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4768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4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docx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总体规划完整稿

 

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

 

1前言

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要求,结合武汉实际,特制定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

2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2.1智慧城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调研分析,国内城市尚处于智慧城市的起步阶段:

智慧城市的建设可以从经济活力、便捷通畅性、市民素质、公共管理能力、环境友好性、生活幸福指数等六个指标,三十二个二级指标和更精细的三级指标进行评价。

按照指标体系,可以将智慧城市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

据调查研究,目前国外部分城市处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初级以上阶段,国内城市尚处于智慧城市的起步阶段。

总结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可以得出智慧城市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全面物联,用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二是充分整合,使“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三是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四是协同运作,让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进行和谐高效的协作,达成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以“智能+互联+协同”为特点的智慧城市,是在已有数字城市建设丰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全新城市运营理念的融合。

智慧城市的发展将朝着城市运行更加高效、城市管理更具有预见性、科学技术进一步创新的方向发展。

2.2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1)优越的政策环境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基础

武汉市拥有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关于支持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武汉•中国光谷)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武政[2000]110号)、《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武财企[2004]284号)、《武汉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武财企[2007]172号)、《武汉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武政[2009]45号)、《武汉市“光城计划”2010年建设实施方案》、《武汉市大力发展光纤到户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法规,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目前,国家科技部已将武汉市作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武汉将享受国家关于建设智慧工程、发展智慧产业的各种扶持政策,拥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

(2)产业优化升级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契机

武汉市要建设两型社会,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基本构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武汉市的产业特点,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土壤。

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中,武汉市“两化融合”取得了较大成绩。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武汉市拥有雄厚的信息产业基础。

长远来看,武汉市信息技术产业将重点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显示器件、地球空间信息、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产业,培育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网络增值服务等新型产业,打造区域性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基地。

上述条件,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指导

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智慧城市建设,市领导主抓,武汉市科技局牵头,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已经开展了武汉智慧城市整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了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前景展望,为智慧武汉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

(4)信息化成果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近年来武汉数字城市建设成果显著。

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医疗信息化和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科教、文化、金融、旅游等其他社会服务信息化也有较大进步。

武汉城市信息化的以上成果,以及“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光城计划”、“数字武汉”计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一脉相承,而正在建设的智能电网、广电互动传感网络、食品安全跟踪、ETC等项目,正是智慧城市项目,这使武汉打造智慧城市拥有良好的工程基础。

(5)科教创新资源为智慧武汉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在创新资源上,武汉拥有科研机构106所,1个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1个P4实验室,1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华中科技大学脉冲强磁场),以及1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6家中央及省属科研院所、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在汉中国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56名。

武汉全年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的2.1%,有高新技术企业2504个,高新技术产业当年实现产值1100.4亿元。

武汉是全国唯一承担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交易、产业化及知识产权示范的全面试点工作的城市。

“武汉·中国光谷”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在光通讯(华中科大)、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华农、武大)、激光(华中科大)、微电子技术等领域处于国家领先地位。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知识的支撑。

武汉市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不竭的创新力和智力来源。

(6)示范园区和优势企业为智慧武汉建设提供了载体

武汉打造智慧城市时,信息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和优势企业是实践智慧化项目的实体,为智慧武汉建设提供了载体。

“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内最大的光纤光缆及光电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拥有众多本地优势企业,在光通信、光传输、光纤传感和海量存储等技术领域,位居国际前列。

此外,在武汉挂牌的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吸引了智慧城市技术与标准化研究单位、软件生产和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和服务企业等200余家会员单位。

武汉市的产业基地、园区和优势企业单位,将成为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载体,可就近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

此外,“十一五”的数字武汉建设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保障,包括:

手机钱包、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和光纤入户等。

2.3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武汉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促进信息技术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对于加快推进国家“两型”社会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1)将有利于培育新型产业链的形成,促进经济增长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机融合,培育形成新的产业链,新的商业模式,产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发动机。

(2)将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现有技术的产业化转化

智慧化将帮助城市转变增长方式,突破增长极限,推动城市范围内生产、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并将带来新型传感器、无线传输网络、高性能计算、高密度存储等多种产品和解决方案需求,促进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同时也将促进一大批现有相关技术的产业转化,成为生产力与GDP。

(3)将改变生活形态,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社会转型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智慧城市建设可以推动政府结构和功能的优化,提高政府的效能,解决当前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诸如环境破坏、交通拥堵、犯罪率升高等问题,满足人民便利、安全生活的需求。

(4)将有利于解除城市发展矛盾,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智慧城市将通过高性能、智能化的分析,实现对城市生态圈各主体与要素的实时、主动、弹性地调整与优化,实现资源、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平衡,有效解决社会公平、社会应急、信息公开等制约城市发展的矛盾和桎梏。

3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愿景、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及目标

3.1发展愿景

武汉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将让武汉呈现六项特质:

富有预见性、更加高效、更加科学、更加敏捷、富有创造性、共享与协作。

富有预见性:

预见性对于城市而言,意味着交通能够提前预测拥堵、水情能够预先预测、安全隐患能够预先察觉等等,这些都是要通过我们的智慧系统的建设达到。

更加高效:

高效对于城市而言,意味着市民办理各项事情更加方便和高效、企业生产制造更加高效等等。

更加科学:

科学对于城市而言,意味着规划更加合理、设计更加适用、建设更加理性等等。

更加敏捷:

敏捷对于城市而言,意味着政府、企业、市民处理事物更加快捷,接收有效的信息更加方便,敏捷,从而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政府更加高效,企业效率大大增强。

富有创造性:

创造性对于城市而言,意味着在产业发展上新的产业及服务层出不穷、市民享受的服务更加新颖化和多样化。

共享与协作:

共享与协作对于城市而言,意味着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将有利于整合现有的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分配,合理调度,充分发挥各个单位的协作能力。

3.2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以加快产业经济发展和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为目标,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运行机制为保障,以智慧产业为支撑,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大力提高城市管理及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武汉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

3.3建设原则

建设“智慧武汉”,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顶层规划,统筹建设。

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高标准规划和统筹建设各领域的智慧项目,有计划、分层次地协调推进。

(2)需求主导,市场运作。

以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3)基础共建,资源共享。

加快信息化基础网络和信息交换共享平台的建设,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集约化建设,加快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交换。

(4)立足产业,拓展应用。

把培育智慧产业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立足点,以智慧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智慧应用。

(5)重点突破,示范带动。

抓住国家赋予我市创新试点的机遇,找准突破口,先行先试,着力推进智慧产业和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建设,以示范和试点带动“智慧武汉”建设整体工作。

(6)开放合作,安全高效。

加强对外交与合作,汇聚全球智慧和资源,更好地为“智慧武汉”建设服务。

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

3.4建设目标

力争经过10年的努力,进一步提升完善“三类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云平台和公共数据中心、信息安全),发展壮大“三大支撑体系”(应用、产业、运行),建设实施“五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基础设施服务、资源环境服务、社会民生服务、产业经济服务和城市管理服务),加快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保民生、保稳定同时要保增长,具体将达到如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目标:

一是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智慧城市应进一步推进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全新城市运营理念的融合,以更快、更好地实现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三大跨越,提供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让城市更聪明、更快捷。

二是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而物联网涉及的技术是一个大集成,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要带动包括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网络服务业、软件开发与应用集成服务业,以及信息应用服务业等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

三是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

智慧城市建设在产生新兴产业聚集效应的同时,应加强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金要素聚集,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以智慧技术带动工业化发展的升级、改造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的效率和速度,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是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智慧城市建设应改变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方式,改善人民的生存环境,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社交等几乎一切行为方式,通过一系列智慧工程,构建和谐稳定、经济良性发展,安全、环保、宜居的城市,营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4武汉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

围绕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将通过业务模型、总体框架和技术架构等三视图,描述武汉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

4.1武汉智慧城市的业务模型

武汉智慧城市中运行的主体包括四个:

政府(G)、企业(B)、公众(C)、公共服务(P)。

基于四个主体,相互之间运作的业务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41武汉智慧城市业务模型图

政府(G):

是城市运行的管理者,包括各种党的组织和附属单位。

企业(B):

是城市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指水、电、气、热、交通、物流等各种公用事业产品的提供者;

公众(C):

城市运行成果的享受者,享受城市提供的各种服务,并为所享受的服务通过直接付费或缴纳税收的方式付费。

公共服务(P):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服务、资源环境服务、产业经济服务、社会民生服务、城市管理服务五个方面。

政府、企业、公众,通过公共服务构成各种关系,理顺这些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四要素之间信息互通、快速传递,政府、企业、公众在城市运行中呈现动态和谐,政府通过管理职能实现与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并监管公共服务。

企业运营公共服务并处置城市管理事件,服务于公众。

4.2武汉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

结合武汉的实际情况,武汉智慧城市的建设采用“1231”的总体框架,即:

1个建设目标、2个生态系统、3项支撑体系和1个综合保障措施。

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图41武汉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图

1个建设目标:

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有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推动新一轮科技创新,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2个生态系统:

即城市产业生态系统和城市运行生态系统。

产业生态系统是城市经济的运行体,通过智慧化建设,产业生态系统能够达到自我调节的状态,从而实现生态化。

城市运行生态系统涵盖了城市的参与者,通过对整个系统的领域应用建设,达到政府、市民、企业的和谐共处,从而大幅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以及人们的幸福指数。

3项支撑体系:

是产业支撑体系、应用支撑体系、运行支撑体系。

3大体系自成系统,具有内生发展的动力,同时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1套综合保障措施:

包括政策、法规、行业准则,这些措施便于企业的建立和运营,促进上层体系的规范化发展。

综合保障措施是整个武汉智慧城市的基础,保障整个武汉智慧城市建设的正常运行。

整个系统形成良好的运行态势,不断提高整个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4.3武汉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

武汉智慧城市构建的核心技术基础是物联网技术,武汉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图如下所示:

图42武汉智慧城市技术架构图

感知与提取层——由各类传感器、阅读装置、传感网络等组成,其功能是对城市元素进行感知和获取信息,并有适当的反馈控制;汇聚与整合层——由物联网、互联网、专业网和各部门的信息系统组成,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应用和整合;深度互联层——由互联软件工具、各类互联模型和支撑各类智慧应用的软件包组成,实现系统的按需组合,按照智慧性、广域性进行加工和关联;智慧服务与决策——各类智慧工具的应用支撑软件、智慧工具等组成,实现服务的多样性、智慧性、普适性。

5武汉智慧城市应用支撑体系规划

5.1应用支撑体系架构

武汉智慧城市应用支撑体系架构图设计如下:

图51应用支撑体系架构图

武汉智慧城市应用支撑体系包括五个方面:

城市管理与服务、城市产业经济服务、城市社会民生服务、基础设施服务、资源环境管理与服务。

5.2基础设施服务领域规划

5.2.1智慧公共安全

(1)建设目标

智慧公共安全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整合、分类管理;立足现有、着眼长远;平战结合、注重实效;统一规范、协同指挥;”为建设原则,以空间信息共享平台为基础,整合视频监控共享平台、基础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城管、交通、工商、卫士、环保、安监、食品药品监管、应急办公室、城市网格已有资源,实现对城市安全事件的分类监管、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综合指挥调度系统。

近期目标是依托武汉市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公安网、部门专网、电子政务外网、电子政务专网、无线网,同城管、卫生、工商、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应急办和市长热线等单位实现互联和信息共享,全面提升公安研判中心、指挥台和首长决策室和市应急指挥中心的硬件与软件环境,实现视频专网、公安网、互联网及指挥调度网的互联,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实现面向应急指挥的信息共享和可视化协同指挥。

远期目标是充分利用传感网、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数据仓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系统、专家决策系统为手段,实现动态图像理解、重点对象全程跟踪,实现双实数据库、视频图像、地理信息(包括三维地理信息)、全市卡口监控、重点部位(桥梁、大型人群密集地等)、车站和空港进出人员、宾馆登记等全面联动,对应急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预警的智能化,对应急资源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智能化,对应急事件的决策、调度和控制的智能化。

城市智慧公共安全最终目标要求是:

通过统一的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实现城市各业务应用与安防监控系统的监控状态及报警信息的实时显示,各系统间实时信息的交互与数据共享以及各系统的功能协同和控制联动;同时要实现与城市智慧医疗平台、城市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城市智慧食品安全平台等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2)智慧点

感知对象的在线识别:

多模式(事前、事中、事后)、特定行为、可配置的在线识别系统,对重要场所、交通要道、人口密集的视频信息进行按需选择,进行重要信息的识别和比对。

智慧之眼的共享与协同:

利用传感技术对桥梁超载、危险品仓库和运输车、排污口、大型超市、人群密集区等进行压力、化学成分、烟雾、温度等的异常监控,并实现消防、城管、公安、环保、卫士等单位进行联网,按照事件的类别、严重程度实时发送相关信息。

犯罪活动空间轨迹的分析:

通过历史记录、犯罪现场数据和人员部署提供的即时信息,及时、准确的确定事件的关联性、参与者的身份、参与者现在的位置等,实现对来自不同数据源的犯罪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解释。

通过将历史犯罪时间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生成了犯罪预测结果,从而找出犯罪高发的时间,以及该时间段内最需要进行战略部署的位置,以防止发生犯罪事件。

智慧监测应用:

通过部署该系统后,公安部门不仅仅能在事后对犯罪活动和紧急事件做出响应,而且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努力预防这些活动和事件的发生。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智能系统记录来自各种配备仪器、流程、设备以及对象的数据,然后通过智能系统对这些繁杂的信息进行管理,以便发现各种情况并立即采取行动。

(3)预期成效

武汉市智慧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建设,可以使用、融合和优化市公安局、各行政相关部门的各类应急预案,解决市公共安全相关部门层面对各类预警信息的汇总和分析,消除多个预案中可能出现的不协调、甚至有冲突的规定与指引,使得应急行动统一有序,发挥关键智能作用。

提高资源可管理性。

武汉市公安局作为第一时间处置突发事件的机构,所能直接支配的应急资源却相对有限。

决策指挥系统的建设,便于整合有限资源,适应突发事件应对自下而上逐级响应的客观现实,有利于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以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快速、平稳、有序的处置。

智慧公共安全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的建设将促使我市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迈上新台阶,有利于建立高效率政府形象,保证地方竞争优势。

减少管理隐患,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灵活机动、界面友好的指挥系统将降低由于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与损失,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影响。

增强城市反恐、应急、处突能力,通过本系统建设,注重对各类现场的“事前预警”,提前发现异常情况,提高了事前发现的能力。

便于及时掌握现场情况,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通过整合了现有的视频资源,能实现可视化指挥调度,提高事中处置重大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阅录像信息,事后取证,可迅速锁定突发事件中违法违规人员,为事后处理违法违规人员提供依据。

提高公安机关侦查破案能力,系统建成后,可对重要路段、重点部位进行监控,具有快速发展、准确定位的优势,可以为各类事件的处理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

(4)建设内容及启动点

智慧公共安全建设的启动点是建设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以系统集成、信息集成、通信集成、功能集成为建设目标,实现城市视频监控、报警联网、三警合议、卡口控制、集成通信、以及公共场所、建筑物、住宅小区的报警、视频,出入口控制的大联网,实现高度自动化的人情、工情、灾情监测网络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功能,使得决策者能根据整个全局的形势,做出准确、有效的调度方案,实时地进行全方位的远程指挥和调度,提高城市综合管理和处理特殊、突发、应急、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5.2.2智慧交通

(1)建设目标

根据武汉“十二五”交通规划建设目标,建成中心城区快速交通体系,交通畅通能力明显提高。

5年内,通过电子车牌、电子警察、交通流检测、车载行车记录仪等多种技术手段及设备,建设智慧出行、智慧停车、智慧公交体系,武汉市城区将告别饱受诟病的交通拥堵状态。

10年内,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智慧交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充分发挥武汉市的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功能。

进一步加强长江航道港口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切实发挥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作用。

建立安全畅通的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原则,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减少交通功耗。

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和建设,促进城市对内与对外交通系统的协调和衔接。

(2)智慧点

物联化的交通对象感知:

智慧交通的数据获取方式是主动的,其信息被赋以关联,其来源可以跨多个领域。

智慧交通利用电磁感应和多媒体等技术,对感知数据进行全面的采集、梳理、存储、处理、分析,实时监控交通流,以及各类交通路段的车辆信息与数据,及时向各方沟通交通网络的变化情况,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撑依据。

互联化的交通场景预测:

智慧交通整合基于通信和系统仿真技术,预测交通场景,使得城市规划者能最大化网络流量。

通过停车与诱导系统,提高停车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的问题。

智能化的交通运营服务:

智慧交通优化基础设施网络,提高整体客户体验。

统一组织和调度公交车辆,提供车辆定位、线路跟踪、到站预测、电子站牌信息发布、油耗管理等功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调度应变能力和乘客的服务水平。

(3)预期成效

通过智慧交通建设规划,到2015年,主城内形成“三环六联十二射”的网络格局,二环线内90%机动车出行时间不超30分钟,90%居民乘公交出行不超60分钟。

到2020年,预计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90-250万辆,都市发展区居民出行总量达到2500万人次,实现市域外围城镇至主城区出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都市发展区内95%以上的居民出行时间不超过50分钟。

主城区公共交通方式出行比例大于35%,其中轨道及快速公共交通承担公交总客运量的比例不低于30%。

(4)建设内容及启动点

建设内容:

1)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运行监测网络基本建成,干线公路网重要路段和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监测覆盖率达到70%以上,重点营业性运输装备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依托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系统建设,在全省实现高速公路联网监控,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重要路段、特大桥梁、长大隧道、大型客货运输枢纽、重点水域、航道、港口和通航枢纽的运行状态、环境、气象与灾害实现动态监测。

完成80%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