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68434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0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

《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x

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模式是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教育评价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这就决定了其必然是一种重视结果鉴定的评价,即强调教育评价的鉴定性。

现代教育评价的范围更广泛,涉及到学生、教师、教育管理及教育政策制定的方方面面,评价模式多样化,注重教育评价的反馈功能,更强调教育评价的目的性。

正如斯塔弗尔比姆1983年在其所著“方案评价的CIPP模式”一文中指出的那样: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①。

从世界范围讲,教育评价已从早期强调教育评价鉴定性向现代强调教育评价的目的性发展。

我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直到70年代末才开始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又由于当时我国人才严重匮乏,致使一段时期内教育评价主要为选拔人才服务,客观上造成了重教育评价的鉴定性轻教育评价目的性的倾向。

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国外一些新的评价理论被逐渐的介绍到我国,加之经济建设对人才需要趋于多样化,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只强调教育评价的鉴定性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更应重视教育评价的目的性。

如果我们的评价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选拔人才观中,就无法适应整个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与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不相一致。

二、应避免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按照各自不同的功能来划分的。

总结性评价,从广义来说是对教育方案、计划、课程主体效益的评价,是对于方案等有效性的全面评价;从狭义来说是在一门学科、部分学科或在整个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全面评价。

形成性评价,从广义来说是指一项新的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在编制过程当中和实施期间为获得修改完善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是为促进它们的形成而进行的评价;从狭义来说是将行进性测验用于教学中,为获得改进教学和学习的反馈信息使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通俗地讲,是对未达到掌握程度的学生为了促进其掌握而进行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针对的是教育活动的结果,重在鉴定;形成性评价针对的是教育活动的过程,重在改进。

历史上首先提出形成性评价概念并对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加以区分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斯克里文(SCRIVEN·M)。

1967年,斯克里文在其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一文中指出:

“就术语而言,我认为新名词比比皆是,层出不穷,为了避免产生不确切的词义,我提议用‘形成性’和‘总结性’的字眼来界说不同作用的评价②,并提出“与总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更重要”③。

我国是在1980年以后才正式接触到这一术语的,由于时间短和认识上的局限性,许多教育工作者并不熟悉形成性评价,以至于在中小学教育评价中存在着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倾向。

例如,期末考试,很多学校考完了,评分结束也就意味着一个学期工作结束了,很少有人把试卷发给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讲评,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倾向。

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一项活动后所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对这一活动的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后者是在一项活动的过程当中进行的评价,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节和改进工作。

在中小学教学中,总结性评价的功能在于给学生评定成绩,通常是在一个阶段的教学结束后进行。

例如,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就是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其只具有鉴定作用,而无形成作用;形成性评价的功能在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节、改进教学工作,通常是在一个单元、一章、一节的教学之后进行,如小测验等。

但对于期中和期末考试则应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不同的评价。

如在期末考试之后,能够针对问题讲评,以改进今后的教学,那么,我们就认为这样的评价同时具有鉴定与改进的作用。

正如斯克里文所说的那样,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没有基本逻辑和方法论上的差别,他甚至认为对同一个评价者来说,在一个需要者看来可以是形成性的,而另一个看来却是总结性的。

事实上,中小学教师差不多都会自觉不自觉的使用形成性评价,在每一单元的教学之后进行小测验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便调整教学策略,然而有时由于教师过于强调分数的作用,如让家长签字、为学生排名次等等,致使家长和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到分数上,从而削弱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由于早期的评价大都是总结性的,又由于其是一种事后的评价,对于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改进几乎无能为力,所以,从改进工作的角度来讲,应当更重视形成性评价。

在中小学教育评价中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类型。

形成性评价作为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之一,被介绍到我国的时间较短,加之受泰勒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总结性评价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应从改进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出发,克服这种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的思想。

从世界教育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来看,也应将形成性评价放在重要地位上。

三、应避免重指标系统的评价形式轻概括性问题的评价形式

指标系统和概括性问题是教育评价的两种形式。

教育评价作为一个价值判断过程,是以最初设定的目标为基准去判断被评者是否达到了目标,但由于目标是一个笼统抽象、弹性较大的概念且可操作性较差,用目标直接去衡量被评者是很难得出科学结论的。

如: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总目标,用其去评价学校的工作质量,很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在评价中就要采用具体的指标系统或概括性的评价方式。

指标是目标在某一方面的规定,是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化和可操作的,只有系统而又紧密联系的一群指标才能反映全部目标。

指标系统就是这样一群指标,它是以目标的本质属性为核心的、相互密切联系的、权重分配合理的、系统化的指标群。

例如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评价④,就可采用指标系统评价形式,将教师业务素质作为总目标,然后分解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并赋予合适的权重(见附表):

附表教师业务素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附图{图}

概括性问题是指教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不很具体的、不易测量的那些评价问题。

例如,对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评价,就可采用概括性问题评价形式,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如何?

在提高其素质水平及结构合理性方面做了哪些努力,效果如何?

2.校长负责制下管理工作做得如何?

教职工满意程度如何?

3.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如何?

教职工积极性发挥得如何?

影响他们积极性发挥的因素有哪些?

等等。

指标系统是一种定量评价方式,概括性问题则是一种定性评价方式。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且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因此,对教育活动的评价也离不开质和量两个方面。

目前一提到评价,人们多半只想到用指标系统去评,而很少想到或根本不知道可以用概括性问题来评,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两种评价形式,我们可以从其优缺点来看他们各自的特征。

指标系统评价形式的优点是:

1.可以全面反映被评者的共性,具有可比性;2.可测性比较好,是经过行为化、具体化的指标;3.信度比较高,偶然因素较少;4.比较容易进行定量处理、易获得实际评判。

其缺点是:

1.针对性较差,难以反映被评者的个性;2.效度较低,因为从目标转化为各级指标时,末级指标与总目标往往要发生改变、转移、不一致;3.对于改进工作作用不太大;4.指标系统难以编制。

因为指标系统的设计要经过评审专家的多轮筛选、试用才能确定,是一项费时、费力、费钱的工作。

概括性问题的评价形式其优点是:

1.能反映社会多元价值的要求;2.针对性较强,能反映被评者的个性;3.对改进工作的作用较大;4.效度较高,不需要经目标向指标的转化;5.容易编制。

其缺点是:

1.可比性较差,反映个性较多共性较少;2.信度较低,偶然误差较大。

3.可测性较差;4.不易进行定量处理;5.不易获得综合评判。

从以上比较看,指标系统和概括性问题这两种评价形式都不是十全十美,他们都有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两者不能够互相取代,却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互相检验。

在实际工作中到底需要采用哪种形式进行评价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而不应一味地追求指标系统这种定量评价方式,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确实存在着不可量化、不很具体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

收稿日期:

1999—03—05

①翟葆奎:

《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97页、185页、184~185页。

②翟葆奎:

《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97页、185页、184~185页。

③翟葆奎:

《教育学文集·教育评价》,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97页、185页、184~185页。

④何建平:

教师业务素质综合评价,《教育导刊》1997年第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