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225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31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目录

第七章力…………………………………………………………………………2

第一节力…………………………………………………………………………2

第二节 弹力………………………………………………………………………3

第三节重力………………………………………………………………………4

第八章运动和力…………………………………………………………………5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5

第二节 二力平衡…………………………………………………………………7

第三节 摩擦力……………………………………………………………………9

第九章压强………………………………………………………………………11

第一节 压强………………………………………………………………………11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13

第三节 大气压强…………………………………………………………………14

第四节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6

第十章浮力………………………………………………………………………17

第一节 浮力………………………………………………………………………17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18

第三节 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19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21

第一节功…………………………………………………………………………21

第二节功率………………………………………………………………………23

第三节 动能和势能………………………………………………………………25

第四节机械能及其转化…………………………………………………………27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29

第一节杠杆………………………………………………………………………29

第二节滑轮………………………………………………………………………30

第三节 机械效率…………………………………………………………………31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

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

实验器材:

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

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P5页图7.1-5,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

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利用力的示意图表示一个力?

4.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反思】

 

第二节 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

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

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弹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性形变:

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2.塑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3.弹力: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4.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

自制弹簧测力计。

弹簧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

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5.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弹性和塑性?

2.什么叫弹力?

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什么?

4.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反思】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

(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重力方向

教具:

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

引入新课。

演示:

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

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

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

天体,小:

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引入“万有引力”。

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

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

引入重力概念。

1.重力(G):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

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

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

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

理由:

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

分别测出一组质量(钩码)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

由实验结果可知: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

用g表示,即g=9.8N/㎏。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地球上质量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2.重力的公式:

G=mg

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

g取10N/㎏

3.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应用:

重垂线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三.课堂小结:

1.重力的概念2.重力的计算公式3.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反思】

 

第八章运动和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2.难点:

物体的惯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P16页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

“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课本P17页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

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

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

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

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

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

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解释:

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强调: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

2.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

(1)体验图8.1-3的实验

(2)体验物体掉杯中的实验

(3)观察图8.1-4,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

(4)阅读P19页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与安全气囊”。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教学反思】

 

第二节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力的叫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3)理解二力平衡条件;(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到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二力平衡条件

难点:

1.二力平衡中的“二力共线”问题2.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具:

2把弹簧秤,一块轻质塑料片,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

惯性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能不能反过来说,凡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都没有受到外力呢?

列举:

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静止在路边的人、空中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

提问:

他们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举出身边一两个受力物体的实例,分析它们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在黑板上画出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比如放在桌子上不动的墨水瓶,挂在天花板上不动的电灯匀速运动的小车等)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其所举的实例,利用这些例子使学生认识到:

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作用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从而得出“力的平衡”的概念,指出这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在几个力平衡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我们来研究二力平衡的情况。

2.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仍从同学所举的例子中找出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并不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那么,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要使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

[实验]: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片保持静止不动?

归纳小结塑料片静止必须满足的条件。

这两个力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形(二力大小不相等、二力方向不相反、二力不在一条直线上)并动态显示最终的结果(均不能保持静止状态):

 

对第四种情形(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进行点拨:

将塑料片从中剪断,变成两部分,这两部分能静止吗?

结论:

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演示实验]:

手在绳端用力F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静止,观察弹簧秤的示数。

然后用力拉弹簧秤和物块使之匀速上升,观察弹簧秤的示数。

比较两次弹簧秤示数的大小。

分析物块受的两个力的大小、两个力的方向、两个力是否在一条直线上。

通过上述演示实验,归纳:

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将条件归纳成口决:

“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归纳: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力的合力为零。

“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物体所受的两个力是否平衡;或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利用二力平衡条件求其中一个力。

(1)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判断两个力是否平衡。

(2)利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可求其中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反馈练习

1.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或状态,这几个力就相互平衡。

2.汽车在斜坡上所受到的重力和斜坡的支持力(填“是”或“不是”)平衡的力。

3.每方十人拔河时,某时刻绳子静止不动,这时这二十个人拉绳子的合力是。

4.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500牛顿,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是牛顿,方向是,

重力和支持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5.如图所示,物重6牛,弹簧秤竖直向上拉,示数为4牛,

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三.课堂小结:

1.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2.二力平衡的利用。

【教学反思】

 

第三节 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摩擦力的利弊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有关摩擦现象。

(2)经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3)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4)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具:

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感受摩擦力: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但手掌相对桌面静止。

2.将手掌用较小力压在桌面上并向前用力,使手掌相对于桌面滑动。

3.用两根手指在桌面上模仿人走路的情景,感受指尖受摩擦力方向。

[你感到摩擦力是一个什么样的力?

作用在哪?

作用方向如何?

]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摩擦力的条件:

a.两个物体接触且有压力

b.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c.接触面不光滑

3.摩擦力的方向: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问:

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

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

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猜想: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

(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接触面面积的大小(4)物体的运动速度

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方法:

控制变量法。

原理:

二力平衡条件:

f=F(转换法)。

 

表格设计:

实验

次数

压力大小(N)

接触面的

粗糙程度

摩擦力f(N)

(弹簧测力计示数)

1

2

3

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重、速度、接触面积无关]

5.摩擦的利与弊:

利的方面:

例如,鞋(车轮)与地面间的摩擦。

     

弊的方面:

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6.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7.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滚代替动)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三.课堂小结

1.摩擦力的产生条件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

【教学反思】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 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P29页9.1_1蝉及9.1_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1.压力: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

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

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练习:

利用如图1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图1)

 

2.压强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定义: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3)压强的公式:

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P——压强——帕斯卡(Pa)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4)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3.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4.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

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三.课堂小结:

1.压力的示意图2.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压强的计算4.压强的增大和减小

【教学反思】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

(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