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86782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docx

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

2019年永不消逝的乐章阅读

篇一:

永不消失的乐章

永不消失的乐章

胜利。

1.围绕着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本文叙述了哪些事件?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分)

创作音乐----()-----()-----排练乐曲------()

2.文章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仿照示例,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任意两处。

(4分)

示例:

音乐厅和广播电台是法西斯必须摧毁的目标,而象征希望的音乐却依旧从电台播出,传遍了世界。

3.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文中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3分)

4.阅读文章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

(不少于50字)(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13分)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

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

”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晏子将使楚使:

(2)缚者曷为者也曷:

(3)寡人反取病焉病:

(4)叶徒相似徒:

6.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

(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7.从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你读出了楚王怎样的心态?

(2分)

8.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3分)

景公游于寿宫,睹年长负薪者,面有饥色。

公悲之,喟然叹曰:

“令吏养之!

”晏子曰:

“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找)老弱之不养,鳏寡(老而无偶的男女)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评定之后共同安置他们)。

”公曰:

“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晏子春秋》)

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一个“年长负薪”“面有饥色”的老人后,齐景公和晏子的做法有何不同?

永不消逝的乐章

1.运送乐谱召集乐手演奏乐曲

2.①炮火、枪击和饥饿吞噬着列宁格勒所有人的生命,动听的旋律却依旧从音乐厅和收音机里传出。

②打击乐手艾达罗夫躺在病床上已经生命垂危,演奏时却敲出了他一生中最响亮的鼓点。

③登上舞台的指挥因为消瘦,身上的燕尾服显得肥大不堪,但他的眼神却充满了力量。

④列宁格勒处于德军懂得包围之中,满目疮痍,困境中的人们却在灯火辉煌的音乐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3.低空的阴霾“衬托了列宁格勒被德军围困的紧张的局势;”夜色如水般静谧“烘托了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4.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不仅仅是一支乐曲,而且是列宁格勒人民勇敢、坚强的见证。

在这首曲子中,蕴含着列宁格勒人民不屈的精神,所以这支曲子属于“我们”-------每一个为了自由与法西斯奋战的列宁格勒人。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

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篇二:

河南省开封市20XX届高三下学期5月冲刺卷语文

高三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

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

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

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

孔子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

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B.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又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D.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严格按照伦理秩序进行,这种伦理秩序的上升扩充成为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用家族伦理的机制进行政治统治,用“礼”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这种以家族为本位的伦理政治对中国社会秩序影响很大。

B.伦理道德学说在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等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这就形成了以善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体系。

C.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都表现出了中国人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文化人格。

D.中国哲学家具有贤人的风度,西方哲学家则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学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家国一体,治国与治家相似。

B.中国传统科技与中国文学艺术一样,都是以伦理道德为首要的价值取向,然后才考虑利用自然资源,使人们生活富足。

C.叔孙豹提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老子倡导“尊道贵德”,孔子重视道德,这些对中国人文化人格的形成意义重大。

D..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人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必须有道德,这与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

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

“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

“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

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

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

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

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

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

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

保。

十五年,卒,年五十九。

(节选自《宋史?

郭浩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

去/

B.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

C.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

D.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徽宗、钦宗。

B.古代官员改任官职多用迁、徙、调,累迁、左迁、擢是指官吏的提升。

C.宋代的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

D.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钱粮及一切财政事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

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见识,建议均被采纳。

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得到皇帝重用。

C.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来意见不合。

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送,二人联手打败金兵;后来,吴介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浩不同意,被调往金州。

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

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2)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8.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用意基本相同,这为全诗营造了什么氛围?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5分)

9.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各有什么妙处?

请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曹操《观沧海》中“,”两句描写出深秋季节大海波翻浪涌的景象。

(2)韩愈《师说》中“,”两句说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李煜《虞美人》一词中作者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两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城里的月光

夏阳

年前,作家老李老打电话追着我问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

我说认识有啥用,你那事我帮不上忙,你就别多管闲事了。

老李嗫嚅着,怎么是多管闲事呢,你可不能这样说。

唉,老李一个儿时玩大的同村伙伴——老憨,在我居住的城市做建筑工,一年到头在工地上累死累活,好不容易赶在春运前,求爷爷告奶奶,工头总算结清了工资,却在临上火车前被歹徒逼到墙角,洗劫一空。

两万块啊,整整两万块血汗钱,就被这天杀的挨枪子的换刀剐的抢去了!

老李在电话里恶狠狠地骂道。

我说,骂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帮你老憨寻回钱,我请一伙人去骂好了。

老李苦笑,笑完,又开始祥林嫂般地絮叨,这派出所是干什么吃的,报案都一个多礼拜,就是不见动静。

我说,人家派出所也不容易,就那么点警力,管着十多万外来人口。

我帮你找了派出所,人家指着一大堆卷宗,为难地说这是小案子,又没有明确的破案线索,自认倒霉吧,夸张点说,这和在大街上被抢了手机差不多。

估计老李听后是一副苦瓜脸。

他说,哎,这可是两万块钱啊,怎么是小案子?

我只好解释,两万块钱搁你老家是巨款,在这里只能算小钱,有钱人的一顿饭钱而已。

老李悻悻地问,就没其他法子了?

我一脸无奈地说,如果是上百万,派出所肯定会成立专门的破案小组。

要是你的老憨丢胳膊断腿了,他们也应该会重视。

老李感慨,如果可以换,我想老憨肯定愿意拿条胳膊甚至性命来换这两万块钱的。

你要知道,老憨一家老小盼星星盼月亮,盼了一年多,家里正等米下锅呢。

老李又不死心地问,真没法子了?

我在你那座城市只认识你一个朋友。

我想了想说,法子倒有一个,我给你讲一个在我家乡流传很广的故事吧——大概是民国时期,一位上面来的夫人,在省城一帮官员的陪同下,从南昌去庐山避暑。

中途,路过我们镇时,夫人内急。

无奈之下在路边找了个公厕。

你要知道,我们那里所谓的公厕,就是一个茅坑,上面搭几块木板,臭气熏天。

当地人民早习以为常,可是夫人金贵啊。

她站在厕所门口犹犹豫豫,磨磨蹭蹭,最后可能是憋不住了,一捂鼻子跑了进去。

夫人出来时,脸色很难看,一路上直说头晕,还嘀咕了一句:

你们这里的卫生怎么搞的?

陪同的官员坐不住了,上庐山后,打电话骂人,从行署、县一直骂到我们镇,把镇长吓得半死。

镇长考虑到夫人返程还会经过这里,就号召全镇人民大洗厕所。

又是挑粪又是消毒,整整折腾了三天。

可是,夫人没来。

据说人家下山后直接去了武汉,从那里坐飞机走了。

老李听了我的故事,深有感触,沉默了半天,突然怪声怪气地尖叫,你们这里的治安怎么搞的嘛!

我大笑,隔着电话想象着老李叉腰横眉的样子,说,你这样会把人家吓坏的,人家就是破不了案,也会自己偷偷把钱垫上。

我又说,可是我们都是蚂蚁。

老李无语,默默地把电话挂了。

两天后,一个月光极好的深夜,我又接到老李的电话。

老李说,我想自己把钱垫上。

我吃了一惊,大骂,不会吧,你是不是疯了?

老李幽幽地说,你不知道,我们老家地处大西北,是你难以想象的穷。

我上高中前,除了出生外,没有洗过一次澡。

在我们那个乡,我是唯一的高中生,受到乡亲们的资助,是乡亲们的骄傲。

现在我是作家了,在他们眼里,我无所不能,天天和中央首长在一块儿握手、吃饭,进出小车伺候。

老憨也是实在没辙儿才找到我的,我不想让他们失望。

再说了,老憨还欠着一屁股债,没了这笔钱,几个娃儿都要失学的。

他们一家正盼着过个好年。

我听了心情沉重,转而又说,你自己也不宽裕,靠几个稿费,还得养活一大帮人。

老李叹了口气,说,我多写点就是了,实在不行,就写点特稿,那玩意可以多挣几个。

我之所以告诉你,是想让你配合我一下。

我问,怎么配合?

你帮我把这钱给老憨,就说你公安局的朋友抓获了歹徒,把钱追缴回来了。

老李不放心地叮嘱我,你千万别露馅,对着老憨,要给足我面子。

老憨现在还在工地上眼巴巴地等着我的好消息呢。

我凝望着窗外城市上空皎洁的月光,哽咽无语。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语言平实,情节也不复杂,但人物情感饱满,主题深刻,表现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B.老李打电话追着我问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絮絮叨叨向我讨法子,说明老李优柔寡断,是个爱面子、爱管闲事的人。

C.小说中老李恶狠狠地骂歹徒,责怪派出所无能,表现出对老憨的深切同情,也隐含着对“我”办事不尽力的抱怨。

D.老李转述的老憨家困难境况和乡亲们对他日常生活的揣想,这都暗示了偏远乡村和城市生活差距很大。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作家老李急人所急的言行,就是通过“我”冷漠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中插入“我”给老李讲的故事,对情节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在刻画老李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4)小说题目“城里的月光”有什么意蕴?

以此为题,对主题表达有哪些作用?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国学大师汤一介

“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它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

”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

汤一介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必读经典。

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

汤先生的学术兴趣,原在道、佛与魏晋玄学。

1983年在哈弗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深感外国学者、世界哲学界更关注中国的儒家思想及其作用,此后他开始关注儒学。

思考儒学对今日人类社会的健康、合理发展的贡献。

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在北大成立儒学研究院,整理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

当时,美国学者

篇三:

阅读1

三年级

《》

一个流浪汉呜呜地哭着。

时光老人问:

“你是谁?

为什么哭?

我少年时代玩玻璃球,青年时代玩电子游戏,中年时代打麻将,家产都败光啦!

如今

我一无所有,我真后悔呀!

”流浪汉说。

时光老人看他哭得可怜,试探地问:

“假如你能返老还童(huánhái)?

?

“返老还童?

”流浪汉抬头将老人打量(liàngliang)一番,“扑通”一声跪下,苦苦

哀求,“假如再给我一个青春,我一定从头学起,做一个勤奋好(hǎohào)学的人!

”“好

吧!

”时光老人说完便消失了。

惊呆了的流浪汉低头一看,自己已变成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肩上还背(bēibai)着书

包呢。

他想起自己刚才说的话,便向熟悉的一所小学走去。

路上,看到几个孩子正在玩玻璃球,

他就觉得手痒了,也挤进去玩了起来。

他仍然按老样子生活,玩电子游戏,打麻将?

?

到了

老年,他又懊悔地哭了起来。

正巧又碰到时光老人。

他“扑通”一声跪下,乞(qǐ)求时

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

“我做了一件蠢(chǔn)事!

”时光老人冷笑着:

“给你再多的青春,

你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生命。

1、用“√”选出文中带点字正确的读音。

2、为本文拟个题目:

3、熟悉的反义词是()懊悔的近义词是()

3、回答

(1)流浪汉哀求时光老人再给他一个青春,是怎么说的?

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2)流浪汉第一次见到时光老人时呜呜地哭着,他说:

“我真后悔啊!

”你知道他为什么后

悔吗?

后来他是怎么做的?

(3)流浪汉第二次见到时光老人时,时光老人说自己做了件蠢事,你知道这件蠢事是什么

吗?

为什么说这件事是蠢事?

4、读完短文,你有何想法?

四年级

两棵树

农夫在地里种了两棵大小一样的果树苗。

第一棵树拼命地从地下吸收养料,储备起来,

滋润每一个枝干,积蓄力量,默默地盘算着怎样完善自身,向上生长。

另一棵树也拼命地从

地下吸收养料,凝聚起来,开始盘算着开花结果。

第二年春,第一棵树便吐出了嫩芽,憋着劲向上长。

另一棵树刚刚吐出嫩叶,便迫不及

待地挤出花蕾。

第一棵树目标明确,忍耐力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