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4797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 14页.docx

河水治理方案范文模板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河水治理方案

篇一:

河道整治方案(样板)

×××街道××河河道整治方案

×××街道办事处

(编制大纲)

一、河道概况

二、河道污染现状及原因

三、整治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四、整治措施

五、整治工作计划

六、整治保障措施

七、整治后的长效管理机制

××河河道整治方案

**街道办事处

一、河道概况

×××河位于**河主河道西侧**街道××村境内,属于区级挂牌黑臭河道。

×××河全长900m,现状河宽4.00~40.4m,涉及桥梁4座。

河床中心底高程0.62~1.25m,河道规划河床中心底高程为0.0m,河床特别是两侧淤积量较大。

××村常住人口2930人,外来人口7600人。

由于河道两侧建筑物和居住人口的增多,以及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现状区域河道堵塞、淤积、黑臭及垃圾现象较为严重。

二、河道污染现状及原因

通过我街道组织专门人员对河道现状进行调查,认为河道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

一是水体污染发黑发臭。

该河道两岸基本为居民区、农贸市场及××工业区,由于排污体系尚不完善,该地段没有直接向外输送的污水主干管,导致污水直排河道,同时人为垃圾以及工业垃圾的入河量较大,这些都恶化了河道水质,又造成了河床淤积,是水质发黑发臭的主要原因。

二是存在垃圾入河现象。

由于外来人员较多,周边居民环保意识不强,造成垃圾入河现象进有发生,同时由于西侧为××工业区,企业也存在偷倒工业垃圾的入河量现象。

三是河床淤积现象较为严重。

瓯海区×××河段现状河床中心底高程0.62~1.25m,两侧高程约2.5~4.5m。

城防规划

中,河道河床规划底高程为0.0m,相对比一般淤积厚度约0.6m,最大约1.3m,河道淤积现象较为严重。

另外经过现场调查,河道内约有6艘破船长期沉在河底,河道排水时阻水比较大,也是造成河道淤积的原因之一。

四是存在沿河违章占河。

经调查,河岸两侧有部分河段有违章建筑物占用河道,即有村民违章占用河道,也有企业违章占用河道,不仅对河道的水流有影响,更影响到该地块的整体环境。

经过初步调查,沿河涉及到违章建筑面积为m。

三、整治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双清”行动和黑臭河垃圾河专项整治行动,本着统筹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整治、改善质量的原则,紧密结合瓯海区塘河整治规划、“双清”行动和“四边三化”专项工作目标规划要求,采取综合整治、分阶段实施的方式,4月底前全区河道垃圾清理完毕,10月底基本完成辖区内黑臭河污染整治任务,201X年底力争消除我区黑臭河垃圾河现象,使我区河道河岸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具体目标

1.全面清理本整治河道各类垃圾,做到河面清洁,无明显垃圾漂浮,河岸整洁干爽,无垃圾随意倾倒、堆放点。

2.全面推进黑臭河道治理,根据排查的河道污染状况,实行一河一策、标本兼治,制定治理方案,力争201X年内整治到位,基本消除或有效缓解河道黑臭现象。

2

3.建立有效的河道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河道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公众对河道环境的满意度得到提升。

三、整治措施

本河道整治措施结合河道“双清”和“四边三化”工作,按照“拆、理、清、建、治、管”六字有效开展,同时结合本河道的污染现状及原因,根据“一河一策”制订相关的本河道整治措施。

(一)全面开展垃圾清理,一是全面清理河面各类垃圾,特别是对打捞到的病死动物,严格按规定实行无害化处理;二是全面清理河岸垃圾,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等;三要全面清除河道障碍物,主要是严重影响行洪安全、有碍景观、影响环境卫生的障碍物,如废弃的水泥船、龙舟、网箱、违法建筑等。

(二)全面开展沿河违章拆除行动。

一拆违法占用河道,严重影响河水流通,致使局部河道河水发黑发臭的违章建筑;二拆违法建在河道两岸并影响河岸环境的违章建筑。

(三)全面开展河道污泥的清理行动。

对于本河道内污泥深厚、致使水质发黑发臭的河道要全面实施清淤疏浚工作。

(四)全面推进沿河片污水管网建设及生态河道建设。

一是要加快××片污水管网建设,尽早杜绝污水直接入河;二是开展生态驳坎及绿化建设,建造优美的河道环境。

四、整治工作计划

1.垃圾清理:

201X.4.16~201X.4.30

2.河岸违章拆除:

201X.5.1~201X.5.31

3.清淤疏浚:

201X.7.1~201X.10.20

4.截污纳管工程:

201X.4~201X.10.30

5.生态修复(河道驳坎150m及绿化200m):

201X.5.1~201X.7.30

五、整治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南白象街道黑臭河垃圾河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街道主任为组长,分管副主任为副组长,城建办、农办、塘河办为成员单位。

街道主任负总责,分副主任负责整治行动具体工作。

(二)协调配合、明确责任。

黑臭河垃圾河专项整治行动实行属地负责原则,辖区村居是专项整治行动的第一责任人,街道、村二级主要领导为河长的河长制,对辖区河道综合整治负总责。

(三)强化督查,挂牌督办。

建立逐级约谈制,对工作严重滞后的社区村居,由街道领导进行约谈,约谈后,滞后单位向社会公开承诺整改措施。

建立行政问责制,对因工作不主动、措施不到位、对公众举报受理不及时等导致整治工作严重滞后、整治成效公众意见较大的,实行追责问责。

(四)落实资金、强化保障。

根据区政府实施方案,对于市区级挂牌河道治理经费镇街负担60%;街道挂牌河道治理经费镇街负担90%的规定,我街道将积极与功能区做好对接筹集整治专项资金,或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融资,确保整治资金的到2

篇二:

河道生态治理方案

第一章综合说明.........................................................................................................1

一、项目概况............................................................................................................1

二、项目任务............................................................................................................1

三、项目规模............................................................................................................1

四、设计依据............................................................................................................1

五、设计原则............................................................................................................2

第二章技术分析.........................................................................................................2

一、物理法................................................................................................................2

二、化学法................................................................................................................4

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4

四、最终技术方案....................................................................................................8

第三章方案设计.........................................................................................................8

一、设计水量............................................................................................................8

二、设计水质特征....................................................................................................9

三、治理目标............................................................................................................9

四、实施阶段............................................................................................................9

五、实施路线............................................................................................................9

六、方案设计..........................................................................................................10

第四章投资运营费用估算及维护...........................................................................16

一、投资估算..........................................................................................................16

二、运营费用..........................................................................................................17

三、系统维护..........................................................................................................18

第一章综合说明

一、项目概况

城市河流是城市景观中一个流动的、与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紧密联系,且相对开放的复杂生态系统。

河流对外源污染具有一定的自我净化恢复能力,然而城市河流由于沿岸居民数量众多,居民的生产生活对城市河流造成巨大影响,致使城市河流生态功能在不断退化和丧失,出现黑臭、蚊虫滋生,不仅丧失了作为城市景观的功能,反而成为城市负担:

干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影响城市声誉。

根据“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的治理思路,在恢复河道原有自然功能的同时满足居民活动需求队河道进行治理规划和设计。

二、项目任务

本项目涉及35000m3河道水体的治理和维护,主要任务对受污染水体进行污染物消减和生态自净功能恢复。

去除水体中的氨氮、BOD等污染物,提高水体含氧量和透明度。

建立河道稳定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链,实现水体自净,维护水体水质。

三、项目规模

本项目设计规模35000立方,河道长约700m,河宽25m,平均水深约1.95m。

根据现有水体的污染现状,对水体进行水质治理和生态维护。

四、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X年6月;

3、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十一五”专项规划;

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1X);

5、《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

6、项目相关方提供的数据、图纸等原始设计资料。

7、现场调研和分析获得的相关资料;

8、国家及地区颁发的其它有关设计规范;

9、《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10、《关于开展浙江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的通知》

11、项目相关方提供的资料;

12、国家及地区颁发的其它有关设计规范

13、公司在河道治理领域的经验及理论数据

五、设计原则

为了尽量经济、高效的治理河道污染,符合技术和经济性可行性,同时达到一定的治理目标,体现如下设计原则:

1、工程设计中,将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的现行规范和标准。

2、采用技术先进,运行可靠,操作管理简单的工艺,使先进性与可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所选工艺的合理性,有效控制工艺造价。

4、利用高效节能的治理工艺,节能节耗,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费用。

5、系统设备简单,建设周期短、见效快,维护方便,在保证治理效果的前提下,实现“三低”(低投资、低运行费用、低技术管理要求)目标。

第二章技术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河流富营养化治理与维护的方法大致可以归类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生态法等。

一、物理法

1、截污

截污是河流治理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目前国内受污染河流,无不源于外来污染物远远超出湖泊自身的净化能力而导致水质恶化、生态破坏,而截污则基本能够解决河流的污染之源,防止水体进一步恶化。

截污作为一项有效的措施被广泛认可。

但是,河流截污工程浩大,涉及面广,包括大量管网铺设、污水厂建设、人员动迁、河流周边生态修复、工厂企业排污控制等,其巨额的工程投资、漫长的工期与复杂的工程实施,使众多的河流主管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无力承担,而进展缓慢,因而当前的截污工作更多的体现为相关主管部门量力而行的治河措施之一,通常会结合其他的治理方法实施。

2、清淤

由于常年自然沉积,河流底部聚积了大量淤泥,富含可观的营养盐类,其释放也可能形成河流富营养化和水华暴发。

将底泥从河体中移出,可减少积累在表层底泥中的营养盐,减少潜在性内部污染源,是减少内源污染的直接有效措施。

在工程施工时,要密闭机械工作面,对淤泥要安全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但是,清淤后水质只能暂时性地得到改善,随着污染的输入,河流很快又淤积回去,而且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

河流清淤的成功范例还鲜有报道,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是否清淤及清淤厚度正进行细致而周密的论证。

3、曝气复氧

污染严重的河流水体由于耗氧量大于水体的自然复氧量,溶解氧很低,甚至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

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道进行人工充氧(此过程称为河道曝气复氧),可以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改善或恢复河流的生态环境。

因此,向处于缺氧(或厌氧)状态的河流中进行曝气复氧可以补充河流中过量消耗的溶解氧、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有助于加快黑臭、感官性差等状态的河流恢复到正常的水生态系统。

由于河流曝气复氧工程的良好效果和相对较低的投资与运行成本费用,成为

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葡萄牙、澳大利亚及中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如韩国、中国香港在中小型污染水体乃至港湾和河流水体污染治理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4、换水冲稀

通过工程手段引水稀释受污染水体,短时间内降低水体的污染负荷,改善水生动物、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但是换水冲稀后污染的总量没有减少,实际是污染物转嫁,如果外来污染持续存在,很快会恢复到原来的污染水平,且浪费了优质的水资源。

通过引水稀释,可使得河流中优势菌种由绿藻转化为大型水生植物,大大改善了河水的水质。

但引水稀释导致交换水体的生态体系发生变化,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化学法

1、投加混凝剂

在河流中直接投加“混凝剂”见效快,但是药剂量难以掌握,污染物沉积在河底破坏水底生物环境,且存在污染二次释放的可能性。

2、施用除藻剂

可去除藻类和水中的氮,但是无法除去水体中的磷;化学杀藻剂的生物毒性对鱼类等其它生物的生长危害很大。

化学方法就是针对河流的污染特征投加相应的化学药剂,强制去除污染物质。

美国某河流通过投加铝盐,使河中磷由原来的65μg/L下降到30μg/L,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该方法操作简单,但费用较高,易造成二次污染。

三、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当前,国内外的自然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包括水生植物技术、生物增效技术、微生物制剂技术、人工浮岛技术等。

其中,前两种主要是水生植被恢复技术和生

篇三:

河道治理方案

201X年苏坡六斗渠下河排水口(W7301~W7313)污水治理方案

一、概述

1.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

201X年苏坡六斗渠下河排水口(W7301~W7313)污水治理方案1.2项目位置

项目位置:

成都市武侯区1.3项目业主

项目业主:

成都市武侯区统筹城乡工作局

2.设计依据及范围2.1设计依据及参考资料

(1)成都市武侯区统筹城乡工作局委托我院进行本项目方案设计的委托书;

(2)《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X~2020)》;

(3)《关于武侯区201X年黄堰河等重点河道治理工程立项的函》;

(4)《成都市201X年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目标任务》(成环治办【201X】21号);(5)《201X年中心城区下河口排污治理工作第三次联络员会会议纪要》(成雨污阅【201X】6号);

(6)河道现状1:

500带状地形图;

(7)《201X年黄堰河等重点河道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成果及专家评审会议纪要;

(8)《成都市主城区排水规划》(201X.12)。

(9)地形实测资料

(10)武侯区河道排污口调查资料2.2设计范围

本项目设计范围为成都市武侯区苏坡六斗渠的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

苏坡六斗渠起点接苏坡支渠,终点接二道河,设计总长度约2.1km,河道宽度约2.0~3.0米。

现状苏坡六斗渠河堤已基本按规划形成,部分已覆盖为暗沟,全线河道存在一定程度的淤积,且现场实测共有13个排污口(排污口编号为W7301~W7313),排污口埋深基本为1米左右,当地居民产生的污废水直接排入苏坡六斗渠,对水质产生严重

图1.1本工程地理位置图

污染。

3.项目背景

201X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X〕

35号),提出继续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深化重点领域污染综合防治的要求,201X年5月四川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环保重点工作及贯彻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意见》,对国务院的意见进行了实施安排,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强力推进污染物总量减排、全面加强污染防治和加强重点小流域和湖库污染综合治理的工作,文中更明确表示对未完成减排任务的地区,实行行政问责和“一票否决”。

根据上述文件和精神要求,成都市政府相继下发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成都市201X年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及目标分解方案》,对具体工作进行了安排。

成都市武侯区位于中心城区南面,因蜚声中外的武侯祠坐落于区内而得名,是1990年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建立的新城区,被国务院定位为高科技文化区。

近十年来,随着武侯区城区范围扩大,人口增加和工业发展,区内43条河流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三环外的总计32条相关河流由于市政排水设施薄弱污染较为严重,大部分河流水质为劣Ⅴ类,部分河道黑臭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武侯区和成都市的生态环境。

《成都市201X年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及目标分解方案》中明确提出需对相关河道进行专项治理工作。

4.河道沿线现状概况

拟建河道沿线地势较为平坦,主要以耕地、农房、小区居民房等为主。

5.项目条件5.1自然条件5.1.1地理位置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东经102o54’~104o53’和北纬30o05’~31o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

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地区毗邻,南面与眉山地区相连,西南与雅安地区、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

成都市武侯区位于蓉城锦江之南,是1990年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建立的新城区,因境内蜚声中外的武侯祠而得名,是成都市五个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

5.1.2气象

成都地区为典型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其主导风向为NNE风向,常年平均风速1.2m/s,最大风速28m/s,年平均风压140Pa,最大风压约250Pa。

年降水量1000mm左右,最大日降水量195.2mm,七、八月份雨量集中,易形成暴雨;多年平均气温16.2°C,极端最高气温38.3°C,极端最低气温-5.9°C。

5.1.3水文

经过武侯区的大小河流共有43条,其中三环内主要有清水河、肖家河和高攀河等8条河流,三环外主要有江安河、黄堰河、三吏堰、苏坡六斗渠和其它相关联共计35条河道。

5.1.4地质概况

成都地区大地构造体系的西部为华夏系龙门山构造带;其东部是新华夏系龙泉山构造带;处于两构造单元间的成都平原北起安县、南至名山、西抵龙门山脉、东达龙泉山,惯称成都坳陷。

成都地区所处地壳为一稳定核块,东侧距龙泉山褶断带约25公里,西侧距龙门山褶断带约45公里,区内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从地壳稳定性来看应属稳定区。

路段区属稳定场地。

从区域上看,工作区属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沉降带之川西褶皱带中的成都拗陷。

属扬子准地台中的四级构造。

成都拗陷与成都平原分布基本一致,系走向N30°~40°E,西陡东缓,不对称的向斜断陷盆地,北起安县,南抵名山,西以龙门山前、东以龙泉山为界。

“喜山”运动以来,一直处于相对下降,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松散地层,不整合于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之上。

据历史地震调查,拟建场区尚未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历史记载与证据,已有地震反应,均为周围地震波及所致。

如叠溪、松潘、平武、201X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中的强震,波及到工作区,烈度在7度左右。

综上,工作区就区域地壳稳定性来说,是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中的地壳稳定区。

5.2流域现状

现状苏坡六斗渠河堤已基本按规划形成,部分已覆盖为暗沟,全线河道存在一定程度的淤积,且现场实测共有13个排污口,排污口埋深基本为1米左右,当地居民产生的污废水直接排入苏坡六斗渠,对水质产生严重污染,其多个监测断面显示为劣Ⅴ类水,严重影响了周围居住环境。

两岸修建堤防,水环境优雅,为市民休息娱乐提供场所,大大提高区域形象。

图2-2整治后效果图

二、下河排水口治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