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6377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单元第2课时.docx

新设计化学苏教选修3专题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二单元第2课时

第2课时 元素第一电离能和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目标导航] 1.能表述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

2.熟知元素原子半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及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能用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一、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1.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概念与意义

(1)概念:

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气态阳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该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元素第一电离能符号:

I1。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意义:

可以衡量元素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

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

(1)对同一周期的元素而言,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在总体上呈现从小到大的变化趋势,表示元素原子越来越难失去电子。

(2)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表明自上而下原子越来越容易失去电子。

(3)具有全充满、半充满及全空的电子构型的元素稳定性较高,其电离能数值较大。

如稀有气体的电离能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大,N为半充满、Mg为全充满状态,其电离能均比同周期相邻元素大。

议一议

1.为什么钠易形成Na+,而不易形成Na2+,Mg易形成Mg2+,而不易形成Mg3+?

答案 因为Na+、Mg2+都达到了稳定结构,其电子排布式都为1s22s22p6,再失电子需要吸收的能量突然增大。

2.为什么原子的逐级电离能越来越大?

这些数据跟Na、Mg、Al的化合价有什么联系?

答案 因为首先失去的电子是能量最高的电子,故第一电离能较小,以后再失去电子都是能量较低的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多;同时,失去电子后离子所带正电荷对电子吸引更强,从而电离能越来越大。

从Na、Mg、Al的电离能数值可知,Na的第一电离能较小,第二电离能突然增大(相当于第一电离能的10倍),故Na的化合价为+1。

而Mg的第三电离能、Al的第四电离能发生突变,故Mg、Al的化合价分别为+2、+3。

3.为什么镁的第一电离能比铝大,磷的第一电离能比硫的大?

答案 镁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铝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1,镁的3s轨道上的电子为全充满状态,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难失电子,所以它的第一电离能比铝的大。

磷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3,硫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磷的3p轨道上的电子为半充满,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难失电子,所以它的第一电离能比硫的大。

二、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1.电负性的意义

电负性是用来衡量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

元素的电负性越大,表明元素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大;反之,电负性越小,相应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小。

2.电负性的标准

指定氟元素的电负性为4.0,Li的电负性为1.0,并以此为标准确定其他元素的电负性。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

(2)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减小。

因此电负性大的元素集中在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集中在周期表的左下角。

4.电负性的应用

(1)元素的电负性可用于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还是非金属,以及其活泼性强弱。

一般认为,电负性大于1.8的元素为非金属元素,电负性小于1.8的元素为金属元素。

(2)利用电负性还可以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

电负性大的元素呈现负价,电负性小的呈现正价。

(3)利用电负性判断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

一般认为:

如果两个成键元素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如果两个成键元素间的电负性的差值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

议一议

1.试比较下列两组元素的

(1)第一电离能 

(2)电负性 (3)金属性或非金属性。

第一组:

Na、Mg、Al;第二组:

Si、P、S、Cl。

答案 第一组:

(1)Mg>Al>Na,

(2)Al>Mg>Na,(3)Na>Mg>Al;第二组:

(1)Cl>P>S>Si,

(2)Cl>S>P>Si,(3)Cl>S>P>Si。

2.元素周期表中“对角线规则”内容是什么?

答案 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左上至右下对角线上的两种元素的电负性的数值近似相等,两者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

如铍和铝(电负性均为1.5)、锂和镁等。

Be(OH)2和Al(OH)3均具有两性,LiOH和Mg(OH)2均难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一、电离能规律及其应用

1.影响电离能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电离能数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及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1)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对电离能的影响

①同周期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从左到右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I1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而非逐渐增大,因ⅡA、ⅤA族元素出现特殊情况)。

碱金属元素的I1最小,稀有气体元素的I1最大。

②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起主要作用,元素的I1逐渐减小。

(2)核外电子层排布对电离能的影响

①某原子或离子具有全充满、半充满的电子排布时,电离能较大。

如ⅡA族元素、ⅤA族元素比同周期左右相邻元素的I1都大,这是因为ⅡA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原子轨道为ns2全充满稳定状态,ⅤA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原子轨道为np3半充满的稳定状态。

各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I1最大,原因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各轨道具有全充满的稳定结构。

②当相邻逐级电离能突然变大时,说明电子的电子层发生了变化,即同一电子层中电离能相近,不同电子层中电离能有很大的差距。

2.电离能的应用

(1)比较元素金属性的强弱

一般情况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确定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

由于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内层电子比外层电子难失去,因此元素的电离能会发生突变。

(3)确定元素的化合价

如果

,即电离能在In与In+1之间发生突变,则元素的原子易形成+n价离子,并且主族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为+n价(或只有+n价、0价)。

某元素的逐级电离能,若I2≫I1,则该元素通常显+1价;若I3≫I2,则该元素通常显+2价;若I4≫I3,则该元素通常显+3价。

例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第2周期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参照下图B、F元素的位置,用小黑点标出C、N、O三种元素的相对位置。

(2)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Al________(填“>”或“<”)Si。

(3)第一电离能介于B、N之间的第2周期元素有____________种。

(4)S、N、O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

解析 

(1)同周期自左向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但基态N原子的2p轨道容纳3个电子,处于半满稳定状态,比较稳定,氮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故可标出C、N、O三种元素的相对位置。

(2)同一周期元素自左向右第一电离能有增大趋势,第一电离能Al

(3)同周期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呈增大的趋势,但第ⅡA和第Ⅴ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比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的都大,所以符合要求的元素有Be、C、O。

(4)N、O元素属于同一周期,基态N原子2p轨道容纳3个电子,处于半满稳定状态,比较稳定,N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元素的第一电离能,O、S属于同一主族,且S元素的原子序数大于O元素,S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小于O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所以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是N>O>S。

答案 

(1)

(2)< (3)3 (4)N>O>S

解题反思

 ⅡA族元素和Ⅴ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只比同周期相邻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

变式训练1 分析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1)N、Al、Si、Ge四种元素中,有一种元素的电离能数据如下:

电离能

I1

I2

I3

I4

In/kJ·mol-1

578

1817

2745

11578

则该元素是________(填写元素符号)。

(2)短周期某主族元素M的电离能情况如图所示。

则M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________族。

答案 

(1)Al 

(2)ⅡA

解析 

(1)因为I4≫I3,所以该元素原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为铝元素。

(2)元素M的各级电离能逐级增大,I1和I2差别较小,但I3≫I2>I1,I3突跃式变大,即失去2个电子后,再失去电子变为+3价阳离子却非常困难,说明元素M失去2个电子后达到稳定结构。

解题反思

 根据元素逐级电离能判断元素化合价的方法:

若I(n+1)≫In,则该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n价。

二、电负性规律及其应用

1.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的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2.元素电负性的应用

(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及其强弱

①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界的“类金属”(如锗、锑等)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②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2)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①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

②电负性数值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

(3)判断化学键的类型

一般认为:

①如果两个成键元素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

②如果两个成键元素间的电负性差值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

(4)解释元素“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其右下方的主族元素(如图)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被称为“对角线规则”。

这可以由元素的电负性得到解释:

Li、Mg的电负性分别为1.0、1.2;Be、Al的电负性分别为1.5、1.5;B、Si的电负性分别为2.0、1.8。

它们的电负性接近,说明它们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相当,表现出它们的性质相似性,如Li、Mg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分别为Li2O、Li3N和MgO、Mg3N2;Be(OH)2、Al(OH)3均属于难溶的两性氢氧化物;B、Si的含氧酸都是弱酸等。

例2

 下表是某些短周期元素的电负性(X)值:

元素符号

Li

Be

B

C

O

F

X值

1.0

1.5

2.0

2.5

3.5

4.0

元素符号

Na

Al

Si

P

S

Cl

X值

0.9

1.5

1.8

2.1

2.5

3.0

(1)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元素的电负性与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分析X值变化规律,确定N、Mg最接近的X值范围:

________

(3)推测X值与原子半径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表中短周期元素X值的变化特点,体现了元素性质的________变化规律。

(4)某有机化合物结构简式为

,其中C—N键中,你认为共用电子对偏向于________(写原子名称)一方。

(5)经验规律告诉我们:

如果两成键元素之间的电负性X的差值(ΔX)>1.7时,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ΔX<1.7时,通常形成共价键。

结合以上问题分析AlBr3中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__。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电负性越大的元素,其非金属性越强,在反应中越易得到电子。

(2)确定X值的范围应注意取同周期递变和同主族递变的交集。

(3)分析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X值的递变,均可得出X值随原子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4)对比C、N的X值,应用题干中的信息,即可得出共用电子对偏向于N一方。

(5)Cl与Al的ΔX为3.0-1.5=1.5<1.7,Br的X值小于Cl的X值,故AlBr3中成键的两原子相应元素的ΔX<1.7,为共价键。

答案 

(1)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强

(2)0.9 1.5 2.5 3.5 (3)原子半径越大,X值越小 周期性 (4)氮 (5)共价键

解题反思

 

(1)不能把电负性1.8作为划分金属和非金属的绝对标准。

(2)不是所有电负性差值大于1.7的元素间都形成离子键,电负性差值小于1.7的元素间都形成共价键,如Na的电负性为0.9,H的电负性是2.1,F的电负性是4.0,Na与H的电负性差值为1.2,NaH中存在离子键,H与F的电负性差值为1.9,而HF中存在共价键。

变式训练2 碳、氧、硅、锗、氟、氯、溴、镍元素在化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第2周期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与Ni相同且电负性最小的元素是________。

(2)从电负性角度分析,碳、氧和硅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C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C,Si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H,则C、Si、H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态锗(G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Ge的最高价氯化物分子式是________。

该元素可能的性质或应用有________(填字母)。

A.是一种活泼的金属元素

B.其电负性大于硫

C.其单质可作为半导体材料

D.锗的第一电离能高于碳而电负性低于碳

(5)溴与氯能以________键结合形成BrCl,BrCl分子中,________显正电性。

BrCl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碳(或C) 

(2)O>C>Si (3)C>H>Si

(4)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 GeCl4 C (5)共价 Br BrCl+H2O===HCl+HBrO

解析 

(1)基态Ni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84s2,原子中含有2个未成对电子,第2周期中基态元素原子中含有2个未成对电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2s22p2和2s22p4,分别为C和O元素,而O元素的电负性大于C元素。

(2)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电负性减小可知:

电负性由强到弱顺序为O>C>Si。

(3)由于元素电负性越大,吸引电子能力越强,根据电子对偏向情况可得电负性大小为C>H>Si。

(4)锗是32号元素,核外有32个电子,基态锗(G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

Ge的外围电子数为4,所以其最高价为+4价,氯化物分子式是GeCl4。

Ge是一种金属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为4,金属性不强,故A错误;硫的电负性大于硅,硅的电负性大于锗,所以锗的电负性小于硫,故B错误;锗单质是一种半导体材料,故C正确;D锗的电负性低于碳,锗的第一电离能也低于碳,故D错误。

(5)Br与Cl的电负性差别不大,所以BrCl分子中化学键为共价键,由于电负性Br

解题反思

 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化合物中,电负性大的元素显负价,电负性小的元素显正价。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3周期所含的元素中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B.铝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C.在所有元素中,氟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D.钾的第一电离能比镁的第一电离能大

答案 A

解析 同周期中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稀有气体最大,故A正确,C不正确;由于Mg外围电子排布为3s2,而Al为3s23p1,故铝的第一电离能小于Mg的,B不正确;D中钾比镁更易失电子,钾的第一电离能小于镁的,D不正确。

2.下列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的是(  )

A.BB.CC.AlD.Si

答案 B

3.已知:

元素X的电负性数值为2.5,元素Y的电负性数值为3.5,元素Z的电负性数值为1.2,元素W的电负性数值为2.4。

你认为上述四种元素中,哪两种最容易形成离子化合物(  )

A.X与YB.X与WC.Y与ZD.Y与W

答案 C

4.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一电离能Y可能小于X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mY大于Hn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

X对应的酸的酸性强于Y对应的酸的酸性

D.X和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答案 B

解析 据电负性X>Y,可知原子序数X>Y,由于同周期元素,所以第一电离能Y可能小于X,A正确;氢化物稳定性HmY小于HnX,B错误;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强于Y,C正确;电负性值大的吸引电子能力强,化合物中显负价,电负性值小的吸引电子能力弱,化合物中显正价。

5.回答下列问题:

(1)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

与碳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N的第一电离能大于O的第一电离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均为短周期金属元素。

依据下表数据,写出B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________。

电离能/kJ·mol-1

I1

I2

I3

I4

A

932

1821

15390

21771

B

738

1451

7733

10540

(3)下表是第3周期部分元素的电离能[单位:

eV(电子伏特)]数据。

元素

I1/eV

I2/eV

I3/eV

5.7

47.4

71.8

7.7

15.1

80.3

13.0

23.9

40.0

15.7

27.6

40.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甲的金属性比乙强

B.乙的化合价为+1价

C.丙不可能为非金属元素

D.丁一定为金属元素

(4)Mn、Fe均为第4周期过渡金属元素,两元素的部分电离能数据列于下表:

元素

Mn

Fe

电离能

/kJ·mol-1

I1

717

759

I2

1509

1561

I3

3248

2957

锰元素位于第4周期第ⅦB族。

请写出基态Mn2+的外围电子排布式________,比较两元素的I2、I3可知,气态Mn2+再失去1个电子比气态Fe2+再失去1个电子难,对此你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卤族元素F、Cl、Br、I的电负性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基态B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B和N相比,电负性较大的是________,BN中B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价。

答案 

(1)1s22s22p2 N原子的2p轨道达到半充满结构,比较稳定 

(2)1s22s22p63s2 (3)A (4)3d5 由Mn2+转化为Mn3+时,3d轨道由较稳定的3d5半充满状态转变为不稳定的3d4状态需要的能量较多;而Fe2+转化为Fe3+时,3d轨道由不稳定的3d6状态转变为较稳定的3d5半充满状态需要的能量相对要少 (5)I

解析 

(1)O原子和N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分别为2s22p4、2s22p3,N原子的2p轨道半充满,结构比较稳定,所以第一电离能大。

(2)由A、B元素的各级电离能可看出,A、B两元素容易失去两个电子形成+2价金属阳离子,故A、B元素属于ⅡA族的元素,由同主族元素电离能变化规律可知,B元素为镁元素,其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

(3)甲的I2≫I1,所以甲最外层有1个电子,乙的I3≫I2,所以乙最外层有2个电子,故甲为Na元素,乙为Mg元素,第3周期共有3种金属元素Na、Mg、Al,丙与丁的各级电离能都较高,故丙、丁不易失电子,应为非金属元素。

(4)ⅦB元素的族序数=外围电子数,周期序数=电子层数,所以基态Mn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54s2,Mn2+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3d5。

Mn2+为3d5的半充满状态,很难失去电子,而Fe2+为3d6,失去一个电子,即变为半充满的3d5状态,所以气态不稳定的Mn2+再失去一个电子比气态Fe2+再失去一个电子难。

(5)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减小。

(6)B的原子序数是5,所以基态B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sp1;B和N都属于第2周期,同周期自左向右电负性逐渐增大,所以B和N相比,电负性较大的是N,B最外层有3个电子,所以化合价是+3价。

[基础过关]

一、电离能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1.下列有关电离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电离能越大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越强

B.第一电离能是元素的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

C.同一周期中,主族元素原子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越来越大

D.可通过一种元素各级电离能的数值,判断元素可能的化合价

答案 D

解析 第一电离能是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一个电子形成+1价阳离子需要的最小能量;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越大,表示该元素的原子越难失去电子;从总的变化趋势上看,同一周期中第一电离能从左到右逐渐增大,但有反常,如N>O。

2.元素X的各级电离能数据(单位:

kJ·mol-1)如下:

I1

I2

I3

I4

I5

I6

578

1817

2745

11578

14831

18378

则元素X的常见价态是(  )

A.+1B.+2C.+3D.+6

答案 C

解析 对比表中电离能数据可知,I1、I2、I3电离能数值相对较小,至I4时数值突然增大,说明元素X的原子中,有3个电子容易失去,因此,该元素的常见化合价为+3。

3.下表列出了某短周期元素R的各级电离能数据(用I1、I2……表示,单位为kJ·mol-1):

I1

I2

I3

I4

……

R

740

1500

7700

10500

……

下列关于元素R的判断中一定正确的是(  )

A.R的最高正价为+3价

B.R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ⅡA族

C.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共有4个电子

D.R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

答案 B

解析 由表中数据I3≫I2知其最高正价为+2价,R元素位于ⅡA族,最外层有2个电子,R不一定是Be元素。

4.下列四种元素中,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原子含有未成对电子最多的第2周期元素 ②电子排布为1s2的元素 ③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强的元素 ④原子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