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74772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1.docx

历史新航标导学人民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历史时空坐标

核心素养目标

1.史料实证:

通过史料,分析宗法制、分封制的影响,归纳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2.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悠久文明的热爱之情。

 

[细致梳理·核心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

(1)时间、地域:

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条件:

农耕经济的发展。

(3)标志:

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4)特点:

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

2.夏朝

(1)王位世袭制:

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地位,“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

(2)特点:

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3)灭亡:

夏王朝维持了四百余年的统治后为商汤所灭。

3.商朝

(1)建立:

商汤灭夏后建立商朝。

甲骨文记录了商代的政治生活。

(2)特点:

①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②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行决策。

[轻巧点拨·关键点]

[历史认识]

正确认识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

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平等的、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二、西周分封制

1.前提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

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3.内容

(1)分封对象:

周王的子弟、功臣等。

(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4.影响

(1)积极方面: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西周的统治。

(2)消极方面:

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易混易错]

“分封”与“封建”

分封制在中国古代原叫做“封建”制度。

但这个“封建”与我们用于社会发展史中的“封建”不是一个含义,而是“封诸侯,建藩卫”的简称。

为了将这两个“封建”相区别,今天史学界多称“封诸侯,建藩卫”制度为“分土封侯制”或简称“分封制”。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地位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2.目的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3.内容

(1)周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地位都由嫡长子继承。

其余诸子依次分封为诸侯、卿大夫和士。

(2)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

(3)从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小宗关系。

4.影响

(1)形成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以后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的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易混易错]

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对周天子来说,周天子是大宗,诸侯对于周天子是小宗。

但在诸侯国内,诸侯对于卿大夫来说就是大宗,而卿大夫就变成了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卿大夫又称为大宗。

所以,除了天子永远是大宗外,其他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轻巧识记]

1.分封制的含义

2.由宗法制度产生的宗法观念

探究主题一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史料一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1)史料一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是什么关系?

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

史料二 下面是大宗、小宗示意图。

(2)从史料二可以获得宗法制的哪些信息?

答案:

(1)关系:

臣属关系。

义务:

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2)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紧密结合;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体现了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和关系,部分体现了诸侯的义务。

图中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森严的宗法等级、大小宗关系。

历史解释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

1.区别:

分封制

宗法制

含义

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制度

目的

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巩固分封制下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特点

①周王具有至尊权威,封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层层分封,构成等级秩序。

②封国有同姓、异姓之分。

③周王与诸侯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有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

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传播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开发。

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失去原有作用,出现诸侯割据的局面

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强化王权

2.联系:

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宗法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探究主题二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史料一 商朝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

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

(1)根据史料一,特别是画线部分的内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哪一特点?

史料二 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时人便称宗族为“家”,宗族成员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2)归纳史料二中出现的历史现象。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答案:

(1)商朝时期,神的意志起到了很大作用。

(2)历史现象:

民众只知效忠“家”,而不知效忠“国”。

本质: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画线部分关键信息是“由神意来决定”。

根据画线部分信息可知“家”与“国”是相对立的团体,国家对地方的权力控制有限。

历史解释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

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地方权力较大:

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神权色彩浓厚: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稳定延续:

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建体系]

[微总结]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2.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3.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基础巩固]

题组一 夏商政治形式

1.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有人说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的倒退。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社会转型,历史进步B.私有制产生的结果

C.政治专制,历史倒退D.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解析:

根据材料“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型时期”可知是社会的转型,是历史的进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原始社会推行的是公有制,而奴隶社会推行的是私有制,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奴隶社会尚未实现专制,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社会转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2.《甲骨文合集》记载:

商王去占卜,问下旬有没有灾祸降临,占卜师说卜象显示了不好的征兆。

不久有人向商王报告说,益这个地方逃走了12个奴隶。

这反映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高于王权B.国王没有实现集权

C.宗法制成为主导D.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比较,故A项错误;材料不在于突出国王的集权与否,故B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C项错误;商王占卜问政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故D项正确。

答案:

D

题组二 分封制

3.中国许多地名和称谓都有悠久的历史。

比如山东被称为齐鲁,河北被称为燕赵,山西被称为三晋等。

这些称谓起源于(  )

A.宗法制度B.西周分封

C.当地地理特征D.古代地名

解析:

山东在西周分封制下有鲁国与齐国两个诸侯国。

河北省在当时的两个封国是燕赵两国,山西当时的诸侯国是晋国,所以选B项。

答案:

B

4.历史学家指出:

“西周王朝显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日益衰微

解析:

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与分封制有密切关系。

在分封制下,贵族对封地拥有世袭权力,周王对封国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久而久之,就使周王与封国的联系大大疏远,故选C项。

答案:

C

题组三 宗法制

5.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寓义,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

与春节“阖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禅让制B.世袭制

C.宗法制D.分封制

解析:

根据“自我认同”“阖家团圆”的信息可知是与血缘关系相关的宗法制,故C项正确。

答案:

C

6.“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之……若以父母之命为非,而直行己志,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宗法关系中长尊幼卑

B.体现了宗法制度强调血缘纽带

C.体现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D.此做法有利于凝聚宗族

解析:

材料中“虽所执皆是,犹为不顺之子”表明真正的标准是“受父母之命”而非是非对错,故A项正确;材料中“以父母之命……不顺之子”是强调孝顺的标准而不是强调血缘纽带,故B项错误;材料中“不顺之子”不仅仅是嫡长子,故C项错误;材料“以父母之命……不顺之子”有利于凝聚家庭内部关系,没有涉及宗族,故D项错误。

答案:

A

题组四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7.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礼乐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士—士的等级制度

D.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

解析:

分封制下诸侯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对国家的统一不利,故A项错误;宗法制解决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财产分配产生的矛盾,有利于其稳定和团结,故B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夏朝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

B

[同步真题]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解析:

“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反映了“长子”“长孙”在家族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这体现了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D项。

材料无法体现家族和睦、等级秩序和贵族世袭等信息,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B.河北

C.陕西D.山东

解析:

西周是由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的周部族建立的,题干中的“雅言”是由当地语言发展而来的,故C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个省份均与周的起源无关。

答案:

C

3.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以后历代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故选B项。

答案:

B

课时作业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选择题

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

A.宗法观念已大大加强

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

C.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

D.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

解析:

根据“商朝晚期”“……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可以得出宗法制度,故A项正确。

答案:

A

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解析:

夏、商、周设立的秩官、卜、太史等官职既掌握神权,又掌握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

答案:

C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下列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它以专制取代民主是历史的倒退

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D.王位可以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解析:

选项C、D符合王位世袭制的内容,都是正确的。

A、B两项矛盾,答案可从中选取。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是历史的倒退,故答案为B。

答案:

B

4.《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在描述奴隶社会时说:

“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

”此材料表明(  )

A.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B.君主和臣民民主协商国事

C.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

D.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解析:

根据材料“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君主对贵族而言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权威,此时君主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A选项符合题意。

君主和臣民民主协商国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君主专制下的腐败现象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答案:

A

5.学者冯天瑜说:

“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

B.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

C.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

解析:

根据材料中“被征服”、“封地土著”、“突破纯粹的血缘”等信息可知,分封制是有着典型的地缘政治的特征,故A项正确。

西周时期分封制并不是延续商朝血缘政治,故B项错误。

西周时期尚未实现中央集权制度,C项错误。

分封制没有突出突破血缘,并不是官僚体制的创新,D项错误。

答案:

A

6.《史记》载:

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

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

”据此并结合所学推断,“师尚父”的封国是(  )

A.燕国B.鲁国

C.宋国D.齐国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根据材料“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师尚父是姜太公,营丘在今天的山东,封地属于齐国,D选项符合题意。

燕国是王族召公奭的封地,A选项排除。

鲁国是周公子伯禽的封地,B选项排除。

宋国是先代贵族微子的封地,C选项排除。

答案:

D

7.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到,“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并立,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

……那种君臣上下隶属的体系,是从周公东征胜利,占领了广大地区,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分封制度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这说明(  )

A.周公东征前国家尚未正式形成

B.分封制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

D.世袭制到周公以后才逐渐形成

解析:

从题目关键词“商汤前后”“民族并立”“地位是平等”可知相互之间是并立平等关系,“周公东征”“创立……分封制”“君臣上下隶属”逐渐形成,可知此时形成了君臣上下隶属关系,相比较商汤前后并立平等关系,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故C项正确。

夏就是第一个国家,在周王东征以前已经建立,故A项错误。

分封制只是形成君臣上下隶属关系,层层分封,无法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主要依靠宗法制来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

世袭制从夏朝开始,故D项错误。

答案:

C

8.策命,又称“锡(即赐)命”或“册命”,表示周王与万邦的联系。

策命礼在太庙进行,由周王向诸侯授予载有王命的文书(即策、册),文书记载了对受命者的封赠、任命。

依据“策命”,地方诸侯(  )

A.由周王直接任免,并且不得世袭

B.绝对服从与拥护周王的专制统治

C.必须按期向周王提供贡赋与军役

D.不享有对封国内土地的使用权

解析:

依据史实,受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须负责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故C项正确。

诸侯有世袭统治权,A项错误;西周时期不是专制统治,B项错误;分封制下,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D项错误。

答案:

C

9.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天子诸侯的传承,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来替代,是因为容易发生争执,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表明嫡长子继承制(  )

A.是理想的权力继承制度B.意在避免出现权力纷争

C.有利于选拔优秀继承人D.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解析:

根据材料“天子诸侯的传承,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来替代,是因为容易发生争执,其弊将不可胜穷”可知嫡长子继承制意在避免出现权力纷争,B选项符合题意。

“是理想的权力继承制度”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有利于选拔优秀继承人”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说法错误,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D选项排除。

答案:

B

10.王国维说:

“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

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

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

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

解析:

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

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故选B项。

答案:

B

11.《殷周制度论》中有: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解析:

题干中涉及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两种制度。

C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A项只涉及分封制;B项只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

答案:

C

12.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

这表明当时(  )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制度属于礼乐制度,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制度文化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墓葬制度凸显贵族特权,而是强调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A项排除;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政权稳定的信息,故C项排除。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引起管叔、蔡叔等贵族的不满,纣子武庚拉拢二叔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

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周初实行分封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有关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信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答案: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等级森严;大宗与小宗的划分是相对的;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

……封诸侯……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

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封召公奭于燕。

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

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材料三 诸侯在受封领地上,可以对卿大夫、士进行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同样对上负有纳贡、服役、作战等义务。

诸侯在受封领地上,可以设置官员、征派赋税、建立武装等。

材料四 周王曾派人向鲁国“告饥”“求金”“求车”。

春秋之世,鲁之朝(周)王者二。

——(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请回答:

(1)齐国和鲁国分别是姜尚和周公长子伯禽接受周王分封而建。

周王分封诸侯的目的是什么?

姜尚和伯禽受封的理由又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假如你是姜尚或伯禽,作为受封的诸侯,你要为周王尽哪些义务?

(3)假如你是姜尚或伯禽,你是否一切都要听命于周王?

(4)上述史料中周王和诸侯之间关系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重大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历史沿革变迁情况。

(1)问,考查分封制的目的和对象。

(2)问,根据材料回答诸侯对周王应尽的义务。

第(3)问,从材料中提取诸侯在封国内享有哪些权力。

第(4)问,考查春秋时期王权衰落,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这一现象。

答案:

(1)目的:

巩固统治。

理由:

姜尚是功臣;伯禽是王族。

(2)朝觐述职、交纳贡赋、镇守疆土、提供力役。

(3)不是。

诸侯代表周王行使地方统治权,是诸侯国内的最高统治者,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4)春秋时期,王权衰落,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走向瓦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