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5682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docx

语文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二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质量测评语文试卷

时量:

150分钟分值:

150分

第І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

罗静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自主、自我、自由为典型特征的自媒体以感性、个性、散乱等方式,来实现对信息的传播。

自媒体一方面蕴含着提升主体信息传播主动性等功能,另一方面却隐藏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缺陷,导致自媒体环境下的部分信息存在价值错位、审美异化等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涌现出的“微电影”可谓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

它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成为时代发展的又一“符号”,相较于传统的电影制作而言,微电影具有与之相区别的审美与价值定位。

其以“青年化”“生活化”“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获得了社会广大受众的认可,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命力。

所谓“微电影”,是指在自媒体时代的大环境下,一种以“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为内容特征,以精致、简短、简约为表现特征的电影。

微电影实现了电影从传统精英制作模式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成为一种有别于传统电影制作,但又脱离于普通拍摄记录的影视作品。

实践中,不同视角下的微电影具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可将其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

其中,自由创作型系个人情感意志的自由表达,不带有任何商业目的,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企业定制型则是由企业投资进行制作,内容倾向于广告化、商业化;专业制作型是由专门的影视公司进行制作,以商业化为创作取向。

从当下微电影所反映的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题材来源于现实,“再现”于现实,能够让广大受众置身于剧中,具有纪实性与真实性,系一种纪实的美学。

在这一点上,有别于通过各种电影特技来塑造美、抽象美的传统的蒙太奇流派。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微电影在取材源于现实、“照顾”现实的同时,也渗透许多非纪实手法进行拍摄,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如运用再现场景的拍摄手法,同传统的电视纪录片相区别。

当我们在对微电影进行审美鉴赏时,需要从审美真实与本质真实的角度去进行理解,即应该从微电影剧情背后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审美解读,否则便偏离了剧情所反映的审美内涵与审美意义。

例如,微电影《京杭运河行》中,从剧中最为典型的“桥和船”画面,衔接到一段段的历史和今天的画卷,从小处展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宏大,摆脱了传统“宏观选题”的叙事背景。

对此,我们在对剧中所透露的美进行解构时,不能仅就剧中画面进行美的欣赏,应该将其上升到整个京杭大运河宏大的背景中,从大的视角进行解读和欣赏。

可见,以“微电影”为典型的现代电影,在传承蒙太奇流派的审美构造时,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倾向于纪实主义的审美构造。

该种审美构造或许可以说是奇观化、平庸化,但不能脱离其内在的真实性,从而使得广大受众感同身受,以塑造其内在的美。

【注】蒙太奇:

指剪接组合镜头,以形成完整的电影片。

1.下列关于“微电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电影”作为自媒体的一种,具有自主、自我、自由的典型特征,其传播信息的方式具有感性、个性、散乱等特点。

B.“微电影”是数字化时代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典型代表,微小投入、微小制作、微小剧情、微小记录等具体体现了“微”的特点。

C.“微电影”具有精致、简短、简约的表现特征,无论哪个层级的微电影,都主要依靠个体的媒体平台进行制作和传播。

D.“微电影”之所以成为时代发展的“符号”,是由于其不仅诠释了自媒体时代的内涵,而且代表了现代电影美学的嬗变。

2.下列对“自媒体时代下的电影美学嬗变”的分析与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以“青年化”“生活化”“民间化”等为创作品质的“微电影”,凭借“奇幻化”“平庸化”审美构造赢得社会广泛认可,这一点上区别于传统电影制作。

B.“微电影”实现了从传统精英制作向草根“拍客”的转变,从普通事实记录向剧情创作的转变,不同于传统电影的制作。

C.从内在审美取向来看,大多数“微电影”的题材来源于现实,又“再现”于现实,其纪实的美学特征有别于传统的蒙太奇流派。

D.“微电影”取材源于现实,但也采用许多非纪实拍摄手法,具有制作的技术性与修饰性,与传统的电视纪录片有一定区别。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按照创作的层级不同,“微电影”可分为自由创作型、企业定制型和专业制作型。

这三类中只有自由创作型不以营利为追求目标。

B.与传统电影只关注审美真实不同,“微电影”兼顾审美真实与本质真实,以内在的真实性塑造内在的美,来赢得广大受众.

C.文中举《京杭运河行》的例子,说明了微电影的欣赏要透过剧情对所反映的现实问题、社会现象等方面进行审美解读。

D.自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存在着缺乏传播统一性、客观性等方面的缺陷,能够造成部分信息价值错位、审美异化等方面的结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龚胜字君宾,楚人也。

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

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

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

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

制度太奢,刑罚太深,赋敛太重,宜以俭约先天下。

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

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

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

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

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

胜独书议曰:

“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日暮议者罢。

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

“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

”胜曰:

“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

”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

“宜如奏所言。

”胜以手推常曰:

“去!

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

胜曰:

“当如礼。

”常复谓胜:

“礼有变。

”胜疾言曰:

“去!

是时之变。

”常恚,谓胜曰:

“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

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

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

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

“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

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

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迁、徙: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

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C.茂才:

即“秀才”。

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D.印绶:

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

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

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

B.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

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

C.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

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

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

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厚爵,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

(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8-9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不分:

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②生憎:

犹言偏憎、最憎。

③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8.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5分)

9.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一,二联,分析这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

(6分)

(三)10.名篇名句默写(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

2.《逍遥游》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25分)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寒风,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得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

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这也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妈妈,石榴。

”纪美子呼喊母亲。

“真的……忘了。

”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

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那是仅仅半个月以前的事,表亲家的孩子来玩时,很快就注意到了石榴。

7岁的男孩莽莽撞撞地爬上了石榴树。

纪美子觉得他很生龙活虎,便站在廊道上说:

“再往上爬,有大个的。

“唔,有是有,我摘了它,就下不来啦。

的确,两手拿着石榴是无法从树上下来的。

纪美子笑起来了。

孩子非常可爱。

孩子到来之前,这家人早已把石榴忘了。

而且,直到今早也不曾想起石榴。

孩子来时,石榴还藏在树叶丛里,今早却裸露在半空中。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纪美子走出屋子,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

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

约10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

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说着话。

“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

”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出征之前见你一面。

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找你,而你又总也不来。

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

纪美子下楼来了。

启吉望眼欲穿似的用目光相迎,纪美子吓得把脚缩了回去。

启吉忽然流露出温情脉脉的眼神,这时他“啊”的喊了一声,石榴掉落下来了。

两人面面相觑,微微一笑。

纪美子意识到彼此正相视而笑时,脸颊发热了。

启吉急忙从走廊上站了起来。

“纪美子,注意身体啊。

“启吉,你更要……”

纪美子话未说完,启吉已转过身去,背向纪美子,同母亲寒暄起来了。

启吉走出庭院以后,纪美子还望着庭院木门那边,目送了一会儿。

“阿启也是急性子。

多可惜啊,把这么好吃的石榴……”母亲说罢,把胸贴在走廊上,伸手把石榴捡了起来。

也许是刚才阿启的目光变得温柔的时候,他自己不由自主地想把石榴掰成两半,一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吧。

石榴没掰开,露子儿的那面朝下掉在地上了。

母亲在厨房里把这个石榴洗净,走出来叫了声“纪美子”,便递给了她。

“我不要,太脏了。

纪美子皱起眉头,后退了一步,脸颊火辣辣的。

她有点张皇失措,便老老实实地接了过来。

启吉好像咬过上半边的石榴子儿。

母亲在场,纪美子如果不吃,更显得不自然了,于是她若无其事地吃了一口。

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

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

母亲对纪美子向来是不关心的,她已经站起来了。

母亲经过梳妆台前,说:

“哎哟哟,瞧这头发乱得不像样子。

以这副模样送阿启这个孩子,太不好意思了。

她说罢就在那里坐下来了。

纪美子一声不响地听着梳子拢头的声音。

“你父亲死后,有一段时间……”母亲慢条斯理地说,“我害怕梳头……一梳起来,就不由得发愣。

有时忽然觉得你父亲依然等着我梳完头似的。

待我意识到时,不觉吓了一跳。

纪美子想起,母亲经常吃父亲吃剩下的东西。

纪美子的心头涌上一股说不出的难受,那是一种催人落泪的幸福。

母亲只是觉得可惜而已。

刚才也许仅仅是因为可惜,才把石榴给了纪美子的吧。

或许是母亲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不知不觉间就流露出来了吧。

纪美子觉得自己发现了秘密,感到一阵喜悦,可面对母亲,又感到难为情了。

但是,启吉并不知道这些。

纪美子对这种分别方式似乎也感到满意了,她还觉得自己是永远等待着启吉的。

她偷偷地望了望母亲,阳光射在隔着梳妆台的纸拉门上。

对纪美子来说,她再也不敢去吃放在膝上的石榴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描绘了在寒风肆虐下万木凋零的凄冷景象,为故事的展开营造了凄凉而美丽的氛围,主要是为了烘托纪美子与启吉相见的喜悦心情。

B.石榴子儿很美,当石榴掉下去时,偏偏是露子儿的那面朝下,这一描述体现了作者越是美好的东西越容易受到伤害,越是美丽的东西越容易消逝的理念。

C.“落叶”和“围在圈中的泥土”虽无语,但这种隐藏在土地下的勃勃生机依旧未变,在严寒的冬天更加展现出一种凛然的坚强。

D.“石榴的酸味渗到牙齿里,仿佛还沁入肺腑。

纪美子感到一种近似悲哀的喜悦。

”喜悦是因为纪美子此刻吃的是她的爱人吃剩下的石榴,悲哀是因为心中离别的忧伤。

E.“纪美子,注意身体啊”“启吉,你更要……”,难以相见而思念的人,见了面却只表达了简短的、最为平常的问候。

这种写法是欲扬先抑。

(2)小说为什么以“石榴”为题?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主人公纪美子有哪些形象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爱情,也有人认为小说的主题是反战的。

你怎么看?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爱书之人范用

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

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

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风格。

1969年,当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

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

此文激起巨大波澜。

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

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

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

“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

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

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

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

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

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

这其实并非易事。

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

“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

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什么叫‘自由化’?

谁也说不清楚。

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

不自由毋宁死。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

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

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

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

“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

对于其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

“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

范用的回应是:

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

恐怕做人也不行。

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

“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

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

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

”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说:

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

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

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

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

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

他评价范用说:

“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相关链接:

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

——吴丛丛《书痴范用》

范用1985年被“一刀切”退休,不过风采依然,见过范先生的人都知道,范用很有范儿,喜欢戴顶深色贝雷帽,穿红毛衣,戴红围巾,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镜,风度翩翩,书卷气十足,甚至被朋友们戏为“最爱美的出版家”。

——黄离《我和范用的“缘”》

范用对“文革”极为反感,“造反派”揪斗他时,他正气凛然,倔强到底,自始至终既不认错,也不揭发别人。

“造反派”把他看做眼中钉,在社领导中,他挨打最多,受害最烈,但他毫不屈服,被说成死硬顽固,十足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

有个美编还在大字报上画了一幅漫画:

四个人抬着一顶轿子,里面坐着长了个大鼻子的刘少奇,轿子上一个很大的“资”字,范用扛着一根哭丧棒,用毛巾擦着满脸汗水,气喘吁吁的在轿子后面紧紧跟着,形象生动,活灵活现。

范用对这张漫画非但没有反感,反而十分欣赏,后来还特地要这位美编照样画了一张,收在自己的一本书里,让大家观赏。

——张惠卿《〈叶雨书衣〉和范用其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范用创办杂志、出版书籍只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这使他一生饱受批评,在文革期间还被下放,被批斗,受尽了折磨。

B.巴金以“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赞美范用甘做泥土为他们铺路的精神,不仅因为范用完整出版了《随想录》,更因为范用把一生献给了出版事业

C.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社不应该顾虑读者的好恶,而应慎重选择高质量的图书出版,出版工作者也应坚守正当的道路,这跟他的人格和一贯的出版思想是一致的。

D.范用从出版社的打包、收发等杂务工作做起,最后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

他在三联工作70年,造就了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

E.文章直接或间接引述了多个人对范用的评价或描述来突出他爱书如命的特点与鲜明的个性,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和内容,表现了范用名气之大与社会影响之广。

(2)为什么范用敢于在出版界“屡吃螃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3)范用在生活中表现出了怎样的个人魅力?

请简要概括并加以分析。

(6分)

(4)本文标题为“爱书之人范用”,范用“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第13-15题每小题3分,第16题5分,第17题6分,共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成长的终身老师。

如何维持老师身份的新鲜感,大家     ,互不相让,这使得年轻的父母们无所适从。

②对于什么是企业人才,与会者      ,但有一点得到公认:

引领未来企业发展的人才必须具备领导才能、谈判能力和全球思维三大条件。

③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

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      ,即使是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A.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B.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 莫衷一是

C.莫衷一是 各执一词 各抒己见D.莫衷一是 各抒己见 各执一词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B.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一季度还能够保持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C.一切儿童文学作品都应该保持着守护童年的立场,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爱与希望,传递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

D.战后几十年来,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取得的发展成就,正是建立在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基础之上的。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从中世纪开始,器乐统治了西方将近四百年,致使整个近现代都成了器乐的天下   。

  ,  ,  ,  。

  ,千百年来被分隔在世界各个局部地域的歌唱,开始得以在整个世界中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