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1579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9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 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docx

挑战高考高中政治难点突破典型例题错误分析专题3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2013高考预测】

考点1 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考点2 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考点3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考点4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考点5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难点突破】

难点一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控告、检举、申诉的区别。

控告权就是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机关进行揭发和指控的权利。

检举权是指公民对于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向有关机关揭发事实,请求依法处理的权利。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控告人往往是受害者,而检举人一般与事件无直接联系;控告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而要求依法处理,而检举一般是出于正义感和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

申诉权就是指公民的合法权益,因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作出的错误的、违法的决定或判决,或者因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而受到侵害时,受害公民有向有关机关申诉理由,要求重新处理的权利。

例1、2010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选举法,规定选举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时“应当设有秘密写票处”。

这一规定(  )

A.是对选民平等权利实现的保障

B.是对选民人格尊严权利的保护

C.是对选民自由表达意愿的保障

D.是维护选举秩序的重要措施

解析:

秘密投票可以避免选民表达意愿受到外界干扰,有利于保障选民自由意愿的充分表达。

注意区分A、B、C、D中四个概念。

答案:

C

【变式】某村在网上开办的“村民博客”不仅方便了村民直接参与村务管理,而且创新了农村基层管理模式。

“村民博客”有助于村民(  )

A.行使国家权力B.行使民主权利

C.行使选举权D.履行政治性义务

难点二公民与人民的区别

例2、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在(  )

①公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 ②公民当家作主的地位逐步得到确认 ③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④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难点三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国家权力机关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它以捍卫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为自己的根本使命。

主要表现在:

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制裁和惩罚侵犯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

(3)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权益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必须坚持三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拓展】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而不是立法上的平等。

其次,我国宪法对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规定,是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权利的平等,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着不平等。

再次,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等于公民享有的权利都一样。

平等不是平均。

(2)关于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①从法律关系角度看,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这是任何国家都具有的相同性;但从阶级关系角度看,剥削阶级社会中,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才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②某些权利和义务彼此结合,如劳动权、受教育权既是权利又是义务。

③权利是法定的、不可非法剥夺的;权利具有自愿性,某些权利是可以放弃的,如选举权、休息权等。

义务具有强制性,不能放弃。

④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例3、某高校网站论坛上一篇谴责浪费的文章引起强烈共鸣。

文章说,有些同学早晨洗漱时任凭自来水哗哗地流个不停;在该校餐厅门口的两个泔水桶里,装着将满的剩余饭菜,不少同学还在将大半碗拉面、大半个馒头往里丢,而食堂窗口上方赫然写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后,全国正在展开一场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活动。

大学生从反思浪费开始学习节约、注意节约。

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中浪费公共资源行为的错误。

点评:

凡是设问中要求“用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分析问题时,首先要点出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再针对题意,从国家与公民的角度答题。

【变式】“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在我国,要做到“本固邦宁”,从公民的角度来说,需要(  )

A.公民认真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B.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C.公民无拘无束地行使政治自由

D.国家以捍卫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为自己的根本使命

解析:

注意题中的限制语句“从公民的角度来说”,A、C是从公民的角度说的,但C本身是错误的,因此答案为A。

答案:

A

难点四运用公民权利与义务有关的知识分析公民的行为和国家的行为。

浙江省永康市某人为了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每张选票20元至60元不等的价格,公开向选民收购选票,并重金利诱原正式候选人退出选举,在当地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永康市检察院以涉嫌破坏选举罪将3名犯罪嫌疑人批捕。

据此回答1—3题。

1材料中某人贿选,其行为

①违反了《选举法》的有关规定

②是破坏选举的犯罪行为

③妨害人民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

④没有正确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A.①②B.③④

C.①①②③D.①②④

2对犯罪人的处理,表明

①侵犯公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②国家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③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机关存在的依据

④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不少选民向市选举委员会反映,要求查处“贿选事件”,这是选民在行使监督权中的

A.罢免权B.批评和建议权

C.申诉和控告权D.检举权

【变式探究】

王某在北京召开人大会期间,给人大代表写了一封谈对某项政策的信,到人大代表所住宾馆交信,既没有闹事,也没有无理要求,却被警察抓了起来,他承认这是上访,是错误,保证以后不来了。

据此回答1-2题。

1公民上访是

①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②是公民自我保护的—种正当手段③是公民实现监督权利的一条重要途径④扰乱社会秩序,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D.④

答案:

A

解析:

④观点错误,排除④,应选A。

2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人大代表犯错误时必须接受选民监督②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公民享有的权力是国家权力机关赋予的④应该正确处理人民代表与选民、人大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③

答案:

C

解析:

①③观点错误排除,故选C。

难点五运用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结合国家性质等知识分析说明严惩高官犯罪行为的重要性。

1.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认定被告人安徽省原副省长王忠犯受贿罪,判处死刑,判夺政治权利终身。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贵州省原省委书汜刘方仁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处无期徒刑,没收赃款人民币661万元,美元1.99万元,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思考我国司法机关对高官的惩治说明了什么?

【变式探究】

1北省原省长张国光因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

这体现了

①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③我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④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原则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③④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材料的主旨,故选D。

2”、隔离审查和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省部级干部有43人。

全国检察机关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23925人,其中厅局级以上干部112人。

这说明

A.实现依法治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B.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学法意识

C.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有法可依

D.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答案:

D

解析:

A、B、C与题干不符,故选D。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1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角度进行命题考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

据此回答1—2题。

1.修改后的宪法增加了: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这有利于

①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实施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公民权利的界定和保障④依法治国原则和贯彻落实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2.宪法的上述修正进一步体现的精神是

A.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D.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正当权利

C.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

D.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促进

【错误答案】A、C或D

【错解分析】对试题的角度把握不准。

【正确答案】B项正确。

宪法的修改内容,主要反映了个人正当权利的尊重和维护,与其他选项有‘定距离,故选B项。

【特别提醒】

①既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又要注意试题的角度。

②一定要把题支的内容与试题的内容相对应区分试题的角度,这样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变式探究】

1.在我国,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公民实现了个人利益,就意味着国家利益得到了实现。

答案: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个人利益的实现与国家利益的实现根本上一致的。

(2)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毕竟还是有所差异的两种利益,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二者之间还会产生一定的矛盾。

(3)公民实现了个人利益,并不意味着国家利益就得到了实现。

公民只有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和服从国家利益,才能有利于国家利益的实现。

易错点2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及关系的角度进行命题考查。

1.继承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

公民甲、乙为同胞兄弟,其父母去世后留下的遗产被甲独占,乙告到法院。

法院判决甲、乙各得一半。

这表明我国公民

A.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利

B.权利和义务都是受法律保护的

C.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对的

D.权利和义务是不能放弃的

【错误答案】B或C

【错解分析】对材料理解不准确,题干与题支不一致。

【正确答案】A项正确。

本题围绕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命题,考查对宪法“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这一条文的理解。

B、C项与题干不符,D项错误,故选A项。

2.据报道,某市引入社会评议机制,交通局因连续两次在部门服务社会评议中名列末位,其领导班子被迫“总辞”,5位责任人分别受到降职调任处理。

引入社会评议机制的理论依据是

①社会评议是公民权利的体现②社会评议是公民义务的表现③社会评议是民主监督的方式④社会评议是行政权力的来源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错误答案】D

【错解分析】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

【正确答案】A.正确。

④不正确,应是国家性质决定的。

3.“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这句话主要说明

A.任何人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B.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C.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的

D.权利和义务之间并没有界限

4.某商店用高音喇叭从早到晚反复播放一句广告语,噪音严重干扰了人们逛街、购物的秩序,引起人们的不满。

这一事实启示我们

A.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都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义务

B.公民应先履行义务,后享受权利

C.权利与义务是根本对立的

D.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错误答案】B

【错解分析】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理解错误

【正确答案】A项正确。

权利与义务是辩证统一的。

行使权利以履行义务为基础,履行义务以享有权利为前提。

A项符合这一要求。

【特别提醒】

准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变式探究】

1“禁放鞭炮”是许多城市的立法,然而近几年的春节却遭遇尴尬,许多市民大放特放。

追求幸福、快乐是每个人的权利,但鞭炮燃放者也不能只顾自己的高兴而置噪音扰民、火灾隐患于不顾,置法律于不顾。

这表明

①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

②权利和义务总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③任何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统一的

④公民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③观点错误,应排除,故选D。

2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出国旅游已相当普遍。

不少国家为了方便中国游客,写有带中文的标牌。

但有一类中文提示使我们中国人感到耻辱,在旅游景点或商场等公共场所,赫然贴着中文警示“请不要随地吐痰”,“请勿大声喧哗”,这告诫我们

①公民要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②公民要有国家主人翁意识,尊重人格国格③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④公民要维护国家的安全

A.②③④B.①②③④

C.②④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④与题干不符,应排除,故选D。

【2013高考突破】

1公民甲、乙为邻居,甲在自己院子里盖高层建筑物常年影响乙的采光。

乙在上门协商未果之后告到法院,法院判决甲限期拆除高层建筑。

这表明我国公民

A.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利

B.权利和义务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C.权利和义务都是相对的

D.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

答案:

A

解析: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履行不损害他人合法的权利的义务,故A正确,BC不符合题意,D错误。

2“权利的真正源泉在于义务。

”这句话意味着

①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②只有先实现权利然后才履行义务③履行义务是实现权利的前提④履行义务必然要享受权利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3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这一规定表明

A.公民的权利等同于义务

B.公民先享有权利后履行义务

C.公民有选择义务的权利

D.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权利和义务不是等同的,不能先享有权利后履行义务,应是同时的,公民的义务由法律决定,不能自由选择,A、B、C三项错误,应选D项。

4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实行报复陷害的,要判有期徒刑或拘役。

”这表明

A.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C.公民在国家和社会中居于主人翁地位

D.国家工作人员既要享受权利,也要履行义务

5邓小平说:

“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事件越要认真查处。

”这说明

A.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

B.任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C.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

D.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的理解。

A、C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B说法绝对了。

应选D。

6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当地的“民主恳谈会”,是基层政府就重大决策等问题征询群众意见的新举措,已成为基层政府联系当地群众的新形式。

在这种场合,群众行使的权利是

A.选举权B.集会自由

C.民主监督权D.行政申诉权

7信息安全是我国目前的重要工作。

要维护我国的信息安全,作为公民应当

①发现危害国家信息安全的行为时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

②制定、完善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制度

③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工作任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

④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用排除法解答此题,②是错误的,公民不能制定国家信息安全的制度,故②不选,这样应选C。

“在面临强权政治、霸权主义挑战的情况下,要始终注意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据此回答8—9题。

8胡锦涛同志的上述讲话告诉我们

①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②公民应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④必须把反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故④错误,不选,这样应选A。

9我们每个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中都应该做到

①严守国家机密②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任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③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④发现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时应及时报告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②④从不同角度回答了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应该怎么做,符合题干要求,③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这样应选C项。

《人民日报》报道,郑州市城市管理执法局执法队员发现一位市民随地吐痰,执法队员按规定对其罚款50元,该市民称未带够钱,执法队员请其穿上印有“不文明行为者”字样的衣服并让他义务清理小广告。

据此回答10—11题。

10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是不文明行为,但从保护人权来说,城管人员这种做法具有侮辱市民之嫌。

在一个民主法治社会,不仅守法之人的人格尊严应得到尊重,就是违法的人、有过错的人,甚至服刑罪犯的人格尊严也应得到尊重。

这是因为

A.任何公民都享有同样的权利

B.任何公民都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

C.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

D.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保护

11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是不文明行为,但城管人员让行为人穿上印有“不文明行为者”这样的衣服,贬低其人格的行为缺乏法律依据。

这表明

A.有法律的明确授权,是司法机关执法的前提条件

B.即使是法律没有授予行政机关的权力,行政机关也能行使

C.要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公民的维权意识

D.执法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

答案:

D

解析:

法律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人们做事情必须依法进行。

故D正确。

A、B本身错误,C不符合题干要求。

安徽省某副乡长李某,因为发展经济有功,在乡政府换届选举中当选为乡长。

县里个别领导对此很恼火,声称这样选乡长不算数。

县财政也不发给他工资。

后来,在选民的强烈要求下,安徽省严肃查处了这一不尊重民意、违反选举法的错误行为。

据此回答12—13题。

12县里个别领导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

A.申诉控告权

B.批评建议权

C.检举权

D.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答案:

D

解析: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个别领导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这一权利,故D项正确。

l3安徽省严办查处了这一事件,体现了国家

A.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B.制裁和惩罚侵犯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

C.保护公民的监督权,改进国家机关工作

D.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突破2600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据此回答14—15题。

14据报道,偷逃税380亿元。

某著名歌星因偷逃税被其公司职员举报,并且该职员提供了大量的证据。

该职员的行为体现了

A.公民有平等的监督权

B.公民有协助征税的义务

C.公民有稽查偷逃税的职责

D.公民有同偷逃税违法行为作斗争的义务

答案:

D

解析:

公司职员举报偷逃税行为并提供证据,是公民履行维护国家利益,同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的义务的体现,故选D。

15每个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也依法获得相应的权利。

这意味着

A.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B.权利和义务都是不可放弃的

C.权利和义务都是对应而存在的

D.权利即是义务,义务即是权利

答案:

C

解析:

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故C符合题意。

16人民法院施行司法救助制度,努力做到“让那些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但经济有困难缴不起诉讼费的群众打得起官司”,“让那些确有冤情,但正义难以伸张的群众打得赢官司”,对于保障基本人权,维护社会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法院对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开展司法救助体现了

A.人民法院独立行政审判权

B.我国人民的民主权利有法律保障

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D.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17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内容写入了新的宪法。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说明

A.我国逐步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化

B.我国逐步引入西方的法律规定

C.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公民的权利

D.国家通过惩罚犯罪保护公民的权利

答案:

C

解析:

A、B错误,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可能实行私有化,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项应选。

18实施新的《信访条例》,下列对公民信访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信访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②是公民实现监督权的一条重要途径③有利于促进政闲执政能力和依法治国水平的提高④会扰乱社会秩序,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①②③从不同角度正确认识了信访,④是错误的,故应选A。

19.某省制定的艾滋病防治和管理办法规定: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得受任何歧视,依法享有公民应有的工作、学习、享受医疗保健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不得剥夺其子女入托、入学、就业的权利;不能将病人的姓名、地址及有关情况公布和传播。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  )

①艾滋病病人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 ②艾滋病病人合法权利受到保护 ③艾滋病病人的权利与义务不统一 ④艾滋病病人并没有特殊权利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读漫画,回答20~21题。

20.人们可以在网上交流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说明公民依法享有(  )

A.言论自由权

B.批评建议权

C.申诉控告权

D.知情权

21.有人认为,在虚拟世界中,反正也没有人知道我是谁,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种认识(  )

A.是正确的,因为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B.是正确的,因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C.是错误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不受限制的自由

D.是错误的,因为公民的自由仅存在于现实世界

解析:

C 公民的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虚拟世界也不例外。

22.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领导同志,2011年3月5日分别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有关代表团,与代表一起审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这说明(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大代表具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③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政府与人大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国务院根据该《建议》的精神编制“十二五”规划草案。

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批准了这个规划纲要。

回答23~24题。

23.“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  )

①中国共产党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