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294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95 大小:6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5页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5页
亲,该文档总共9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9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docx

中药重点总结汇总

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

2、夏商周时期:

商代伊尹创汤液;

《诗经》两周时代的文学作用,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山海经》记载先秦时期我国各地名山大川及物产的一部史地书;

《内经》所提出的五脏苦欲补写及五运六气与用药的关系,对中药的临床应用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五药:

草、木、虫、石、谷;

3、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成书于东汉末年。

按照药物功效的不同成分分上中下三品。

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的编写基础,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

4、西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梁陶弘景,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该书还首创诸病通用药,继神农之后的第二部本草名著。

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时代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5、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增加药物图谱图文并茂还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格局。

国家组织修订和推行的,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

《本草拾遗》陈藏器,搜集了新修本草,根据药物功效分类。

6.宋金元时期;

《开宝新详定本草》刘翰、马志等编写了宋代第一部官修本草,经李昉等校订,名《开宝重定本草》

《嘉佑补注神农本草》第三部官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方例是药物功能的直接例证;图文并重,为后世提供了药物炮制资料,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使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格局完备;

《饮膳正要》元代忽思慧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

7、明代: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按照自然属性分类,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炮炙大法》缪希雍;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书中雷公炮炙十七法;

《白猿经》记载了乌头碱的结晶。

《鎮南本草》是一部专门记载云南地区药物知识的地方本草;

8、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

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道地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甘肃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牛膝、山药、菊花;云南的三七、茯苓;四川的黄连、川芎、贝母、乌头;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砂仁等;

2、采集:

人参皂苷以8月份含量最高,麻黄生物碱秋季含量最高;槐花在花蕾时芦丁含量最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以7月至8月中花蕾出现前为高峰,开花前采收为好;照山白3月份最高。

全草:

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从根以上割去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荆芥,紫苏,豨签草等,如须连根可拔起全株;如柴胡,小蓟,车前草,地丁等;须带叶如夏枯草、薄荷等

叶类:

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此时叶片茂盛,性味完壮,药力雄厚,如批把叶,荷叶,大青叶,艾叶等;有些特定的药物如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采集;

花、花粉类:

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如野菊花。

金银花,月季花,旋复花等,对花期短或花朵次第开放着,应分次及时摘取,至于蒲黄,天花粉之类以划分入药,须花朵盛开时采取;

果实、种子:

果实类除青皮、枳实、覆盆子、乌梅等少数药材要在果实未成熟时采收果实或果实外,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入瓜蒌、槟榔、马兜铃等,以种子入药的,常在完全成熟后采集,入莲子,银杏,沙苑子,菟丝子等,有些即用全草又用种子入药,可在种子成熟后割去全草,如车前子、苏子等。

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易裂开,种子散失者;如茴香、牵牛子、豆蔻、凤仙子等,则应在刚成熟时采集,容易变质的如枸杞子、女贞子等,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

根、根茎:

以秋末或初春即2月、8月采收为佳。

如天麻,葛根,玉竹,大黄,桔梗,苍术等;半夏,太子参,延胡索等则在夏天采收;

树皮、根皮:

通常在春夏时节采集;

动物昆虫类:

矿物药:

全年均可。

三、中药炮制

目的:

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拣药物,区分等级;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炮制的方法;

1、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1、纯净药材;2、粉碎药材;3、切制药材;

水治:

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

水飞:

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物极细粉末的方法。

常用于矿物类,甲壳类,水飞朱砂、炉甘石、滑石、蛤粉、雄黄等;

2、火制:

炒、炙、烫、煅、煨等;

炒:

炒黄:

药物炒至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固有的气味为度,入炒牛蒡子,炒苏子;

炒焦:

药物炒至表面焦黄,内部淡黄为度,焦三仙;

炒炭:

药物炒至外部枯黑,内部焦黄为度,即存性;

蜜炙百部,款冬花,批把叶可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

酒炙川芎,当归,牛膝可增强活血之功;

醋炙香附,柴胡可增强疏肝止痛功效;

醋炙芫花、甘遂、大戟可降低毒性,盐制杜仲、黄柏可引药入肾,

酒炙常山可减低催吐作用,姜制半夏、竹沥可增强止呕作用;

滑石粉烫刺猬皮,砂烫穿山甲,蛤粉烫阿胶珠;

直接煅以煅至透红为度,间接煅:

容器底部红透为度;

3、水火共制:

蒸、煮、炖、卒等;单法

4、其他制法:

制霜、发酵、精制、药拌;

四、药性理论

四气:

寒凉温凉;

五味:

酸苦甘辛咸;

辛:

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此外辛以润之;

甘:

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解止痛的作用;

酸:

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

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泻火热,泄降气逆,通泻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

咸:

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淡:

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涩:

与酸味药相似;

升降浮沉:

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五、归经是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作用不同;

中药配伍:

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1、单行;2、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3、相使:

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4、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5、相杀:

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6、相恶:

一种药物能破坏两一种药物的功效;7、相反:

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六、配伍禁忌:

十八反:

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烂炙博莫相依;

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荠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丹参、茯苓、茯神忌醋;土茯苓、使君子忌茶;薄荷忌蟹肉,以及蜜反生葱,柿反蟹等。

七、中药的用法;以砂锅、瓦罐为好,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先煎:

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

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

后下:

煎沸5-10分钟后放入,

包煎:

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用纱布袋装好;

另煎:

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的煎出有效成分,单独煎,另炖2-3小时;

泡服:

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

冲服:

煎汤代水:

灶心土、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发散风寒药

麻黄

辛微

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风水水肿

煎2-9g发汗生用,平喘炙用

表虚自汗

阴虚盗汗

肺肾虚喘

发汗解表、肺气壅遏要药,散寒通滞,治疗阴疽、痰核等

桂枝

辛甘温

心肺膀胱

发汗解肌

温通经脉

助阳化气

风寒感冒;寒凝血滞痛证;

煎3-9g,

痰饮、蓄水证;心悸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均使用

紫苏

辛温

肺膀胱

解表散寒

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风寒感冒;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安胎;

煎5-9g,不宜久煎

轻证可单用;紫苏梗辛甘微温肺脾胃宽胸利膈,顺气安胎

生姜

辛温

肺脾胃

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风寒感冒

脾胃寒证

胃寒呕吐

肺寒咳嗽

煎,3-9g,捣汁服;热盛及阴虚内热忌服

解生半夏,生南星及鱼蟹之毒

可单煎或配红糖、葱白煎服;呕家圣药,皮行气消肿,汁偏于开痰止呕,临床应急服用;

香薷

辛微温

肺脾胃

发汗解表

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风寒感冒

水肿脚气

煎3-9g,发汗不宜量大,不宜久煎

表虚有汗及暑热证当忌用

夏月解表之药;

利水消肿可稍大量,且须浓煎

荆芥:

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强

辛微温

肺肝

祛风解表

透疹消疮

止血(下血)

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兼表证;

煎4.5-9g,不宜久煎,止血炒用,

荆芥穗长于祛风;

解表药药性平和之品;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使用

防风:

质松而润,祛风之力强,风药之润剂

辛甘微温

膀胱肝脾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祛风止痒;升清燥湿

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证;脾虚湿盛

煎4.5-9g

阴虚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治风之通用药

羌活

辛苦温

膀胱肾

解表散寒;

祛风胜湿;

止痛

风寒感冒

风寒湿痹

煎3-9g,用量过多,易致呕吐

辛香温燥较烈,阴虚亏虚慎用

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尤为多用;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白芷

辛温

肺胃大肠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

消肿排脓

风寒感冒;头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疮痈肿毒

煎3-9g,外用适量;

辛香温燥

阴虚血热者忌服;

阳明头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祛风止痒用于皮肤风湿瘙痒

细辛

辛温有小毒

肺肾心

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通窍

温肺化饮

风寒感冒

头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喘

煎1-3g,散剂每次服0.5-1g,不宜与藜芦同用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

外感风寒,头身疼痛较甚者,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入肾经除在里之寒邪;少阴头痛

麻黄发汗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感冒重症,桂枝发汗解表作用缓和,凡风寒感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细辛辛温走窜,达表入里,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但散寒力胜,适当配伍还常用治寒犯少阴之阳虚外感;

藁本

辛温

膀胱

祛风散寒

胜湿止痛

风寒感冒

风寒湿痹

煎3-9g;火热内盛之头痛忌服

阴虚亏虚,肝阳上亢头痛忌服

颠顶疼痛,辛散温通香燥,又能入肌肉经络筋骨一身尽痛

苍耳子

辛苦温有毒

肺经

发散风寒

通鼻窍;

祛风湿止痛

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止痒;

煎3-9g,入丸散;过量易中毒

血虚头痛不宜服用,

鼻源头痛不闻香臭时流浊涕一药数效;

辛夷

辛温

肺胃

发散风寒

通鼻窍

风寒感冒

鼻塞鼻渊

煎3-9g有毛包煎

阴虚火旺鼻病忌服

鼻渊头痛、鼻塞流涕之要药;

葱白

辛温

肺胃

发汗解表

散寒通阳

风寒感冒

阴盛格阳

煎3-9g,外用适量;

散结通络下乳

适用于风寒感冒、恶寒发热之轻证,可单用,或与淡豆豉同用

鹅不食草

辛温

肺肝

发散风寒

止咳解毒

通鼻窍

风寒感冒

鼻塞不通

寒痰咳喘

煎6-10g,外用,疮痈肿毒

治疗鼻息肉及鼻渊

胡荽

辛温

肺胃

发表透疹

开胃消食

麻疹不透

饮食不消

煎3-6g外用适量

热毒雍盛而疹出不畅忌服

柽柳

辛平

肺胃心

发表透疹

祛风除湿

麻疹不透

风湿痹痛

煎3-10g外用适量

麻疹已透不宜

用量过大易致心烦、呕吐

发散风热药

薄荷

辛凉

肺肝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透疹

疏肝行气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肝郁气滞,胸闷协痛

3-6g后下,叶:

发汗解表,梗:

行气和中

体虚多汗不宜使用;

化湿和中;

牛蒡子

辛苦寒

肺胃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煎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气虚便溏者慎用

升散之中具有清降,外散风热,内解热毒,兼滑肠通便;

蝉蜕

甘寒

肺肝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暗哑;麻疹,目赤翼障,破伤风

煎3-10g,单味研末冲服

一般病症量小,止痉量大,孕妇慎用

小儿夜啼不安

桑叶

甘苦寒

肺肝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燥热咳嗽,肝阳眩晕,目赤昏花;

煎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

蜜能增强润肺止咳;

清肺热,润肺燥

菊花

辛甘苦微寒

肺肝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阳眩晕,肝风实证,目赤昏花,疮痈

煎5-9g,疏散风热黄,平肝、清肝明目用白

与桑叶都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蔓荆子

辛苦微寒

膀胱,肝胃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风热感冒,头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治疗风湿痹痛;煎5-9g。

柴胡

辛苦微寒

肝胆

解表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退热截疟

表征发热,少阳,肝郁气滞,气血下陷,脏器脱垂

煎3-9g,解表退热生用,用量重

疏肝解郁醋炙,升阳生用或酒炙量轻;

无论风热、风寒表证可用,柴胡劫肝阴,阴虚阳亢、肝阳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忌慎

升麻

辛微甘微寒

肺胃脾大肠

解表透疹

清热解毒

升举阳气

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3-9g发表、清热生用,升举炙用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及阴虚阳亢均忌用

葛根

甘辛凉

脾胃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表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扩张血管

煎9-15,解肌退热透疹生津生

升阳止泻煨用

柴胡、升麻、葛根均发表升阳,柴胡升麻均能升阳举陷,升麻葛根能透疹,柴胡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退热,疏肝解郁,治疗少阳证的要药。

又常用伤寒在少阳,寒热往来等,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升提之力较柴胡强,并善于清热解毒;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生津止渴、止泻之力,葛根解肌退热,无论风寒表证、风热表证均可

淡豆豉

苦辛凉

肺胃

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外感表证;热病烦闷

煎6-12g

无论风寒风热表证均可

浮萍

辛寒

肺膀胱

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风热感冒,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尿少

煎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表虚自汗不宜使用

木贼

甘苦平

肺肝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生翼障,出血症;

煎3-9g

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的药物

清热泻火药

石膏

水硫酸钙

甘辛大寒

肺胃

生: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

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温热病气分实热,祛暑,肺热喘咳,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忌用

清泻肺胃气分实热之要药;生石膏先煎,15-60g,煅外用,研末散敷患处

寒水石

辛咸寒

心胃肾

清热泻火

热病烦渴癫狂,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

10-15g煎外用适量

脾胃虚寒忌服

知母

苦甘寒

肺胃肾

清热泻火

生津润燥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煎6-12g,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不宜用

石膏知母均清热泻火,但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

芦根

长于生津止渴,茎清透肺热

甘寒

肺胃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热病烦渴,胃热呕岁,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煎,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

脾胃虚寒忌服

天花粉

甘微苦,微寒

肺胃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

煎10-15g,不宜用乌头同用

竹叶

甘辛淡寒

心胃小肠

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热病消渴,口疮尿赤

煎6-15g,鲜品15-30g

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忌

淡竹叶

甘淡寒

心胃小肠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热病烦渴,口疮尿赤,热淋涩痛

煎6-9g

鸭跖草

甘淡寒

肺胃小肠

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

风热感冒,高热烦渴,咽喉肿痛,痈疮疔毒,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煎15-30g,鲜品60-90g

脾胃虚弱用量宜少

栀子

苦寒

心肺三焦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

凉血止血

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淋涩痛,吐扭,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煎5-10g,外用圣品适量,研末调敷

本品苦寒尚胃,脾虚便溏不宜用

皮:

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仁:

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

走气分而泻火,焦:

凉血止血

夏枯草

辛苦寒

肝胆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夜痛,瘰疬瘿瘤,乳痈肿痛,

煎9-15g或熬膏服,脾胃虚弱慎用,降压作用

决明子

甘苦咸微寒

肝大肠

清热明目

润肠通便

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眩晕,肠燥便秘

煎10-15克

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气血便溏不宜用

谷精草

辛甘平

肝肺

疏散风热,明目退翼

风热目赤,眼生翳膜,风热头痛齿痛

煎5-10克

阴虚血亏之眼疾不宜用

密蒙花

甘微寒

肝胆

清热泻火,养肝明目,退翼

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眼生翳膜,肝虚目暗,视物昏花,

煎9-15克

青箱子

苦微寒

肝脾

清热泻火,明目退翳

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煎10-15克

扩散瞳孔作用,青光眼禁用

清热燥湿药

黄芩

苦寒

肺胆脾胃大小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湿温署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疸泻痢,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土妞,痈肿疮毒,胎动不安,苦寒伤胃,脾胃虚寒不宜使用;

煎3-10g,清热生,安胎炒,清上焦热可酒,止血炒炭

黄芩、黄连、黄柏苦寒,黄连苦寒之最,均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多用,黄连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痨热多用

黄连:

酒:

清上焦火热,姜:

清胃热和胃止吐

苦寒

萸黄连善舒肝和胃止呕

心脾胃胆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土妞,痈肿疥疮,目赤牙痛,消渴,外治湿疹疮耳道流脓

煎2-5g,过服久服伤脾胃,脾胃虚寒忌用

黄柏

苦寒

肾膀胱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湿热带下,热淋涩痛,湿热泻痢,黄疸,湿热脚气,蒌证,骨蒸痨热,盗汗遗精,疮疡肿痛,湿疹瘙痒

煎3-12g外用适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忌

龙胆

苦寒

肝胆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惊风抽搐

煎3-6克

脾胃虚寒不宜用,阴虚津伤慎用

秦皮

苦涩寒

肝胆大肠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湿热泻痢,带下阴痒,肝热目赤肿痛,目生翳膜

煎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

脾胃虚寒忌用

苦参

苦寒

心肝胃大肠膀胱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湿热泻痢,便血,黄疸,湿热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痒,芥藓,湿热小便不利

煎5-10g外用适量

脾胃虚寒忌用,反藜芦

白鲜皮

苦寒

脾胃膀胱

清热燥湿

祛风解毒

湿热疮毒,湿疹,芥藓,湿热黄疸,风湿热痹

煎5-10g,外用适量

脾胃虚寒慎用

苦豆子

苦寒毒

胃大肠

清热燥湿,止痛杀虫

湿热泻痢,胃脘痛吞酸,湿疹,顽鲜。

白带过多,疮疖,溃疡

全草煎1.5-3g,种子炒用,研末服,用量不宜过大

三颗针

苦寒毒

肝胃大肠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湿热泻痢,黄疸湿疹,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目赤肿痛

煎10-15g外用适量

马尾连

苦寒

心肺肝胆大肠

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湿热泻痢黄疸,热病烦躁,肺热咳嗽,痈疮肿毒,目赤肿痛

煎6-12g,全草15-30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

甘寒

肺心胃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凉血止痢

痈肿疔疮,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清热生品,炒炭用于热毒血痢,露剂:

暑热烦渴;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

均有清热解毒,连翘清心解毒之力强,并善于消痈散结,为疮家圣药,而金银花疏散表热之效优,且炒炭善于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

连翘

苦微寒

肺心小肠

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疏散风热

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风热外感,温病初起,热淋涩痛;青:

清热解毒;老翘:

透热达表,而疏散风热,心:

清心泻火

穿心莲

苦寒

心肺大肠膀胱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喘,肺痈吐脓,咽喉肿痛,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脾胃虚寒不宜用;煎6-9克,煎易致呕吐,不宜多服久服

大青叶

苦寒

心胃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喉痹口疮,痄腮丹毒

脾胃虚寒忌用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三者大体同出一源,均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大青叶凉血消斑力强,板蓝根解毒利咽效佳,青黛清肝定惊功著;

板蓝根

苦寒

心胃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外感发热,温病初起,咽喉肿痛,温毒发斑,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体虚而无实火热毒忌

青黛

咸寒

肝肺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湿毒发斑,血热土妞,咽痛口疮,火毒疮疡,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暑热惊痫惊风抽搐;一般散剂冲服,或入丸散

内服1,5-3.0g,难溶于水,胃寒慎用

贯众

苦微寒有小毒

肝脾

清热解毒

凉血止血

杀虫

风热感冒,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虫疾

煎4.5-9g杀虫解毒生,止血炭

用量不宜过大,忌油腻,

之力烧烫伤及妇人带下;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蒲公英

苦甘寒

肝胃

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利湿通淋

痈肿疔毒,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