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4379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docx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

关于“课程思政”几个问题的分析

首先对大家表示感谢。

在承担繁忙专业教学工作的同时,抽出时间进行“课程思政”的教改实践。

体现了各位老师的“育人”情怀。

这项工作难度比较大,全国还没有成熟的经验。

刚才的交流,说明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实践,包括一些老师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对我们下一步搞好这项创造性工作,也有着“问题导向”的意义。

专业教学“隔行如隔山”,专业教学方式“隔行不隔理”。

针对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我谈点认识,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思政课内容庞大,与专业技能间差距很大,怎么才能融入专业课程?

1.关于“内容庞大”。

这个描述是客观的。

思政课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后两个属于社会科学范畴。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社科基金课题规划办的全称是什么?

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

浙江省的社科类成果奖全称叫什么?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习总书记不仅重视科学家、企业家,也重视社会科学工作者,去年他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叫“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为什么要把“哲学”单列出来放在社会科学前面?

因为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科学基础上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规律观、矛盾观、量变质变观等等,都是在对自然科学现象、社会科学现象分析之后得出的认知。

这就是说,哲学,和自然科学,和在座大多数老师的专业,本身就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是建立在各位研究基础之上的。

何艺老师在烧杯里做酚酞变色实验,一滴,两滴,……最后有一滴下去液体突然变色了,这就是量变质变规律的经典案例呀!

在这个意义上,专业老师完全有条件,首先掌握和运用好思政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政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学等内容,专业老师可以逐步接触、学习和提高;专业对应性比较强的老师,比如财会类、营销类专业和经济学理论,设计类、艺术类专业和文化学理论,环境类、化学类专业和生态理学论,因为关系更直接,相关老师可以也需要先行掌握。

2.关于“怎么才能融入”。

这给问题本身,说明此项教改有难度,越难,越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

怎样融入的细节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讨论室、会议桌前无法解决。

现在的问题,还是要先解决如何看待融入的问题。

态度决定一切。

我想先说说专业教师掌握一点思政教学“技能”的好处。

思政教学可以超越具体专业问题,在更大范围分析思考问题,可以提高语言的逻辑性,进而提高教学的说服力。

比如临江学院的老师在讲废水治理、空气检测等课程时,如果结合我党强调的新的生态观和“两山理论”,用简洁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可失去一点金山银山,也要保护好子孙万代的绿水青山”,三个句子,就能把我们党生态观的演进发展简洁、生动地解析出来。

思政课语言比较重视理性分析和逻辑力量,老师课堂语言的逻辑性、深刻性和说服力提高了,对课堂效果的提升肯定有好处:

可以增进课堂互动的思想性,可以帮助同学换视角想问题,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虚实结合。

专业教师上课融入思政元素的另外一个“好处”,对培养一代“三观相同”的接班人有意义。

社会对这一代年轻人有这样那样的抱怨,这不能简单怪他们。

家庭、学校的引导责任尽到了吗?

就事论事、就专业谈专业能说服他们吗?

怎样培养我们的学生登高望远、综合分析的能力,每一位作为成年人“过来人”的老师,都要考虑和积极实践。

比如,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对职业信心不足,犹豫彷徨。

我们当然可以结合自己的磨具、服装、精细化工等专业的未来,和他们谈职业生涯。

但很多同学喜欢和其他专业毕业生比就业环境、舒服程度和收入高低,你硬要说让他们艰苦、吃苦、甘于清贫,他不一定听不进去。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更宽广的视野引导学生看职业,用“大道理”引导“小道理”,这就需要哲学思维了。

我和学生座谈,经常有人问:

刚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什么最重要?

这里可以先用“联系观”做点分析:

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事物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复杂的,有一因多果,也有一果多因。

但在所有联系中,总有一个因素是主要因素,这就是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联系。

有的同学进校不久就抱怨自己缺乏专业兴趣。

问题是,“专业兴趣”这四个字,企业关注的是前面两个字,是你的职业(专业)积累,而不是后面两个字,不是你的个人兴趣。

除了一定的专业基础,我们青年学生走向社会还有什么竞争力呢?

这是决定就业竞争力的主要联系点。

当然,事物也是一果多因的,就业竞争力还需要你良好的沟通能力、吃苦精神、合作能力甚至其他资源等,这是其他的联系点。

有的同学总担心本专业没有大的前途?

老在和外部的一些一些条件比。

马克思主义的“内因观”认为:

外因很重要,所以不同行业、岗位的差异永远存在;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什么工作岗位都有精英阶层、大众人群和落后人群,同样环境条件下,个人内在的动力、努力和能力是决定性的。

内因在决定一个人是否在单位里走在前列、受人尊敬的作用在于:

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坚持精神。

你说你的专业不理想,“巨匠在限制中表现自己”,能在平衡木抢翻跟斗的人,比地毯上“后滚翻”的人要惊艳得多。

越有局限越能显出能力。

那些不轻易“跳槽”,能在单位坚持留下来努力若干年的毕业生,最后都成为了企业的中坚力量。

有的同学会说,师哥师姐很多都抱怨工作我们这个行业不好,找不到感觉呀!

这里我们可以用“规律观”来分析。

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固有的规律性,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

这样我们可以和学生分析:

1.理想和现实有反差,是年轻人刚工作的一个反复出现的现象。

每个人在刚走向社会时,都会或多或少地感觉迷茫。

因此,刚工作的毕业声由于迷茫而抱怨工作不好,很普遍,很正常,但不能准确说明工作的好坏。

2.因为刚工作容易出现理想高于现实的反差,因此刚开始工作时,就要提醒自己不能太挑剔,要避免高不成低不就,要分析师哥师姐抱怨的两面性,要知道这种抱怨往往随着经验的增长而消失。

3.坐等年纪大了“成熟起来”不再抱怨,是消极的态度,尽快消除反差的通常规律是,工作以后要给自己设定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社会未来需要的目标,然后再定一些阶段性小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这些目标,就能找到感觉。

4.一般规律是,只要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尽心工作和创新努力,只要能坚持三五年,一般就可能成为岗位、单位的骨干,那时就会对工作有了一些兴趣和热爱。

5.如果毕业后到了单位实在感觉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也不要马上急于跳槽,因为这时候可能还看不清楚,坚持一段时间,再决定是不是离开,这也是一个规律。

6.如果决定了要跳槽,一般而言,也要从自己的积累、特长和情趣等综合因素出发,选择新的岗位。

尽量不要离开专业太远,尽量在新单位有了着落后再“跳”,这些都是保证心态好、竞争力强的基本规律。

二、思政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是什么关系?

是不是一种新的工作要求?

杭职院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堂的教改实践,已经坚持三年了。

现在提出要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先后的两个“融入”,有的老师担心,两者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又要另搞一套?

(一)有密切联系

1.职业素养中的部分内容,就是思政的内容。

比如职业素养中的“敬业精神”,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比如通用职业素养中的反思素养和思政教育的批评自我批评作风,职业素养中的应用素养和思政教育的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职业素养中的意志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克难攻坚精神,职业素养中的道德素养和思政教育的诚实守信,职业素养中的社会素养和思政教育的团结合作等等,其实讲的是一个东西。

2.职业素养中的部分内容,是思政内容的细化。

比如专业职业素养中磨具专业的“一丝不苟精神”,是思政教育中“认真负责态度”的细化;会计专业的“不做假账”要求,是思政课中“诚实守信”的细化;旅游专业的“微笑服务”,是核心价值观中“敬业,友善”的细化,等等。

3.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40条中的方法,很多和思政课的融入可以共用。

比如专业讲授、发言点评、学情分析等规定教学环节,比如班级新规讲解、学生问题分析、课堂难题解答等可以“发挥”的机会,都是“两个融入”可以通用的。

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有密切联系,方法也自然有可以通用的地方。

(二)有一定区别1.思政内容相对宏观,职业素养内容相对微观(所以说,职业素养有些内容是思政内容的“细化”)。

在这个意义上,有些职业素养的内容不足以说明问题、引导学生时,就需要掌握思政教育的特有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跳出圈子想问题”,提高引导学生的效用。

2.职业素养内容和技术技能专业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

思政教育有些内容和职业素养内容高度一致,因此和技术技能专业联系比较直接;但也有一些内容“高于”职业素养,特别是涉及方法论、政党观、国家观的那些内容,和做人做事“大思路”有关,因此影响人技术技能发挥的作用,相对要间接一些,更为潜移默化一些。

比如同样是“海归”,有些是在欧美国家找不到感觉、感觉国外个人“资源”少、遇到了发展“玻璃天花板”、国内发展机会多回来了;而那些已在欧美国家的学术界、科技界占有一席之地,工作环境和收入远远优于国内的“海归”,他们的回归,更能体现国家意识、民族情怀思想作用的力量。

这种情怀不是一般职业素养可以解决的,是国家意识、民族情怀这些做人做事的“大思路”起到了作用。

3.思政和职业素养有一些内容不交叉关联少。

比如思政教育中的外交观、和平观、国防观等,比如职业素养中专业职业素养中的某些内容,如酒店专业的发型要求、汽制专业的“一次交检合格”等要求,就非常具体了,完全是专业领域的特殊要求了。

4.职业素养不少内容可以少讲不讲,主要通过实践操作、规章约束等手段提高来养成。

但思政教育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思想的“灌输”,当然也可以在借助其他教学辅助手段过程中加以灌输。

思政思政,是以思想性为特征的,思想的东西,需要分析和语言传播。

5.思政教育的有些内容,职业素养40条方法不都用的上,需要创新方法。

三、思政元素怎样融入专业课程?

这个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

我今天还没法谈具体方法。

我们还缺乏充分实践,我也没有听过比较多的这方面的教改课程,还没有发言权。

我只能从怎么融入的大思路上,谈“一、二、三”点。

1.解决一个认识问题。

思政元素不单纯是政治,也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一种认识方法。

“科学武装头脑,人文滋养心灵。

”思政内容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对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成长有好处。

技术技能是解决“物”的问题,但技术技能是由“人”来掌握的,这个掌握基础技能的人,动力怎样、状态如何、努力不努力?

技术技能本身解决不了,这就是我们的技术技能教育有时事倍功半的原因。

把专业内容和认识工具结合起来,专业老师就如虎添翼了。

2.解决两个遗漏问题。

就是要珍惜资源,把我们杭职院经过群策群力反复推敲提炼出来的、大家手边都有的那两个“40条”、“30条”,首先也好进一步学习好掌握好。

我说的是《职业素养融入专业课程方法指南》和《思政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堂要点30条》。

这是大家协商、反复提炼出来的,里面都是“干货”。

也正因为是“干货”,比较简要,因此需要联系和展开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深意。

3.解决三个基本平台。

我们在专业课堂上有很多结合“思政”元素的机会。

我觉得,以下三方面可能是最重要的,需要我们一起创新实践。

我最近看了动漫学院职业素养教育融入课堂的一些做法总结,非常有意义。

希望各个院长和书记也能把自己学院的一些好做法整理出来,推动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我结合他们的案例,谈一下解决融入的基本平台问题。

第一个基本平台:

专业讲授。

课堂讲授,是最充分、最直接传播思想的平台。

专业课程都是有一定的理论背景的,导游理论和实践课,都会遇到怎么看待中国人“全中国”、“满世界”到处跑的旅游现象,遇到导游和游客之间许多难以协调的认知差异,在细致讲解导游学相关理论的同时,如果结合思政课中“物质和精神”作用和反作用的理论,结合导游和游客之间导游始终处在“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理论,有些问题就可能多一些深入分析和以理服人的视角。

园艺专业郑慧俊老师在布置作业时,把在寝室里养植物作为园艺专业寝室文化的规定动作,把树木栽培养护课程以种苗繁育作为期末成绩,通过让学生有机会每天早晨和课余回到寝室对树木栽培的观察养护,培养学生对天气关注、树木长势观察、随身带枝修剪等专业技能和责任心。

其实这样过,也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开展实践观、联系观等思政元素的引导,平添了一个优质大平台。

第二个基本平台:

点评结合。

课堂学生发言、小组汇报之后,教师的点评如果能在专业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基础上,引进一些思政元素,可能引导的效果更好。

王启宾老师在讲授《故事漫画创作》课程时,安排学生分组,每人手中一张纸,根据老师语言描述,每人在规定时间内在纸上分别画出第一次描述的图像。

然后将画纸传到第二位同学手中,每人在规定时间内再分别画出第二次描述的图像。

以此类推,直到最后一次描述结束。

作品绘制出来后分组讨论,选出本组最佳画面,由组长汇报展示评奖。

然后以项目组为单位对作品进行大众评审投票,并选派代表点评。

这个安排在锻炼学生、协调沟通、时间观念及多向交流等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素养的同时,也给教师最后从艺术类学生喜欢强调个性、时间观念不强、现代动漫产业上下游关联性已经高度紧密等具体实际出发,虚实结合地将“大局意识”、“合作精神”、“纪律观念”等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师点评之中,提供了机会。

陈元媛老师在讲授《定格动画创作》这门课程的中期制作模块时发现,因为要使用大量黏土和卡纸等耗材,下课时工作室纸屑和黏土废料经常到处都是。

为了帮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她认为光是不断提醒是不够的。

她在每节课下课时,对卫生状况好的和不好的进行拍照,然后在下节课上课时给大家展示,这就给“文明观“、“荣辱观”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搭建了平台。

第三个基本平台:

借用载体。

课堂上介绍规章、布置作业等环境,是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的良好载体。

比如,企业规章或班级规定,是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和能力的重要载体,介绍规章制度时,也是培养学生纪律和规章意识的重要机会。

余逸老师发现艺术类学生强调个性,但规矩意识不强。

为了提高学生的纪律和规章意识,在每次授课的内容中,都会尽量穿插对应的一些企业规范,如移动端的行业规范、入门技巧、面试原则等。

纪律观念,变成了具体的企业规章和业务规范,对学生纪律规章意识的引导很自然。

再如,来洋老师发现学校设备借给学生常有损坏的情况,就在班里建立了学生租借设备填写设备租借承诺书的制度,明确标注设备的具体价格和偿还责任。

学生签订责任书责任意识得到提高。

实训课分组外出拍摄有时要去较远的地方采风,存在安全隐患。

来洋老师不想把学生限定得太死,就建立了实训课业报告书制度没,要求学生如外出拍摄需填写报告书,上报具体行程并签订安全责任书;他按照报告书上的时间表,跟学生通过微信视频,远程监管学生的拍摄情况。

这个过程中,其实搭建了一个思政教育关于自由和纪律、个性和规范的教育引导平台。

关键看我们怎么运用了。

当然,除了上述三个主要方法外,课堂上的作业点评、单元总结、学情分析等等,都是各位老师可以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借用载体。

四、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建设由谁负责?

各位老师很想多一点资料学习,心情可以理解。

但思政元素教学资源的积累,不单纯是思政教师的事情。

相关书籍的提供,如《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哲学案例分析一百例》、《哲学趣味案例》等,思政教师可以先辛苦一下,到新华书店浏览选择,然后再请些专业教师看看,听听他们的感觉,争取给我们在座的教师们选一本适合的书,活跃思维,打开思路。

适合专业直接使用的思政融入的教学资源,比如哲学方法论,思政融入的具体方式方法,单靠思政老师肯定是完成不了的,这是个交叉学科任务,要由人文社科部的思政老师和分院的专业老师共同努力完成。

可以作为若干个思政课题,列入计划,连续几年做下去,每年出一点成果。

这个成果,首先是有助于推动育人教学质量的提高的成果。

同时,由于跨学科容易产生交叉优势和新意,也完全可能在论文、课题和教改奖项方面出一些创新性成果。

五、专业老师对思政相关概念和理论不是很清楚,思政素养需要培训提高,否则不仅不能通俗易懂地传达给学生,会不会还出一些严重问题?

由于我们思政融入的时间还不长,我们对融入的方法选择、环节细化、常见问题、重点难点等,还缺乏足够的充分的实践,因此在我看来,现在大面积培训的时机还不成熟。

还是先通过座谈交流、骨干实践、重点研究、定期研讨等推动实践的过程,尽量多积累一些经验,积累一些比较好的思路和方法。

那时才可能再大面积进行培训。

在这个过程没有完成的时间里——人文社科部做好几件事情:

安排思政老师参加各专业老师的融入实践研究;给专业老师提供一些值得自学、简洁管用的书籍;为今后的培训做好思政和业务上的酝酿准备。

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的任务:

根据学校要求搭建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指导小组;组织专业和思政老师骨干力量建立联合攻关小组;安排好组织观摩、拍摄微课、抓好各项任务落实的工作计划;提示和组织攻关小组在充分实践过程中,定期讨论分析,注意总结提炼,争取尽快发现和培养几个比较成熟的融入案例;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条件具备时适时对全体教师开展相关培训。

在座各位专业老师的工作:

一是积极实践,充分积累经验。

二是比干边学,包括多读书,注意钻研职业素养融入、思政教育融入两个小册子,以及身边老师正在探索的一些有益经验,在边实践边思考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三是要注意在实践中,挖掘本专业教学资源中的思政元素。

如果在座每位老师能够多挖掘一些,形成系统一点的运用点,对今后全体教师教学法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六、思政元素融入的“四个不是”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是一件新生事物,一些老师脑子里还有一些问题,还有一些顾虑。

最后我想说,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堂——1.不是为了融入而融入,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主要是为了提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

2.不是要在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之外另搞一套,而是在原来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借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东风,继续深化职业素养融入专业教学的工作,使之提升为思想文化素养融入专业教学的工作。

3.不是没一节课程、每一个章节里都要搞思政的融入。

思政内容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万金油”。

思政教育的作用只有在可以有机联系、需要视角提升的时候,用起来才更有效,才不至于“弄巧成拙”。

但请各位老师注意,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融入太多而是太少。

所以还是请大家要积极思考思政内容和专业课程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做一个把思想素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去的积极实践者。

4.不是思政内容一定要用太多的理论术语,只要我们真正掌握和实际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教学中可以用一点哲学术语,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把事情描述出来。

比如,我们用矛盾观(对立统一观)分析问题时,可以用俗语“针无两头利”;也可以用西谚“每块奖章都有他的反面”;可以用大文豪雨果的名言“历史没有垃圾堆”,还可以用经典作家的话“市场经济是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些都是对立统一观具体、生动的说法。

但要注意的是,当没有合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时,宁可用精炼、稍微“死板”点的理论术语,因为那是理论家们经过反复提炼推敲后的精练、准确的概念和判断。

此外,即使不一定都用理论术语,即使一些理性分析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但要注意,每次理性分析,最后尽量用精练的语言强调你的观点。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精练语言表达的观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