面点位置的方法。

GPS卫星定位静态测量法是指将接收机安置在固定不动的待定点上观测数分钟或更长时间,以确定该点的三维坐标,又称为绝对定位。

GPS卫星定位动态测量是指至少有一台接收机处于运动状态,确定各观测时刻运动中的接收机的绝对或相对位置关系。

GPS卫星定位基站布设及控制平面示意图见图4.1.

图4.1.5GPS卫星定位基站布设及控制平面示意图

5.3、测量机器人---TCA2003全站仪三维坐标技术

TCA2003全站仪带有自动跟踪、照准、锁定棱镜测量功能,ATR帮助搜索目标,即使在黑夜同样可以进行施工测量放样、定位等工作。

全站仪三维坐标法其原理是利用仪器的特殊功能,首先输入测站点三维坐标,然后照准后视方向,输入确定后视方位角或后视点坐标,旋转望远镜,照准定位点,利用全站仪的内部电算程序,测设定位点的三维坐标。

5.4、电子精密水准仪电子测量技术和精密水准仪几何水准测量技术

高程控制采用蔡司DiNi12电子精密水准仪电子测量法(配条码铟钢尺)和徕卡NA2精密水准仪几何水准测量法。

5.5、激光经纬仪测量技术

根据施工现场布置情况及安全情况,在主塔四周一定距离对称布置施工基线,采用激光经纬仪倾斜或垂直投点进行主塔倾斜度控制。

5.6、多头遥测静力水准测量技术

多头遥测静力水准测量系统无疑是最好的安全监测新技术。

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系统,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测量容器的液面高度,可同时获取数十个乃至数百个监测点的高程,具有高精度、遥测、自动化、可移动和可持续测量等特点。

6、主塔施工测量控制

结合施工现场和施工工艺编制主塔施工测量方案。

主塔施工测量重点是:

保证塔柱、下横梁、钢锚箱、索导管等各部分结构的倾斜度、外形几何尺寸、平面位置、高程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

主塔施工测量难点是:

在有风振、温差、日照等情况下,确保高塔柱测量控制的精度。

其主要控制定位有:

劲性骨架定位、钢筋定位、塔柱模板定位、下横梁定位、钢锚箱定位、索导管安装定位校核、预埋件安装定位等。

6.1、主塔施工测量控制主要技术要求

(1)塔柱倾斜度误差不大于塔高的1/3000,且不大于30mm,同时满足设计要求;

(2)钢锚箱安装倾斜度误差不大于塔高的1/5000;

(3)钢锚箱安装要求江侧和岸侧预埋底座的顶面、底面高程相对偏差±1mm,其余节段钢锚箱的底面、顶面高程相对偏差±2mm。

(4)塔柱轴线偏差±10mm,断面尺寸偏差±20mm;

(5)塔顶高程偏差±10mm;

(6)斜拉索锚固点高程偏差±10mm,斜拉索锚具轴线偏差±5mm;

(7)下横梁高程偏差±10mm。

6.2、主塔中心点测设控制

设置于承台、下横梁以及塔顶等的塔中心点,采用GPS卫星定位静态测量测设(根据GPS接收机卫星信号确定),以TCA2003全站仪三维坐标法校核。

主塔中心点坐标测设是控制北主塔与南主塔桥轴线一致,主塔中心里程偏差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6.3、主塔高程基准传递控制

由承台上的高程基准向上传递至塔身、下横梁、桥面及塔顶。

其传递方法以全站仪悬高测量和精密天顶测距法为主,以水准仪钢尺量距法和GPS卫星定位静态测量作为校核。

(1)全站仪悬高测量

该法原理是采用TCA2003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已知高程水准点至待定高程水准点之高差。

悬高测量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觇标高精确量至毫米,正倒镜观测,使目标影象处于竖丝附近,且位于竖丝两侧对称的位置上,以减弱横线不水平引起的误差影响,六测回测定高差,再取中数确定待定高程水准点与已知高程水准点高差,从而得出待定高程水准点高程。

(2)精密天顶测距法

该法原理是采用TCA2003全站仪(配弯管目镜),垂直测量已知高程水准点至垂直方向棱镜之距离,得出高差,再采用水准仪将棱镜高程传递至塔身、塔顶等。

(3)水准仪钢尺量距法

该法首先将检定钢尺悬挂在固定架上,测量检定钢尺边温度,下挂一与检定钢尺检定时拉力相等的重锤,然后由上、下水准仪的水准尺读数及钢尺读数,通过检定钢尺检定求得的尺长方程式求出检定钢尺丈量时的实际长度(检定钢尺长度应进行倾斜改正),最后通过已知高程水准基点与待定高程水准点的高差计算待定水准点高程。

为检测高程基准传递成果,至少变换三次检定钢尺高度,取平均值作为最后成果。

(4)GPS卫星定位静态测量法

GPS卫星定位静态测量过程中,要求有效观测卫星数4颗以上,基线长度15km,卫星高度角≥15°,采样间隔为20s,近似观测时间白天2小时,夜晚1小时。

6.4、塔柱施工测量控制

塔柱施工首先进行劲性骨架定位,然后进行塔柱钢筋主筋边框架线放样,最后进行塔柱截面轴线点、角点放样及塔柱模板检查定位与预埋件安装定位,各种定位及放样以TCA2003全站仪三维坐标法为主,辅以GPS卫星定位测量方法校核。

根据仰角选择测站,测站仰角大,则配弯管目镜。

测站布设于南北主墩、辅助墩、过渡墩,分别控制主塔南北侧截面轴线点、角点以及特征点。

塔柱施工测量控制观测示意图见图4.1.6。

根据实际情况,如果4#、5#墩承台及平台具备测量条件,可建立施工加密控制点,配弯管目镜近距离控制塔柱截面轴线点、角点。

其塔柱施工测量控制观测示意图见图4.1.7。

图4.1.6塔柱施工测量控制观测示意图

 

图4.1.7塔柱施工测量控制观测示意图

(1)主塔截面轴线点、角点以及特征点坐标计算

根据施工设计图纸以及主塔施工节段划分,建立数学模型,编制数据处理程序,计算主塔截面轴线点、角点以及特征点三维坐标。

对于曲线塔柱部分,首先推算圆心坐标以及曲线要素,然后根据圆心坐标、曲线起点坐标、曲线终点坐标以及弧长计算曲线上任一点坐标,计算成果编制成汇总资料,报监理工程师及测量中心审批。

(2)劲性骨架定位

塔柱劲性骨架是由角钢、槽钢等加工制作,用于定位钢筋、支撑模板。

其定位精度要求不高,其平面位置不影响塔柱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即可,塔柱劲性骨架分节段加工制作,分段长度与主筋长度基本一致。

在无较大风力影响情况下,采用重锤球法定位劲性骨架,定位高度大于该节段劲性骨架长度的2/3,以靠尺法定位劲性骨架作校核。

如果受风力影响,锤球摆动幅度较大,则采用全站仪三维坐标法定位劲性骨架。

除首节劲性骨架控制底面与顶面角点外,其余节段劲性骨架均控制其顶面四角点的三维坐标,从而防止劲性骨架横纵向倾斜及扭转。

(3)塔柱主筋框架线放样

塔柱主筋框架线放样即放样竖向钢筋内边框线,确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其放样精度要求较高。

采用TCA2003全站仪三维坐标法放样塔柱同高程截面竖向主筋内边框架线及塔柱截面轴线,测量标志尽可能标示于劲性骨架,便于塔柱竖向主筋分中支立。

(4)塔柱截面轴线及角点放样

首先采用TCA2003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劲性骨架外缘临时焊的水平角钢高程,然后采用FX-4500P编程计算器,按塔柱倾斜率等要素计算相应高程处塔柱设计截面轴线点、角点三维坐标,最后于劲性骨架外缘临时焊的水平角钢上放样塔柱截面轴线点及角点,单塔柱同高程截面至少放样三个角点,从而控制塔柱外形,以便于塔柱模板定位。

(5)塔柱模板检查定位

因塔柱模板为定型模板,故只需定位模板就能实现塔柱精确定位。

根据实测塔柱模板角点及轴线点高程,计算相应高程处塔柱角点及轴线点设计三维坐标,若实测塔柱角点及轴线点三维坐标与设计三维坐标不符,重新就位模板,调整至设计位置。

对于不能直接测定的塔柱模板角点及轴线点,可根据已测定的点与不能直接测定点的相对几何关系,用边长交会法检查定位。

塔柱壁厚检查采用检定钢尺直接丈量。

塔柱内、外模板检查定位控制测点平面示意图见图4.1.8。

(6)塔柱预埋件安装定位

根据塔柱预埋件安装定位的精度要求,分别采用TCA2003全站仪三维坐标法与轴线法放样定位。

TCA2003全站仪三维坐标法定位精度要求较高的预埋件;轴线法定位精度要求不高的预埋件。

图4.1.8塔柱内、外模板检查定位控制测点平面示意图

(7)塔柱预偏

为保证预应力钢束张拉完成后两塔柱在下横梁处及其它高程处的间距符合设计要求,塔柱施工放样时要有一向外侧的预偏量(横桥向),并按设计、监理及控制部门要求进行调整。

(8)索塔变形实时调整

索塔施工过程中,按设计、监理及控制部门的要求,在索塔上埋设变形观测点,随时观测因基础变位、混凝土收缩、弹性压缩、徐变、温度、风力等对索塔变形的影响。

采用TCA2003全站仪三维坐标法监测主塔变形,绘制主塔变形测量图,以频谱分析GPS动态监测校核,并按设计、监理及控制部门的要求进行相应实时调整,以保证塔柱几何形状及空间位置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6.5、下横梁施工测量

下横梁支架体系由分配梁、钢立柱、横梁、贝雷架、柱间横撑、扶墙横撑和预埋件等组成。

钢管立柱安装:

钢管分段加工制作,现场逐根吊安,测量控制其平面位置、倾斜度和顶高程。

根据设计及施工要求,设置下横梁施工预拱度,铺设横梁底模板,在底模板上放样出横梁特征点,并标示桥轴线与塔中心线。

待横梁侧模支立后,同样进行横梁顶面特征点及轴线点模板检查定位,调整横梁模板至设计位置,控制横梁模板竖直度或倾斜度。

采用蔡司DiNi12电子精密水准仪标示横梁顶面高程控制线。

在浇筑下横梁混凝土过程中,进行横梁位移观测及支架变形观测。

6.6、钢锚箱安装及索导管定位校核

主塔钢锚箱及索导管安装定位是测量控制难度最大、精度要求最高的部分。

钢锚箱、索导管安装定位采取以TCA2003全站仪三维坐标法为主,以GPS卫星定位校核;钢锚箱及预埋钢锚箱底座底面高程、顶面高程、平整度测量采用蔡司DiNi12电子精密水准仪电子测量,以TCA2003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校核。

主塔钢锚箱安装主要控制测点平面示意图见图4.1.9。

预埋底座安装直接影响第一节钢锚箱的安装精度,索导管安装定位精度取决于钢锚箱安装定位精度,因此预埋底座的精确安装是第一节钢锚箱精确安装的前提。

按设计数据控制,进行主塔锚固点与主梁锚固点中心线的投线复算与几何点的归算检验。

图4.1.9主塔钢锚箱安装主要控制测点平面示意图

(1)钢锚箱及预埋底座安装前检查

在钢锚箱及预埋底座吊装之前,采用鉴定钢尺、精密水准仪和全站仪对钢锚箱(包括索导管)及预埋底座的几何尺寸、高程测量观测点、结构轴线测量控制点、标记等进行检查。

如果检查有误或误差超过设计及规范要求,通知有关单位重新交点或整改。

(2)预埋底座及钢锚箱安装定位

预埋钢锚箱底座按图纸设计位置精确测量定位,浇筑混凝土后,再次对预埋底座平面位置、高程以及平整度进行测量确定,并进行钢锚箱轴线和边线的放样。

钢锚箱安装定位关键是控制中心轴线、高程及平整度,使主塔中心线与钢锚箱结构中心轴线重合,钢锚箱平面位置及高程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第一节钢锚箱安装定位控制是关键。

第一节钢锚箱的安装精度直接影响整个钢锚箱的几何线型,应确保钢锚箱表面倾斜度偏差<1/3000,轴线的平面位置偏差<5mm。

第一节钢锚箱段用塔吊吊至基座上,先安装定

位螺栓,再进行微调,使钢锚箱中心线与预埋底座中心线重合,最后复测钢锚箱平面位置、高程、平整度及倾斜度。

若钢锚箱定位控制测点(截面角点、特征点、轴线点),实测三维坐标与设计三维坐标不符,应重新就位钢锚箱,调整至设计位置,将误差调整至设计及规范要求的范围内,再进行高强度螺栓的安装和施拧工作。

第二节以及以后各节钢锚箱安装时,先用匹配的冲钉精确定位,再进行复测,将误差控制在设计及规范允许范围。

严格控制每节段钢锚箱的平面位置、高程、倾斜度、顶面平整度,避免误差向上传递累积。

对于不能直接测定的索导管控制测点,可根据已测定的点与不能直接测定点的相对几何关系,用边长交会法检查定位。

(3)索导管定位校核

待钢锚箱安装定位完毕,连接相应段的斜拉索索导管,校核钢锚箱上索导管控制测点。

对法兰连接的索导管,必须再次校核,确保索导管的水平倾角、横向偏角、偏距及中心位置正确。

实际上钢锚箱上的索导管决定了混凝土内索导管的位置,两者顺直通畅即可。

主塔索导管定位、校核控制测点示意图见图4.1.10,控制测点为黑色小圆点。

图4.1.10主塔索导管定位、校核控制测点示意图

6.7、主塔及钢锚箱倾斜度控制测量

主塔及钢锚箱倾斜度控制采用TCA2003全站仪三维坐标截面中心法,以激光经纬仪和传统线坠测量法校核。

主塔中心偏离,表现于主塔混凝土浇筑定型模板中心偏离,主塔倾斜度测量通过测量混凝土浇筑定型模板截面中心来实现,调整定型模板就是调整主塔倾斜度。

主塔为节段施工,通过定型模板顶截面与底截面的中心坐标调整,就可得出主塔倾斜

率,从而将主塔倾斜度控制在设计及规范要求的范围内。

7、临时墩施工测量

临时墩基础钢管桩及墩身钢管桩定位采用GPS—RTK定位技术,以TCA2003全站仪三维坐标进行校核,其它部位按常规施工测量。

8、钢箱梁安装施工测量控制

斜拉桥为高次超静定结构,钢箱梁安装、挂索过程中,结构的实际参数与设计参数存在差异,现场的施工荷载、风力和温度亦不是恒定的,各种误差因素不仅影响成桥后的大桥功能,还可能危及施工中的结构安全。

因此钢箱梁安装、挂索阶段必须对主梁线形、桥轴线、主塔变形、索力等进行测量,及时采集完整、可靠的数据,为施工控制提供决策依据,掌握结构实际状态,防止施工中的误差积累,保证成桥线形和结构安全。

8.1、钢箱梁安装施工测量控制主要技术要求

(1)悬臂拼装、合拢轴线偏位:

±20mm,支架法安装轴线偏位:

±2mm;

(2)梁锚固点高程、梁顶高程:

符合设计与施工控制要求;

(3)桥面宽度偏差:

±10mm。

8.2、线形、桥轴线及主塔变形测量

钢箱梁安装的基准温度应以设计规定或监理工程师的指示为准,所有施工测量数据及量具应以基准温度为准进行调整。

钢箱梁安装阶段,要求测量不同拼装工序及不同工况下钢箱梁的线形、桥轴线,并同时测量主塔横纵向偏移及扭转,形成规范的记录,做到前馈控制及时纠偏。

测量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