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3124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docx

学年高三历史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doc

2019-2020学年高三历史9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第Ⅰ卷基础题(80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100分。

2.试卷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酌情减3-5分,并计入总分。

知识技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

内容

古代制度

代议制

反侵略

材料解析

卷面整洁

100分

分数

30分

35分

35分

20分

3—5分

第Ⅰ卷基础题(共8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1.《礼记•坊记》记载:

“夫礼者,……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所以,周公制定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B.严格宗法制度

C.打击旧贵族势力D.激发认同,维护社会秩序

2.“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

3.秦朝的“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秦朝(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C.九卿制约,中央集权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4.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5.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

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6.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

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

A.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B.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D.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7.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8.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史学著作,其中《宋史》最为浩繁,各种著述、实录、会要、奏议、文集等应有尽有,卷帙浩大,为二十四史之冠,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商品经济的发达

C.文官制度的影响D.科学技术的进步

9.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0.苏格拉底认为:

“(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要求其领导者具有任何特殊的知识,它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的手中。

”最能体现苏格拉底这一看法的是(  )

A.抽签选举B.人民主权C.差额选举D.间接选举

11.罗马法律规定:

“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

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

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

”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

A.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D.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12.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写道:

“(《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

”根据其描述,当时的英国(  )

A.实行责任内阁制度B.削弱了议会立法权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3.1832年一位英国工业家说:

“50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

因为……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

”这说明(  )

A.工业革命推动人们民主意识的提高

B.英国议会实行无代表的专制统治

C.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力量的变化

D.英国资产阶级要求建立世界霸权

1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

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

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15.“对共和派而言,虽然宪法未对国家政治体制做出明确规定,但既然宪法承认了‘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那么自然也就意味着承认共和国本身;而对君主派来说,由于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参议院由由间接选举产生,一俟君主派得势,只要将宪法略加修改,总统可以变为国王,参议院可以变为贵族院。

”这反映出法国1875年宪法(  )

A.脱离法国国情B.是两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C.不能维持长久D.获得了两派的竭力支持

16.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17.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

“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

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

”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9.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

A.《辛丑条约》签订后B.《马关条约》签订后

C.《北京条约》签订后D.《南京条约》签订后

20.某学者称:

“中国几千年来未有真正之外交机构,却在外来屈辱中实现了外交的真正转型。

”这一转型指的是(  )

A.清政府被迫划定租借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D.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2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22.中共在1926年提出,“中国的革命,工人固然占着领导的地位,然非取得更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参加,不会成功。

全国农民现已走到一个准备暴动的时期,所需要的就是我们去组织”。

这表明中共(  )

A.把发动农民当作当时的中心工作B.认识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分裂倾向

C.准备发动农民运动配合北伐战争D.开始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23.1938年,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周刊连续发表文章,总结七年来党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的经验教训,其根本经验的第一条便是“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分裂则败,联合则胜’,成为铁一般的定律”。

这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东北抗日斗争经验教训的第一次尝试。

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①总结全面抗战的经验教训②在东北地区长期坚持抗日斗争

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准备④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4.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

此军事举动(  )

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

25.马克思、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时,预言资本主义已以穷途末路,死期临近。

但是过了近半个世纪.恩格斯在生前最后一篇文章中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写道,过去的判断“是不对的,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木主义还有很强的“扩展能力”。

符合恩格斯这一论断的是

A.巴黎公社失败的报本原因B.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

C.东欧剧变,苏联解体D.俄国七月事件后,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26、(16分)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1)依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4分)

 

材料二华盛顿在给麦迪逊的一封信中曾说“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惟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

”汉密尔顿说,“不完美之人”不能制造出“完美之物”,美国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既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制定的原因。

(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部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

(4分)

 

材料三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3)材料三中的“仿制品”指什么?

(2分)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2分)

 

27、(14分)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

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

(4分) 

 

(2)近代欧美国家在确立民主制度的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妥协。

请结合美、法两国的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4分) 

 

材料二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

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2分)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4分)  

 

第Ⅱ卷提高题(共20分)

28、材料一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

“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1)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4分)

 

材料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南京条约》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马关条约》

(2)比较两则材料所反映的条约内容有何相同之处?

(2分)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分析两则原文的最大不同之处。

(4分)

 

材料三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

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

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

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费正清《剑桥晚清史》

(3)据材料三,评价关于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的观点。

(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6分)

 

材料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等国已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大为提高。

中国加紧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

1942 年 3 月,新任外交部长宋子文向美国政府正式表达了中国希望立即废除旧约,改订新约的要求。

由于中国政府的主动姿态,并且为了争取中国继续坚持抗战,美、英两国经过反复磋商后,决定采取一致行动,分别与中国谈判废约。

1943 年1 月11 日,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条约,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和一些特权。

——摘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4分)

 

静海一中2017-2018第二学期高三历史(文9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卷

答题纸

得分框

知识技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26、

(1)

 

(2)

 

(3)

 

27、

(1)

 

(2)

 

(3)

 

第Ⅱ卷提高题(共20分)

28、

(1)

 

(2)

 

(3)

 

(4)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文9月)月考答案

1—5DBBBC6—10ACCDA11—15CCCCB16—20DBCBC21—25ACCAA

26、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2分)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2)原因:

美国邦联体制的弊端;社会矛盾的激化。

(2分)“良知和智慧”:

联邦制;三权分立;主权在民;共和制度。

(答出两点即可)(2分)“错误和偏见”:

承认奴隶制存在;种族歧视;选举权有性别、财产限制。

(答出两点即可)(2分)

(3)史实:

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体现三权分立的《临时约法》。

(2分)理解:

该政治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因革命成果落到袁世凯手中而失败。

可见失败的并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2分)

27、

(1)古希腊:

民主政治的建立方式是民主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民主运作的方式反映了各种力量的妥协。

(2分)古罗马:

《十二铜表法》是贵族和平民的妥协;罗马法的不断完善(或写万民法)是各种力量调和的结果。

(2分) 

(2)美国:

通过1787年宪法,由邦联变成联邦制,体现中央和地方的妥协。

(2分) 法国:

通过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共和政体,体现君主派和共和派的妥协。

(2分) 

(3)观点:

中国缺乏妥协传统;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打压改革力量;中国不善于制度创新。

(2分,两点即可) 赞同:

国民大革命采用暴力革命形式;国共十年对峙;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

(4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两点给4分) 不赞同:

国共两党进行了两次合作;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4分,只有态度没有论述不给分,两点给4分) 

28、

(1)清王朝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住视为对清朝的效忠(4分)

(2)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2)不同:

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到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4分)

(3)观点:

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

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

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6分)(两种观点同等得分,学生可任选角度作答,不拘泥于答案,论述合理充分即酌情给分)

(4)原因:

外交方针(策略)的主动性(中国政府的主观努力);中国坚持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中国人民长期的反帝斗争;抓住中国战场战略地位提高的有利时机。

(4分,任答2点即可,每点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