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1108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docx

北京市昌平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

绝密★启用前

北京市昌平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检测地理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下图为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演示地球自转时

A.面对地球仪,应从右向左转动球体B.“南极”俯视,应顺时针转动球体

C.移动地球仪在桌面做椭圆轨迹运动D.发现地轴与桌面的夹角为23°26′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出现昼夜现象B.昼夜长短变化

C.昼夜交替现象D.四季不断更替

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下图为我国南极科考站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是

A.1月B.4月

C.7月D.10月

4.与昆仑站相比,罗斯海新站

A.无极昼现象B.有阳光直射

C.无极光现象D.自转线速度大

5.罗斯海新站奠基时,此季节北京可能出现的景观是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圭表是度量正午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表为直立的标杆,圭是平卧的尺,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圭表景观图。

圭表使用

A.圭应东西方向摆放B.日出时刻测量最好

C.受天气的影响较大D.冬至日的影子最短

下图为某校学生野外考察北京某处景观后的手绘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图中反映的地质构造为

A.山地B.地垒

C.背斜D.向斜

8.该地景观形成的主要内力作用是

A.火山活动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D.风力堆积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降蓬顶(海拔约800米)的山顶景观独特,岩层基本保持水平,恰似“千层饼”。

图甲为山地景观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图甲景观的主要特点是

A.奇峰林立,怪石嶙峋B.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C.岩层水平,层理明显D.宽浅沟槽,相间分布

10.其岩石类型主要为图乙中的

A.甲B.乙

C.丙D.丁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甲处地貌类型及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三角洲——流水侵蚀B.冲积扇——流水沉积

C.三角洲——流水沉积D.冲积扇——流水侵蚀

12.乙处附近的聚落

A.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地区B.主要沿河呈带状分布

C.比山区聚落服务范围小D.夏季易受到洪涝影响

下图为2018年9月15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我国第22号台风“山竹”移动路径图和卫星云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3.该天气系统

A.在温带海域生成B.顺时针方向旋转

C.可能为高压中心D.向西北方向移动

14.此次台风登录

A.导致北京地区大幅降水B.广东的某学校停课停学

C.诱发滑坡、地震等灾害D.可以有效缓解南方暑旱

15.台风可能带来的天气有

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④⑥D.④⑤⑥

下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6.图中序号含义表示正确的是

A.①——东北信风带B.②——副热带低气压带

C.③——副极地低气压带D.④——中纬西风带

17.图中③地

A.位于60°N附近B.盛行下沉气流

C.多为晴朗的天气D.降水多锋面雨

18.若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则

A.太阳直射南半球B.①地受低压控制

C.②地受信风控制D.正值北半球夏季

30°N纬线是一条神奇的纬线,附近分布着许多城市和奇特的地理景观。

下图为30°N附近地区简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说明①地

A.经过海陆变迁B.冰川侵蚀强烈

C.岩石断裂发育D.岩浆活动剧烈

20.图中②地

A.位于亚欧大陆西部B.夏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C.冬季盛行东北季风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21.能正确反映图中③地“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2.图中四地的地理景观

A.①地垂直地带性差异明显B.②地多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③地河流无明显季节变化D.④地动物迁徙具有季节性

据国家测绘局2017年数据显示,120年间,洞庭湖水域面积减少了47.92%,但近5年来湖容正逐渐扩大,下图为洞庭湖与长江水系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关于洞庭湖湖水与长江水描述正确的是

A.全年洞庭湖湖水单向补给长江水

B.丰水期洞庭湖湖水补给长江水

C.洞庭湖湖水与长江水互不连通

D.洞庭湖湖水与长江水是双向补给

24.洞庭湖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①高山冰雪融水②雨水③地下水④河流水⑤季节性积雪融水

A.①②⑤B.①②③

C.②③④D.③④⑤

25.近5年来洞庭湖湖容扩大的原因可能是

A.气候变暖B.围湖造田

C.退田还湖D.植被破坏

下图为天山自然带垂直带谱与年降水量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6.天山

A.南坡为阴坡B.北坡雪线高

C.云杉林位于南坡D.基带为荒漠带

27.图中北坡年降水量

A.最多可达450毫米B.随海拔升高逐渐减少

C.随海拔升高逐渐增多D.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自然要素之间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8.图示地区位于我国

A.东北地区B.华北地区C.华南地区D.青藏地区

29.图中地貌景观的成因

A.形成石灰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形成石灰岩

C.流水沉积——地壳下陷——流水侵蚀

D.流水侵蚀——形成石灰岩——地壳下陷

30.图示

A.只反映生物圈、水圈、大气圈三大圈层

B.气候只影响植被、水文,不会影响地貌

C.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

D.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31.二十四节气是根据视太阳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代表春分节气的字母及其日期。

(2)描述地球公转从图中B到C时段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读图,说出传统上我国划分四季开始的节气。

(4)从我国传统四季中任选一个季节,描述北京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5)近几年,人们越来越关注24节气,并在在微信中纷纷转发关于24节气的内容。

下图为某学生发的微信图片,请说出与此节气相关的谚语、习俗、诗词等内容。

32.下图为2018年5月某日2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乙地的天气系统,并说明乙地中心气流的垂直运动特征。

(2)比较①②两地风速大小,并说明判读依据。

(3)判断③地此时的风向,并说明判断理由。

(4)推断北京未来两天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并简述该天气系统过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33.2018年8月,北京某中学非洲研学小组从赤道附近出发,沿20°E向北行进,途中发现该区域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明显变化。

图中甲、丙为研学小组成员拍摄的照片。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甲、丙两地照片反映的自然带类型。

(2)描述甲地植被景观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3)判断到达乙地时可能见到的生物景观,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4)概括研学小组到达丁地时应注意的问题。

(5)归纳此次研学路线所见景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34.百年前,英国巨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没。

下图中实线代表泰坦尼克号的航线,虚线代表洋流。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泰坦尼克号出发地为英国南安普敦(50°54’N,1°24’W),该地年平均气温10~20℃左右,全年平均降雨量约900mm。

(1)说明南安普敦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2)说明南安普敦沿岸洋流性质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资料二:

图中泰坦尼克号沉没地点附近曾有一座世界超级渔场,有“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的美名。

1992年,加拿大政府被迫下达渔场禁渔令。

2003年,加拿大渔业部宣布:

彻底关闭纽芬兰及圣劳伦斯湾沿海渔场。

(3)分析图中沉没地点附近渔场的形成条件,以及加拿大政府关闭渔场的主要原因。

资料三:

美国墨西哥湾一石油钻探平台(图中甲)于当地时间2010年4月20日晚发生爆炸,导致约1600米深处漏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随即美国宣布在该海域禁捕。

有关专家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

(4)简述洋流对海洋石油污染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2.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体难度一般。

1.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在空间上应为自左向右转动地球仪,A错。

在南极俯视,顺时针转动,B对。

在桌面移动地球仪,体现的为地球公转运动,C错。

地轴与桌面的夹角为66.5°,D错。

故选B。

2.地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所以地球上出现了昼夜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而随着地球自转,出现昼夜交替现象,A错、B对。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是由公转导致的,D错。

故选B。

【点睛】

地球自转的意义

一、昼夜更替现象

同一个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出现了同一地区在不同时间的昼夜交替现象,昼夜更替,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高,夜晚降温不至于过低,有利于地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位置相对偏东地区早看到日出,每个地区又以本地太阳高度最高时为地方时12点,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为地方时。

三、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3.A

4.D

5.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能力,只要掌握南极地区的特点即可正确作答。

3.由于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且有极昼极夜现象,对南极地区的考查最好选择在当地的夏季,气温较高且出现极昼期,光照条件好,而南极地区出现极昼为北半球冬半年,所以1月份考查最好,故选A。

4.读图可知,罗斯海地区位于南极圈以南地区,有极昼现象,A错。

没有直射现象,极光现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BC错。

由于罗斯海比昆仑站纬度低,线速度更大(线速度从赤潮向两极递减),D对。

故选D。

5.由材料可知,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时间为北京冬季,A现象出现在春季,B代表夏季,C为秋季,D为冬季,故选D。

6.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总体难度不大。

【详解】

由材料可知,图示圭表放置在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时间段,太阳在南方,其影子位于北方,所以圭应南北方向摆放,A错。

日出时刻太阳高度小,不利于测量,B错。

由于天气状况不稳定,当阴雨天气,光线较暗,不利于测量,C对。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影子最短,D错。

故选C。

7.C

8.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于地质构造判断方法的掌握情况,难度不大,基础性强。

7.读图可知,图中岩层发生弯曲,中间部位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故选C。

8.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图示构造为背斜,是由于地壳运动形成的,故选B。

9.C

10.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循环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地壳物质循环及岩石相互转化的掌握情况,总体难度不大。

9.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图中景观岩层保持水平,类似千层饼,说明应为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C对。

奇峰林立,怪石嶙峋多为花岗岩地貌,A错。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描述的黄土高原,B错。

宽浅沟槽,相间分布,多为侵蚀作用形成的沟谷,D错。

故选C。

10.读图,结合上题分析,该岩石主要为沉积岩,图乙中根据地壳物质循环关系,甲由沉积物形成,应为沉积岩,A对。

丁应为岩浆(三进一出),丙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BCD错。

故选A。

【点睛】

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收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常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

已经形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为变质岩。

11.B

12.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基础性强。

11.读图可知,甲景观位于河流流出山麓地区,在流速降低情况下,沉积形成的冲积扇地貌,故选B。

12.读图可知,乙地貌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为沉积平原,一般分布在河口地区的为三角洲,A错。

平原地区聚落比较完整,一般为团块状,B错。

比山区聚落规模大,服务范围大,C错。

夏季容易受到洪涝影响,D对。

故选D。

13.D

14.B

15.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意在考查台风的形成、影响等知识,难度不大,基础性强。

13.台风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洋面上,A错。

逆时针方向旋转,B错。

台风为低压中心,C错。

向西北方向移动,D对。

故选D。

14.台风中心及附近地区,会带来降水,但是距离北京较远,没有什么影响,A错。

台风登录导致广东产生狂风暴雨天气,学校停课停学,B对。

台风带来大量降水,可以诱发滑坡,但是地震一般不会由台风诱发,C错。

该台风发生的季节为秋季,D错。

故选B。

15.读图可知,图中①为雾霾,②为大雪,③为大雨④为台风,⑤为沙尘,⑥为大风,台风过境会带来大风、降雨天气,故选C。

16.C

17.D

18.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圈环流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及知识迁移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16.读图可知,图中①位于南半球,在赤道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为东南信风带,A错。

②垂直方向为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错。

③为冷暖气流相遇后,形成的极锋地区,由于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C对。

④位于极地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为极地东风带,D错。

故选C。

17.读图可知,图中③地位于南纬60°附近,A错。

为上升气流,B错。

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C错。

降水多锋面雨,D对。

故选D。

18.若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A错。

①地受高压控制,B错。

②地受西风控制,C错。

为北半球夏季,D对。

故选D。

【点睛】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1)大致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

(3)信风带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4)一般地,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30°纬线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在60°纬线附近;极地高气压带分布在90°纬线附近。

19.A

20.D

21.A

22.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气候类型判读等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基础性强。

19.读图可知,图中①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发现了鱼、海螺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原来为海洋,发生了海陆变迁,故选A。

20.读图可知,②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故选D。

21.读图可知,③地位于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读统计表可知,甲为地中海气候,乙为热带草原气候,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丁为温带季风气候,故选A。

22.读图可知,图中①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海拔高,垂直地带性差异明显,A对。

②地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错。

③地为地中海气候,河流季节变化明显,C错。

④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动物不具迁徙特性,D错。

故选A。

23.D

24.C

25.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表水体的相互补给作用,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23.洞庭湖与长江具有互补关系,当湖水水位高于河水时,湖水补给河水,反之,河水补给湖水,故选D。

24.洞庭湖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补给类型为雨水、河水及地下水,故选C。

25.近5年来洞庭湖湖容扩大的原因为退田还湖,而围湖造田和植被破坏会导致面积缩小,气候变暖与湖容扩大没有关系,故选C。

26.D

27.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意在考查学生读图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26.天山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由于北坡降水量大,所以雪线低,而云杉林位于北坡,基带为荒漠带,故选D。

27.读图可知,图中降水量最多地区,在500毫米左右,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故选D。

28.C

29.A

30.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和掌握能力,总体难度不大。

28.由材料可知,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石灰岩广布,自然植被生长茂盛。

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西藏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华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C。

29.读图可知,该地石灰岩广布,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

是先沉积形成沉积岩,然后地壳上升,外力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A。

30.读图可知,图中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包括了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A错。

气候影响植被、水文及地貌,B错。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C对。

图示仅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D错。

故选C。

31.

(1)D3月21日前后

(2)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到C点时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4)春季:

昼渐长、夜渐短;立春到春分前昼小于夜,春分到立夏昼大于夜;春分日昼等于夜。

夏季:

立夏到夏至昼渐长、夜渐短,夏至到立秋昼渐短、夜渐长;昼大于夜;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秋季:

昼渐短、夜渐长,秋分前昼大于夜,秋分后昼小于夜,秋分日昼等于夜。

冬季:

立冬到冬至昼渐短、夜渐长,冬至到立春昼渐长、夜渐短;昼小于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

(5)例: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对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

(1)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春分节气应在惊蛰节气与清明之间,为图中D,大约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

(2)读图可知,B为秋分日,C为冬至日,地球公转从秋分日到冬至日,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冬至日达最小。

(3)我国四季划分从四立开始。

(4)春季:

昼渐长、夜渐短;立春到春分前昼小于夜,春分到立夏昼大于夜;春分日昼等于夜。

夏季:

立夏到夏至昼渐长、夜渐短,夏至到立秋昼渐短、夜渐长;昼大于夜;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

秋季:

昼渐短、夜渐长,秋分前昼大于夜,秋分后昼小于夜,秋分日昼等于夜。

冬季:

立冬到冬至昼渐短、夜渐长,冬至到立春昼渐长、夜渐短;昼小于夜;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

(5)与清明节气相关的谚语、习俗、诗词等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习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

32.

(1)低压(气旋)上升

(2)①地比②地风速大①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或②地比①地风速小②地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3)西北位于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西北风

(4)由晴天变为阴天、气温降低、出现降雨、大风等天气。

下雨影响出行、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大风净化空气、降温造成冻害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

(1)读图可知,图中乙处等压线自外向内逐渐降低,为低压中心,中心气流垂直上升。

(2)读图可知,①等压线比②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

(3)读图可知,③地位于北半球,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西北风。

(4)读图可知,北京此时位于冷锋前面,随着锋面的移动,该地会出现气温降低、降雨、大风天气。

冷锋过境,下雨影响出行、降雨后可吸入颗粒物减少、大风净化空气、降温造成冻害等。

【点睛】

如何判断锋面气旋中的锋面类型。

①确定锋面位置:

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②确定气旋前后方向:

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③判断锋面性质:

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是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④判断雨区位置:

雨区总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总结:

“东暖西冷”——气旋东侧为暖锋,西侧为冷锋;“前暖后冷”——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33.

(1)热带雨林带热带荒漠带

(2)植被高大稠密,植物种类、数量繁多,成层性强。

纬度低,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水热充足),进而形成该景观特点。

(3)草木茂盛,动物繁多此季节乙地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较多,为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

(4)防晒、防暑,尊重当地习俗等。

(合理即可)

(5)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掌握地域分异规律的影响因素是解题的关键。

【详解】

(1)读图可知,甲位于非洲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丙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

(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纬度低,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全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为高大稠密,植物种类、数量繁多,成层性强。

(3)读图可知,图中乙地位于热带草原地区,在8月份为北半球夏季,受赤道低压控制,降水较多,为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草木茂盛,动物繁多。

(4)读图可知,丁位于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应注意防晒、防暑等。

(5)读图可知,图中路线是自南向北的,是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34.

(1)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2)暖流增温增湿

(3)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河流带来营养盐类,利于浮游生物的繁殖,饵料丰富。

(位于沿海大陆架,温带海区,适于鱼类生长)。

过度捕捞,渔业资源枯竭,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环境,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