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1883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docx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小石城山记练习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你“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然而“永贞革新”的失败使你被贬南夷,辘辘南行的车轮辗碎了你峨冠博带的梦。

但是,岭南的瘴疫并不能将你击倒,你尽自己微薄之力造福永州百姓。

你打了井、办了学、放了奴婢,在这片蛮荒之地营造出一片绮丽的风景。

你以一带罪之身,化身为绵绵细雨,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岭南万物。

在你身后是一个但求无愧于心的灵魂,是祖国边陲的一抹绿意,细雨湿衣看不见,浸润万物显芳华。

(选自XX文库)

美字体

赏美文

也说柳宗元

江南春

小时候读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总是疑问,天上下雪,江上结冻,怎么能够钓鱼?

我开始怀疑柳宗元是不是诗人。

随着我对文学的了解,我对柳宗元佩服起来:

诗要虚实结合。

柳宗元不愧是中唐诗笔,非《江雪》不能表达柳宗元的心情:

孤寂、无奈、凄冷、事业难就。

只有悟透《江雪》才能读懂柳宗元。

柳宗元只在世间生活四十七个春秋,但是他却与韩愈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韩愈并称韩柳。

柳宗元散文凄厉泣丽。

散文是作者心声,是作者心底的泪。

《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愚溪记》《石城山记》柳宗元这些散文如云锦亮丽,如明月明亮,如长江澎湃,如太阳绚烂。

江南春每次读柳宗元这些散文,恨自己不能够认识柳宗元。

柳宗元这些散文有的激烈如火光,有的凄哀似丧亲,有的愤慨如天怒。

柳宗元一生是部戏剧,高潮扣人心弦;柳宗元的一生是部小说,情节坎坷曲折;柳宗元是座大山,高大让人仰望。

柳宗元少年得意,早早就进了进士,不像韩愈考了数次才中了进士。

柳宗元可以说得意过、繁华过、炙手可热过。

正当柳宗元想光发万丈时,唐宪宗走上历史舞台。

一朝天子一朝臣,柳宗元作为前朝热臣爱臣,成了新朝凉臣嫌臣。

柳宗元这颗亮星从此不在首都发光,被贬到鸟不拉屎的地方。

从此柳宗元从天上摔到地上。

柳宗元是柳宗元不是王宗元,他发出:

苛政猛于毒蛇!

柳宗元无论在永州还是在柳州,他都为百姓呼号!

《唐书》说柳宗元对家穷没有钱赎人的,他掏钱帮赎之。

文如人,柳宗元可以说是名副其实。

人高文也高,江南春从柳宗元的文与人中得到此结论。

《新唐书》记柳宗元这样一件事情:

柳宗元为刘禹锡上书,希望朝廷能够让自己到偏远播州做刺史,安排刘禹锡到柳州做刺史,因为刘禹锡有八十多岁老母,柳宗元愿与刘禹锡交换,这是何等精神!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为此事特意发感慨:

世间之人多数是酒肉之交,饮酒时何等亲热,等到有难的时候没有了踪影,甚至为利时互相残害。

我们应该明白韩愈的弦外之音,韩愈在说:

像柳宗元这样朋友遇难能够挺身而出的真是少之又少!

从柳宗元对刘禹锡,江南春要说柳宗元是君子不是小人。

君子之文多实,君子为人多实。

小人之人多虚,小人为文也多虚。

小人之文、小人之人,留传一时、热红一时,君子之文,君子之人,如星辰存留万代,光耀千秋。

君子为文补益于世,小人为文炫耀文才,对己有利。

柳宗元一生只活了四十七个春秋,可以说年不满半百,但是柳宗元却通过他为文与做人将名留了下来。

柳宗元在失意时肯定愤慨过,他也许也怨恨老天对自己不公,但是柳宗元没有被厄运击倒,他也没有被强权吓倒,他把自己的爱给了永州百姓,把自己的光给了柳州。

他虽然没有叫百姓为他送万民伞、立亿年碑、颂公仆诗,但是百姓心里有杆秤:

谁多重一目了然。

柳宗元文凄厉如哭,特别他写关于永州人民生活与柳州人民生活的文章,读后让人泪如雨下。

我在想唐朝皇帝读柳宗元散文《童区寄传》与《捕蛇者说》肯定气得要死,因为柳宗元没写他们统治下百姓丰衣足食、四海升平而是写民不聊生、社会黑暗!

这就是柳宗元,文不讨当政者喜,人不讨皇帝欢,人民却喜欢!

(选自散文吧,有删改)

【课内挖掘】

(一)面对僻远、冷落、荒凉的边境,回望那浮云遮望眼的长安,自己满腔尚未实现的抱负在忧患之中渐渐沉淀成对当地百姓浓烈的爱。

于是,他用爱来承担浓重的忧愁,他兴办学堂、禁止巫术、垦荒屯田、种树植株、推广草药,他深谙边疆的百姓更苦,边境更需要发展。

几年的时间里,他在柳州做出了大量功绩。

他自己甘为愚人,任劳任怨,把忧愁留给自己,把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柳州的百姓。

一位教育家说:

生命到了最后一刻,一切才显得深刻。

我不得不说,因忧而生的爱更显得深沉。

因为那是饱含泪水的爱。

(选自中华考试网)

【课外运用】

(二)包 容

——柳宗元在永州

秋日的天空明澈如洗,远山外残阳似血。

秋叶镀了一层金红,偶尔飘落一片,静寂无声。

失群的孤雁呜咽着远去,衰蝉在凉风里嘶哑地哀鸣。

单薄的长衫终难抵风中的些许凉意,他轻轻打了个寒战,挺了挺身子。

瘦削的脸上,目光灼然。

身下的车轮辘辘南去,碾碎了他年轻的理想。

回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他暗暗咬紧下唇——他怨,他恨,他怎能不怨恨!

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他被贬永州。

荒蛮的永州,瘴疫猖獗,民风剽悍;阴险的政敌,不断监视,伺机发难。

怨恨,梦魇般纠葛在心头,日日夜夜,夜夜日日。

正值盛年的他,却早已须发斑白、形容枯槁、步履蹒跚,仇愤深深刻进他紧锁的眉间。

到永州的那天傍晚,他发现庭院一隅有株矮矮的菊,不禁自嘲地苦笑:

自己就是这株墙角的菊——向前看,只一堵寂寞的高墙;向上看,唯一角狭小的天空。

没有群芳环绕,没有百花争妍。

偶尔,抬头,有飞鸟淡淡的翅影;低头,有蚂蚁匆匆的足迹。

是谁把她丢弃在这里?

为什么命运对她如此不公?

她大概快要枯萎了,他想。

然而,西风飒飒的一个清晨,她忽然开放——如雪般洁白的花瓣优雅地舒展,在寂寞的墙角吐着静静的幽香。

那一天,怒放的白菊前,有一个身影,久久伫立;有一道目光,渐渐释然……

他回到书房,关上了那扇朝北的窗,却打开了心头一片豁然的天地。

然后,他拿起了笔。

十年,他枯瘦的手指间流泻出华夏文学不朽的骄傲。

面对人生的失意,包容,让他安然。

(选自高考优秀作文,有删改)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西山道口径北    径:

一直

B.益奇而坚益:

格外

C.愈以为诚有诚:

真诚

D.有积石横当其垠垠:

边,界

解析:

C项,诚:

真的,确实。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类智者所施设也   ②佛印绝类弥勒

B.①神者傥不宜如是②诚宜开张圣听

C.①余未信之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D.①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②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解析:

C项,动词,相信/通“伸”,动词,伸张。

A项,均为动词,像。

B项,均为副词,应该。

D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投以小石      B.有积石横当其垠

C.又怪其不为之中州D.而列是夷狄

解析:

A项为状语后置句,B、C、D三项都是省略句。

答案:

A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原 弊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

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

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

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

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

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

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

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

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

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

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

而吏方曰: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噫!

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

何相反之甚邪!

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有删改)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相与笑之曰:

鄙      鄙:

卑鄙

B.场功甫毕甫:

刚刚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畜:

通“蓄”

D.籍之以为厢兵籍:

登记

解析:

鄙:

见识浅薄。

答案:

A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

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

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

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解析:

③是说后来的士兵;④是说饥荒时选禁兵的标准;⑥是作者的结论。

答案:

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是不可取的。

B.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C.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D.作者指出,高大健壮的不种田,年老体弱的却在田地劳作,有时吃的是猪狗食。

解析:

文中说: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其势不得不骄惰……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

”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大部分已经老迈逝世,后来的人未曾经历战争,士兵骄惰,禁军背军粮的任务自己不做,雇请他人来做。

答案:

C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种的人不再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参考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施行王政的基础。

古代治国者不敢忽视,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那些官员)听说谈论农业方面的事,就互相取笑说:

真是见识短浅。

他们只知道征收赋税是紧要公务,不懂得把务农之事放在首位,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分清处理政事的本末轻重啊。

懂得务农之道却不了解通过节俭来爱惜农力,这也是没能完全懂得务农的方略啊。

古代施政,上上下下讲求互相帮扶互相补充。

下面的民众劳作得非常勤苦,上面的统治者使用财物非常节俭。

民众不遗余力,国家也不过度浪费。

上面爱惜下面的民力,下面的民众供给上面的统治者,双方都不使对方陷于困境。

一个农夫的力量,加以督责必定都能竭尽;一天的用度,必定量入而出地节俭安排。

一年的耕作,交公或自用,都可从田地中产出并常有结余。

因此三年里经常有一年的结余来备用。

如今却不是这样,耕种的人不再被督责尽力耕种,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一年的耕种仅够充公,可农民自己够吃的粮食不超过几个月。

更有甚者,庄稼刚打完场,用簸箕去除糠皮麦麸,吃不饱满的秕谷稗子,有的还采集橡子果、贮存菜根来准备度过冬春两季。

一旦不幸赶上水灾旱灾,就会有许多饿死的人,尸体横七竖八地枕藉在一起,这真是令人哀叹啊!

国家休战以来,有三十三年了。

那些历经战阵的精兵已老死殆尽,可后来的兵士不曾听到过战鼓声不识战阵。

生在太平无事之时而且衣食无忧,就势必养成骄纵怠惰的习惯。

如今派卫兵入内拱守,自己不拿兵器却让别人拿;给禁军分派粮草,自己不运送却让别人来背负。

骄纵到了这种地步,他们能冒着艰辛来战斗吗?

假使士兵吃苦耐劳而且能征善战,即使耗费一些民力,也不是不可以的。

没办法的是他们有当兵的虚名,却都是些骄纵怠惰的无用之人。

过去凡是身体强健的农夫都在南亩耕种,农闲时就进行军事训练,如今却完全不同,一遇到灾年,州郡的官吏就用尺衡量百姓的身高,找出其中高大健壮者,召集起来让他们去做禁军;身高不够稍微体弱胆怯者,就登记下来把他们编为厢军。

朝廷对招人多的官吏有赏赐,而民众此时正陷入穷困之境,争着当军。

所以留在南亩种地的只有老弱病残之人。

可官吏还说:

“不把他们收为士兵,(他们)恐怕会沦为盗贼。

”唉!

只知道他们一时不去做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都在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过去身强力壮的人负责耕作,老弱之人闲游怠惰;现在身强力壮的人闲散怠惰,老弱之人却留下来耕作。

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大了!

然而努力在南亩中耕种的民众,有时还免不了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去当和尚、士兵,却终身安逸并享有丰足的财食,因此在南亩耕作的农民就必然一天天地减少了。

所以说有诱民怠惰的流弊,就是指以上所述的情况啊!

三、创新语用

8.阅读下面一则寓言,按照要求续写。

要求:

①点明主题;②语意连贯;③不少于50个字(含标点符号)。

磨盘围绕着磨心不停地转动着,一圈,又一圈……

终于有一天,磨盘忍耐不住了,冲着磨心大发脾气:

“我受够了!

我这么大个儿,凭什么要以你为中心,一天到晚围着你团团转?

别在这里碍事,没有你,我会做得更好!

磨心无法再待下去了,只好走开。

磨盘心想,现在终于可以随心所欲了。

它铆足劲地转,但转不了几圈,就一骨碌滚到地上去了。

这时候,磨心平静地对磨盘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磨盘兄,别生气,听我解释。

你虽然围着我转,而我却要承担着重大的压力,还要忍受不断磨损的痛苦,但这都是我们各自的职责所在,我们只有互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共同完成我们的工作。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我的回忆节选课时跟踪检测语文版必修

一、语言表达专练(23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是(  )

①美国中文网报道:

全美穆斯林自巴黎11月13日恐怖袭击就担心自身处境,近日又发生了加州圣伯纳迪诺枪击案,一系列事件更让他们________。

②特种兵全身伪装,在泥地中匍匐前进,旁边站着两名教官,手持步枪朝向他们身旁开火,如此严酷的训练令人________。

③这种一天之内甚至一夜之间房价大幅上涨的新闻,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神经。

有房的你,无房的你,看到之后,都会________。

A.心惊胆战   提心吊胆   心惊肉跳

B.提心吊胆   心惊胆战   心惊肉跳

C.心惊肉跳   心惊胆战   提心吊胆

D.提心吊胆   心惊肉跳   心惊胆战

解析:

选B 提心吊胆: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心惊胆战:

形容极其惊慌害怕。

心惊肉跳:

形容内心十分恐惧不安;也形容担心祸患临头,内心极度惊惧恐慌。

三者都表示害怕、惊慌;“提心吊胆”有时偏重担心,“心惊胆战”只表示十分害怕、惊慌,“心惊肉跳”的害怕程度较之更深。

句①明显是“担心自身处境”,句②中“步枪朝向”“身旁开火”确实令人害怕,句③房价的过高上涨真的令人心惊肉跳。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孙中山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具有崇高、长远的政治眼光和政治理想。

B.近几年,号称专业防雾霾的N95口罩开始热销。

专家表示,大多数卡通口罩不仅有毒,而且还不防尘,而N95口罩也并非适用所有人。

C.孙中山的整个谈话在事件的选择和材料详略上都侧重革命过程的艰难险阻,没有宣扬自己的功绩,很有伟人风采。

D.孙中山回忆了自己的青年时代,他以为民请命的情怀“弃医从政”,走上了民主革命。

解析:

选C A项,搭配不当。

应为“具有长远的政治眼光和崇高的政治理想”。

B项,不合逻辑,应改为“不仅不防尘,而且还有毒”。

D项,成分残缺,在“民主革命”后加上“的道路”。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列宁由衷地赞扬这位中国第一位临时大总统:

“这里的亚洲的共和国临时大总统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这种精神和气概是这样一个阶级所固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②它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

③这个阶级不是在衰落下去,而是在向上发展

④决不为了维护自己的特权而硬要保存和恢复过去的东西

⑤它憎恨过去,善于抛弃死去了的和窒息一切生命的腐朽东西

A.②①⑤③④     B.②④③①⑤

C.③②①⑤④D.③④②⑤①

解析:

选C 认真分析,会发现这5个句子有很强的逻辑性,是由逻辑关系组织在一起的。

③句中的“这个阶级”紧紧承接了题目中的“这样一个阶级”;③句中的“向上发展”指的就是“未来”,这样就与①②两个关于“未来”的句子联系了起来;①②两句稍加分析就会知道②在前;④⑤句再说“过去”,⑤句说“善于”,④句说“绝不”,⑤句在前,④句在后。

4.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

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

(4分)

按语:

解析:

本题是要写“按语”。

按语也叫做“编者按”,简称为“按”,是编者对编发文章的提示、说明、评价等。

可以就事论理,也可以借题发挥。

一般写在一篇文章或一组文章的前面,有的则穿插在一篇文章的中间,大都是评论性的。

知道什么是“按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答案:

让我们记住为辛亥革命奉献出热血生命的英烈!

5.以“天下为公”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

(4分)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帝王都是把“天下”视为私有财产,实行专制统治。

所以“天下为公”的口号其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

答:

参考答案:

“天下为公”的口号的性质是与王权根本对立的,是反王权的,因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帝王都是把“天下”视为私有财产,实行专制统治。

6.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6分)

材料1:

据新华社电,南京市政府9月30日透露,从11月12日起,中山陵陵寝将实施免费开放。

有关中山陵免费开放的呼声由来已久。

此前,中山陵与风景区内的灵谷寺、音乐台三个景点合为一张门票,票价80元。

中山陵园风景区每年接待500万人次左右的中外游客,其中一大半是参观和拜谒中山陵的。

材料2:

面对“为何不学西湖免费模式”的质疑,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王鹏善解释说,那种模式难以直接借鉴。

他表示,西湖是从湖外可以免费进,入园后景点分开售票,票价也比之前有所提升,在这种“大门开、小门关”的免费模式下,西湖免费开放后第一年门票收入反而高了5.6%。

同时,西湖由于地处城市中间,可以带动周边住宿、餐饮收入。

对免费开放中山陵园,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阐述。

(150字左右)

答:

参考答案:

(示例一)我支持免费开放中山陵园。

因为免费开放之后,首先,可以更好地发挥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其次,可以提高城市和市民生活的品质,让市民享有更多的参观机会;第三,有利于以景点的吸引力促进南京旅游业的发展,多方拉动城市经济向前迈进。

(示例二)我反对免费开放中山陵园。

因为免费开放之后,首先,会明显影响中山陵园的门票收入,并有可能因它的免费开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南京市的旅游业发展;其次,免费开放后形成的游客数量的增多,会明显增加管理成本和管理压力;第三,不利于文物的保护,游客人数过多,对中山陵园文物保护造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二、阅读理解专练(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顾维钧:

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上海人。

1912年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后历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国民政府驻法国、英国大使,驻联合国首席代表,海牙国际法院副院长。

作为旧中国的资深外交家,24岁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27岁成为驻美国公使,34岁出任外交部长,是昔日外交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1919年和1921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在巴黎和会上,就山东的主权问题据理力争,以出色的辩论才能阐述中国对山东有不容争辩的主权,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做出了贡献。

作为外交家,顾维钧不仅在巴黎和会上表现了中国人的气概,在其他很多时候也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年方而立的顾维钧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中,位居后进。

但当需要向和会最高机构“十人会”报告山东问题时,他的前辈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拒绝出席,或者拒绝发言,是顾维钧勇于任事,出面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并从国际法的角度雄辩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

这场精彩发言成为和会当天的头条新闻。

发言刚一结束,美国总统威尔逊、国务卿蓝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外交大臣贝尔福纷纷向他表示祝贺。

随后,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希望能争取到对于中国最有利的结果。

最终,在无望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

而根据外交史学者的研究,“此时独力支撑代表团的顾维钧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台湾著名学者温源宁说:

“他的朋友和敌人全都会承认,在国外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顾博士更好的了……出席巴黎和会时,顾博士已经由于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而闻名于世。

写过《顾维钧传》的肖岗回忆:

“知道他的名字,始于将他与梅兰芳、汪精卫并称为中国‘三大美男子’的一幅年画。

我的学生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度过的,那时顾维钧的外交活动踪迹,常常是学校师生乃至全国民众关注的焦点,‘顾维钧在国联控诉日本的侵略了’‘顾维钧主张国共合作,团结抗日’……”

1945年6月,出席旧金山会议,参加《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并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代理宋子文担任首席代表的顾维钧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是三个汉字——顾维钧。

20世纪30年代,一家英国报纸的专栏作家曾提到这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认为“中国很少有比顾维钧博士更堪作为典型的人了。

平易近人,有修养,无比耐心和温文尔雅,没有哪一位西方世界的外交家在沉着与和蔼方面能够超过他”。

50年后,著名学者温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