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93504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docx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

 一、试题分析

  纵观2011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的考点分布依然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对作品评价的再评价为重点。

选材范围以唐、宋诗词为主,17套试卷有12套的鉴赏题材料出自唐宋诗词,而涉及宋诗词多达9套题。

有的省市还取材于自己省市的诗人作品,如山东、江西等,这不仅仅是巧合,也与作者命题的思路有关,大抵是为弘扬地方文化。

有的省市试题也涉及其他朝代的诗歌,如上海《明月何皎皎》,出自东汉《古诗十九首》;重庆《渡江》,出自明朝高启的作品;福建《晓至湖上》出自清朝厉鹗的作品;浙江《蝶恋花·出塞》出自纳兰性德的作品。

但这些作者及作品并不陌生,有的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如高启、纳兰性德;有的作家未见过,但所选的诗歌学生一般也能读懂,且篇幅短,(五言、七言)诗居多,词只有3首,往年考过小令、元曲之类,2011年不见。

全国各省市选材均把握在学生能读懂的诗歌中,不在读懂诗的门槛上为难学生。

从总体来看,诗歌鉴赏的分值有所增加,不少省市由原来的6分增加到8分,有的甚至增加到17分。

如江苏卷10分,全国新课标卷11分,辽宁卷11分,北京卷17分。

  二、典型试题剖析

(一)形象鉴赏类

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隋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

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___________”这一艺术形象。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

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题步骤:

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具体而言,回答这类题的步骤: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

(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四川卷)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疴,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叶,名德。

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3分)

【答案】诗人形象:

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

【解析】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

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

安于贫贱,甘手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

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

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生之固穷。

实则写已即写友,写友即写已,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葜,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

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访友的路途。

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但作者另有一诗题为《与智老天经夜坐》;“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缸。

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

”其中对雪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2011年安徽卷)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0。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a):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

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

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此诗开头两句描绘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

结尾两句从溪水飘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

以眼前所见(实写)推写未见之源头(虚写),虚实结合,有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处之意。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重庆卷)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2分)

【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二)语言鉴赏类

这一题型考查的是对诗歌语言特色或“炼字”技巧的鉴赏。

语言特色是诗歌“面”的考查,“炼字”是“点”的考查。

语言特色让考生品味并分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炼字方面考查一般要求找出诗歌用得最好的一个字词,说明其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要求说出哪个更好。

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或分析该诗语言风格。

2.未指定鉴赏字词。

如颈联或颔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3.指定鉴赏字词。

如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请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某字和某字哪个更好?

为什么?

解题步骤:

语言风格这类题要分三步来回答: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炼字”题答题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指明哪个字用得好(如是“比较鉴赏型”,则指出哪个字用得更好,如是“指定鉴赏字词类”,可省略该步骤)。

(2)指出采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手法,然后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并把该字词放人原句中,展开联想,加以描述。

(3)说明该字在全诗中起到的特别的表达作用。

例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2011年天津卷)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结合诗句简析。

(2分)

【答案】“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解析】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

一、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

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

三、四句写山洪暴发的情景。

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

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

末句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

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

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

“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翻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之声。

一以喻色,一以喻声。

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

而两者相距,只有牛头牛尾之间,突出了夏雨特征。

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

“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

“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

“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

后三旬是补笔。

“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即修辞学上所谓“互文”。

牧童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

点得清楚,补得必要。

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转,写出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

例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7分)(2011年湖南卷)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案角度提示】从语言的角度:

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

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

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

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用词精当,其中尤以“满、过、知”三字最为精妙。

首旬“绿池芳草满晴波”,“晴波”即相光,“满”宇则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

暮春时节雨水较多,难得的旭日普照的春景让作者满心喜悦。

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而一个“过”字点出时令已至春暮,一切美好的春景也行将在绵绵春雨中成为过去,留恋惋惜之情油然而生。

三句“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前面着一“知”字,则表明“花落尽”乃是作者的推测,此处虚写使文章意兴盎然,充满生活的情趣,且顺利引出下旬作者作此推测的依据。

本题选用一首体制简短的绝句,在诗句理解上难度并不算大。

作者高启,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的美誉。

设题上与往年不同,角度(不外乎四个:

形象、语言、技巧、情感)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亮点之一。

它不再是“问什么答什么”,而是“想答什么答什么”,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

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考题。

但要注意,一道7分的题,在回答时一定要有得分点意识,做出来的答案,要有给你更高分数的理由。

一般来说,一点最多2分。

一道7分的题,-二般不能少于3点;所以要想方设法挖掘得分点,去获取更高的分数。

最好采用总分结构,条分缕析。

例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1年湖北卷)

登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

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

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分)

【答案】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

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问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

【解析】《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

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

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

因此,从“雨映寒空”人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

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

次句写“登城”。

“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

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

而主要的还是点出诗人时有余暇,心自安闲,尽可慢慢欣赏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诗人纵目野望,用一句诗进行了概括:

“浅深山色高低树。

”“浅深”、“高低”,写出了秋山的淡远之境。

这景色是诗人从未发现过的,他显得更加兴致勃勃。

诗人流连忘返,已陷于凝想之中。

他在反复玩味之后,终于豁然开朗:

展现在眼前的这“浅深山色高低树”,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图”。

它空灵清逸,萧疏淡远,只有水墨画才有这种意境。

以前他从未欣赏到的美,此刻却悠然心会,于是感到十分惬意。

所以这最后一句就不止是一个精致贴切的比喻,而是包含了极度愉悦之情。

《望海楼晚景》的开头,诗人看到一阵横风横雨,直扑进望海楼来,很有一股气势,使他陡然产生要拿出好句来夸一夸这种“壮观”的想法。

不料这场大雨,来得既急,去得也快,一眨眼间,风已静了,雨也停了。

就好像演戏拉开帷幕之时,大锣大鼓,敲得震天响,大家以为下面定有一场好戏,谁知演员还没登场,帷幕便又落下,毫无声息了。

弄得大家白喝了彩。

苏轼这开头两句,正是写出人们(包括诗人在内)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过以后,向楼外一望,天色暗下来了,潮水稳定地慢慢向上涨,钱塘江浩阔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颜色。

远处还有几朵雨云未散,不时闪出电光,在天空中划过,就像时隐时现的紫金蛇。

这首诗写的就是这样一幅望海楼的晚景。

开头时气势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热闹,转眼间却是雨收云散,变幻得使人目瞪口呆。

(三)表达技巧类

表达技巧类试题的提问方式往往是: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即用自己的语言

解释这个诗句如何具体体现);(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注意用具体的同语表达出来,如依依惜别、惆怅伤怀、慷慨激昂、孤苦冷寂。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1年江西卷)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

②士:

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

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

(4分)

【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衷情,哀景衬哀情。

【解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

诗人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2011年福建卷)

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

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

杭州西湖。

②折:

弯曲。

③景:

影。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

【答案】①对比:

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

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解析】本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2011年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令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

【答案】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

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词的抒情效果。

③“深山”、“夕阳”、“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解析】这是一篇出塞怀古之作。

这首词苍凉慷慨,内蕴良多,似深含隐怨。

上片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其悲慨已见,“今古河山无定据”,起旬即言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

“画角”以下便描绘塞外的战事频仍和荒凉萧索,用景语写凄怀。

下片“从前”三旬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沉思,不停的纷争,不息的战火,将这荒凉的塞上留下了无数的幽恨怨怼,更使这里平添了几多悲凉。

最后又以景语作结,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中,含婉深致,耐人寻味。

整首词幽隐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风格清新婉丽,不事雕琢,情韵哀婉深长。

(四)情感鉴赏类

考查主要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对全诗或全词情感的归纳概括。

如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8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广东卷第10题第

(2)小题: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安徽卷第8题: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福建卷第6题第

(1)小题: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全国卷第12题第

(2)小题: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解题步骤:

这种题型的设题方式一般为“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或“抒发了哪些情感”。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四步:

仔细通读全诗,揣摩题目注释,抓住核心意象,领悟感情倾向。

这种题型例子较多,暂不赘述。

请细细体悟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第8题。

第二种是对诗词当中某一句或某一联情感的提炼。

如江西卷第14题第二问,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背景;江苏卷第9题第二问,“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年江苏卷)

春日忆 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选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扭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4分)

【答案】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自诗文深深的怀念。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第三联两旬表面看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述,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旬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就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唯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唯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这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第三种是对诗词中某一意象情感的把握。

如山东卷第14题第二小题:

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2011年山东卷)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4分)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这是一首山水诗。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股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第四种是对诗词中某一动作所赋予的情感的揣摩。

如上海卷第16题:

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例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2011年上海卷)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恩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注】①引领:

伸颈远望。

16.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4分)

【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

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解析】这首诗是写游子离愁的。

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银色的清辉透过轻薄透光的罗帐,照着这位拥衾而卧的人。

可是,夜已深沉,他辗转反侧,尚未入眠。

不是过于耀眼的月光打扰他的睡眠,是“忧愁不能寐”。

他怎么也睡不着,便索性“揽衣”而“起”,在室内“徘徊”起来。

由“看月”“失眠”“揽衣”到“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说明他醒着的时间长,实在无法入睡;同时说明他心中忧愁很深。

尤其是那“起徘徊”的情态,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痛苦的剧烈。

下面四句又是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他心灵最深层的痛苦。

前面写到“揽衣起徘徊”,尚是在室内走走,但感到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烦闷,于是他走出户外了。

然而,“出户独彷徨”,半夜三更,他像梦游似的,独自在月下彷徨,更有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

“愁思当告谁”正是这种“独”、这种“彷徨”的具体感受了。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向千里之外的故乡云树引颈而望,可是又不可能解思乡之愁,反而引起了更大的失望。

实在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折磨了,他又回到室内去。

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人,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向顶点,以至于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全诗共十句,除了“客行”二句外,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而这些行动是一个紧接着一个,是一层深似一层,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

三、2012年高考古诗鉴赏新题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燕诗

粱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衔泥两椽间,一巢生:

四儿。

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

须吏十来往,犹恐巢中饥。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

“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

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切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燕燕尔勿悲,尔当反自思。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1)按照诗人对自己诗歌的分类,这是一首“讽喻诗”,请你谈谈这首诗歌“讽喻”(规劝)的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青虫不易捕……一一刷毛衣”这,10个诗句。

(4分)

  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8分)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成吉意气高。

  黄坐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诗中“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与杜甫《兵车行》中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都写到了古战场.,两相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

(1)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共同之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

(2)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7.(4分)

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