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3665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docx

人口迁移练习题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019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下图为2019年春节期间上海流出人口流向数据。

完成下面小题

1.与河南相比,江苏省在上海的务工人口比例高,主要原因是江苏省(     )

A.经济发展更快B.政策支持更强

C.距离上海更近D.人口总量更多

2.外来人口对上海市人口的主要影响是(     )

A.老龄化加重B.劳动力减少C.出生率下降D.生育率提高

3.常住人口是指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一般包括户籍和外来常住人口。

根据上海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同比(比上一年度)增长率统计反映,2011年~2019年期间上海市(     )

A.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B.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C.外来迁入人口趋缓D.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大大减小

M市是我国重要的化石能源生产和加工基地。

1945年,该市人口仅约1000人,到1960年聚增至20万。

下表示意该市部分年份的总人口数和盛市化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年

1980

1990

1992

1993

2000

2010

2020

总人口数/万人

73.8

94.1

96.9

233.7

250.6

290.4

278.1

城市化率/%

55.48

72.96

73.81

40.56

42.96

63.59

72.48

4.1992~1993年期间,该市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自然增长B.行政区划变动C.自然资源开发D.产业结构调整

5.2010~2020年期间,该市(     )

A.城镇人口增长8.89%B.第一产业产值明显下降

C.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D.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地理学家齐林斯基1971年把人口迁移与现代化联系起来,阐述了人口迁移转折的理论,即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早期开拓式的人口迁移逐步让位于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最终城市间的人口迁移将取代开拓式的或城乡间的人口迁移。

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区际联系越紧密,城市经济越发达,城市之间的人口移动越频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根据人口迁移转折的理论,我国目前的国内人口迁移偏重于(     )

A.开拓式的人口迁移B.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D.城市间的人口迁移

7.目前发达国家的国内人口迁移偏重于(     )

A.开拓式的人口迁移B.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D.城市间的人口迁移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9.“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B.改善环境质量C.降低住房价格D.带动服务业发展

读我国某年四城市人口资料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从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考虑,其中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机会最多的城市是(     )

A.①B.②C.③D.④

11.城市②可能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内陆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沿海地区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是指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现象。

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的主要原因。

下图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时序演化特征与城乡差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研究时段内,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的时空演变特征是(     )

①从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张

②从中西部地区逐渐向东部地区扩张

③总体呈加速发展态势

④总体呈减缓发展态势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13.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最高的直辖市是(     )

A.北京B.天津C.上海D.重庆

14.我国某省新生人口近年呈断崖式下降,原因可能是(     )

①育龄妇女减少②人口外流③生育养育成本高④政策限制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5.上海引进海内外人才的主要优势是(     )

A.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B.农业发达,物产丰富

C.创业环境好,发展质量高D.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人口占25.83%,西部地区人口占27.12%,东北地区人口占6.98%。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

下图是全国人口普查家庭户规模数据对比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示期间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     )

A.逐渐减少B.逐渐增加

C.先减后增D.先增后减

17.我国人口地区分布进一步集聚,主要原因是(     )

A.东部地区环境污染严重B.东部地区就业困难

C.中西部地区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D.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18.造成我国家庭户规模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

A.人口流动日益频繁B.家乡就业机会增多

C.住房价格居高不下D.计划生育政策改变

读贵州省第五次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图(单位:

%),完成下面小题。

19.关于0-14岁人口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导致贵州省人口数量下降

B.由于子女抚养成本升高所引起

C.导致人口性别比例失衡D.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所引起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五次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出现严重老龄化

B.两次普查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C.第七次普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D.两次普查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基本相同

21.65岁以上人口比重的变化最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加速产业结构升级B.促进逆城市化发展

C.加大区域之间人口迁移规模D.促进消费结构发生变化

据了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0年11月1日零时,分为普查准备、现场入户登记、数据处理及发布、总结表彰和开发应用四个阶段开展工作。

据悉,这次普查将首次采用智能手机自主申报,结合普查员手持电子设备(PAD或智能手机)现场采集,在“查人”的同时还要“查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与人工普查相比,智能手机自主申报信息,可以(     )

①保证工作质量②维护住户隐私③提升工作效率④提高准确率

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

23.人口普查的积极意义有(     )

①掌握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方面的最新情况②有助于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③有助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④为教育和医疗机构布局、儿童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以我国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部分人口专家基于全面“二孩”政策下对中国人口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将于2029年左右迎来14.55亿人的峰值,之后步入人口负增长的担忧向中央提出三孩政策。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4.之前即使推行“二孩”政策,但中国人口出生率依然不高的根本原因是(     )

A.受教育水平提高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政策力度不够大D.初婚初孕年龄推迟

25.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东北一带人口流失严重,东北三省总流失人口数达到了941万,尤其是黑龙江省尤为严重。

究其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

①东北是重工业地区,重工业用工量正逐渐减少

②老龄化严重,死亡率提高

③人口性别比加大导致

④东北地区经济落后,和南方地区相比,东北一带的经济发展比较慢,工资低,工作种类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意大利,从2020年1月底仅有3例确诊新冠肺炎,发展到全球第二的疫情爆发国和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中间仅仅隔了一个月。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意大利新冠疫情扩散严重的主要原因(     )

A.城市间交通发达,人员往来频繁B.位于欧洲的中心地带,邻国众多

C.海岸线漫长,无法有效控制D.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

27.意大利确诊病例中76%为51岁以上人群,这反映出意大利的人口状况是(     )

A.人口处于低增长状态B.人口密度大C.老龄化问题严重D.劳动力匮乏

28.关于新冠疫情及其对意大利的影响,可能有(     )

①餐饮、旅游、影视等行业疫情期间萧条②网络直播、远程教育、民航等在疫情中发展较快③生成“疫情地图”,主要得益于GIS技术的发展④医疗物资生产规模扩大,供过于求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人户分离”指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情况。

2021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户分离的流动人口数量达4.9亿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88.52%。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人户分离”给农村带来的影响是(     )

A.加快农业现代化B.推动区域城市化进程

C.为迁入地提供二三产业劳动力D.加剧农村老龄化和留守儿童问题

30.为了减轻“人户分离”产生的负面影响,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加速农村户籍管理,减少人口外流B.壮大农村经济,吸引城归人口

C.提高城市等级,实现产业结构升级D.完善交通,便于城乡之间联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专家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表示,我国正面临着全球最大的、最迅速的人口迁移运动。

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缺乏充分的公共服务与保障;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未来20年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有序流动和合法权益的保护亟待加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引发老人照料和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2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堪忧。

材料二我国人口的文化、教育、科技素质亟待提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女性儿童的辍学问题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解决出生人口素质问题已迫在眉睫,每年我国约有80~120万缺陷人口出生,全国累计的残障人口已超过6000万,相当于法国的人口。

(1)关于我国未来20年的人口迁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国家组织的人口流动数量大量增加B.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C.流动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D.人口流动方向错综复杂,没有明显的主流方向

(2)由于大量农村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出现了“留守家庭”“____”等现象,我国针对人口素质问题提出的基本国策是____、____,其中重点应提高农村____人口群体素质。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可能引发的人口问题。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正式开始,采用入户方式调查以下人口基本项目:

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

材料二   图1为五普城乡人口结构图,图2为六普城乡人口结构图,图3为五普、六普我国人口流动数量饼状图”。

(1)对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描述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三个年龄段(0—14岁、15—49岁、50岁以上)城乡人口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推测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上述三个年龄段城乡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

(2)分析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

1.

河南省、江苏省与上海市相比,经济水平较低,促使河南省、江苏省向上海市人口迁移,江苏省相较于河南省,即便经济水平高,也不是江苏省比河南省更多向上海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A选项错误。

材料中并没有促进江苏省向上海市人口迁移的相关政策,B选项错误。

河南省、江苏省都比上海市经济水平差,二省都会向上海人口迁移,但江苏省人口数量明显更多原因是江苏省距离上海市更近,存在地缘关系,C选项正确。

江苏省、河南省向上海市人口迁移的多少与两省人口总量并无关联,D选项排除。

故选C。

2.

上海市外来人口多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为主,青壮年劳动力的增加使上海市老龄化水平降低,A选项错误。

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增加了上海市的劳动力数量,B选项错误。

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迁入,使得青年家庭组成比例提高,出生率、生育率提高,C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

故选D。

3.C

【分析】

【详解】

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基本为正值、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为正值,因此常住人口是增加的,人口总量也是上升的,AB错误;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变化不大,但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下降,说明外来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也下降,因此人口迁入趋缓,C正确。

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变化不大,2011~2019年上海市户籍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一直为正值,因此户籍人口数是增加的,但常住人口年同比增长率下降,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不会大大减小,D错误;故选C。

4.B

5.C

【解析】

【分析】

4.

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市1992年总人口为96.9万,仅过一年,该市总人口突然骤增至233.7万,增加了136.8万人,且城市化率由1992年的73.81%骤减为40.56%,结合其他年份数据如:

1980年至1990年该市总人口10年间一共增长20.3万人,可以判断1992~1993年期间,该市人口变动的主要原因为行政区划变动(扩大所致),人口自然增长或者产业结构调整又或者是自然资源开发不可能让该市在一年内人口增长一倍多,B正确,ACD错误;本题选B。

5.

据表中数据可知2010~2020年期间,总人口从290.4万减少为278.1万人,人口总量不增反降,说明人口为负增长,可以判断该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C正确,A错误;三次产业占比以及产值状况,材料以及表格数据没有体现,B、D错误,本题选C。

6.B

7.D

【解析】

【分析】

6.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

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乡村人口占比少,城市人口数量占比高,其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城市间的人口迁移。

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C

9.D

【解析】

【分析】

8.

由材料“与追求经济效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说明生活方式型移民注重的是环境质量,C正确;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属于传统型移民原因,A、B、D错。

故本题选C。

9.

“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对区域服务业要求高。

“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D正确;迁入地人口增加,可能加重人地矛盾,A错;可能导致环境质量变差,B错;推动住房价格上涨,C错;故选本题选D。

10.B

11.D

【解析】

【分析】

10.

由图的数据可知,②迁入人数最多,人口净迁入最多的城市,经济发展最快,就业机会最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

由图可知,城市②人口自然增长缓慢,但人口迁入较多,应位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南沿海地区。

D正确,ABC经济相对东南沿海落后,故选D。

12.A

13.D

【解析】

【分析】

12.

据材料可知“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是指在老龄化发展进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的现象。

”一般来说,城镇老龄化比乡村老龄化水平要高,但由于城镇外来务工人员数量较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所以一定程度上使得乡村老龄化水平反而超过了城镇,故可推测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会从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扩张,因为劳动力是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①正确,②错误;据图中“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一项数据的波动上升可知中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总体呈加速发展态势,③正确,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

13.

据材料可知影响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的因素主要是“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与迁移”,劳动力大多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从而使得欠发达地区更易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个直辖市中,只有重庆位于西部地区,人均GDP相对较低,故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度最高的直辖市为重庆,D项正确,ABC错误。

14.B

【解析】

【分析】

【详解】

近年来,受经济因素影响,部分经济发展落后的省区,有大量务工人员迁往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育龄妇女,从而导致人口流出地新生人口大幅度减少,①②正确;近年来,房价居高不下,教育成本高,医疗费用高,推高了新生儿生育养育成本,使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③正确;我国继2015年推出二孩政策之后,近年又推出三孩政策,我国现阶段人口政策是鼓励生育,不是限制,④错误。

综合起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上海吸引高质量人才的最主要因素是创业环境好,科技水平高,给高质量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的机遇,C正确。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高质量人才的引力不大,A错误。

上海城市化水平高,农业不占主要经济地位,对高质量人才的引力小,B错误。

四季分明,气候宜居对高质量人才的引力不大,不能成为最主要因素,D错误。

所以选C。

16.B

17.D

18.A

【解析】

【分析】

16.

由图示可知,我国总人口年均增长率一直为正值,说明图示期间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逐渐增加,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7.

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较大,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不断增多,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B错误,D正确。

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较大,说明东部地区为人口集聚区,原因不可能是环境污染严重,A错误。

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人口集聚不明显,如果是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应该是人口集聚显著,人口所占比重上升,C错误。

故选D。

18.

由图可知,平均家庭户人口不断减少,家庭户规模不断变小,可能的原因有生育率不断下降、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家庭观念的转变、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等,A正确。

家乡就业机会增多,返乡就业的人多,外出务工人数减少,家庭户规模应该较大,B错误。

与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关系不大,C错误。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由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到2016年国家实行全面二孩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改变应该促使家庭户规模变大,不会是不断变小,D错误。

故选A。

19.B

20.C

21.D

【解析】

【分析】

19.

读图可知,0~14岁人口,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占比为30%,第七次人口普查是接近20%左右,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不一定导致贵州省人口数量下降,图中看不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A错误;由于子女抚养成本升高,而引起了生育率的下降,B正确;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与人口性别比关系不大,C错误;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对人口的死亡率影响较大,但对人口的生育率影响不大,D错误。

故选B。

20.

读图可知,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省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大约6%左右,根据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过7%,则为出现老龄化现象,因此贵州省没有出现严重老龄化,A错误;两次普查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变化不大,且随着时间推移,人口总量有所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有所增加,B错误;第七次普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所占比重上升,人口出现明显的老龄化现象,C正确。

两次普查数据显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大致相同,但人口总数发生了变化,劳动年龄数量不会相同,D错误。

故选C。

21.

读图可知,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人口出现了老龄化现象,贵州省又是西部地区,人口主要是迁出地区,因此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A错误;与逆城市化的发展关系不大,B错误;贵州省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原因,而人口老龄化比重的上升,由于老年人的观念,知识文化水平等的影响下,不愿意迁移,不会加大区域之间人口迁移规模,C错误;老龄人增多,会使消费需求会发生变化,因此促进消费结构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22.A

23.D

【解析】

【分析】

22.

智能手机自主申报信息,可减少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工作,有利于保护住户隐私,有利于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②③正确;由于申报对象能力、意识等差别较大,智能手机自主申报信息没有经过核实,因此普查的数据准确率不高,人口普查的工作质量也会受到影响,①④错误。

故选A。

23.

定期开展人口普查的意义就是查清我国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变化,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有助于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有助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为教育和医疗机构布局、儿童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因此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故选D。

24.B

25.B

【解析】

【分析】

24.

由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以及对劳动力的数量需要逐渐转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对数量的要求有所下降,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导致出生率大幅度下降,B正确。

文化教育、政策、初婚初孕年龄推迟等因素不是影响人口出生率的根本因素,ACD错误。

故选B。

25.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一带人口流失严重,主要是因为东北是重工业地区,经济落后,重工业用工量正逐渐减少,工资低,工作种类少,①④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不严重,②说法错误,符合题意;人口性别比与人口流失关系不大,③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本题要求选择原因错误的选项②③,故选B。

26.A

27.C

28.B

【解析】

【分析】

26.

新冠疫情扩散主要通过人传人,意大利是发达国家,且旅游资源丰富,城市间交通发达,人口流动性大,利于疫情的扩散,A正确。

意大利位于欧洲的南部,不是中心地带,B错误。

海岸线漫长与气候情况与疫情扩散和防控关系不大,CD错误。

故选A。

27.

意大利确诊病例中76%为51岁以上人群,这反映出意大利老龄人口比重大,老龄化问题严重,C正确。

不能直接反映人口的增长状态、人口密度和劳动力数量,ABD错误。

故选C。

28.

新冠疫情期间,为减少疫情传播,人们在公共场合聚集活动减少,餐饮、旅游、影视等行业疫情期间萧条,①正确;人们居家工作、学习等,网络直播、远程教育等在疫情中发展较快,人们外出活动减少,对民航需求减少,②错误;GIS利用计算机系统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具有分析、查询、规划、预测等功能,可以制作“疫情地图”,③正确;医疗物资需求量增加,导致其生产规模扩大,但是疫情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医疗物资供不应求,④错误。

①③正确,故选B。

29.D

30.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