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441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 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docx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十古典诗词鉴赏一教师用卷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语文卷(十)

古典诗词鉴赏

(一)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猛 虎 行

曹叡

双桐生空井,枝叶自相加。

通泉浸其根,玄雨润其柯。

绿叶何蓩蓩,青条视曲阿。

上有双栖鸟,交颈鸣相和。

何意行路者,秉丸弹是窠。

  蓩蓩:

盛貌。

(1)这首诗中的“双桐”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答:

 

(2)这首诗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

(1)生长于空井;接受泉水、雨水的浸润;枝叶茂盛、交错,枝条屈曲。

(2)没料到有个行路的人,拿着弹弓打这个鸟巢。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和谐的自然景象的喜爱之情和对行路人破坏这种和谐之景的不满。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临行与故游夜别

何逊

历稔①共追随,一旦辞群匹②。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

①历稔:

历年。

稔,年。

②群匹:

众友。

(1)请简要分析“一旦”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两句。

答:

 

 

答案:

(1)“一旦”意为一天之间,突出时间短。

“一旦”与“历稔”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情感落差,表达了作者离别友人时的沉痛心情。

(2)这两句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通过描写夜雨和晓灯,营造出寂静、凄清的氛围,表现友人们不忍离去,彻夜相聚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心情。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董判官

高适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送陈七赴西军

孟浩然

吾观非常者,碌碌在目前。

君负鸿鹄志,蹉跎书剑年。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

(1)董判官和陈七的形象有哪些共同处?

请简要分析。

答:

 

 

 

(2)孟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①才能卓越。

董判官在将军帐下做事,是一员才子;陈七文武双全,才能非凡。

②有建功立业的志向和为国捐躯的决心。

董判官追随将军奔赴边关保家卫国;陈七身负鸿鹄之志,一听说边关有战事,便不远万里前往。

(2)①首联写诗人看到很多才能非凡之人现在碌碌无为,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现状的不满和遗憾。

②中间两联通过塑造陈七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佩、赞美之情。

③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夜泊寄所思

权德舆

客程殊未极,舣棹泊回塘。

水宿知寒早,愁眠觉夜长。

远钟和暗杵,曙月照晴霜。

此夕相思意,摇摇不暂忘。

摇摇即遥遥。

(1)颈联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答:

 

 

(2)诗人为什么“觉夜长”?

请结合全诗分析。

答:

 

 

答案:

(1)颈联营造出空寂、清寒的意境。

夜晚寂静,能听到远处的钟声和隐隐约约的捣衣声相互应和。

拂晓时分,月光照着地上的白霜,令人感到清寒。

(2)①因羁旅之愁。

诗人漂泊在外,旅程遥远,内心愁苦。

②因相思之苦。

诗人望月思乡,难以入眠。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1)如何理解“光彩露沾湿”的含意?

请简要说明。

答:

 

 

 

(2)颈联写景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月光映上露珠,露珠晶莹剔透,好像月光被露水打湿了一样。

(或“露水受到明月照耀,显得晶莹剔透”)

(2)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庭槐寒影疏”从视觉角度写庭院里槐树的影子疏疏落落,是写静景;“邻杵夜声急”从听觉的角度写急促的杵声,以动衬静。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乐游原①

杜牧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②无树起秋风。

①乐游原:

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②五陵:

西汉高、惠、景、武、昭五位皇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是汉时繁华之地。

(1)诗人登临乐游原,看到了哪些景象?

请结合诗歌说明。

答:

 

 

 

(2)这首诗咏史抒怀,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1)辽阔的天空,一只孤鸟越飞越远,渐渐消失;五陵已变为荒野,没有随风摇摆的树木。

(2)诗歌登临乐游原,见到五陵的衰败景象,感叹汉朝的兴衰,表达了盛衰无常、废兴有时的感慨和对国运的担忧。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官舍早梅

张谓

阶下双梅树,春来画不成。

晚时花未落,阴处叶难生。

摘子防人到,攀枝畏鸟惊。

风光先占得,桃李莫相轻。

(1)诗歌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现梅树。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歌的语言别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欲扬先抑。

先写梅树“画不成”,只剩残花,叶子还未长出,梅子尚小,然后表明梅树最先占得春光,这样一抑一扬,突出了诗人对梅树高洁品格的赞叹与对桃李轻视梅树的委婉批判。

(2)语言平实如话,幽默诙谐。

“春来画不成”“桃李莫相轻”等句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轻松明快。

颈联描写欲摘梅子、攀梅树者的心理活动,使诗歌显出幽默风趣的特点。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  歌

许浑

新秋弦管清,时转遏云声。

曲尽不知处,月高风满城。

(1)前两句表现了歌曲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2)后两句是怎样表现歌曲的?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①“弦管清”写乐器声音清越动听。

②“时转遏云声”写歌曲抑扬变化,高亢处响遏行云。

(2)诗人陶醉在歌曲中,曲终时,诗人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时间已是夜间。

通过写诗人听歌曲的情况,侧面衬托出歌曲之优美动听。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客感

雍陶

日过千万家,一家非所依。

不及行尘影,犹随马蹄归。

(1)诗歌前两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

答:

 

 

 

(2)诗歌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

 

 

 

答案:

(1)诗人旅程漫长,每天经过很多人家,但没有一户人家可以依靠。

诗句塑造了诗人行色匆匆、劳碌奔波、孤独无依的旅人形象。

(2)诗人自感尚不如途中扬起的尘埃,尘埃还能随着马蹄“回家”,而自己羁旅在外,有家难归。

表达了诗人对家深深的思念之情。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晴①

杜甫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书乱谁能帙②,杯干可自添。

时闻有余论,未怪老夫潜。

①本诗作于诗人隐居成都草堂时。

②帙:

整理。

(1)颔联中的“薰”“映”二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和思想状况?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薰”字准确地描画出夕阳照射细草湿气升腾的景象,“映”字突出了雨后的江景清新明丽的特点。

以这两字写景,突出了晚晴景色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晚晴美景的喜爱。

(2)①书乱了没有人帮助整理,杯中酒喝完了只能靠自己斟。

颈联表现了诗人孤独、闲散的生活状况。

②诗人隐居村野,时常听到人们关于世俗人情的谈论,他庆幸人们没有责怪自己这一老潜夫。

尾联表面表现了诗人超脱尘世的释然,实则寄寓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风

杜甫

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①。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②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③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①上牢下牢:

上牢指巫峡,下牢指夷陵。

古有“上牢下牢,楚蜀分珍”之说。

修水关:

修堤防。

②神都:

指东都洛阳。

③中巴:

指巴州。

(1)这首诗层次清晰,转承自然。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诗歌托秋风起兴,自然引出“修水关”之事;又由“修水关”联想到走水路去东都的吴楚商船还未回还;紧接着交代商船未回的原因。

整首诗歌层次清晰,转承自然。

(2)①诗人牵挂去东都却未按时返回的商船,表达了对战争影响百姓生活的担忧。

②诗人感叹“要路何日罢长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③诗人写巴州战事不利,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

1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癸酉冬赴部除夜宿信州客舍

方翥

隔屋青灯一点明,卧听檐雨落三更。

无因作得还乡梦,门外儿童爆竹声。

夜宿浙江亭

曹既明

夜半潮声撼客床,卧听柔橹闹空江。

惊回倦枕乡关梦,海日烘山上晓窗。

无因:

没有机会。

(1)曹诗的前两句有两字用得极妙,请指出并分析表达效果。

答:

 

 

 

(2)两首诗的结尾一句都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并分别分析表达效果。

答:

 

 

 

答案:

(1)“撼”和“闹”。

“撼”为“摇撼”之意,“撼”字形象地表现出潮水气势之盛,力量之大。

“闹”为“搅扰”之意,本是江水晃动船橹,这里偏说船橹搅扰江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2)以乐景衬哀情(衬托)。

方诗结尾句写除夕夜儿童燃放爆竹的热闹景象,衬托出诗人羁旅在外的愁苦。

曹诗结尾句写窗外暖暖的太阳已升到了山上这一温暖的景象,衬托出诗人的内心的凄寒。

1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自责》二首

朱淑真

其一

女子弄文诚可罪,那堪咏月更吟风。

磨穿铁砚非吾事,绣折金针却有功。

其二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1)从第二首诗看,“看诗”对诗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请简要分析。

答:

 

 

 

(2)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是怎样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答:

 

 

 

答案:

(1)丰富了她的生活和思想情感。

烦闷时看诗,能充实她的生活;在诗中,她感受到诸多离愁别恨,自己的情感世界也变得丰富。

(2)第一问:

表达了诗人对独立自由的人格的追求,对现实社会限制女性自由,扼杀女子才学的不满。

第二问:

诗人在诗中多用反语,正话反说,表面是“自责”,实则是讽刺封建理学的不合理性,表明自己的追求。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乡张氏园亭①

石延年

亭馆连城敌谢家,四时园色斗明霞。

窗迎西渭封侯竹②,地接东陵隐士瓜③。

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

纵游会约无留事,醉待参横月落斜。

①石延年33岁那年任金乡令,游张氏园,给园主人题赠了这首七律。

②西渭封侯竹: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③东陵隐士瓜:

秦末东陵侯召平,秦亡后为隐士,种瓜长安东门外,瓜味甜美,俗称“东陵瓜”。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妙?

请指出并简要赏析。

答: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颈联进行赏析。

答:

 

 

 

答案:

(1)“敌”“斗”。

“敌”意为“比得上”。

用一“敌”字,将张氏园亭与谢家园亭作比,突出了张氏园亭规模之盛。

“斗”意为“争芳斗艳”。

用一“斗”字,将花草拟人化,突出了园中花草色彩艳丽、生机勃勃的特点。

(2)颈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通过描写禽鸟款款对语,互诉心曲,枝头花儿竞放,香气弥漫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金乡张氏园亭美景的喜爱以及游乐其中的愉悦心情。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月思故山

朱熹

沉沉新秋夜,凉月满荆扉。

露泫凝余彩,川明澄素晖。

中林竹树映,疏星河汉稀。

此夕情无限,故园何日归。

泫:

晶莹的样子。

(1)颈联中的“稀”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

 

 

 

(2)尾联中的“情”包括哪些?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稀”是“稀少”的意思。

用一“稀”字,一方面表现了月明之夜星星显得稀少的夜空特点,另一方面借星星的稀少衬托自己的孤苦无依。

(2)①羁旅思乡之愁。

诗人作客他乡,无人陪伴,在沉沉秋夜生出思乡之情。

②对秋夜美景的喜爱之情。

诗人陶醉于眼前的秋景,触景生情。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曹村道中

黄庭坚

嘶马萧萧苍草黄,金天云物弄微凉。

瓜田余蔓有荒陇,梨子压枝铺短墙。

明月风烟如梦寐,平生亲旧①隔湖湘。

行行②秋兴已孤绝,不忍更临山夕阳。

①亲旧:

亲故,亲戚和故交旧友。

②行行:

不断地走。

(1)首联描写了哪些景象?

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答:

 

 

 

(2)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答:

 

 

 

答案:

(1)首联描写了嘶叫之马、苍黄的野草、苍凉的云天,营造出萧索、苍凉的意境。

(2)①远离亲故的离愁和相思。

②羁旅在外的孤独感。

③由眼前秋景引发的悲秋之情。

④对时光易逝的感伤。

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二月二十四日作

陆游

棠梨花开社酒浓,南村北村鼓冬冬。

且祈麦熟得饱饭,敢说谷贱复伤农。

崖州万里窜酷吏,湖南几时起卧龙①?

但愿诸贤集廊庙②,书生③穷死胜侯封。

①卧龙:

指主战派大臣张浚。

②廊庙:

这里指朝廷。

③书生:

这里是诗人自称。

(1)前两联表现了农村怎样的生活场景?

请结合诗歌内容予以说明。

答: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表现了农村春季社日祭祀祈祷的场景。

祭祀之所,醇酒飘香,鼓声阵阵,百姓祈祷今年大丰收,能吃到饱饭,希望不要再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

(2)尾联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甘愿自苦的崇高思想境界。

诗人希望朝廷驱除酷吏,选用贤才,实现国家复兴。

在他看来,如果朝廷能这样做,他自己即使再困窘也比被封侯还高兴。

1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怀示邻里①

陈师道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著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②。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③未开花。

①元符三年春,诗人家居徐州,生活清贫,以读书作诗自遣。

②两衙:

蜜蜂早晚两次排列成行,环绕蜂王,如同衙门参拜似的,称为蜂衙。

③容有:

可能有,或许有。

(1)颔联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2)诗人最终是否愿意赴“南邻春事约”?

何以见得?

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

 

 

 

答案:

(1)浅层意思是本想外出追寻笑语,但担心归来后鬓角会染上沙尘;深层意思是诗人虽然处于贫困之中,仍保持傲然的情操,不愿在俗世中追名逐利。

(2)诗人愿意赴“南邻春事约”。

颈联通过写蜘蛛与蜜蜂的活动,描绘了一派春光烂漫的景象,诗人被这些景象打动,愿意外出;诗人因屡屡对南邻失约感到遗憾,他希望能欣赏到一些未开的春花,可见他动了访邻赏春的念头。

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②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③,五亩园私涑水翁④。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①吴锡畴:

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中酒:

醉酒。

③濂溪老:

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④涑水翁:

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人如中酒落花风”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状态?

请简要分析。

答:

 

 

 

(2)如何理解颈联的意思?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

(1)这一句写诗人在落花时节像喝醉了酒一样昏昏沉沉,表现了他情绪低落、内心犹豫的精神状态。

(2)窗下的那一片绿草迎接我,五亩的田地也偏爱着我。

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0.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重九

苏轼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西 江 月

辛弃疾

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

人生有得许多愁,惟有黄花如旧。

万象亭中殢酒,九江阁上扶头。

城鸦唤我醉归休,细雨斜风时候。

殢酒:

醉酒。

(1)苏词开头两句和辛词结尾两句都是写景,各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请简要分析。

答:

 

 

 

(2)苏词“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表达效果。

答:

 

 

 

答案:

(1)苏词开头两句以叠词手法描写“楼头细雨”“江外平湖”,营造出迷蒙、苍茫的意境。

辛词结尾两句描写城鸦、细雨、斜风,营造出清新、闲适的意境。

(2)对比。

往昔,词人与友朋在东徐相会、戏马,热闹欢愉;而今,词人只身在这南浦之地,孤寂凄凉。

两相对比,反映出人世沧桑,表达了词人对往昔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愁苦。

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

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①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

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②?

①别浦:

这里指河流入大江之处。

②则甚:

做什么。

(1)“白鸥往来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一句意蕴丰富。

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2)“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表面写白鸥自由自在地翱翔,不管天气如何,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远离尘世风波的思想。

(2)描写了江村脍鱼酌酒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撼 庭 秋

晏殊

别来音信千里,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1)请说明“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的含意。

答:

 

 

 

(2)“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烛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1)抒情主人公在多少个夜晚难以入眠,或倚窗望月,或聆听雨打梧桐,来寄托相思。

(2)拟人。

词人将红烛拟人化,表面写烛,实则写人。

以“心长焰短”表示抒情主人公思念悠长但力不从心,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抒情主人公备受思念折磨,内心难过。

2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 花 声①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②,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④。

①张舜民因赋诗讥讽边事,被谪监郴州茶盐酒税。

在贬谪途中,词人过岳阳,登岳阳楼,远眺洞庭湖,写下这首《卖花声》。

②君山:

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与岳阳楼遥遥相对。

③渭城:

治所在今陕西咸阳东北。

唐朝诗人王维曾作《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西去客”指奉命出使安西而西出阳关的元二。

④长安:

指北宋京都汴梁。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简要赏析“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

答:

 

 

 

(2)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这两句写词人登上岳阳楼,远眺洞庭湖,看见君山枯黄的树叶在飒飒秋风中纷纷飘落,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水天相接,漫无际涯,描绘出一派萧索的暮秋景象,并将自己被贬异乡、无所归依的愁情编织在萧杀的秋色里。

(2)①词人登楼远眺,感慨这次去贬所不知能否活着回来,表达了对前途的担忧。

②词人遥望京城,表达了对朝廷的无限眷念和难言的愤懑。

2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蓦 山 溪

晁端礼

  轻衫短帽,重入长安道。

屈指十年中,一回来、一回渐老。

朋游在否,落托更能无,朱弦悄,知音少,拨断相思调。

花边柳外,潇洒愁重到。

深院锁春风,悄无人、桃花自笑。

金钗一股,拟欲问音尘,天杳杳,波渺渺,何处寻蓬岛。

(1)下阕是怎样表现桃花的?

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

(1)运用拟人手法,写桃花“自笑”,表现了桃花怡然自得之态;以深院之幽寂,衬托桃花之洒脱。

(2)①怀才不遇、前途茫然之感伤,羁旅他乡、知音难觅之孤苦,对故乡、亲人之思念。

2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陈克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

蝴蝶上阶飞,烘帘①自在垂。

玉钩②双语燕,宝甃③杨花转。

几处簸钱④声,绿窗春睡轻。

①烘帘:

冬天挂的棉门帘。

②玉钩:

指帘钩。

③宝甃:

指井壁。

④簸钱:

古代一种游戏,以掷钱为赌。

(1)词中环境的主要特点是静。

下阕是怎样表现环境之静的?

请简要分析。

答:

 

 

 

(2)陈克词风清丽婉约,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以动写静。

通过写栖于帘钩的双燕对语,井边杨花飘旋飞转,写环境之幽静;通过写远处传来的簸钱声和屋内人的轻睡声,衬托出环境之宁静。

(2)①“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一句,意境清雅,词语具有鲜明的色彩感,可见其语言之清丽。

②“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一句,玉钩、双燕、宝甃、杨花等意象,皆具绮丽柔美之感,体现了婉约词的特色。

(能结合相关词句,言之成理即可)

2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春感①

刘辰翁

铁马②蒙毡,银花③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

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④风光,山中岁月,海上⑤心情。

①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品。

刘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隐居山中,从事著述。

②铁马:

指元朝南下的骑兵。

③银花:

元宵节的花灯。

④辇下:

指都城临安。

⑤海上:

指苏武牧羊北海,不忘故国一事。

(1)“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了李煜《虞美人》的哪一句词?

如何理解“想故国,高台月明”的含意?

答:

 

 

 

(2)“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这三句表现了词人怎样复杂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化用了李煜《虞美人》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句。

“想故国,高台月明”的意思是,月光明亮,词人登临高台,遥想故国。

(2)词人虽隐居山中,但他怀念着往昔故国繁盛的景象,他对故国一片忠心,但苦于无能为力,苦闷无比。

2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 莎 行

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

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1)“绮席凝尘,香闺掩雾”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答:

 

 

 

(2)请赏析词的结句“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的妙处。

答:

 

 

 

答案:

(1)写意中人离去后闺房的变化:

闺房空寂,处在蒙蒙的雾中,室内几案因无人打扫,布满灰尘。

抒情主人公睹物思人,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

(2)前一句写登高远眺,望尽天涯路,不觉天晚。

借此细节突显离情之深,思念之浓,含蓄隽永。

后一句直写景物,暮雨萧萧,点点滴落梧桐叶,渲染出凄凉冷寂的意境,以景结情,景中融情,意蕴深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