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4286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4.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docx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5专题优化提升教案人民版

专题优化提升

一、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

1.19世纪40~90年代:

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2.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2)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3.新文化运动前期:

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

4.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2)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5.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拓展训练——对接12分开放题]

(2020·汕头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民国时期外国传入中国的新词汇(节选)

“蒸汽机”“法学”“电线”“报纸”“议院”“自由”“公司”“轮船”“天文学”“文明”“代数”“火车”“民主”“警察署”“科学”“电灯”“邮政局”“电话”“商务局”“人权”“公园”“师范”“立宪”“专科”“卫生局”“进化”“股票”“银行”“军舰”“议员”“化学”“总统”“铁路”“生产”“政治学”“革命”“进步”“图书馆”“经济学”“民族”“冲突”“新闻馆”“电报”“实验室”“物理学”“哲学”“出版社”“社会”“共和制”“工厂”“组织”“主义”

请从以上词汇表中提取一组词汇(至少3个)概括出一个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建立中外历史关联。

(12分)(要求:

列出提取的词汇,明确主题,结合史实,中外关联)

【思路点拨】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从词汇表中提取一组词汇。

如:

“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其次,概括出一个主题。

根据所提取的词汇,结合材料“晚清民国时期外国传入中国的新词汇”可以概括:

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根据题目要求,围绕该主题建立中外历史关联。

可以写明启蒙运动的基本简况,并对启蒙运动如何影响近代中国作简要介绍。

【尝试作答】                                     

                                    

                                    

                                    

答案:

示例一

词汇:

“蒸汽机”“铁路”“工厂”等。

主题:

工业革命成果传入我国,推动我国近代工业发展。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铁路、轮船相继出现,工厂制度成为主要的生产组织方式。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侵略,中国掀起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器物,“蒸汽机”“铁路”“工厂”等近代工业生产、交通方式传入中国。

新事物的出现也促成了新词汇的出现。

示例二

词汇:

“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

主题:

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重要影响。

18世纪中期法国发生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宣扬“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思想,促进了法国大革命的发生。

孙中山受启蒙思想家影响,提出了三民主义思想,进而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

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者更将启蒙思想的理念在中国进一步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与文化。

上述词汇的出现与传播,实质反映了思想观念的传播与变迁。

信息分类型主观题

【题型解读】

信息分类型主观题是近几年出现的新的题型,其表现形式是提供10个左右的能进行一定组合(相似)的关键词,让考生选出3个左右的关键词,提炼成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主题的关键词,对主题进行阐释。

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历史主干知识,并且能够将相同的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这些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其能力要求较高。

 

【答题技巧】

这种试题的解题方法很简单,只需按照题意,将关键词分类,补充关键词,提炼观点进行阐释即可。

但是它涉及的信息分类、对主干知识的再认再现、归纳概括、对比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比较高,尤其是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这是历史学科的难点题型,毫不夸张地说,三年的历史学习,所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锻炼的能力,在这一道题目上一览无余。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道题目的答案不唯一,很好地体现了人类思想意识的多样性。

 

二、比较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

欧洲启蒙运动

中国新文化运动

不同点

所处时代

处于世界资本主义开始确立时

发生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接近尾声时

主要任务

反对封建压迫

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理论体系

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具体影响

召唤了法国大革命

召唤了五四运动

深远影响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局限方面

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定的唯心成分

前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形式上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相同点

背景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思想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内容

两者都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成为共同的内容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

都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之无愧地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针对训练——对接48分选择题]

1.(2020·汕尾二模)李大钊指出:

“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

”胡适则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上述观点(  )

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B.论证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

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D.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

解析:

选A。

材料“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和“输入学理,整理国故”说明二者都强调东西文化融合而不是单纯强调西方文化,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故选A项。

2.(2020·郴州调研)针对新文化运动时期新学者们“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的论调,吴宓在《论新文化运动》中指出,正确的做法应是:

“西洋真正之文化与中国之国粹实是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错误

B.对国粹和西学辩证加以吸收

C.得到广大知识分子一致赞同

D.冲击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

解析:

选A。

据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学者们主张“灭国粹而后输入欧化”,即全盘否定中学,完全肯定西学,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学者态度较为偏激,对中西学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故A项正确。

史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化模式的四大观点

观点一 “冲击—反应”模式

费正清教授认为:

当“西学东渐”产生之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已经失去生命力,变得衰老、迟钝乃至僵死。

而西方则是“19世纪及20世纪震撼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其他种种进步的摇篮和发明者,因而西方能从自身的文明中完成近代化……而中国由于自身独特的传统,则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实现现代化”。

这就是所谓的“冲击—反应”模式。

观点二 “中国中心观”模式

这一模式与“冲击—反应”模式是对立的理论体系。

美国卫斯理学院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保罗·柯文认为:

“冲击—反应”模式是“帝国主义”论,具有很强的以西方为中心的色彩,扭曲了中国的历史事实。

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核心概念是必须以中国为中心。

他认为,传统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形态和展开过程,社会内部张力会不断地为自身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

因而不必把它看成是“西方历史之实际或理论上的延续”。

观点三 “传统—近代”模式

历史学家陈君静认为:

“传统—近代”模式是指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楷模”,因此中国近代史也将按此模式,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

他认为:

中国历史在西方入侵前停滞不前,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猛击一掌,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

观点四 “帝国主义”模式

历史学家何平等认为:

帝国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各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中国百年来社会崩解、民族灾难、无法发展前进的祸根。

这即是“帝国主义”模式。

【争鸣感悟】

有关中国的近代化模式的四种观点应联系中国历史的具体情况,摒弃西方对中国史旧有的研究模式,从根本上否定以西方为标准的“现代性”来衡量中国社会的发展程度,真正深入中国社会的内部发现历史。

从这个角度讲,任何只持“西方中心观”或“中国中心观”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研究近代中国必须“抛弃中心和边缘的观念,无论这个中心是位于欧洲还是位于中国”。

专题质量检测(十三)

(时间:

45分钟,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百师联盟大联考)魏源曾经建议清政府建立造船厂和火器厂,聘请外国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以及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等各种民用器具。

他还建议在科举考试中增加水师科,对于能制造西洋船舰、水雷、奇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

当时有人批评他的建议过于“失体”。

据此可知,这些建议(  )

A.具有离经叛道的色彩

B.带来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C.主张制度层面的变革

D.肯定了西方先进的文明体系

解析:

选A。

此时期程朱理学仍然占据主流地位,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还没有完全破碎,而提出学习西方的这些科学技术无异于离经叛道的“异想天开”,故选A项。

2.曾国藩认为儒学的学问分为四个方面:

“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四者缺一不可,既强调义理为儒学之本,又使经济之学为义理所统辖。

曾国藩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为“中体西用”寻找理论依据

B.缓和与顽固派的既有矛盾

C.宣传西学,挽救民族危机

D.开始以全新眼光审视世界

解析:

选A。

材料中曾国藩对儒学的认识,说明当时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是有理论依据的,故选A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要矛盾是对西学的态度,且二者的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排除B项;当时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是挽救民族危亡,排除C项;材料中体现的仍是以中学为根本,不是以全新眼光审视世界,排除D项。

3.(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调研)下表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词中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检索及频次表。

身份词语

传统保守

知识分子

传统开明

知识分子

中西之间的

知识分子

新型知识分子

22

10

5

1

0

38

12

86

西

0

6

15

88

其他中性词

0

5

2

20

由此可知,当时上海的知识分子(  )

A.具备开放的近代视野   B.摆脱了自身传统观念

C.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D.西化的水平领先全国

解析:

选C。

材料“夷”“洋”“西”“其他中性词”等词汇使用情况,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西文明的碰撞,故C项正确;“西”“洋”使用较多体现了一定的近代民族观念,但“夷”“其他中性词”的使用,也体现了一定的保守性,故A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仍有很多知识分子使用“夷”一词,体现了一定的传统夷夏观念,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全国不同类型知识分子涉及民族观念的词汇状况,故D项错误。

4.(2020·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联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这一挑战(  )

A.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新发展

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受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

D.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解析:

选B。

据材料“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并结合所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可知,这一挑战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B项正确。

5.(2020·宿迁期末)鲁迅于20世纪初提出了改造国民性和“立人”两个相关的命题,认为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某些严重缺陷和弱点是由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的。

为此,他(  )

A.著文立说,批判传统道德 B.倡导民主,反对封建专制

C.弘扬科学,摒弃愚昧迷信D.领导革命,重建道德价值

解析:

选A。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发表《狂人日记》批判封建道德,故选A项;反对封建专制的是辛亥革命,排除B项;“认为中国‘国民性’中存在的某些严重缺陷和弱点是由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所造成的”,为此,鲁迅批判封建思想,弘扬科学是次要的,排除C项;领导革命,重建道德价值的是共产党,排除D项。

6.(2020·广州调研)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解析:

选D。

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故选D项。

7.(2020·北京海淀区期末)下图是国民党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关系图,其中交集部分应是(  )

A.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D.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军阀

解析:

选D。

两个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

8.(2020·北京西城区期末)俄罗斯学者潘佐夫所著《毛泽东传》记述了毛泽东“摆脱苏联及其模式的影响、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努力”。

下列著作体现毛泽东这一探索的是(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论持久战》

C.《论联合政府》D.《论十大关系》

解析:

选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论述的是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而不是摆脱苏联及苏联模式,故A项错误;《论持久战》论述的是抗日的前途问题而不是摆脱苏联及苏联模式,故B项错误;《论联合政府》主要论述的是抗日胜利以后的政府及国内问题没有论及苏联及苏联模式,故C项错误;在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注意的问题,其中注意农轻重比例,表明已经不同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模式,故D项正确。

9.(2020·安徽高中十校联盟模拟)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

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  )

A.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B.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

C.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D.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

解析:

选A。

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主要是指两者都是对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

10.(2020·天津一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在这一战略指引下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飞船飞行成功

C.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D.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解析:

选B。

1995年中央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A项是在1964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B项是从1999年开始的,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正确;C项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D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高校招生制度,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11.(2020·天津部分地区一模)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C.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解析:

选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1978年年底,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三个面向”提出于1983年,故B项错误;由材料“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知,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双百”方针的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法律形式确保文艺科技事业的发展,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故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左”倾错误思想,故D项错误。

12.(2020·河北衡水中学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依据根据地的教科书制度,我国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负责中小学教科书的编篡和发行,并建立完善的“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

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B.促进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肃清了传统教育思想D.建立了真正的人民教育

解析:

选A。

根据材料“将全国教科书的编辑、出版、发行权全部收归中央”“‘国定制’教科书编审制度”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强化国家意志,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20·开封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

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

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

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

材料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

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

宗白华先生说: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究》

材料三 戊戌变法失败后,粱启超坚定地提出: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

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然而,所有的“黑暗”与“罪恶”非但没有根除,反而卷土重来。

孙中山说: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

”这使孙中山从不遗余力地奔走于革命事业转而冷静地思考中西民族性的差异,探索在中国进行更为必要的“心理建设”的途径。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道: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谢毓洁《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变化。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

(10分)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三人的共同认识,分析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的背景和意义。

(15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结合材料划分层意,从对鬼神的态度、与宗族的关系和对人性的探讨三个角度分析。

第二小问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的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回答,客观从魏晋时期的政治和思想着手,主观结合知识分子本身的思想变化来分析。

(2)第一小问共同认识,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共同认识,即把人的解放和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相结合。

第二小问背景,结合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回答。

第三小问意义,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变化:

从专注于鬼神到专注于人事;从依靠宗族国家到依靠自己生存发展;对人性的探讨逐步深入。

时代背景:

汉末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佛道的传播,儒学伦理受到冲击;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士大夫转求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

(2)共同认识:

都认识到人性解放对社会变革、救亡图存的重要意义。

背景: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的宣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壮大。

(三点即可)意义:

有利于推动政治变革;有利于摆脱封建伦理纲常;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思想障碍;有利于西方人文精神的传播;推动近代化。

(三点即可)

14.(2020·上饶六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全景式地表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面貌。

小说梗概如下:

1975年初农民子弟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他贫困,自卑;少平高考落榜后,回乡生产。

但他并没有消沉,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面的世界。

少平的哥哥少安一直在家劳动,1979年春,田福堂连夜召开支部会抵制责任制,孙少安却领导生产队率先在全村推广了责任制。

头脑灵活的少安又进城拉砖,用赚的钱建窑烧砖(大部分为贷款),成了公社的“冒尖户”。

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到外面去“闯荡世界”,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

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他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反映的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12分)(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应该准确全面)

答案:

示例一

情节:

孙少安领导生产队率先实行责任制,后建立砖窑厂。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概述和评价: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以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种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后全国普遍推行。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

示例二

情节:

孙少平高考落榜,回乡生产。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了1977年恢复高考,给无数人提供了改变人生命运的机遇。

概述和评价: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高考制度被废止。

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亲自抓教育,他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重新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为改革开放培养大批专业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