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72736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政治 51意识的本质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docx

高中政治51意识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5.1意识的本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

意识的本质

集备组:

政治组

执笔:

时间:

知识

技能

识记:

1、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理解: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4、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分析:

1、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物质的反映的事例,分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通过人与动物的心理的形成区别,说明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3、通过实例分析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过程

方法

1、通过对意识本质的分析,使学生增强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

2、能够从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三个方面说明意识的本质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对意识的本质及其作用的学习理解人的意识的形成,进一步感悟唯物主义世界观,确立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重点

意识的本质

难点

意识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教学

思路

要点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课时

一课时

教法

讨论、谈话十故事式讲授  

学法

看书、自主探究,讨论、思考

教学

用具

常规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

教和学反馈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同伴遇车祸,先是在滚滚车流中舍命将其拖至路边,然后伏在其身边守望,亲吻,试图唤醒遇难的同伴,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里溢出了泪水……

问:

人们说,狗也通人性,是说动物有意识吗?

(二)进行新课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图片展示:

奇妙的岩石风化、水滴石穿、踏雪有声、铁生锈、葵花向日、蚯蚓受刺激、食人草、狗的非条件反射、狗的条件反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

问题1:

请结合图片和漫画完成下表

表:

物质与物质的反应形式

物质

反应形式

反映器官

举例

无机物

反应特性

物质

岩石风化,空谷回音

低等生物

刺激感应性

细胞膜

葵花向日,食人草

高等动物

感觉心理

大脑

警犬破案,马做算术

意识

人脑

谈虎色变,苹果与万有引力

这说明: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看书本35页的材料,思考这些动物的复杂的心理

反应为什么没有发展为人的意识?

材料:

黑猩猩经过人们的反复训练,它能打开水龙头,用水桶放水灭火。

后来,人们把黑猩猩放到船上,同样点上火,给它一个水桶,让它灭火,但它此时已束手无策了。

问:

黑猩猩有意识吗?

从动物的心理到意识的产生必备条件是什么?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大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一句话,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同学们都学过生物,谁能说说人脑的构造,各个区域的功能是什么?

如同学们不能记起或不能回答,老师可以简单介绍,如语言中枢管语言,运动中枢管运动,感觉中枢管感觉,视觉中枢管视觉。

如某一区域受损,人就会有某一方面毛病。

最近有个例子,说有一个人由于工作压力太大,他控制不住自已每天神经的思索,把一颗钉子插进脑袋,如果不是抢救及时,他就没命了,所以同学们平时要学会保护自已的大脑,不用脑过度,不经常“想入非非”。

动物也有大脑,谁能说说高等动物大脑与人脑的区别?

意在说明人脑在重量、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由此同学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1、人脑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师:

天气变冷了,同学们知道要增添衣物,这种反应在生物学上叫什么?

反射。

第四节课,同学们也许肚子已经在呱呱叫,这是一种什么反射活动?

无条件反射。

同学们回家喂你家的宠物可简单了,只要敲一下铃,它就知道要“开饭”了。

其实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只要听到学校的上课铃声响了,就会往教室里面跑。

这叫什么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

材料:

曹操当年率军北争,时值盛夏酷暑,兵士喝不到水,都渴的无精打采,行军的速度极慢。

曹操灵机一动,在马

上高声叫到:

大家脚步快些,前面有片梅林,此时梅子正熟。

兵士一听有梅子吃,都生出了口水,也不那么渴了。

此时并非真的有梅子,为什么兵士也流出了口水呢?

这又叫做什么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问:

是否有了人脑就会有意识的产生?

同学们讨论。

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材料一: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来到达姆里村。

他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怪物:

身子和人一样,头象巴斗,头上的毛发蓬乱,披散到肩头和胸前。

辛格将这两个“怪物”带回村里,细加观察,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大的8岁左右;小的2岁左右。

辛格把她们送进了米梅纳普尔市孤儿院。

   据辛格讲,这两个孩子刚回到人类社会之初,象狼一样舔食东西。

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她们那目光锐利刺人的眼睛,黑暗中能象狼似的闪闪发光;再热也不淌汗,而是象狗般地张大嘴巴喘气,借以散热降温;不管主人给她们穿上什么衣服,都被撕个粉碎,她们不会说人话,仅在夜深人静后,不时发出阵阵长嗥。

材料二:

7岁男童听鸟叫长大只会说“鸟语”

  新华社专电:

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州一名7岁男孩因只会说“鸟语”被送到当地收容所,不久将接受心理治疗。

据俄罗斯《真理报》网站08年增长2月27日报道,发现这名男孩的社工说:

“当你对他说话时,他只会喳喳叫”。

男孩和母亲居住的公寓里挂满了鸟笼,笼内积了厚厚的鸟食和粪便。

男孩的母亲31岁,从未打过儿子,也没让他挨饿。

但她酷爱那些鸟,顾不上教儿子说话。

男孩天天听鸟叫长大,因此只会说“鸟语”。

材料三:

上世纪40年代,美国的心理学家丹尼士曾经做了一项惨无人道的实验。

他从孤儿院挑选了一批新生婴儿把他们放在暗室中生活,只给他们吃住,让他们与世隔绝。

这些婴儿起初在生理上和正常婴儿完全一样,慢慢地机能逐渐退化,最后变得越来越痴呆。

这些婴儿长到一定年龄后,再把他们释放出来,让他们过正常人的生活,虽然经过长时期的训练和教育,但是绝大多数的孩子始终都没能恢复人的基本特征,变得终生痴呆,只有个别人学会了吃饭、穿衣等简单的生活能力。

问:

这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由于他们长期脱离社会实践,所以不会形成人的意识。

由此可见,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1、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

材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可是地球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龙”,那么“龙”的观念又是从何而来呢?

“龙”的观念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当时人们为了表明自己祖先的强悍,就从他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各种动物身上取材,逐步创造了“龙的”形象。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东汉人王符曾指出龙有九似:

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它能在天上飞、地上跑、水中游,集海陆空于一身。

鲁迅曾说: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描写,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只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加了颈子两三尺而已。

玉皇大帝的外貌酷似汉族人,上帝的外貌象西方人,可见,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的。

宗教观念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某种原型。

问: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

问:

试分析其合理性。

从意识的起源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即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人脑的机能,没有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的意识的产生;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因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是符合意识产生、发展的规律的。

1、从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2、除人脑外,其它动物都不能产生意识,因为只有人脑才是意识的来源。

(×)

3、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如同照相机、镜子对事物的反映一样。

(×)

4、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主观臆造的。

     (×)

5、现实生活中没有“鬼神”,所以“鬼神”等宗教迷信观念是人们主观想象。

(√)

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管梦境多么离奇,它也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

 

2019-2020年高中政治5.1文化创新的涌泉和作用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我国网络视频用户与日俱增,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移动手机等收看影视作品。

而微电影巧妙地将网络与电影相结合,利用网络这一开阔的平台,创造出短小精练的电影艺术作品。

这表明,在我国()

A.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B.影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较强

C.影视文化在创新中实现发展

D.科技文明程度达到全新水平

[解析]选C。

微电影巧妙地利用网络平台,创造出短小精练的电影艺术作品体现了C;由材料不能得出A、D观点;材料不涉及国与国的文化交流问题,B与材料无关。

2.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出现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

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

[解析]选C。

网络的迅速发展属于社会实践,网络文化是一种创新的形态,故材料指向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选C项。

其他选项观点都与题意不符。

3.“古文运动”提倡的文以载道的主张,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现实性,造就了“唐宋八大家”等众多名家,对后世的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这说明()

A.文化的创新会促进文化的繁荣

B.没有文化的改革,就没有伟大的作家

C.只有回归传统文化,才能促进文化的繁荣

D.只有文以载道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解析]选A。

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体现了文化创新带来的文化繁荣,A符合题意,B、C、D三项观点片面。

4.文化创新是()

A.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B.文化发展的源泉

C.文化发展的实质D.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解析]选C。

本题考查了文化发展的实质,属于最基本的知识,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对于中国人来说,随礼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仅随礼就是一笔庞大的开支,不少市民感慨礼金随不起,戏称喜事请柬为“红色罚款单”。

这启示我们()

A.随礼作为民族习俗要积极响应和勇于传承

B.随礼体现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C.随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情感表达

D.随礼如能顺应社会生活变迁将促进人际关系

[解析]选D。

题目反映了传统习俗随礼给当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窘迫感,说明传统文化习俗应该顺应时代变迁,D当选。

A有违辩证分析的态度,不选。

B不合题意。

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情感表达,C不选。

6.采风活动倡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贴近群众。

这说明文化创新的源泉是()

A.人民群众B.文学作品

C.文化工作者D.社会实践

[解析]选D。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工作者应该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立足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作,D说法正确;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A与题意不符;B、C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题意不符。

7.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创造力,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素材。

这表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和动力

D.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

[解析]选A。

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为文化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素材说明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A项符合题意;B、D两项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C项观点错误,颠倒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8.多年来,注重个人拼搏、竞争发展,成为以人为主体的广东文化的内涵。

而在新的转型期,注重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广东探索粤文化和文化创新的要义。

这说明了()

A.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和人的全面发展

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D.文化创新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

[解析]选B。

广东省在文化发展的同时,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可见文化创新的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和人的全面发展,故选B;此题强调文化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排除A;C、D两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9.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选B。

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说明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而不是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故选②,排除①。

茶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表明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故③说法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④不符合题意。

10.“感情深,一口清!

感情浅,舔一舔!

”在国人深厚的酒文化影响下,坐在酒桌旁如果不喝酒,就好似失礼了。

不过查“酒驾”后,各种饮料、豆浆及汤品成了白酒的替代品,演绎出了“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的新“酒桌文化”。

这说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③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选C。

查“酒驾”后演绎出了新“酒桌文化”,强调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④符合题意;②与题意不符;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③表述错误。

故选C。

11.打工文化是从打工者群体中自发生长出来的文化,它带着生活粗粝的质感、朴素、真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说,打工者不仅仅是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文化产品的消费者,他们更是文化的生产者、创造者。

这句话的依据是()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④打工文化成为我国当前的经典文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选D。

打工文化是打工者群体中自发生长出来的文化,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符合题意;打工者是文化的生产者、创造者,说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③符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打工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④说法错误。

故选D项。

12.赵本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传神、活灵活现的小品形象,其执导、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走红。

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源于他始终对农村、农民怀有很深的感情,从黑土地上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从民间文化中汲取了精华,黑土地上滋生出的民间艺术正是他艺术创作中一条割不断的血脉。

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基础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作来自于文化创作者的灵感

D.物质条件差的地方也能搞好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选A。

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项观点错误;D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

二、非选择题

13.山东省文化创新奖是全国第一个由省政府设立的文化创新最高奖,每两年评选一届,名额为30个文化创新优秀成果,每项奖金5万元。

这一奖项的设立,有利于推动山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山东省为什么要加大文化创新奖励力度?

[答案]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4.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大批新闻工作者走向田间地头,来到学校厂矿,远涉边疆山寨,“一头汗两腿泥,拉近与群众距离。

植根火热生活,书写时代篇章”。

一篇篇生动清新的文字稿件,一段段引人入胜的广播电视节目,讴歌了群众创造,反映出时代风貌,回应了社会关切,人民群众拍手叫好。

新闻战线文化创新为什么强调“走基层”?

[答案]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人们就不可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新闻工作者只有投身实践,才能产生创作的灵感,才能创造出反映实践的优秀文化作品。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深入基层才能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优秀文化作品。

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为社会实践服务。

深入基层,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