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0207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3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docx

江苏省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

江苏省2019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综合练习十二【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物勒工名”(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制度应用比较广泛,如下图秦国青铜戈正面刻有铭文:

“五年,相邦吕不韦造,诏事图、丞蕺,工寅”分别注明了监造者、主造者和直接制造者的名字。

据此可知

A.官府控制手工业的局面被打破

B.官营手工业重视保证产品质量

C.民间手工业生产分工日益明确

D.青铜器铸造进入全面繁荣时期

2.“他们凭藉祖先的余荫……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如中正、主簿、功曹之类,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而且由中央到地方的高级长官亦由他们包揽独占,使一般平民不易有参加的机会。

”材料反映的是

A.科举制形成的必然性

B.察举制引发社会动荡

C.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

D.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

3.下图是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所作写实风俗画《货郎图》。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画面反映南宋商业的凋敝

B.商业发展影响宫廷画家创作

C.风俗画只在宋朝民间流行

D.画风强调表现个性追求神韵

4.《传习录》载: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材料体现了这位思想家

A.反对迷信权威

B.反对封建礼教

C.抨击君主专制

D.提倡经世致用

5.据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江浙和广东是中国两大产丝区,但是生丝的市场价格不是在上海,也不是在广东,而是在纽约和里昂决定的。

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

B.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设厂的特权

C.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市场

6.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认为“太平天国人物因为他们的战斗意义,非理性的性格,对政府不存信心,原始的共产主义,在某些方面像欧洲宗教改革期间新教之左翼。

”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能体现“原始共产主义”的是

A.

B.

C.

D.

7.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

“中华民国改用阳历。

”1月13日,临时政府要求:

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这些规定表明

A.近代社会风俗开始呈现中外融合特点

B.临时约法的颁行推动了社会风俗变迁

C.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D.南京临时政府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

8.陈独秀指出: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

A.民主共和之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C.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D.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

9.近代,上海《申报》曾登载了一则新闻:

“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

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

”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

A.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

B.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C.武汉会战失利,抗日进入相持阶段

D.北伐胜利进军,成功消灭北洋军阀

10.日内瓦会议开始时,周恩来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说:

“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这段话表明中国政府

A.提出的和平共处原则成为国际公认准则

B.尝试用和平共处原则协商解决国际争端

C.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D.实现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11.1984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并指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可以“运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分配方式

C.巩固公有制的地位

D.增强企业活力

12.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

“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指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

B.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D.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二号”

13.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认为:

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据此,以下对文艺复兴影响的理解错误的是

A.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

B.最大贡献是推动人文主义到顶峰

C.开启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D.冲击了宗教神权对个性发展的束缚

14.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介绍:

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后来将蒸汽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是詹姆斯·瓦特的儿子小瓦特……他不仅是技术专家,而且是个企业家。

他与商人马修·博尔顿合资经营索霍制造厂,把蒸汽机批量生产,推向市场。

据此可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A.得益于商业资本与技术的结合

B.取决于专利制度对创新的保护

C.取决于瓦特生产实践经验的积累

D.得益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5.钱乘旦先生认为“民主是工业革命的结果,而不是工业革命的原因,没有工业革命,是没有现代民主化进程的。

”以下史实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A.发动光荣革命

B.颁布《权利法案》

C.形成责任内阁

D.1832年议会改革

16.一战前,英、法、德三国国外投资总额为1750亿—2000亿法郎,按当时的低利率5%计算,每年的纯利润就达80-100亿法郎。

英国对外投资的收入,不仅超过了对外贸易的收入,而且超过了工业生产的收入。

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资本输出成为仅次于商品输出的殖民剥削手段

B.资本市场的竞争直接导致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C.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快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D.英国对外投资的高额收入主要得益于制度设计

17.李大钊评论近代俄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今以俄人庄严璀灿之血,直接以洗涤俄国政界积年之宿秽者,间接以灌润吾国自由之胚苗”,从而使那些军阀政客、官僚耆旧们明白“专制之不可复活,民权之不可复抑,共和之不可复毁,帝政之不可复兴”。

这一评论

A.认为二月革命有利中国进步

B.认为十月革命必将影响中国

C.主张效仿二月革命推翻帝制

D.高度赞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18.下图漫画选自《苏联政治讽刺画选集》,题为《马歇尔计划已经把法国经济提到“最高度”了》,以下有关这一漫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讽刺马歇尔计划壮大了资本主义阵营

B.肯定马歇尔计划促进西欧经济恢复

C.具有浓厚的“冷战”色彩

D.客观评价了马歇尔计划

19.“GATT死了,GATT万岁!

”这是WTO出版物对关贸总协定(GATT)在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史上的地位所作的定论。

对这一定论理解正确的是

A.作为国际组织存在的GATT在1994年正式终止

B.GATT和WTO都有利于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C.WTO所体现的精神和传统是GATT的力量来源

D.作为国际贸易协定的GATT融入了WTO的体系

20.有人在评论近代某一文学流派的特征时,概括了以下几点:

“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客观具体,追求真实的艺术模式”、“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性”、“重视客观事物典型化”。

以下与这些特征一致的作品是

A.

B.

C.

D.

二、连线题

21.明清以来,中国的民主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

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

(意境深远的意思)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材料三中国由古代到近代的转折,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借鉴西方文化,发挥其固有的融合力,变外来为内在,才进入近代文化领域的。

……直到“五四”时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总准则,才得出了中国近代文化要以科学和民主为归依的结论。

——《陈旭麓学术文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出现的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本质区别,并从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分析其思想没有“突破”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简要说明为什么直到“五四”时“才得出了中国近代文化要以科学和民主为归依的结论”?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防止滥用权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

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

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

——钱满素《美国宪法:

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材料二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

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

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

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

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的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

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三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

……“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对于私权力,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自由的;对于公权力来说,法没有授权的都是禁止的。

而用法律制度手段制约“公权力”,则是中国依法治国打造良政善治的核心

——中新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观点。

(2)综合上述材料所提供的角度,结合近代英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如何有效地制约权力”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3.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

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

材料三《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材料四美国政府正式通知国会,向台湾出售包括两艘佩里级护卫舰等在内的系列装备,共18.3亿美元。

美向台湾出售武器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严重损害中国主权和安全利益。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中方决定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对参与此次美方向台湾出售武器的企业实施制裁。

——摘编自2015年12月12日《参考消息》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

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3)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2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的运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这百天之内,康有为及其同志推行了不少的新政。

其中最要紧的有二件事。

第一,以后政府的考试不用八股文,都用政治、经济的策论。

换句话说,以后读书人要做官不能靠虚文,必须靠实学。

第二,调整行政机构。

康有为裁汰了许多无用的衙门和官职……同时他添了一个农工商总局,……他们(指读书人)费了多少的心血,想从之乎也者里面,升官发财。

一旦废八股,他们绝望了。

难怪他们要骂康有为洋奴汉奸。

至于被裁的官员更不要说,无不切齿痛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杨锐者,张之洞入室弟子,岁馈千金,养之京师,而一切托之者也。

杨锐与刘光第之入军机,亦张之洞托陈宝箴荐之者也……张之洞本为新党,自恐不免,乃请杀谭、杨等六人,以求避党祸,其忍于杀帝党久矣。

——康有为《驳后党逆贼张之洞、于荫霖诬捏伪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的政治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主要意图。

(2)据材料一、二与所学知识,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由于泄私愤而忽视了张之洞在维新变法中的努力。

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研究怎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毒独到的见解,对西方的科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认为白色是一种再纯不过的光,而平常我们所看到的各种色光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的变化的,是不纯净的。

这种结论直到17世纪大家对这一种结论坚信不移,为了验证之一观点,牛顿把一个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形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照射在光屏上,牛顿得到了跟人们原先一直认为正确的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

白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七种光才是纯净的。

——赵万伦《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贡献》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史更多的是先验主义的,而不是实证主义的,他表现出最大的毅力是在一个个概念上权威地发表他的声音,这种思想的总结显然没有针对性,主题的选择也没有实际意义

——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十讲》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假设是,凡是运动的物体,一定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是建立在日常经验上。

若你看到一个东西在移动,你就会寻找一个推动它的东西(像是我们的手、身体)。

当没什么东西推它时,它就会停止移动,是一个推着一个,不能无限制地追溯上去,“必然存在第一推动者”,中古世纪的基督教说“第一推动者”就是指上帝,并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教义结合。

这样的结合让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成为权威学说。

——王萧榕《亚里士多德与阿基米德的对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科学错误,并分析亚里士多德产生此种错误认识的根源。

(2)据材料三,归纳亚里士多德在中世纪成为学术权威的因素。

综合上述材料,评价亚里士多德的学术影响。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1题【答案】

第2题【答案】

第3题【答案】

第4题【答案】

第5题【答案】

第6题【答案】

第7题【答案】

第8题【答案】

第9题【答案】

第10题【答案】

第11题【答案】

第12题【答案】

第13题【答案】

第14题【答案】

第15题【答案】

第16题【答案】

第17题【答案】

第18题【答案】

第19题【答案】

第20题【答案】

第21题【答案】

第22题【答案】

第23题【答案】

第24题【答案】

第25题【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