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3659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docx

《传播学教程》全书知识点总结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SummarizedbyCYYS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一)传播概念的把握

1.起源communication

1)库利:

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空间上得到传递、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2)皮尔士:

通过“像”(icon)或符号对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3)施拉姆:

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2.实质:

社会互动行为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定义:

物质的普遍属性,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体

2.信息分类:

1)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

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2)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

3.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

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

1)生理反应→伴随精神心理活动,态度,感情,价值,意识形态

2)符号系统本身→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三)传播定义:

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四)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共享,关系,双向,共通,行过系)

(五)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

1.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大众传播特点:

专业机构,对象,技术,内容公开,反馈

2.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开放性,子系统,双偶,双自)P10

3.传播障碍:

结构与功能障碍Eg制度合理,渠道畅通,系统功能正常

4.传播隔阂:

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

5.传播学的任务:

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六)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

1.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1)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

2)精神交往关系与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

3)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得思想、观念、意识、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相联系

2.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1)精神~→起源于→物质~

2)物质生产力→制约→精神~

3)精神~→反映→物质~

3.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1)精神~发展→推动→物质~

2)物质生产力发达到一定程度,精神生产状态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精神~&物质~→不同的特殊规律

4.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2)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3)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1.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2.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3.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

恩格斯P26-27

4.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1)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2)无限的灵活性

3)发音的经济性

4)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

1)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

加速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P29;

2)口语的局限:

空间&时间,小规模&近距离P29-30

2.文字传播时代:

1)文字的出现P30

2)文字发明的意义[巴勒克拉夫]

时间,空间,传承P31

3.印刷传播时代:

1)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机)P31-32;

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社会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的推动,信息经济的主要部分

4.电子传播时代:

1)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

2)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1.信息社会:

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P35

2.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哈特的媒介三分法(再现,示现,机器)P35-36

麦克卢汉:

媒介即讯息P36

从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得新方式。

3.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1)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

前工业社会

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2)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

渔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信息革命

3)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经济主体(产业结构)、劳动力主体、信用、全球贸易

4.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1)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

2)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

3)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8

4)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

5)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麦克卢汉:

媒介是人的延伸

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一)符号

1.符号:

[永井田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或传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信号与象征符:

1)信号(signal)的特点P44;

2)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二)非语言符号【三类】P45

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副语言(声调等)

2.体态符号(手势等)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仪式等)

(三)符号的基本功能P46

表述&理解、传达、思考

(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意义的分类

1)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

明示性意义&暗示性意义

外延意义&内涵意义

指示性意义&区别性意义

2)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本身意义的模糊&多义性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

(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五)象征性社会互动

1.象征行为P51;

2.象征行为的特点:

智慧性,社会性,约定性,价值型,动机性,行为取向性;

3.象征性互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theoryP52

1)[米德]倡始人《精神、社会与自我》1934

2)把人看做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性行为不近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布鲁默]核心问题:

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4)三个前提:

意义,社会互动,解释

4.象征性社会互动:

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5.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

对符号演义的共同理解

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6.米德:

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

1)主我:

个人的主体意识

2)客我:

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3)“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

4)“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5)体现人与社会互相制约的关系

7.唯物主义的象征性社会互动观P54

(六)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

1.象征符体系的继承与发展P54-55

1)“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2)人会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

2.现代社会的符号环境P55;

3.限定符号环境产生的两个原因P55-56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一)信息传播的过程与系统性P57

(二)过程

1.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模式的双重性质P59

A.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P60

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P60

B.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P62

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P63

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P63

3.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P64

(三)系统结构

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P66

b)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P67

(四)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P69

2.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的四个方面的理解P70-71

精神交往,考察精神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辨证运动,精神生产联系精神交往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人内传播

【内在传播】【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人体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特点P74

2.人内传播的几个环节和要素

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P76-77

3.从四个方面理解人内传播P77

外部环境,社会实践,积极能动,基础

4.作为社会心理过程

A.米德:

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Me)”的统一

a)主我:

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是无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b)客我:

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c)主我客我的关系P79

B.布鲁默的“自我互动”(selfinteraction)理论

a)《象征性互动论》1969

b)人能自身进行互动P79

c)“自我互动”其本质是社会互动的内在化P79-80

C.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reflectivethinking)的观点P80-81

(二)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定义: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有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2.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P82-83;

1)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3.库利的“镜中我”理论(thelooking-glassself)P82-83

1)《社会组织》1909

2)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3)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i.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ii.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iii.自己对于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4)“镜中我”也是“社会我”,初级群体的人际传播是其形成的主要机制

4.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P83-84

5.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个人社会化过程,大众传播效果)P84-85

6.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1)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P85

2)姿态的传播功能(强调语言,补充语言,代替语言,控制语言,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3)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P87

4)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P88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1.群体

1)概念:

一群人按照个体的某种特征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统一规范的约束下,心理和行动上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协调运动的社会性组合。

2)群体的两个特征:

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3)群体的类别:

A.库利(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

B.初级群体(primarygroup)次级群体(secondarygroup)

C.韦伯:

团体(verband)一般群体

D.威瑟:

组织群体(organization)与非组织群体

4)群体功能

A.社会功能:

a)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以保证

b)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完成个人所不能完胜的社会工作和事业

B.个人:

a)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的手段

b)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c)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

2.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1)群体成立条件:

共通的目标和关心事项,协作意愿,群体传播

2)群体意识:

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A.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B.群体感情

C.群体归属意识

PS:

集合意识:

[迪尔凯姆]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1)群体规范P92-93;

2)群体规范的四项功能P93;

3)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对内、对外)P93

4.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1)群体压力的概念P94;

2)信息压力的概念P95;

3)趋同心理的概念P95

5.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1)集合行为(collectivebehavior)群集(crowd)P95;

2)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

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P96;

3)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暗示与感染;模仿与匿名;信息流→非常态流动)P96-99

4)模仿:

[J.G.塔尔德]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5)[奥尔波特]R=i×a流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6)紧急事态下流言的特点: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奇异回流,伴随大量谣言

(二)组织传播

1.组织与组织传播:

1)组织:

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角色分工,在同一的志愿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2)组织结构特点: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3)组织传播:

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组织内传播&组织外传播)

4)组织传播的功能:

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达成共识

2.组织内传播

1)正式渠道(组织人)

上行传播,下行传播,横向传播

2)非正式渠道(社会人)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特点:

交流信息广泛,交流的双向平等性,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书面媒体:

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计算机网络

3.组织外传播

1)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企业组织信息输入的渠道P106

a)DSS决策支援系统

b)MIS战略信息系统

c)POS销售数据系统

2)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P107-108

a)公关宣传

b)广告宣传

c)企业标识系统:

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

第七章大众传播

(一)定义: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特点:

P111-112

1.传播者:

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技术手段:

先进技术,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传播信息

3.对象:

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4.信息属性:

商品属性&文化属性

5.过程性质:

单向性很强

6.制度化社会传播

(三)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

环境监控,社会协调,遗产传承P113;

2.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见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提供娱乐P114;

3.施拉姆的概括:

政治,经济,一般社会P114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

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P115-116

(四)产生与发展

1.大众报刊

1)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P116;

2)廉价报纸的四个特点P117;

3)廉价报纸完成报纸的两个转变P117

2.电报、电影、广播

1)电报的出现P117;

2)电影的出现P118;

3)广播的出现P118

3.电视媒介

1)电视媒介的特性:

现场感,目击感,冲击力P119

2)电视媒介发展的四个方面新变化P119

(五)影响

1.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

有用性,外部,日常,文化,娱乐

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布莱士、塔尔德、库利的观点)P121-122;

2)“怀疑主义”的忧患观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清水几太郎、格林的观点)P123

对两种观点的看法P123-124

心理暴力P123

(六)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1.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人对环境的任知活动发生根本变化P125

2.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

1)信息环境的概念P125;

客观环境→信息环境→环境认知→人的行为P125

2)信息环境的三个内容P126(1-7行);

3)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信息环境的不同P126;

4)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的两个优势P126

3.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1)李普曼关于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的观点P126-127;

拟态环境(peseudo-environment):

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告知性→指示性

信息:

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直达性

2)藤竹晓的“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观点P127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控制分析)

(一)媒介控制形态

1.外控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A.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B.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C.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D.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2)利益群体和经济实力的控制(垄断资本)

A.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

B.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及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C.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的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A.个人的信息反馈

B.结成受众团体

C.诉诸于法律手段

D.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2.内控

(二)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

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1)产生的背景P135;

2)理论的四个坚持主要内容P135

2.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A.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a)产生的背景P136;

b)主要原理原则P136

B.社会责任理论

a)产生的背景P138;

b)主要原理原则P1339

C.民主参与理论

a)产生的背景P139;

b)主要观点P1339-140

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渊源:

马恩关于党报思想的要点P141;列宁主要观点P141-142

1)苏联:

五个原则和规范P142

2)我国:

我过传播制度极其基本规范的四个方面内容(公有制、党性原则、多方面职能、经济功能)P143-144

4.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麦奎尔概括的五个方面内容P145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两种含义

(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1)媒介即信息

“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P148

2)媒介:

人的延伸

“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P149

生物性而非社会性

3)“热媒介”与“冷媒介”

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P149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其意义P150;局限P149;

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P150-151

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1)“电视人”[林雄二郎]P152

2)“容器人”[中野牧]P152

3)媒介依存症P152

4)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佐藤毅的“他律性欲望主义”及其对日本人价值观的影响P153

3.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

1)特点:

a)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

b)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c)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d)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2)“电子乌托邦”思想teletopia

a)“电子乌托邦”思想P155;

b)“电子乌托邦”思想历史根源P156;

c)媒介技术是中性P156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1)特点:

a)地位稳固

b)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c)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d)在信息生产过程中具有“把关人”的作用

2)优势:

a)能力,效率

b)可信性,可确认性

c)规范,道德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

1)经营目标:

媒体经济收益的两个方面(广告收益&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P159

2)宣传目标:

非经济收益目标P159;宣传目标的两种活动(发表言论&组织报道)P160

3.制约因素:

公共性与功益性

1)三个依据P160;

2)公共性与功利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基础和受制约的根据P160;

3)“经营目标”“宣传目标”与“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程度因具体媒介组织不同而不同P161

4.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1)卢因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

2)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P162

3)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九要素)

a)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

b)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与市场标准P164;

c)新闻报道宣传性的不同看法P164(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4)把关过程的实质:

理解把关实质时应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考虑在内的原因P165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大众的概念

1)大众mass初级群体primarygroup群集crowed公众public

2)大众的主要特点:

a)规模的巨大性

b)分散性和异质性

c)匿名性

d)流动性

e)无组织性

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