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崛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45082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国的崛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德国的崛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德国的崛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德国的崛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德国的崛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德国的崛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德国的崛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德国的崛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德国的崛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德国的崛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国的崛起.docx

《德国的崛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国的崛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德国的崛起.docx

德国的崛起

德国的崛起

一、神圣罗马帝国时期(962—1806)

1.14、15世纪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德国萌芽。

2.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影响德意志地区,人文主义思潮出现。

近代自然科学家开普勒在17世纪提出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且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3.宗教改革发端。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与上帝的直接对话三P106-1076

(1)历史背景:

①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要求改革教会。

②.德国经济分散,政治分裂;罗马天主教廷剥削与压迫;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③.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

开始标志:

《九十五条论纲》

(2)时间地点人物:

公元16世纪,开始于德国,发展到欧洲。

马丁·路德。

(3)主要思想:

①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信仰得救),因信称义。

②人人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与对话(《圣经》的平民化与普及化)。

③《圣经》代表着理性与思想自由。

(4)实质:

用资产阶级神学取代封建神学,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5)历史影响:

①引发了德国和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

②形成了新的基督教分支——路德教③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人文主义。

④它使西欧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⑤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4.启蒙运动中德国的康德提出了思想自由。

人非他人的工具,应该用理智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人是自由平等的。

对理性作了哲学的探讨,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二、19世纪初期(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19世纪早期工业革命扩展到德意志,但其四分五裂状态的影响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三、完成统一,社会转型(19世纪70年代)

1.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德意志第二帝国

19世纪后半期,1864—1871年初,普鲁士在俾斯麦的主持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在普鲁士控制下的统一。

1870年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是为“德意志第二帝国”,这是德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2.《德意志帝国宪法》——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871年3月

(1).内容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皇帝(元首):

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具有绝对权力。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

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实际上拥有权力,帝国议会(下议院),普选产生,作用很小。

(2).评价:

1871年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是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封建残余重,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3).作用:

①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②为工人阶级的合法斗争提供路径(一P131恩格斯语)。

四、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1)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德国的贡献: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2)新的交通工具:

卡尔本茨制成内燃机,后又发明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狄塞尔发明柴油机。

由此汽车工业出现。

(3)1871年完成统一后经济飞速发展,20世纪初工业已位居世界第二位。

1.原因:

①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②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为德国提供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

③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发展工业补充了重要的资源。

④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交叉进行,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有利于迅速提高生产率。

2.影响:

促进德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德国出现垄断组织如西门子公司。

促使德国向帝国主义过渡。

德国要求重分世界殖民地。

加剧了帝国主义的不平衡性,与法国的矛盾,与英国的竞争。

并争夺巴尔干。

对外政策:

推行军国主义

1)对中国的侵略:

①在中国开设银行,两次迫使清政府向英德银行团借款,并附有许多苛刻的政治条件。

②参与“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③在中国抢夺路权矿权,并大规模投资设厂。

④1897年,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派兵强占胶州湾。

第二年,强租胶州湾,并取得在山东境内建筑铁路、开采矿产等特权。

把山东变为它的“势力范围”。

(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⑤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屠杀义和团;参与签订《辛丑条约》。

2)对非洲侵略:

19世纪晚期,侵占喀麦隆和西南非洲约250多万km2的土地。

五、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根本原因: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争夺焦点:

霸权和殖民地。

(3)矛盾表现:

①法德矛盾。

②俄奥矛盾。

③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

2.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1)三国同盟形成:

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

后来,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

1882年签订了“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2)三国协约形成: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俄缔结了军事协定,法俄同盟由此形成。

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了同法俄的关系,在20世纪初分别签订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

这就意味着三国协约的建立。

六、挑起一战

1.爆发:

因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导致“一战”爆发。

2.交战双方:

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法、俄,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3.主要战场:

主要战场在欧洲,英、法、比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及俄国军队同奥匈、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一阶段:

1914年主动权在德方实施“施里芬计划”西线马恩河战役(1914.9英法—德),东线俄军进攻东普鲁士战役,德速战速决计划破产,进入持久的阵地战。

(3)第二阶段:

1915—1916年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三大陆上战役:

西线的凡尔登(1916.2-12,法VS德伤亡大,时间长,具决定意义,是一战的转折点)、索姆河战役(1916.6-11,英法VS德坦克,最大规模)和东线的俄军夏季攻势;海上英德日德兰海战(1916.5,英VS德最大海战)

(4)第三阶段:

1917—1918年美、中等国参战(原因、影响);俄国退出战争(原因、影响),1918年11月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

威廉二世被迫退位,但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

临时政府镇压了1919年初德共组织的柏林工人武装起义,1918年11月德宣布投降。

七、凡尔赛体系束缚下的魏玛共和国

(一)凡尔赛和约的签订——惩处德国的规定1.时间:

1919年6月28日。

2.内容:

①重划德国疆界:

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

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

其中的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

③在军备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

④德国需对协约国支付大量的赔款。

(二)德国的重新崛起:

德国利用战胜国之间在赔款问题上的矛盾,迅速恢复了经济,又在洛迦诺会议上提高了政治地位,从而重新崛起。

(三)1929——1933的经济危机影响严重,德国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

八、三十年代德国法西斯统治的建立与局部进攻

1.背景: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德国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特别严重,魏玛政府显得软弱无能。

②统治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政府,对内镇压不断高涨的群众运动,稳定统治秩序;对外继续打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提高德国的国际地位,为德国夺取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

③希特勒和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经济危机造成的混乱形势,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

骗取了日益广泛的支持,势力大增。

④希特勒还讨好军队,加紧与统治阶级勾结。

2.建立:

1932年夏,德国举行国会选举,纳粹党一跃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934年,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

3.纳粹党采取的措施

(1).政治上:

取缔其它所有政党;疯狂迫害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2).经济和文化上: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严密控制文化教育领域,用纳粹党的理论钳制人们的思想。

(3).军事上:

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4).对外关系上:

1933年,德国为了放手扩军备战,退出国联:

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践踏了凡尔赛和约。

4.希特勒的冒险尝试

背景:

1.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①对德意法西斯公开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纵容侵略的“不干涉政策”。

②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废除洛迦诺公约,西方大国未予反击。

③1938、3,德国吞并奥地利;接着,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1938、9英法意炮制慕尼黑协定,使德国侵占苏台德区,1939、3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5.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1936、10,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11月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1937,意加入,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初步形成法西斯国家集团。

1940、9正式形成。

6.《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939年8月,苏联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这样,德国就为发动战争时免于两线作战,解除了后顾。

九、冒险挑起二战

1.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突然袭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果被打败。

(“二战”的具体内容略)1940攻占北欧的丹麦挪威。

1940年5月开始进攻法国,6月22攻占法国。

7月进攻英国的不列颠之战,空袭英国。

第一没有达到目的。

转而进攻东南欧,进军北非。

1941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突然袭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

但德国也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境地。

2“二战”的性质: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3.冒险的失败:

(1)莫斯科战役(1941、9——42年初)德军陆军在二战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败。

(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德军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

影响:

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场战役中德军被歼33万人,损失了大批武器装备,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从此,苏军开始转入反攻。

这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

(3)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两栖登陆(代号为“火炬”),东西夹击德意军队,1943年5月,北非德、意军降。

北非战场结束

(4)1943、7,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政变,新政府退出战争,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

(5)1943、7,苏德库尔斯克战役,德军损失惨重,失去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1944年苏军发动十次打击,收复了全部国土,并攻入东南欧

(6)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在欧洲成功地开辟了对德作战的第二战场。

盟军两面夹击德军,加速了德法西斯的灭亡。

1944年8月,盟军进入巴黎法国光复。

(7)德无条件降:

1945年初阿登战役,鲁尔战役,消灭德军西线主力。

1945、4,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5、2,苏军攻克柏林。

5、8,德国代表正式签订了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的战争结束。

十、二战后,长期分裂。

(一)盟国管制期间的德国

1.分区占领:

二战后,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

2.对德国法西斯的处理:

战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的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有12名战犯被判处绞刑,7名战犯判处无期或有期徒刑。

同时,法庭还宣判纳粹党为非法组织。

3.柏林危机:

为了适应霸权政策的需要,美国采取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

1947年初,美英将它们在德国的占领区首先合并,以后法国占领区也合并进来;1948年,西方国家占领区单独实行货币改革。

苏联为了反击,全面切断了西方占领区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在自己控制的地区发行新货币。

这就是所谓的1948年“柏林危机”。

柏林在1948年正式分裂成两个城市,1961年,民主德国修筑了“柏林墙”。

(二)德国的分裂:

1949年,在美国的策划下,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接着,在苏联的支持下,德国东部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十一、联邦德国的崛起

1.崛起的原因:

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

(1)内部原因:

①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②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局势比较稳定;③实行非军事化,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④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⑤联邦德国人民普遍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2)外部原因:

美国对联邦德国采取扶持政策;马歇尔计划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2.表现:

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加了6倍。

3.联邦德国参与组织“欧洲共同体”。

——法德和解的原因

(一)欧共体的形成。

1、背景:

①经济基础:

战后各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欧洲政治家认识到,欧洲各国的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和发展。

②历史教训:

缓和民族仇恨,消除德法矛盾。

③现实需要:

政治上——美苏争霸,对西欧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

经济上——发展内在需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④客观条件:

共同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以及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较接近,经贸密切,地域相连。

2、建立过程: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6国) ②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以上三个组织合并,统称为欧共体。

3、影响:

(1)经济:

促进西欧经济的发展,对世界其他地区经济联合起示范作用。

(2)政治:

保持西欧长期友好合作稳定的局面。

带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3)国际:

提升欧洲政治经济地位,增强西欧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抗衡的实力。

改善和加强了同亚非国家的关系。

4、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

   

(1)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2)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

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

实现货币一体化。

(4)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十二、德国的重新统一

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

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

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

1990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

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统一。

十三、相关知识:

思想科学发明

1.艺术家:

贝多芬代表:

《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

特点:

充满时代精神,蕴涵革命力量代表:

《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地位)。

特点:

开始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更多地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的心灵。

2.1866年西门子发电机。

3.卡尔本茨制成内燃机,后又发明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4.狄塞尔发明柴油机。

5.爱恩斯坦相对论1905年6月,在德国莱比锡出版的《物理学纪事》杂志上发表爱因斯坦的三篇论文,其中第一篇《论物体的电动力学》,标志狭义相对论的提出1916年发表论文《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1905年,提出光量子假说。

解决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

1921年,因光电效应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普郎克量子论同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