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2851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 最新.docx

高一化学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整理最新

2018~2018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O-16Na-23Cl-35.5I-127

第Ⅰ卷(选择题共72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题4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周期表中,第三、四、五、六周期元素的数目分别是

A.8、18、32、32B.8、18、18、32

C.8、18、18、18D.8、18、18、18

2.电子数相等的粒子叫等电子体,下列粒子不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A.CH4和NH4+B.NO和O2C.HCl和H2SD.NH2-和H3O+

3.已知自然界氧的同位素有16O、17O、18O,水中氢的同位素有H、D,从水分子的原子组成来看,自然界的水分子可以有

A.3种B.6种C.9种D.12种

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B.化学反应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C.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旧键断裂,新键生成的过程

D.在一确定的化学反应关系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相等

5.在用Zn片、Cu片和稀硫酸组成的电池装置中,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锌片是正极,铜片上有气泡产生B.电流方向是从锌片流向铜片

C.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D.电解液的PH值逐渐减少

6.下列关于同系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同系物能符合同一通式B.同系物具有相同的最简式

C.相邻的同系物在组成上相差一个CH2原子团

D.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基本相似,物理性质随着碳原子数增加而有规律的变化

7.将等物质的量的甲烷和氯气混合后,在漫射光的照射下充分反应,生成的卤代烃中物质的量最大的是

A.HClB.CH3ClC.CH2Cl2D.CCl4

8.分子组成为C3H6O2的有机物,能与锌反应,由此可知不与它发生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B.碳酸钠C.食盐D.甲醇

9.广告称某品牌的八宝粥(含桂圆、红豆、糯米)不加糖,比加糖还甜,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你认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这个广告有误导喜爱甜食消费者的嫌疑

B.糖尿病人应少吃含糖的食品,该八宝粥未加糖,可以放心食用

C.不加糖不等于没有糖,糖尿病人食用需慎重

D.不能听从厂商或广告商的宣传,应询问医生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少选、漏选给2分;多选、错选不给分。

10.X、Y、Z三种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在11—17之间。

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HXO4、H2YO4、H3ZO4。

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最高正价:

X>Y>ZB.酸性:

H3ZO4>H2YO4>HXO4

C.稳定性:

HX

X>Y>Z

11.只有化合物中才存在的化学键是

A.共价键B.非极性键C.极性键D.离子键

12.A、B两元素为某周期ⅡA族和ⅢA族元素,若A元素的原子序数为m,则B元素的原子序数可能为

①m+1②m+81③m+11④m+18⑤m+25⑥m+32

A.①③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②④⑥

13.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元素的单质,石墨在一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

已知12g石墨完全转化成金刚石时,要吸收EkJ的能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B.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

C.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金刚石放出的能量多

D.等质量的石墨和金刚石完全燃烧,石墨放出的能量多

14下列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乙烯通入溴水中B.光照射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

C.苯与液溴混合后撒入铁粉D.在镍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苯与氢气反应

15.既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跟银氨溶液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16.以下烃中,一氯代物只有一种的是

A.CH3CH3B.CH3CH2CH3C.CH3CH2CH2CH3D.C(CH3)4

17.从溴水中萃取溴,下列试剂中不能用做萃取剂的是

A.苯B.裂化汽油C.四氯化碳D.酒精

18.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提出“预防污染”这一新概念,绿色化学是预防污染的基本手段,下列各项属于绿色化学的是

A.减少有毒物B.治理污染点C.处理废弃物D.杜绝污染源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8分)

三、填空题(4小题,共23分)

19.(4分)“水华”、“赤潮”是由于引起的水污染现象,是造成它的主要原因。

“水华”一般出现区域,“赤潮”一般出现区域。

20.(5分)现有CH4、C2H2、C2H4、C2H6、C3H6五种有机物,质量相同时,在相同状况下体积最大的是,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量最多的是;同状况同体积时,五种物质完全燃烧所消耗O2的量最多的是;同质量时,五种物质完全燃烧所生成的CO2最多的是,生成的水最多的是。

21.(6分)由核电荷数不同的A和B组成的五组元素如下表:

组别

(1)

(2)(3)(4)(5)

A的核电荷数2196911

B的核电荷数1211161913

其中A、B元素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的组是,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的组是,A、B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组是,元素化学性质十分相似的组是,属于同一周期元素的组是。

22.(8分)下图为将Zn投入一定浓度一定体积的H2SO4中,解释图象的成因。

(纵坐标为H2的生产率)

解释:

 

B

A

X

C

D

四、推断题(2小题,共20分)

23.(6分)A、B、C、D四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分别处于元素X的四周,已知A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AO3,且五种元素中有一种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它们所处的同族中最小的。

(1)写出各元素的元素符号

ABCDX

(2)C、D、X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按酸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排列:

<<

(3)写出A、B、X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并按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

>>

24.(14分)某有机物A,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在一定条件下由A可以转变为有机物B、C、D、E。

转变关系如下:

(已知R—CH—CH2

R—CHCH2+H2O)

HOH

A浓硫酸BHBrC

FKMnO4(H+)氧化

D

E氧化

已知B是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

(1)写出A、B、C、D、E、F的名称和结构简式

ABC

DEF

(2)写出实现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AB

BC

AD

A+EF

五、实验题(1小题,共15分)

25.如图在试管甲中先加入2mL95%的乙醇,并在摇动下缓缓加入2mL浓硫酸,充分摇匀,冷却后再加入2克无水乙酸钠,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在试管乙中加入5ml饱和的碳酸钠溶液,按图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对试管甲小火加热3~5min后,改用大火加热,当观察到左试管中有明显现象时停止实验。

试回答:

(1)试管乙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液体混合加热时液体容积不能超过其容积的,本实验反应开始时用小火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乙酸乙酯的沸点为77℃;乙醇的沸点为78.5℃;乙酸的沸点为117.9℃)

(3)试管甲中加入浓硫酸的目的是

(4)该实验中长导管的作用是,其不宜伸入试管乙的溶液中,原因是

(5)试管乙中饱和Na2CO3的作用是

(6)写出试管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六、计算题(2小题,共20分)

26.(8分)向300克7.5%的碘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完全反应后蒸干,并加热至质量不变,得到17.5克固体物质,计算有多少克氯气参加反应?

(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7.(12分)美国《科学美国人》杂志在1971年7月刊登的“地球的能量资源”一文中提供了如下数据: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的几条主要去路

直接辐射

52000×118kJ/s

以热能方式离开地球

81000×118kJ/s

水循环

40000×118kJ/s

大气流动

370×118kJ/s

光合作用

40×118kJ/s

请选用以上数据计算(结果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1)地球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约为

(2)通过光合作用,每年有kJ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每年按365天计)。

(3)每年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6CO2+6H2OC6H12O6+6O2)为我们生存的环境除去二氧化碳的质量A。

试根据能量关系列出A的计算式。

列式中缺少的数据用符号表示

A=(kg)

所缺数据的化学含义为

 

2018~2018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卷(第Ⅱ卷答题卷)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8分)

三、填空题(4小题,共23分)

19.(4分),,

,。

(每空1分)

20.(5分),,,,(每空1分)

21.(6分),,,,(每个编号1分)

22.(8分)

四、推断题(2小题,共20分)

23.(6分)(每空1分)

(1)ABCDX

(2)<<(3)>>

24.(14分)(第1小题每空1分,第二小题每空2分)

(1)A:

B:

C:

D:

E:

F:

(2)

AB

BC

AD

A+EF

五、实验题(1小题,共15分)

25.(15分)

(1)(1分)

(2),(3分)

座位号

(3)(2分)

(4),(3分)

(5)(3分)

(6)

(3分)

六、计算题(2小题,共20分)

26.(8分)

 

27.(12分)

(1)(3分)

过程:

(2)(3分)

过程:

 

(3)A=kg(6分)

所缺数据的化学含义为

过程:

 

2018~2018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7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B

C

A

C

B

B

C

B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C

CD

B

AD

BC

B

AD

BC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8分)

填空题(4小题,共23分)

19.(4分)水体的富营养化,含N、P超标的废水的排放,淡水,咸水

(每空1分)

20.(5分)CH4,CH4,C3H6,C2H2,C3H6(每空1分)

21.(6分)(4),(3),

(1)

(2),

(2),(5)(每个编号1分)

22.(8分)锌与硫酸反应实际上是与硫酸电离出来的H+反应(1分),刚开始H+浓度大,所以反应速率较快(1分);由于锌与稀硫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1分),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1分),而H+浓度没有明显的降低(1分),所以速率加快,故t1之前V(H2)逐渐增大(1分);t1之后H+浓度明显降低(1分),反应速率降低,故V(H2)又逐渐减少(1分)。

推断题(2小题,共20分)

23.(6分)(每空1分)

(1)A:

SiB:

NC:

SD:

AsX:

P

(2)H3AsO4PH3>SiH4

24.(14分)(第1小题每空1分,第2小题每空2分)

(1)A:

乙醇CH3CH2OHB:

乙烯CH2CH2C:

溴乙烷CH3CH2Br

D:

乙醛CH3CHOE:

乙酸CH3COOHF:

乙酸乙酯CH3COOC2H5

(2)ABCH3CH2OH

CH2CH2↑+H2O

BCCH2CH2+HBr

CH3CH2Br

AD2CH3CH2OH+O2

2CH3CHO+2H2O

A+EFCH3COOH+CH3CH2OH

CH3COOC2H5+H2O

实验题(1小题,共15分)

25.(15分)

(1)液体分层(1分)

(2)1/3;加快反应速率,同时又防止了反应物未来得及反应而挥发损失(3分)

(3)催化剂、吸水剂(2分)

(4)导气、冷凝,防止加热不充分而倒吸(3分)

(5)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析(3分)

(6)H2SO4+2CH3COONa+2CH3CH2OH

2CH3COOC2H5+2H2O+Na2SO4

(3分)

计算题(2小题,共20分)

26.(8分)1.94g

27.(12分)

(1)23.3%(3分)

(2)1.26×1018kJ(3分)

(3)A=3.33×1017/Q(kg)Q为每生成1mol葡萄糖所需吸收的能量

或A=1.85×1015/Q(kg)Q为每生成1g葡萄糖所需吸收的能量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