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582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政治制度史1.docx

中国政治制度史1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

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D)的统治。

A.君主专制B.世袭制C.共和制D.皇权专制

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B)的统治。

P59

A.共和制度B.君主专制C.城邦制度D.联邦制度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C)。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C)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P88A.皇帝B.君主C.王D.总统

5.我国文武分职,文官有相,武官有将,从(C)后期确立起来的。

P68

A.商B.西周C.战国D.春秋

6.三公九卿形成于(B)。

P229

A.A.春秋B.战国C.秦D.汉

7.北魏宋宇文政权以(D)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A.《礼》B.《礼仪》C.《礼记》D.《周礼》

8.把省作为固定行政区的是(B)代。

P270

A.宋B.元C.明D.清

9.明清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P326

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

10.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A)。

A.御史台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

11.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C)。

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摊丁入亩

12.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A)岁。

A.70B.65C.60D.55

13.我国推行“封建”是从(C)开始的。

P138

A.夏B.商C.西周D.秦

14.明朝是以(C)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A.三省六部B.三省C.六部D.一省

15、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C)。

A、太仆B、廷尉C、典客D、奉常

16、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D)权。

A.A.审批B.任命C.登记D.铨叙

17、明朝时主要的司法机关是(B)。

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

18、“秀才”是指通过(A)的称谓。

A.童试B.乡试C.会试D.殿试

19、我国东汉至元代的监察机构是(A)。

A.御史台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

20、官吏主管部门在西汉是(D)。

A.尚书台B.尚书吏部C.文官归吏部D.丞相御史二府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每小题正确答案2-4个,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

1、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从夏期至1949年历代(ABC)。

A.国家政权性质B.政体构成形式C.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D.领导制度

2、在政体上中国政权存在(BD)。

A.君主制B.邦联制C.民主共和制D.内阁制

3、西周早期是由(DE)执掌国家各项任务。

A.御史察B.廷尉C.司徒D.卿事寮E.太史寮

4、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BCDE)等级。

A.省B.路C.府D.州E.县

5、夏、商、周地方管理体制的核心(AB)。

A.封诸侯B.建藩地C.设郡县D.设省

6、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ABCDE)。

A.十六国时的“族兵”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C.金代的“猛安谋克”D.元代的“怯薛军”E.清代的“八旗兵”

7、唐律有(ACDE)。

A.开元律B.开皇律C.武德律D.贞观律E.永徽律

8、明清的“三法司”制度,以(BCD)主管司法事务。

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E.御史台

9、我国古代主要的赋役征收制度的改革有(ABCDE)。

A.均田制B.租庸调制C.两税法D.一条鞭法E.摊丁入亩

10、官吏选拔制度的途径有(ABCD)。

A.荐举制度B.科举制度C.征辟制度D.荫袭制度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当时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2、嫡子继承制P127第二段,择立太子的标准是: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也就是说,在后妃所生的诸子中,必须确定嫡后所生的诸子的优先继承地位,而且要确定嫡后所生的长子作为首位继承人;如果嫡后没有生子,则在众多妃嫔所生的庶子之中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的素质,而不考虑其是否年长。

3、三省六部P236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管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说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

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

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尚书综理全国政务。

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

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

户部管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等事物。

4、票拟P209所谓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以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实际上就是“票拟批答”,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5、三公九卿P229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所谓三公即:

丞相,“掌呈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

所谓九卿,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也称之为诸卿或列卿。

九卿的设置主要有太常、宗正、卫尉等。

6、外戚政治P174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

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答:

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2.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神权被皇权进一步利用,借助神的威灵,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第二,皇帝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绝对的权力。

第三,全体官僚都是皇帝的臣仆,庞大的国家机构都是君主的办事的机构。

五、论述题(15分)

请叙述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何借鉴?

第一,早期国家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建;第二,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第三,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行政管理制;第四,公省监台卿卫行政管理体制;第五,从《周礼》为本的行政管理体制;(第六,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七,诸使差遣负责制的行政管理结构;第八,“因俗而治”的行政管理体制;第九,以一省制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第十,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十一,晚清的中央政务管理体制。

结合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谈借鉴。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二次平时作业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

1、晚清时期的国体是(C)。

A.领主封建制B.地主封建制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体处于(B)。

A.贵族君主制B.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的过渡C.君主丞相制D.君主宰辅制

3、官吏主管部门在西汉是(D)。

A.尚书台B.尚书吏部C.文官归吏部D.丞相、御史二府

4、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C)。

A、太仆B、廷尉C、典客D、奉常

5、尚书由君主办公机构变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是在(A)时期。

A、东汉B、魏晋南北朝C、曹魏D、西晋

6、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A),与御史台合称三台。

A、司隶台B、都水台C、殿内省D、少府监

7、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D)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8、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C)。

A、吏部B、户部C、礼部D、国子监

7、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B)

A、都察院B、通政司C、大理寺D、六部

8、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A)。

A、设五口通商大臣B、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C、设总税务司署D、设外务部

11、清代省一级主管省财政和民政的官员称(A)

A、布政使B、学政C、提督D、按察使

12、宋代为分割转运使权力的而在路一级设立的官员是(A)。

A、提点刑狱B、提举常平C、安抚使D、通判

13、中国古代君主宰辅制的萌芽时期是(B)。

A、东汉B、两晋C、隋唐D、宋

14、清末改制首先从(B)。

A.军事制度B.行政机构C.教育制度D.法律制度

15、在清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特征是(C)。

A、分权B、集权C、督抚分寄制中央集权D、地方军政权力一分为三

16、周代层层考核、推荐人才的制度是(C)。

A、军功、事功选拔制B、乡举里选制C、推荐与自荐制D、简选制

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B)时期。

A.夏B.春秋C.战国D.秦考试

18、明代将台院与察院合并而建立(C)。

A.御史台B.大理院C.都察院D.十三道

19、在北洋政府中央监查机构平政院中,负责对平政院内部官员的监督的组织是(A)。

A、肃政厅B、惩戒委员会C、审察决算委员会D、审计院

20、初创于南朝,后发展为南北朝时对州一级行政长官刺史行使监查的主要官员是(B)。

A、中书舍人B、典签C、司隶校尉D御史中丞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每小题正确答案2-4个,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

1、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有(ABCD)。

A、帝B、天子C、王D、皇帝

2、晚清时期实行“新政”时期所增设的国家机构有(ACD)。

A、商部B、外务部C、巡警部D、学部

3、西周国家组织包括(ACD)。

A、周王B、三正C、保傅D、太史僚

4、属唐代国家组织中的五监有(ABC)。

A、国子监B、军器监C、将作监D、司天监

5、元朝总揽全国政务的中书省真正的宰辅有(BC)。

A、丞相B、左丞相C、右丞相D、枢密使

6、2.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为(BCDE)等级。

A.省B.路C.府D.州E.县

7、秦汉时期的监查官员有(ACD)。

A、御史大夫B、左都御史C、郡监御史D、司隶校尉

8、宋代地方官员有(ABCD)。

A、安抚使B、知府C、知州D、通判

9、明清正规的三级科举考试包括(BCD)。

A、院试B、乡试C、会试D、殿试

10、明清的“三法司”制度,以(BCD)主管司法事务。

A.兵部B.刑部C.都察院D.大理寺E.御史台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

1、三司推事P325大理寺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和京师徒刑以上案件以及州县呈报的疑难案件,经过审定后,送交刑部复核,再申报中书门下,大案及死刑要奏请皇帝批准。

刑部负责复核大理寺审定的流刑以下罪及州县判处的徒刑以上罪,死刑不论在京在外,都要由刑部复奏,请示皇帝批准,再由大理寺复审判决。

御史台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事务。

遇有大案,由三个部门的长官共同审理,称为“三司推事”。

2、郡县兵役制P402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建立在郡县在籍男子都必须为国家承担徭役的基础上,普遍征发丁役充当军兵。

另一种是以郡县为单位强行征发兵役的制度。

3、二十四司P237二十四司为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4、三司会审制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

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

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

5、分封制P138所谓的封建,就是“封诸侯,建藩卫”。

这是周人在确立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之后,为了抑制兄弟之间的争端所确立的制度。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所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特权,对天子有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有责任拱卫王室。

6、改土归流P298改土归流,是明清两代对云贵川桂等地区少数民族的管理和改革制度,即是废除土司制度,该行与内地府州县相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官员由朝廷任免选拔流官充任而废除世袭。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历代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及其内容。

P275

2、简述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P334

古代的诉讼制度规定,诉讼必须逐级告状(即“告诉”),一般不许越级告状,违者要笞四十,受理的官员也要笞四十。

但有重大冤情被压制无法申诉的,可以向皇帝直接告状,但经常要冒承担冲撞皇帝仪仗责任的危险(杖六十)。

为了防止乖戾之徒诬告别人,在告状时,诉状上要写明事实,不许说自己不能确定的事,否则要笞五十。

同时,诬告别人什么罪名自己要承担什么罪名。

如果写匿名信告别人的状,要被流放两千里。

古代社会的诉讼权受到很大限制,除了谋反、谋大逆、谋叛外,各朝代都规定,子孙不许控告父母和祖父母,奴婢不许告主人及主人的亲属。

如果违反,要处绞刑。

但是,如果任何人犯了上述三种重罪,那么任何人都必须向官府举报。

可见,封建社会法律是以维护皇权为第一目的的。

对于民事诉讼一般是要在基层根据伦理道德进行调解,调解不成才可以到官府告状,不经过调解私自到官府的,要被处罚,并被视为刁民。

五、论述题(20分)

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要点: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权,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必须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3)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超稳定与人身控制。

弊端;首先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不能有效在实理治理,其次,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次平时作业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

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B)。

A.春秋战国B.明清C.隋唐宋元D.明清秦汉魏晋南北朝

2、.隋唐时期的政体是(B)。

A.贵族君主制B.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的过渡C.君主丞相制D.君主宰辅制

3、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D)时期。

A、战国B、秦朝C、西汉D、东汉

4、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A)。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御史台

5、宋代的三师是(B)。

A、太师、太尉、太傅B、太师、太保、太傅C、太保、太尉、太傅D、太师、司徒、太傅

6、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C)。

A、宣政院B、将作院C、通政院D、宣徽院

7、广州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A)。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C、行政院D、国民政府

8、“行宪”时期(1948--1949)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B)。

A、国民大会B、立法院C、国民参政会D、政治协商会议

9、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B)。

A、袁世凯B、段祺瑞C、曹琨D、张作霖

10、“秀才”是指通过(A)的称谓。

300

A.童试B.乡试C.会试D.殿试

11、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C)

A、郡县制B、属国制C、郡国并存制D、监查制

12、在近代国家结构中,市制兴起于(B)时期。

A、民国初年B、北洋政府C、广州国民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

13、中国古代监查制度形成于(D)时期

A、夏商西周B、春秋C、战国D、秦朝

14、清末居各部之首的是(A)。

A.外务部B.法部C.大理院D.资政院

15、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A)。

A、世官世禄制B、乡举里选制C、简选制D、军功、事功选拔制

16、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B)。

A、院试B、乡试C、会试D、殿试

17、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任用的第一资格是(D)。

A、革命功勋B、任官经历C、学历及学术著作D、考试及格

18、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A)。

A.春秋战国B.秦汉魏晋南北朝C.隋唐宋元D.明清

19、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D)。

A、贵族君主制B、君主丞相制C、君主宰辅制D、绝对君主制

20、南京国民政府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中间层级最普遍的是(D)。

A、特别行政区B、市制C、首席县长制D行政督察专员制

二、多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0分;每小题正确答案2-4个,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注意将选择答案的代表性字母写在题干括号里)。

1、西周属卿事僚的政务官有(ABCD)。

A、司土B、司马C、司空D、司寇

2、宋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包括(ACD)。

A、政事堂B、九寺、六监C、枢密院D、三司

3、明朝宦官组织共有十二监、八局、四司,号称二十四衙门,而每监、局、司的掌理太监分别是(ABC)。

A、掌印太监B、大使C、司正D、秉笔太监

4、清代中后期国家中枢机构军机处的大臣称谓有(ABCD)。

A、首席军机大臣B、军机大臣C、军机行走D、军机处学习行走

5、广州国民政府的主要军事机关有(ACD)。

A、军事委员会B、国防最高委员会C、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D、黄埔军校

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发展衰亡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是(ACB)。

A、秦汉魏晋南北朝B、明清C、隋唐宋元D、北洋政府

7、民国初年的国家结构中,地方行政区划所实行的三级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ABC)。

A、省(军政府)B、道(军政分府)C、县D、市

8、宋代颇具特色的地方监查制有(AB)。

A、监司制B、通判制C、谏院制D、都司御史房

9、古代的荐举制度,是封建时代重要的选官方法之一,主要有(ABCE)形式。

A.制度荐举B.私人荐举C.官府荐举D.地方荐举E.自荐

10、唐代常科是科举的主要形式,其主要开考的科目有(ABCD)。

A、秀才B、明经C、进士D、明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

220年,三国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开始实行,亦称为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取士制度。

具体做法是:

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来评定人才等级,然后由小中正上报大中正审核,大中正上报司徒核实,再交吏部选用。

2、胥吏 胥是供官府驱使的劳役,负责催征赋税、维持治安、把手关卡、看守仓库、看管和押解犯人,站堂、看门、传唤、传送文移,押解官府物品等诸多杂事。

吏是在官府中承办具体公务的人员,其地位高于胥,他们在官府中负责文书事务,承办具体事务。

胥吏不是官,但却在政府职能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3、三司使宋代掌国家税赋、岁支的中央机构三司的长官。

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它沿自唐代,宋代号称“计省”,直接对皇帝负责总理财政权,与掌行政权的中书门下和掌军权的枢密院形成三权并立。

宋太宗早期分置三使,即盐铁使、度支使、户部使,后期设三司使,总领三部。

三司使号称“计相”,其地位与参知政事、枢密使相等。

其副手有三司副使或三部副使。

4、五院南京国民政府根据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分立”和“权能分治”理论,在1928年10月成立的国民政府的主体和核心机构。

(2分)五院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五院。

行政院位列五院之首,是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机关,司法院是最高司法机关,考试院是最高考试机关,监察院是最高监察机关。

五院长官为正、副院长。

五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共同构成了国民政府组织体系的主干。

5、郡县制确立于战国时期而被后世广泛采行的地方行政区划制。

(1分)春秋时代中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战国时出现郡管县。

郡的长官为“守”或“太守”,负责一郡行政、军事和财政。

县的长官称“令”或长,主管全县军政事务。

汉代以后州、路、行省先后取代郡成为一级行政区,而县制则沿用至今。

6、征辟制征召、辟除制的简称,是秦汉时代皇帝和地方长官选拔官员和属吏的制度。

(2分)征召制是由皇帝直接下诏征求士人并拜任其为官的制度,它由先秦的简任制演变而来,征召的特征是“德举”,对象多为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士,征召意义在于礼敬人才的示范作用。

辟除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长官自行选拔与任用属吏的制度,其中被辟为公府属吏者任职条件、地位最高,其升迁、转徙都较一般官府属吏更便捷、轻快,而地郡县长官属吏的辟除可直接从普通百姓中选用。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及其变化?

答:

首先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

(1)专制君权和实力相权并存丞相总执朝政,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权势仅次于皇帝。

专制君权和实力相权间从一开始就存在矛盾。

(2)相权对君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作用在西汉早期表现明显。

如汉高祖刘邦欲改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为太子,但遭到丞相、大臣反对而作罢。

其次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变化:

(1)西汉武帝削弱相权,便一反汉初惯例而提拔平民出身的儒生为丞相。

他还以一批有才华的文人学士为侍中,加强自己的谋议群体,提高决策能力。

从而削弱了丞相的地位和丞相在决策中的作用。

(2)西汉末,改革三公制度,废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