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1851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docx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

自闭症常见三大症状表现:

  1、缺乏交流能力:

正常孩子到了会说话的时候,会对自己想要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是自闭症孩子不会,比如说,孩子要吃饭了,他不会表达,而是通过叫喊或者拍肚子等怪异动作,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他们在眼神上也没有交流,表现为眼神不敢直视陌生人,甚至连自己的父母,也没有亲昵的目光交流,对待父母像陌生人一样;平时没事的时候,就表现出呆滞状态,不懂得如何主动加入到同龄孩子的游戏当中,非常孤独。

  2、说话表达能力差:

表现为讲话迟、吐词不清、话语简单、重复单句等现象,有个别自闭症孩子甚至到了7岁,还不会说完整的话语,而且总爱重复电视机里面的声音,但是要他们好好说一句话,他们却说不出来。

  3、行为刻板:

自闭症的孩子兴趣范围狭窄,会持续不停地摆弄某个特别的物品或物品的某些部分,重复性的肢体动作,如拍打手掌,或者在某些情况下有自我伤害行为,也不知道会痛!

  由于上述症状表现,导致自闭症孩子不说话、不合群、行为怪异,很多时候其他小朋友对他这种行为不解,从而孤立、欺负他们,而自闭症孩子本身就容易动怒,很容易伤及自己及其他小朋友。

因此,对自闭症孩子,学校一般是劝退学的。

  【自闭症的几大危害】

  1、极度孤独,不会对亲人微笑:

喂奶时,患儿不将身子紧贴大人。

伸手去抱时,患儿无迎接姿势,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眼睛也不看抱他的人。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

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

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

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

不爱玩,不爱做游戏。

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

患儿通常缄默,或说话呈模仿语言,象鹦鹉学舌似地模仿别人的语言。

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

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

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

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5、脑部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

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

>>>更多危害影响孩子直至成人后,

自闭症儿童训练的几点看法

时间:

2016-01-0815:

06来源:

作者:

冯娥点击:

21次

  

摘要:

自闭症儿童通常表现为语言发展迟缓,社交障碍,情感障碍,行为刻板、怪异、恋物、自残等行为,通过制定确实可行的行为训练计划,着力发展他们的语言、认知、自理等能力,创设互动,轻松的环境,对于改善他们的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自闭症认知语言障碍训练

案例:

在我们班上有三个这样孩子,两个帅气的小男孩,一个文静的小女孩。

群群,8岁,是个阳光的小男孩,在上海医院被诊断为有轻度的自闭倾向。

会无缘无故发脾气,大声尖叫。

面对陌生人会有恐惧心理,没有安全感。

豪豪,8岁,是个帅气的小男孩。

他总是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集体活动时总是自己一个人在旁游荡,很少主动与人交流,常常还会有攻击行为。

毛毛,女,13岁,是个文静的小女孩。

她从不说话,别人跟她交流总是不给予反应,只愿意跟在校陪她学习的奶奶有一些肢体互动。

自闭症儿童的临床表现通常为:

语言发展迟缓,社交障碍,情感障碍,行为刻板、怪异、恋物、自残等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很难改正。

许多家长认为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辅导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自闭症儿童永远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

还有些家长认为自闭症孩子是世界之谜,于是就采取放弃的态度。

事实上,采取切实可行的训练对他们很有帮助,甚至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我就结合一些案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语言的训练。

许多自闭症儿童都有语言交流障碍,他们常常自言自语,口齿不清,不主动与人交流,不会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

因此,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非常重要。

句子的训练在自闭症儿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自闭症儿童一般不会使用疑问句,对于我们平时提出的问题,如“你想吃什么?

”“小朋友在干什么?

”等要让孩子掌握并运用这些句子,关键在为孩子创设情境,比如在游戏中互换角色,让孩子来扮演家长或老师。

这样孩子不仅能掌握了语言,也能学到一些规则。

例如训练孩子说话,当孩子完整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后再满足他的要求。

豪豪吃午饭时经常要添饭,他会不停地说:

“吃。

”我知道他想要去添饭,于是我就训练他说“添饭”。

刚开始,孩子坚持说一个字“吃”。

我就不给孩子添饭,直到他愿意说“添饭”。

渐渐地逐步过渡到训练孩子说“要添饭”,“我要添饭”。

一年下来,孩子现在已经能自己说“我要添饭”并能自己去添饭了。

现在孩子午睡起来后还能主动说“我要喝水。

”,再也不是以前那样拿着水杯到处走动了。

我要求孩子的父母像这样配合进行训练,现在孩子的主动性语言多了,能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二、认知的训练。

在认知理解方面,一个自闭症儿童不能从以往的经验中归纳出一些定律,对周围的事物和他人的行为缺乏真正的理解,学习方法比较死板。

因此认知的训练可以从配对、简单的分类等进行训练,对常见的物品能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类等方面进行训练。

自闭症儿童在认知各方面的发展不一致,表现为对某方面的特别的兴趣甚至超过普通孩子的一般水平,因此训练中应注意发掘自闭症儿童的某些潜能。

如群群对图案特别敏感,9块拼图能很快地完成。

孩子在家休学一学期,家长要求要补上孩子落下的功课。

我建议家长把词语、数字和图案结合起来训练,现在群群已经基本上能跟上班级内的教学进度。

自闭症孩子对外界事物不关心,训练时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不断发展他们的兴趣。

豪豪刚进校时,孩子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经常攻击别人或者跑出教室。

但他对颜色特别敏感,能正确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颜色。

在认识数字时,我就把数字变成他喜欢的颜色来认识。

在律动时,也把打击乐器用他喜欢的颜色来包装。

现在孩子喜欢上了唱歌,能安静地坐在课堂上听老师上课。

安安对计算机很感兴趣,我就通过计算机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改正孩子长时间裹咬舌头的习惯。

现在孩子已经上五年级了,见到老师能主动打招呼,不良习惯也不存在了。

三、生活自理的训练。

一般自闭症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太大的问题,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这是非常重要的。

自闭症孩子除了需要加强精细动作的训练外,还要注意自觉性的培养。

生活中孩子能做到的事情,都应该让孩子们自己做,而且主动去做,老师、家长不要包办穿衣、梳洗之类的活。

面对自己的孩子不吃饭,家长常常感到自己的失职,群群的家长就是这样。

群群的母亲为此大伤脑筋,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用。

例如,尽量把饭菜做得可口,每天变出不同的花样,尽量不给零食吃等。

为此,我建议群群的母亲在吃饭时不要给他太多的关注,让他自己慢慢吃。

而这样实验下来,这个方法不可行,这样让孩子吃饭,要吃很长时间。

后来我想到的一个方法就是利用孩子对图案特别敏感的特点,做一个他喜欢的动画人物倒计时的道具,例如熊大要出发去深林去探险,画一个路线图,规定熊大到达森林孩子就要基本吃完饭。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吃饭的速度来调整动画人物行动的快和慢。

另外,吃完饭要给予孩子奖励。

比如玩拼图,看动画片等,这样效果会更好。

四、社交技能的训练。

在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方面,要为自闭症儿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接触自然和社会。

自闭症儿童不会主动与别人交流,而是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

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出话题与孩子交流,开始时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节假日带孩子外出游玩是非常重要的。

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场、超市等公共场所,使孩子每天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

孩子受到的刺激多了,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就有很大的帮助。

群群面对陌生人会有恐惧心理,经常会在公共场所里尖叫,所以孩子的父母都不愿意带孩子外出。

我就建议群群的父母一周三次带孩子去家附近的超市,带孩子去买他喜欢吃的零食。

刚开始孩子进入超市很不适应,经常会无故尖叫。

我又建议孩子的父母带孩子逛超市要带孩子看,说给孩子听,训练孩子说。

现在一年下来,群群已经能跟着父母去超市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有时在校还能跟老师说:

“我要去超市买牛奶。

”今年10月学校组织秋游,孩子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坐公交车,看到满公交车的人已经不再恐惧,也就不会有尖叫的行为发生。

教育训练自闭症儿童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心血。

在训练他们时,不能太急,要知道他们每个微小的进步都来之不易。

我们要坚持“不急于求成,打持久战”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挖掘孩子的潜能。

盲童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本文Tag标签:

盲童/心理特征

  盲童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视力障碍,丧失或几乎丧失视觉能力。

这使他们的感知过程出现特殊形式。

他们的听觉、触觉、平衡觉等都超过一般的健全儿童。

盲童具有高度发展的听觉空间定向能力,能精确辨别声源的方位,并可以根据声响的回音来躲避障碍物。

盲童能较精确地判断时间。

他们皮肤触觉灵敏,能凭手指辨认盲文。

他们的嗅觉也较健全人感受性高,可根据气味来判断熟人和熟地。

  以上分析的是盲童的感知特点。

从中可以看出,代偿作用使他们在某一方面劣势的情况下形成了另一方面的优势,以完成正常的感知过程。

  

  盲童的情感体验较细腻。

易出现焦虑、抑郁、痉挛的情绪,情绪活动不稳定,易激怒。

在性格特征中,易出现自卑、冷漠、孤僻的倾向。

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感知特殊性的影响,但思维正常,注意力程度较高。

盲童通过适应训练,可达到一定的生活自理,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

 

盲童的人格特点及其教育对策

本文Tag标签:

盲儿/人格特点/教育对策

  盲童是视力残疾最为严重者,即指优眼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05或者视野半径小于10°,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陆18.1万0-14岁的视力残疾儿童中有49.2%为盲童,6-14岁学龄阶段的盲童有7.81万人。

因此研究这类儿童的人格特点及其教育对策不容忽略。

  一、盲童的人格特点

对盲童的人格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不算太多,我国的教科书在涉及这一问题时大多数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

如台湾省的某教科书概括为:

6-10岁的男盲童缺少安全感、缺乏自信心、自我意识强、无归属感、心思不专一;女盲童消沉、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强、无归属感、心思不专一。

11-15岁的男盲童猜忌心强、成就感偏低、缺乏自信及归属感、对爱的需求强烈;女盲童消沉、成就动机低落、缺乏自信及归属感、有的心思不专。

大陆某权威专著概括为:

盲童性格内向、不易与别人融洽相处、容易有自卑心理、对生活态度消极、对自己的缺陷很敏感等。

结合过去我国研究的成果和本人近年来在北京盲校的观察与研究,盲童的人格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气质方面

根据大量观察,发现盲童的气质倾向以粘液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局多,而多血质和胆汁质类型的人数较少。

某盲校通过对观察食堂开饭晚了之后学校盲生的气质表现,统计出胆汁质类型的占11%、多血质类型的占13%、粘液质类型的48%、抑郁质类型的占28%。

  2.能力方面

盲童的能力发展从质的角度来看,与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听觉分辨能力、触觉能方比普通儿童高些,但他们普遍存在着应变能力尤其是应变新环境的能力差、定向行走能力差、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其能力发展从量的角度来看,国内外均有智商测查结果表明:

盲童与普通儿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皮亚杰发展阶段论角度来看盲童每个阶段的发展要比普通儿童缓1一2年左右,其生活、劳动、运动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比普通儿童晚而且慢,生活适应能力较差;其能力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盲童的发展在16岁前后都存在着一个“快速赶上”期,使其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

  3.兴趣方面

盲童的兴趣发展受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很大,常年以耳代目和以手代目.使得他们对听觉信息和触觉信息更感兴趣;就兴趣品质而言,盲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兴趣的广度方面尤其在视觉刺激信息方面显得不够广阔。

但在兴趣的稳定性方面则比普通儿童稍强。

  4.性格方面

与普通儿童相比大多数盲童在性格方面也颇具特点:

他们中多数在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上,表现出自私、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冷酷无情、孤僻、不善于与人相处的性格倾向;大多数盲生对待学习表现得非常认真、踏实,而对待体力劳动则表现得懒惰;在对自己的态度方面通常表现为异常的自尊、自负或自卑、缺乏自信心。

盲童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依赖性、不果断性和坚韧;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情绪困扰、情绪不稳定(占41%)、更为敏感(占47%)、消沉、抑郁、焦虑者占多数,爱钻中角尖。

  二、影响因素的探索

人格并非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盲童一出生时就注定了其人格都和上述描述完全相同,现实生活中盲童的人格并非千人一面,这是因为人格的构建受各种先天和后天因素综合影响。

  1.目盲导致的认知局限性的影响

盲童在认知方面其认知途径发生了变化.原本应由视觉来感知的外部信息只好转道通过其他感觉来感知了,听觉和触觉成为他们感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个体认知的广度受到限制,因为视力残疾影响了个体活动与感知的范围,而且有许多外界信息是无法通过其他感觉来代偿感知的:

如颜色、亮度、二维体、光学艺术、气状物体、太小的物体、太大的物体、太遥远的物体、太娇嫩的物体等;心理学研究认为目盲会影响个体认知的深度、速度等。

盲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在遵循普通儿童心理发展基今规律的同时又具有一些特殊性:

盲童在刺激“需要”产生的动力方面,因外界施加者的降低要求和个体自身未能接受外界刺激或信息接受不清晰或接受不完全而“打了折扣”;在“需要”产生的途径方面,因代偿感知觉无法代偿感知一些非由视觉途径感知不可的外界信息而受到影响;在“需要‘,产生的量方面,因认知广度、速度、深度的局限而明显不及普通儿童:

在“需要”的水平方面,因起点低而影响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新旧“需要”更替的速率方面因认知发展速度和“积极活动”水平低落而比普通儿童低;在“需要”的表现形式上其动机、目的、兴趣、理想等方面都因视力残疾而受到影响。

没有心理过程就根本谈不上个性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个性心理特性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又反过来影响着心理过程的形成;同样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制约着心理过程。

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说明个性倾向性、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性、心理状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任何某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着其它因素的发展,因此目盲带给个体的不仅仅是认知发展的影响,同时目盲还直接或不直接地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

盲童早期的生活环境对其人格的构建影响十分重大,绝大多数盲童入学前都是在家庭里成长的,因此父母和家庭成员对盲童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盲童因失去占个体感知信息量80%的视觉感知优势而显得外界刺激匿乏,由于宣传和社会教育不够.许多父母此时还不知道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或对采取什么措施仍束手无策,在听觉还没有完全赋予意义时,个体发展的需要从外界因素来说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盲童在外界刺激得不到满足时极有可能在自己身体上寻求刺激,从而许多盲童慢慢地形成了自我刺激性行为(self-stimularionbehavior),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性癖性行为,将影响个体积极探索外界环境、害怕并拒绝接受新事物,影响个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个体对社会、对集体S寸他人正确态度的形成。

幼年的视力残疾儿童常因看不到父母的微笑而不能回报以微笑,父母常因此而失望,致使孩子缺乏儿童发展所必须的抱、亲、宠、逗等情感刺激,孩子寡欢、抑郁、消沉、焦虑,父母更为失望,如此恶性循环由不良的亲子关系造就盲童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许多负面特征;或者有的父母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孩子的目盲而过分溺爱,造就了有的盲童依赖、自卑、焦虑、自私等不良人格;再加上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经受若干次挫折之后,有的视力残疾儿童经受不了打击,不能正确处理好有关事情,于是在情绪情感发展方面通常出现异常。

有的盲童如果早期教育不力,常常因活动范围有限、活动欠量或家庭环境过于保护等因素,特别是一些家长害怕自己有残疾的孩子被别人欺负,限制盲童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有的盲童在对外交往、接触同伴、接触社会等方面产生障碍。

  3.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由于社会人群的绝大多数都是明眼人,社会的许多环境都是按照视觉的标准而构建的,盲童以无视觉的孱弱之躯来适应视觉社会必然会踌躇得不知所措、失却安全感等,在许多情况下会感到无能为力而常常焦虑。

自卑、缺乏自信及归属感。

盲童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盲童人格的构建:

传统社会对目盲的迷信解释上对盲人的种种偏见、无知者对盲人不公或不善甚至于歧视的态度,以及社会坏境中各种并未考虑到盲人需要的房屋建筑、公共设施、交通道路等,这些都会影响盲童人格的正常发展:

缺乏自信心、自卑、缺乏伙伴作用而失去交往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不便,很难就业、连累家人……

  4.盲童自身对目盲接纳情况的影响

盲童自身对目盲的接纳情况是盲童人格构建的情况的内部影响因素,所谓对目盲的接纳就是儿童建立对目盲的客观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自己与普通人的不同、目盲时自己各方面的限制和影响、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目盲的补偿。

目盲的康复、建立恰当的自我概念等等。

其中以盲童对目盲接纳的程度和对目直接纳时间的早晚影响最大。

  三、教育对策

教育的功能与目的除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以外.还包括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的建构个体健康的人格,面对盲童因种种因素而导致的一些人格问题,盲教工作者并非束手无策。

  1.加强早期干预与指导

既然盲童早期生活环境对盲童人格的影响很大,因而等到盲童入学以后才开始建构与矫正明显已为时太晚了。

作为盲童教育工作者应设法从改进盲童早期生活环境入手,指导盲童教给家长对盲童应持的正确态度、应使用的正确的抚养方式、如何适时适量地提供各种适当的刺激、如何帮助盲童及早地学会控制身体和走路、如何训练盲童有效地利用其他感官、如何安排并鼓励盲童积极正确地与小朋友交往、如何帮助盲童接触了解社会……国外的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对盲童早期干预越早、越得力,其身体发展、智力发展、人格发展就越接近于普通同龄儿童。

  2.引导盲童正确认识目盲

目前我国试行的《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比较注重对盲童进行认识身身残疾的教育,在某些学科要求中作了明确的说明,要求学生能正确对待视力残疾的影响(初中生物),具有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开朗、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小学思想品德);培养学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战胜伤残、立志成材的精神(初中思想政治);结合残疾人的先进事迹进行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集体现念、组织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与伤残做斗争的信心和勇气〔班团队活动人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活动)。

这说明我们在盲童人格建构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等细节方面尚有待纵深发展;上述内容固然重要,但使学生了解目盲的原因、目前视力的状况、预后、如何克眼目盲的不良影响、目前自己的优势、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目盲了我还可能做什么等内容对构建盲童的人格也非常重要。

  3.指目盲童学会与社会环境互动

盲童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应该包括一方面盲童通过学习,使自己不断地适应自己周围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盲童可以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服务、与普通学校联谊等接触和了解社会,扩大与健全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亲身感受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

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这实质上也是让社会了解盲童、了解盲人的过程。

盲童不断参与社会生活使社会意识到了盲童(人)的存在,不断地了解了他们的需要,进而理解这一群体、关心这一群体、帮助这一群体,从而使“盲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改进,有利于构建盲童健康的人格。

  4.加强盲校心理卫生个别辅导

盲校学生个体间差异很大,盲童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家庭注意到了早期干预、有的什么也没做;有的先天失明、有的中途失明;有的尚有光感、有的眼前一片漆黑;有的入学时八九岁甚至更大、有的还不到七岁;有的非常聪明、有的有明显的智力问题;有的就是单纯的视力残疾、有的兼有其他的残疾甚至好几种;有的人格方面问题大多、有的则几乎近于正常;有的人格在这方面有问题、有的则在那方面有问题……这些林林种种的差异告诉人们,目前我国所推行的班级集体授课制是无法满足全体学生人格发展需要的,它要求盲校在集体教学之外必须有针对各个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而适当地补充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

盲校可以在《个别矫正》活动课程中安排心理卫生个别辅导。

针对不同盲生的不同人格问题作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与治疗。

加强盲童家庭教育,促进盲童健康成长

本文Tag标签:

盲儿/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有家长都应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身体力行,教育好子女。

要转变陈腐落后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主动地指导家庭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整体,三者在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中形成了一股合力,步调一致,将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系统工程的起点,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视力障碍的学生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也同样接受来自家庭中的教育。

他们也如正常的儿童一样在家庭中接受启蒙教育,这种教育必将使盲童们终身受影响。

因而,作为盲生的家长,一位特殊的启蒙老师,要教育好一位视力残疾的孩子,任务很重,须付出超出常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

然而单凭美好的意愿还是不够,必须联合学校、社会,形成三者合而为一的结构网络,才能使盲童的教育达到协调一致。

那么,如何做好盲生的家庭教育工作是值得教育者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家庭教育对盲童的影响任何一个家庭,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盲童时,其心理所要承受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许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四处访医或是祈求神灵的帮助,不惜艰辛和大量财物,以求能把盲童的眼睛治好。

然而,最终还是要面对残酷的现实。

这时,也就开始了盲童命运的第一步:

被接受或排斥。

盲童家长在承受这一打击之后,面临家长们面前的是如何对待与盲童密切相关的家庭生活。

家长们的一言一行都在盲童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家长们对盲童的生活照料、学习指导以及社会交往等都直接影响着盲童的成长。

  目前,许多盲童都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早期教育,也就是不能象正常的幼儿一样到正规的幼儿园接受生活上的照料及早期教育。

这就为家长们带来了负担。

从而造成盲童在入学前长期被禁固在家里,这样,盲童的早期教育就完全依赖于家庭了。

直到盲童到了入学年龄,才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但由于盲童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根深蒂固,为学校教育增添了许多问题。

盲童的心理受到家庭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对待盲童的态度。

一般地,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家长理智对待盲童不管是先天性遗传或者是后天所致,这些盲童的家长都能够正视盲童的生理缺陷,并不是只埋怨上一代的罪过或者责怪自己的不慎造成了今天的不幸,而是冷静考虑盲童以后面对的生活与学习问题,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无微不至的照料,付出常人更甚的爱心,去关心和抚养不幸的孩子,同时,积极地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以有效地弥补视觉的缺陷。

这样,盲童在家庭的关爱下健康地成长。

  2.家长忽视盲童的成长曾经有一位家长这样对我说过:

“十年了,到现在我还是不太想相信自己的小孩是一个盲人,小时候眼睛还是水灵灵的……。

”确实,在一个家庭中出现了盲童,家长感到极大不幸,更是忧虑,不知如何面对盲童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