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90533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0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四单元 第12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docx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练习

第12课作为生物的社会

四鼻孔鲤鱼靠鼻孔呼吸吗

2012年12月26日《新民晚报》刊有《微山湖的四鼻孔鲤鱼》一文,文中道:

“山东微山湖中有一种奇特的四鼻孔鲤鱼,就是黄河鲤鱼的一个变种。

据说这种鲤鱼当年生活在黄河故道入海处,因这里的河水浑浊使之呼吸困难。

为适应环境,便于呼吸,经过长期演变便长成了四个鼻孔。

这种说法犯了常识性错误。

众所周知,鱼乃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用鳃呼吸,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

所谓“微山湖的四鼻孔鲤鱼”也不例外,不可能靠“四个鼻孔”呼吸。

其实,四鼻孔鲤鱼并非有四个鼻孔,只是嘴上方比其他鲤鱼多了两根短须,乍一看很像有四个鼻孔。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

李丽慧

《细胞生命的礼赞》这本书是托马斯作为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

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文笔优美、清新、幽默、含蓄。

此书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20多版,至今畅销不衰!

(1)单音字。

霎时间(  ) 梭子(  ) 鳟鱼(  ) 木屑(  )

苜蓿(  ) 蜂窠(  ) 毗邻(  ) 海滨(  )

筹划(  ) 疏远(  ) 蚁冢(  ) 鲱鱼(  )

乱窜(  ) 真菌(  ) 阈值(  ) 梗节(  )

触角(  ) 迷惑(  ) 黏菌(  ) 蹩脚(  )

答案:

shà suō zūn xiè mùxu kē pí bīn chóu shū zhǒng fēi cuàn jūn yù gěng chù huò nián bié

(2)多音字。

      畜

      当

答案:

juéjiǎo chùxù mómú dàngdāng

(3)形近字。

  

  

答案:

róngqì qìqì jíjíjīyī

 

“田”是个象形字。

其甲骨文的形体,外面的大长方块表示田地的范围,里面是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或沟渠。

“田”的本义是农田,如稻田、麦田、菜田等。

奴隶社会耕地分成许多方块田,这是为了强制奴隶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劳动计量的标准。

后来“田”就泛指耕地了。

“田”是个部首字。

在汉字中,凡从“田”的字大都与田地或耕种有关,如“畴”“畔”“畦”“界”等。

“田”也可以表音,作声符,如“佃”“畋”等字。

(1)四面八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苦口婆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丽堂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瞎猫碰到死老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2)苦口,反复规劝;婆心,仁慈的心肠。

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

(3)庞然,高大的样子。

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4)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

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5)比喻侥幸有好的遭遇或意外收获。

(1)描摹/描写。

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者对人物的(  )强而有力。

②通过当时的绘画(  )和追忆远去的江户时代。

③品德之美乃美之大成,非图画所能(  ),非初见所能窥视。

A.描摹 B.描写

答案:

提示:

描写:

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

描摹:

照着底样写或画;用语言文字表现人物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

答案:

“描写”泛指用文字表现形象,对象可指人物事件、环境等,多用于文艺方面。

“描摹”着重于“摹”,用语言文字依式摹写,对象多是人物形象、性格、情状、特性等。

①B ②A ③A

(2)摸索/探索。

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好奇心驱使他去(  )其内在的联系。

②我得在黑暗中(  )着找电灯开关。

③她开始在可能掉进珍珠的草丛里(  )。

A.摸索 B.探索

答案:

提示:

探索:

多方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摸索:

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方法、经验等)。

答案:

“探索”的对象多是科技方面的疑难问题,也指对一般事物的寻找,如“探索宇宙秘密”等。

“摸索”,通过试探而了解,多指对真理、经验、途径等的寻求,如“在黑暗中摸索”。

①B ②A ③A

(3)震动/振动。

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火车经过(  )了一下,开走了。

②当你拉小提琴时,琴弦就(  )。

③某些风力发电机实验确实存在着(  )噪声和无声问题。

A.震动 B.振动

答案:

震动:

颤动,使颤动;(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

振动:

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

摆的运动就是振动,也叫振荡。

①A ②B ③B

背景链接

1970年,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在一次关于炎症现象的讨论会上,主办者要德高望重的托马斯来一番开场白,给会议定个基调。

不知道与会者要提出什么观点,他只好随意独抒己见。

讲话的部分内容大约就是《细菌》一篇。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编辑十分喜爱那篇讲话的格调,于是约托马斯写一组风格类似的专栏文章,每月一篇,内容自便,编辑不改一字。

托马斯起初连写了6篇,便央求罢手。

但此时读者和评论家已经不允许,于是,托马斯欣然从命。

后来有一家出版社答应将其作品一字不易原样付梓。

于是,《细胞生命的礼赞》问世了。

 

文脉梳理

一、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作者开篇是怎样描绘医学家举行年会的?

为什么这样描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们“急匆匆来回乱窜”“碰碰触角,交换一点信息”“像抛出钓鳟鱼的钓线一样,准确无误地向恰尔德饭店抛出一个长长的单列纵队”。

这充满讽刺与幽默的叙述,看似闲笔,却给全篇定下了一个基调。

2.第二段作者说到生物学界对“人与动物相似”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暗示说昆虫群居的活动跟人类事务总有点联系,那在生物学界将是相当糟糕的态度。

关于昆虫行为的书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们,昆虫好像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的行为绝对是有异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

”也就是说,传统生物学界认为人类社会与生物是毫不相干,甚至是水火不相容的。

3.第二、三段中,作者摆了一个怎样的事实与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事实:

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

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社会行为的语言来描述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

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二、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第五至第十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举出了哪些动物来证明自己的什么观点?

联想人类社会,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动物:

蜜蜂、白蚁、群居性黄蜂、鲱鱼和成群的飞鸟。

观点: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说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

把这些生物的群全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

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

它们给我们的启示是:

团结就是力量,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2.作者在谈到动物与人类的行为时,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

试结合作者的论述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因为社会与个体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能没有个体的参与,而对于社会性生物而言,个体也难以离开社会而生存。

所以,无论是谈论人的社会性,还是谈论动物的社会性,都离不开对个体与群体的分析。

没有形成群体的蚂蚁,就没有太多的社会性,因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是有限的;对于人类,没有融入社会的科研成果,不能被公众利用,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意义。

相比较而言,有着一定组织的社会性生物,如蚂蚁和蜜蜂,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性更强;人类的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短时间关闭和组织联系的“电路”,但不能从根本上脱离社会而存在。

三、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第十一至第十三段),回答问题

1.第十一段中,作者指出了人类其实比动物更具有社会性,但是我们人类却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虽然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动物中最具社会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赖,联系更密切,行为上更不可分,我们却并不经常感到我们的联合智慧。

”“电路好像还在,即使并不总是通着电。

”也就是说,我们人类虽然比动物更具社会性,但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做到联合起来,充分发挥我们的智慧与才能。

2.最后一段中,作者对科研提出了什么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科学上的探索是一种孤独的、静思的事。

是的,在最初几个阶段是这样。

但后来,或迟或早,在工作行将完成时,我们总要一边探索,一边互相呼唤,交流信息,发表文章,给编辑写信,提交论文,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

”作者希望科学研究能够多一点交流,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一部优秀的科技作品,不只是为我们提供有趣的知识,常常还能我们指点科学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本文的作者为如何解决人类信息积累机制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联系实际,结合本文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探究思路】

 

―→

―→

―→

―→

【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本文的作者为如何解决人类信息积累机制的问题指明了方向。

这篇文章的最可贵之处,不只是停留在对生物这种奇特现象的研究,而是由生物的“联合智慧”联想到人类的“联合智慧”。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建立一种“人类社会信息积累机制”,以集合人类的全部智慧。

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是因特网,是一个连接各行各业及千家万户,能提供电话、数据、图像等综合业务的交互式宽带网络。

信息高速公路将永远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产生了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影响,在振兴全球经济中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

人类总有一天会有蚂蚁一样的智慧,把自己凝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

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的高度智慧,那么人类之间应怎样相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生存竞争。

生存竞争也称为生存斗争,包括种内竞争(同种个体间的竞争)、种间竞争(异种个体间的竞争)和生物个体与生态环境的斗争。

生物的高度繁殖力是生存竞争产生的重要原因。

生物都有高速率繁殖的倾向,人类亦如此,而地球上的事物和生存空间有限,所以必然导致竞争。

生存竞争的结果是适者生存,弱者淘汰。

(观点二)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还是需要联合,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联系“写法延伸”的内容,用幽默的语言写一段话。

(150~3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他现在高兴极了:

他嘴里哼起了小调,将提着的硬纸袋反扣在肩上,走得更为起劲了。

从未如此自信,真是青春万岁。

他对那些目光毫不反感:

这不正是自己魅力的象征吗?

但他还是察觉了不妥:

刚才走过的那个漂亮女孩在笑什么?

他有些不解。

“大哥哥,”突然一个小男孩,用他湿着的小脏手抓住了他崭新的裤子,他立刻晴转多云,正欲教训一下这个不知所谓的孩子,可是这可爱的小太阳却将一个大大的衣饰牌拿在手里同时说道:

“大哥哥要把这个尾巴藏到裤子里才行。

”天!

那挂在裤后的长长纸牌,竟一直挂在自己身后吗?

我的形象啊?

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一道道目光,令他顿时恨不得能有个地缝钻进去。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巢(cáo)穴     拱券(xuàn)

蚁冢(zhǔ)富丽堂皇(huánɡ)

B.谋(mú)算 迄(qǐ)今

乱窜(chuàn)蜂窠(kē)

C.毗(bǐ)邻梗(ɡěnɡ)节

骚(sāo)动依赖(lài)

D.细胞(bāo)贮(chù)存

岛屿(yù)微薄(báo)

解析:

A项,巢cháo穴;蚁冢zhǒng。

B项,谋móu算;迄qì今;乱窜cuàn。

C项,毗pí邻。

D项,贮zhù存;岛屿yǔ;微薄bó。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窠穴 迷惑 岛屿 清天白日

B.骚动 穹顶 木屑 讫今为止

C.毗邻 筹画 阈值 富丽堂黄

D.格调 蚁冢 书籍 苦口婆心

解析:

A项,窠穴—巢穴;清天白日—青天白日。

B项,讫今为止—迄今为止。

C项,筹画—筹划;富丽堂黄—富丽堂皇。

答案:

D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郭德纲最近可谓“背”到极点,不仅深陷“圈地”“打人”风波,连苦心经营的德云社也被迫宣布停业整顿。

然而就在人们以为郭德纲的事业恐就此一蹶不振之时,郭德纲团队却展现了其不俗的危机公关能力。

事出仅半个多月,郭德纲就大有缓过气来之势,曾一落千丈的公众形象也有了卷土重来的可能。

A.苦心经营       B.一蹶不振

C.一落千丈D.卷土重来

解析:

A项,苦心经营:

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B项,一蹶不振:

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C项,一落千丈:

形容声誉、地位或经济状况急剧下降。

D项,卷土重来:

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含贬义。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形象”不能说“卷土重来”。

答案:

D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加强和改进艺术评论工作,引领艺术创作和群众艺术鉴赏水平,纠正不良创作倾向,是艺术评论家必须承担的职责。

B.《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C.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D.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

解析:

A项,“引领……水平”搭配不当,可把“引领”改为“提高”。

B项,“满足”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添加“需求”一词。

C项,“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句式杂糅,应改为“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并且将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

答案:

D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为癌症“正名”

[美]大卫·洛佩克

想象一下,如果医生对你说“你得了癌症”,你将作何感想?

你患上的可能是通常所称的“乳腺癌”,而准确地说,它又被称为“乳腺导管原位癌”。

如果医生说的是“前列腺癌”,那么,可能应该是“格里森评分4级的前列腺癌”。

但是,无论哪种说法似乎都不重要,你耳中听到的无疑唯有一个词——癌症。

你的反应会如何呢?

医生可能会紧接着告诉你,你的这种病致命的概率很低,甚至不会对你的身体造成损害。

比如,如果是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症甚至可能自行消失。

对于某些前列腺、乳腺、甲状腺甚至肺部的病变,这样大胆的预测并不夸张,即使这些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癌症。

如果你像千千万万的人那样得知这类可怕的消息,你很可能会选择做进一步检查,甚至采取一些实际上对身体危害更大的治疗,比如进行乳房切除、前列腺手术,或者接受放射治疗。

这类治疗可能会让病人小便失禁,或者失去某些功能,其他极端治疗带来的危害也是数不胜数。

这类现象在医学界很普遍,被称为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世界上已有针对此类现象的量化研究。

在《癌症的过度诊断》一文中,来自达特茅斯的医生们认定,25%的由乳房摄影术测出的乳腺癌、50%的由胸部X射线或由痰标本检测出的肺癌,以及60%的通过前列腺抗原检测出的前列腺癌,都属于过度诊断,他们将此类疾病定义为——“不会恶化(甚至可能自愈)的癌症”或“恶化速度较慢的癌症”——患者在其自然生命完结之前不会产生相关的严重症状。

医生们在文中提到:

“无谓的治疗对这类病人没有好处,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

”除却过度治疗带来的直接伤害,癌症确诊给病人带来的心理压力也是一种健康隐患。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增加他们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免疫力,甚至会让他们容易患上传染病,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得抑郁症的风险。

此外,癌症带来的金钱上的花费也是不容小觑的。

整个医疗系统不仅因为对癌症的过度治疗而消耗了几十亿美元,而且美国在癌症研究上的资金投入也是对心脏病研究投入的3倍。

1971年颁布的《美国家庭法案》最早提出“向癌症宣战”,当年的法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