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197047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docx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

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

 “天翼大讲堂”北京万豪酒店  

  2010年11月26日

(红色字体部分文字不能确定。

各位朋友下午好。

很高兴有这样一个休闲的时间。

我很喜欢在这样的环境里边作报告,因为这是貌似在作报告,其实就是休息,因为我这个,在学校里讲课,可能在座的有听过我在学校里讲课的朋友,在学校里讲课实在是一件体力劳动,非常累,特别是我在学校里讲课的时间和地点都被社会上广大的朋友所掌握,所以在学校里讲课,是宋丹丹说的那种情况——“人山人海”,就差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了。

在那样的场合想不累也不可能,那么我很喜欢在一个静悄悄的、没人知道的地方,所以我尽量隐藏我的行踪。

可是呢,我们今天讲的这个题目呢,是一个比较俗的话题,我们讲座的组织者安排我今天讲一个四大古典名著之雅与俗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也适合我们休息。

我们中国文化就是有这样一个特点,不论多么严肃重大的话题,你想让它严肃就能严肃的起来,你不想让它严肃,它可以休息,就像我这个学期在北大开的课是《金庸小说研究》,就像金庸小说一样,你把它当成休闲书来读,可以,当成娱乐的读物,可以,但是如果你从中想看出很严肃的话题来,一样有。

而且你越严肃它就越严肃,你越有学问,你从它里边就能得到更深的学问。

这就是中国文化永远看不尽说不完的魅力。

像中国山水画一样,你买一幅画回去把它挂在家里,随便看一眼,怡情养性,你从中看出大千世界,看出芸芸众生的喜怒悲欢来,也一样都能看出来。

它的价值是跟你的价值是相呼应的,跟你的修养成正比的。

那么我想在座的各位为什么想听我讲这个或者听组织者安排的“中国四大名著之雅与俗”的问题,我想这是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我们国家现在举国上下有一个传统文化热,有一种所谓的国学热,所以现在要听课的人越来越多。

而且这个听课不仅是在学校里听,我刚才说的是在学校里人山人海的听课,就是此时此地在祖国的许多的什么万豪酒店、千豪酒店里的报告厅里面,都有人在听课。

这是当下中国的一个突出的现象。

中国现象很多,大家现在光注意通货膨胀了,光注意到馒头包子涨价了,可能还没有注意到现在的中国人正在听课,这是全世界人民都忽略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民都在听课?

而且不是学生在听课,学生不愿意听课。

学生反而不愿意听课,学生们烦死了,学生要求减负。

因为学生上课是为了考试,考试为了拿文凭,不是为了求知。

而这些已经工作的朋友非学生要听课,他不是为要拿文凭,他拿出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来听课是为了求知。

那问题已经很清楚了,现在举国上下听课热,说明我们当下是一个没文化的时代。

说明我们没文化,大家而且知道了我们是没文化。

什么事情就怕不知道,就怕自己没文化还不知道,知道了我觉得这就好,知道了就是一个良好的开头。

所以对这个泥沙俱下的国学热,对这个传统文化热,我还是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的。

从总体上我是肯定的,人家没文化,知道自己没文化,要学习了这不是个好事吗?

是好事。

但是,它存在着一种病急乱投医的现象,因为知道自己没文化就到处去找文化。

这个文化有时候不是能够找到的,文化写在书里面,它怎么能变成你的东西?

这就是学问。

这个问题就大了。

我们现在有很多学者,著名的学者,在到处弘扬传统文化。

那么也有一些人在批评他们,说你讲错了,讲的不对。

我一般不去追究人家的错误,谁能保证自己讲课没错误呢?

我讲课没有错误吗?

不能保证自己没有错误。

不能保证人一说话就百分之百正确。

首先有人讲有人听,这就是一个好的现象,讲错了,大家来纠正嘛,还有那么多高人嘛,高人和高人之间还可以互相纠正。

那么现在我们国家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到各个企业、文化单位都知道要去补文化这个课,比如我们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

其实孔子学院根本没讲孔子,孔子学院都在那讲汉语拼音呢,都讲b p m f,d t n l,都从这儿开始讲,讲的老外一头雾水,说这就是孔夫子呀?

就是从b p m f到讲孔子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那为什么不叫b p m f学院,非得叫孔子学院呢?

因为全世界人,唯一知道的、普遍知道的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就是孔子。

英国前一段作过一个问卷调查,知道胡锦涛的人有多少?

英国人知道胡锦涛的人不到3%。

我们中国人都得知道吧,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我们党和国家第一领导人、我们中国的一哥,英国就3%人知道。

就算这个统计不太准确,我想它超不过6%吧?

给它翻一倍不会超过6%。

那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我们中国的一哥,人家可知道可不知道。

谁说中国强大呢?

我觉得我们来关起门来老说中国强大,这都是一叶障目。

我们老看到我们账面上那点GDP的增长,那个根本就不说明问题。

什么时候人家抢着问要知道你的一哥,不但要知道你的一哥还要知道你的一百零一哥,那个时候才算你强大,他不但知道这个国家一把手是谁,他还要知道北京市市长是谁,中国电信的头儿是谁,有一天外国人要知道这个事的时候,那才算我们强大。

怎么达到那一步,光靠GDP是没有用的,必须文化强大。

你说英国的经济这么些年它也不怎么发展了,它吃什么?

它为什么还过得那么好?

吃文化呀。

就吃这个“英格丽氏“就能吃多少年呀。

全世界人民不都学人家那个”阴沟历史“吗?

就靠卖那点”阴沟历史”能养活他们人民能养活好几百年。

你说咱们中国人辛辛苦苦挣的钱就花在“阴沟历史”上的有多少?

就够养活英国人的了。

这就叫吃文化。

我们中国人辛辛苦苦的做那些初级产品,弄了半天还没混到强大,用我的话说顶多混了个肥大,就是中国现在是一个肥大的阶段。

肥大不是什么好事,我们都知道,尤其对中年人来说,肥大是个坏事,幸好我们还有祖宗,有前贤、有革命先烈,从古到近,古代到近代,我们还有可依靠的力量。

我们希望在“病急乱投医”中,乱中达到不乱,能够找到好医生,靠这些好医生能够帮助现在的人们,挽救新的民族危机。

在这一片繁荣,甚嚣尘上的这种乱哄哄中,很可能藏着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的危机。

我们一上网啊,首先扑到我们眼前的都是一些虚假的繁荣。

每天都是物价问题、房子问题、明星走光问题,都是这些问题。

我们要透过这些看到我们中国有很多的危机,我们要想想一百年前那个清朝它是怎么崩溃的。

清朝也是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崩溃的,清朝不是在它最腐败的时候、最黑暗的时候崩溃的,你看鸦片战争的时候没有崩溃,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没有崩溃,它反而把太平天国给消灭掉了,实现了中兴,甲午海战的时候没有崩溃,八国联军进北京它都没崩溃。

它一直在改革呀,一直在努力往上走呀,就是你们说什么事情一开始不听,镇压,后来听了,就在它就要改革,经济上已经有了很大成就的时候,突然崩溃掉了。

那么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结局,是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不是我们要管的事。

那么我们今天就专说弘扬传统文化这件事。

如果说全国人民真的有心要读书了,要学习传统文化了,那什么是正宗的传统文化?

显然不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四大名著,应该是四书五经,应该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佛家,一大堆家,诸子百家。

就是本来是中央电视台有个栏目叫“百家讲坛”,百家讲坛应该讲那些事的,但是“百家讲坛”现在越讲越堕落,“百家讲坛”现在变成“老婆婆讲故事”,既没思想又没学术,一步一步滑向娱乐的学术泥坑。

很可惜!

因为“百家讲坛”的崛起本人也有一份功劳,我不忍心看着它这样滑下去,但我也很理解它,他为什么这样做?

中国现在是个没文化的阶段,强行给人民讲那些高深的文化,民众水平确实低,听不下去,老百姓最喜欢听的还是皇后和贵妃之间怎么勾心斗角呀,怎么把她生的孩子换成一狸猫呀,这多好听,这事好玩呀,你老讲大道理听不进去,所以挂着一个传统文化的名目,这里边卖的是别的肉。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消费的文化就像我们消费的饮食一样,都是注了水的,就像我们今天吃的肉很多都是注水肉。

有的人说我们今天水平提高了,说你看那毛主席时代你一个月只能吃半斤肉呀,你全家四口人才二斤肉,你现在不是可以随便吃肉吗?

我说你说的对,但你说的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你要知道,毛主席时代吃的肉都是真肉,你现在一个月吃5斤肉、吃8斤肉也好,都是注水肉。

你现在要想吃毛主席时代的肉得花多少钱呀?

折算一下,你现在要是吃绝对的大自然的饲料喂养出来的大自然的天然猪,一路上没有任何一个环节是污染的,最后吃到你的嘴里,香喷喷的,那肉得多少钱一斤?

有经济学家算过,合六百多块钱一斤。

你今天合六百多块钱一斤的肉,按着你的工资,你一个月不还是吃半斤肉吗(众笑)?

你一个月还是吃半斤肉。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生活没有提高,生活没有改善,你吃的那都是化肥呀、农药、别的东西混进去的,所以你要知道你真正消费的那个营养,到底增长了多少。

所以一般的人吃不了那个精品肉,且消化不了。

你比如说于丹教授在电视上讲《论语》,讲那么好,影响那么大,很多人批评她,我是支持她的,我说这于丹讲《论语》功德无量呀。

以前老百姓都觉得《论语》离我们很远,我们根本就听不懂,人于丹这么一讲,这么多人都懂了,我说这是好事呀。

但是我很奇怪的一件事是大家听完于丹讲《论语》,都去买于丹讲《论语》这本书,我就没看见一个人去买《论语》的(众笑)。

我说这岂不是怪哉吗?

我说这也是于丹的悲哀,也是我们中国的悲哀。

按理说大家听完于丹讲《论语》,应该蜂拥把《论语》都抢光。

哎,不是,大家都去买于丹,而不是去买《论语》。

就是于丹《论语》讲得再好,它是注了水的《论语》,不管是于丹讲还是我讲还是谁讲都一样,都是注了水的东西,我很奇怪你为什么买注了水的东西,而不去买原著呢?

你比如说我在北大讲课,我讲鲁迅也好,我讲金庸也好,我讲老舍也好,我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听我的思想,我是一个文化导游,我讲完了之后是希望同学们去看鲁迅。

我非常欣慰的一件事是,我开鲁迅研究课的时候,那个月那个学期北大图书馆的《鲁迅全集》被一借而空,北大图书馆的老师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知道北大发生什么事情了,非常慌张,因为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因为以前大家知道那个《鲁迅全集》和那个马恩列斯都是摆在一起的,一排一排的非常漂亮,没人借,工作人员不用去动那排书架,那个学期突然被人借光了,他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打听,中文系有个老师姓孔,开了鲁迅研究课。

我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欣慰,我认为这是我讲课的成功,我讲课不需要学生赞同我的观点,你可以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你要不同意我观点,你要从鲁迅那里找根据,你要自己去读鲁迅,这就是我高兴的。

那么我讲金庸,市场上金庸小说增加了很多销售量,当然增加销售量我没得到什么好处,但是我认为这也是我讲课的成功。

那么我们国家确实有那么好的二十四史,诸子百家,可是老百姓读不懂。

幸好我们老祖宗也想出了办法,中华文化它伟大就在于这里,他不要求人人都读四书五经,经谁能读得懂呀?

读得懂就不叫经了。

连《圣经》西方人都读不懂,所以为什么弄了那么多牧师呢?

就是西方人你别看他大学建的比我们多,多数人也读不懂《圣经》,所以每个小区要搞一个牧师,那牧师每天给大家讲一段圣经,然后给你忽悠半天,“啊,孩子,你虽然昨天强奸妇女了,上帝宽恕你。

”这样他老百姓才能继续活下去。

就是任何经典都不是指望普通大众去直接接受的。

在经典与大众之间一定要有过渡,要有中介,我觉得我们中国现在就缺少这个中介,在经典与大众之间缺少中介,不但传统文化经典缺少中介,就是现在我们党中央的那些文件,怎么跟老百姓建立血肉联系?

你比如咱党中央开会,哪次你看他说的不好?

哪次文件我都觉得说得可好啦,都是什么执政为民哪,和谐社会呀,哪条说错了?

哪条都说得特好,但是你到生活中一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你说那到底怨谁呢?

怨党中央吗?

不怨党中央啊。

(18:

02)你说房价过高,人家温总理每天在会上都说我们要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平抑房价,就是所有的坏事人家温总理都反对过了,但是反对过了还依然故我。

毕竟温家宝总理上个礼拜说,我看房价是降不下去了,大家还是租房吧(众笑)。

我在新闻评论中我特可怜温总理,我说你看把我们总理逼成什么样了,自己说过的话自己又咽回去了。

这到底环节出在哪?

环节出在中间,中间环节全都出问题,就好像农民卖粮食并没赚到钱,但是我们却感觉馒头天天在涨价。

这钱哪去了?

就中间这个环节,中国出了很大的问题。

那么经史子集,这里边经史老百姓读不懂,老祖宗就想出了办法,什么办法呢?

叫创作出了一种通俗经典,通俗经典是什么?

就是小说。

小说这个词是中国独有的。

你看小说这个词把它翻译成外语之后,无论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阿拉伯语,你翻译成任何一种外语之后,它里边有“小”这个词,有“小”这个意思吗?

没有。

只有在中国,前边加一“小”字。

你看这么厚,我写了一百多万字,怎么还叫小说呢?

甭管你写多少万字,都是小说。

为什么不叫大说?

就写特长,特长也叫长篇小说,完了还是小说(众笑)。

这个小说是相对与大道而言,小说的对立面是大道,道才是高级的,道是大的。

你这种文体不论写多少字,都是要载那个大道,那个大道倒用不着说多少字,那个大道说的字很少,《论语》这么伟大,也就几万字。

《老子》更伟大,五千言,五千个字,从宇宙到人生说完了。

就五千个字,但是它叫大道。

你写五百万字叫小说,就因为你这个东西是载他那个东西的。

所以中国人把这种文体叫做小说,既是轻视也是重视。

轻视你还是重视你,你有价值还是没价值,取决于你是否载了大道。

这就是中国小说跟西方小说的区别。

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中国好或者西方好,是只讲它们不同。

西方的这个小说,它有好几个词,翻译过去,什么“菲克深”之类的,它都不要求载道,它强调的是虚构,只要是虚构的故事就叫小说,可以载道可以不载道。

那回到我们中国来说,中国这个小说,由于它跟大道是相对的,所以小说这种文体本身就是俗的,我们今天不是讲雅和俗的问题吗?

小说本身就是俗的。

这个俗是跟四书五经相对而言的。

中国文化是一个等级文化,是讲究等级的。

我们今天现代社会讲平等,好像一说等级是不对的,我们先要去除这些先入为主的概念,有等级到底好不好,这需要专门研究。

没有等级就好吗?

我们大家都喜欢平等,可是你看看现实生活中能平等吗?

第一个是能不能平等,第二个是应不应该平等。

人和人应该平等吗?

人显然有的勤奋有的懒惰,有的聪明有的笨拙,起跑线再不一样,起跑线也不是一样的,人的素质也是不一样的,人怎么能平等?

或者,细说一点,我们要求的平等要求的到底是什么?

要求的是我的结果跟他一样还是要求的我的出发点跟他一样?

还是要求我的机遇跟他一样?

如果不区分清楚的话,平等就是一句空话,甚至是有害的。

等级,等级不好吗?

我们总是以为西方社会是平等的,西方社会真的平等的吗?

不对。

西方社会才是有等级的,而且大家都认可这个等级。

你普通员工跟CEO能平等吗?

不能平等,跟董事长能平等吗?

不能平等。

就是人应该有等级,但是这个等级要合理。

什么人应该在什么位置上。

这才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用孔子的话讲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该当爹的就当爹,该当儿子的就当儿子,你明明是他爹,你非得说我不是你爹,咱们是朋友的关系,这叫虚伪,这叫不负责任。

你当爹就是他爹,就要切实的负起父亲的责任来。

不要回避这个事实,不要说我和你是平等的,其实是不负责任。

那中国的经典就是分了等级的,中国的一切文字都是有等级的,就是你写一个东西,跟我写一个东西,是不一样的。

那同样签一个名,那书法家的名值多少钱呀?

我现在因为经常要给人家签名,我觉得我的字写得太难看了,我决定要在五十岁开始练字,准备提高一下我写字的价格,就因为我知道我写的字和人家写的字不一样。

写的文章也是一样,有的人写的文章就被叫成经,甚至写的不是文章,就是随便说两句话就叫经,四书五经,经天地的经,经纬的经,经的意思就是已经被神话,不是凡人能写的,是被全民所公认的,这种文字叫经。

经常被神话。

平常人不能说我回家我写个经去,那经不是你写的,那经是你写的吗?

一般人不敢说写经,一般人最高的理想是写历史。

这是中国人最高的理想,说我好好作学问,将来国家修史,我能混到那个队伍里去,我是这个历史写作班子里边的,能够写历史是中国文人的一个最高的理想。

将来比如说皇上组织一个班子写前朝历史,你是主要执笔者,那是一生最大的荣耀。

那么自己能够留在历史上,那比当皇上还光荣,为此可以付出生命。

所以文天祥才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死了不要紧,我留在历史上就行了。

文天祥的这种精神一直影响到我们共产党的烈士们。

共产党的革命先烈为什么不怕死呀?

他知道我从事的是正义的事业,我死了会留在历史上的,人民会记住我,他有这么一个信念他就大义凛然了。

当然有少数的烈士他修养更高,他连名儿也不愿意留,那是更伟大的。

但是多数烈士还没有修养到那个程度,他觉得我虽然死了,但我留在历史上就值了,修养到这个程度,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了他,而是传统文化教育了他,就是传统文化重视留在历史上的价值这一条。

所以经和史都是伟大的,多数人参与不了。

多数文人只能写诗文,写普通的文章、写奏折、写散文、写游记、写诗歌,这是普通文人干的,当然写这些也都是挺光荣的。

在往下就不光荣了。

比诗低一层次的叫词,其实我们今天喜欢宋词的人比喜欢唐诗的人多,我们中的大多,特别年轻人、中学生、大学生都喜欢宋词。

为什么喜欢宋词呢?

就因为宋词它更俗,它更接近普通人的人性,主要写些男欢女爱,主要写下班以后的事(众笑)。

诗都是写上班的事,跟皇上说的那些事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哪,改善我们居住待遇什么的,说得就这些事。

下班以后都写什么“小红低唱我吹箫”,这是下班以后的事。

写词就被认为不够高雅。

在朝廷上可以朗诵诗,朗诵词没有。

凡是喜欢写词的皇帝都是亡国之君,有几个喜欢写词的皇帝,那国家都没治理好,所以一看确实不干正事,不务正业。

虽然我们平时喜欢,就是他把上班以后的事和上班的事混为一谈了。

就是写词就已经不够高雅了,那么比词更低级的就是写小说,写小说多少有点见不得人。

写词虽然不高雅但一般都用真名写,古代人写小说都不用真名,所以今天古代小说的作者需要考证。

你说现在写小说哪个作者需要考证呀?

谁也不需要考证,考证什么,一考证那稿费发给谁呀?

都用真名写,都怕稿费寄错了,全都用真名写。

那古代不是,古代小说得考证作者是谁。

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个古代小说作者是谁,那个小说的作者是谁,当时都不知道。

这都是我们作学问的人费了好大劲考证出来的。

说《三国演义》作者叫罗贯中,《水浒传》作者叫施耐庵,当时都不知道。

今天《红楼梦》作者到底是谁,其实并没搞清楚。

但是很多学者认为是曹雪芹,那么只好姑且印上曹雪芹,这不是一个板上钉钉的事,说不定哪天又考证出来这不是曹雪芹写的,不是,是另外一个人写的,完全有可能。

即使是曹雪芹写的,曹雪芹到底是谁,也没搞清楚,曹雪芹跟曹霑到底怎么回事,是曹雪芹就是曹霑,还是他是曹霑的儿子,还是曹霑是曹雪芹的儿子,有好几派说法。

那么为什么写小说不用真名?

见不得人。

就是这是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事情。

古代写小说相当于现在写色情小说,你看现在写小说一般用真名,但是在网上写色情小说都不用真名,都用什么“轻舞飞扬”之类的,让你找不着真人,你得人肉搜索才能给他肉出来。

所以说小说比词更低级。

在类别上更低级,这只说的类别,所以从类别上,文体有一个从雅到俗的金字塔,金字塔尖上是四书五经,压在底层的是小说还有戏剧(戏曲),小说和戏剧是压在底层的。

可是庄子有一句话,“道之所在每下愈况”,哎,这个中国的这个辩证法不得了。

你不要以为压在底层你就翻不了身了,“道之所在每下愈况”在越低级的东西里面越藏着伟大的道,就是中国这个“否极泰来”的辩证法,到极端就可以变化,最低层里边有最高的道。

小说里面、戏剧里面可以载大道。

所以小说成了一种弘扬、传播传统文化之道的最佳载体。

由于它是最低等级,它的受众就最广大。

你四书五经好,四书五经好是好,没人读呀,就像我们今天说交响乐好呀,没人听啊,大家都听周杰伦啊,所以关键是要提高周杰伦的文化水平(众笑),周杰伦的文化水平高了,大家的文化水平就高了,你那个周杰伦跟个大舌头似的,唱的歌都是病句,周杰伦的流行就证明我们这个时代还是个没文化的时代。

怎么这么多人都喜欢周杰伦呢?

他唱的那个什么破青花瓷儿,从头到尾都是病句,没一句通顺的,这么多人喜欢哼哼,而且唱得一句听不懂,就是社会关键要提高刘德华、周杰伦的文化水平,说明这个社会水平是高的。

那么中国的这个小说就在于,它远在几百年前,接近一千年前,中国的小说就高度成熟了,所以人民是从小说中领略了那些圣贤之道。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道理那么高深,他怎么影响老百姓的?

老百姓小时候在私塾里摇头晃脑的背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接受一点,后来读点《论语》,读的半懂半不懂的,因为老师水平有高也有低,整个社会识字的人就没有多少。

我们说中国古代文化确实光辉灿烂,但是放在老百姓头上只是少部分人承担这个文化,多数人是文盲。

因为这个国家多数人是文盲,所以多数人只具有数据统计的意义,是没有力量的,一个文盲的国家是没有办法凝聚起来的。

那么多数人民怎么知道作人要仁义道德?

怎么知道作人要厚道、要忠、要孝呢?

是通过底层的通俗艺术。

那我举一个例子,金庸的小说《鹿鼎记》里主人公叫韦小宝,韦小宝出身于妓院,大字不识一个,他的名字“韦小宝”这三字,就会写中间那个字,“韦”和“宝”都不会写,就会写一“小”,看时间长了知道,中间一个杠子,两边一边一点。

所以他签《尼布楚条约》的时候就这么签的,签了一个“小”。

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你敢说韦小宝没文化吗?

他有文化,他知道很多作人的道理,知道很多社会的道理,所以评价韦小宝说他是“不学而有术”。

他就利用在中国社会获得的这个文化经验,他跑到俄罗斯去,帮助俄罗斯进行了一场改变历史的政变,不过是用了一些中国历史上这种阴谋诡计的皮毛而已。

他这本事哪来的?

从小听书听来的,因为他在妓院长大,替哪个嫖客买点烧饼打个酒什么的,顺便偷点钱,路过那个书场,就去偷着听书,听听《三国》呀,听听《大明英烈传》呀,还用不着听什么易中天、于丹之类的,就听听单田芳就可以了。

就听听单田芳、袁阔成就能长学问,中国文化就这么厉害。

就听听那些东西,中国文化高端的大道就已经渗透在这些通俗的文本中了。

所以这些小说反而成为人民的历史,而真正的历史反而被淡化了。

真正的历史是被淡化的。

比如说三国到底是怎么回事,你说易中天老师在“百家讲坛”费那么大力量,掰开揉碎的讲《三国》,我看讲的时候很受欢迎,老百姓都听,听完了之后,老百姓改变对三国的认识了吗?

没有。

是易中天老师讲的不好吗?

我觉得讲的非常好,不可能有比他讲得再好的了,他下了那么多年的功夫,而且讲得那么栩栩如生,“我看这个祢衡他就是找死”,我看他已经把这个功夫都发挥到极致了,可大家听完了之后还是认为曹操就是个坏蛋,刘备就是好人,这是改变不了的。

其实历史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从历史的角度讲,易中天老师讲的是对的,真正在中国历史上作出贡献的是曹操,曹操这个魏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也真正的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发展了生产,发展了文化,所以最后它超过了东吴和西蜀,最后能够完成统一大业。

这一点历史学家可能没有太多的分歧,可是不管历史学家们提出多么重要的材料论据来,老百姓不管,你把那个京剧改了试试,那京剧改编的曹操与杨修,其实费了很大功夫,老百姓就不爱看,老百姓还是喜欢看那大白脸曹操,就喜欢看这大奸臣曹操,就喜欢看满脸红的,满脸枣红的关云长——关公。

其实历史上的关公、张飞都不是那么回事,但是人民喜欢哪,这关羽你看丹凤眼卧蚕眉,青龙偃月刀,这都是虚构的,中国汉朝的时候根本没有青龙偃月刀,青龙偃月刀是宋朝才出现的。

汉朝的时候中国的军队里使用的普遍都是短刀,汉以前是使剑,到了汉朝战争多了,剑不实用了开始用刀,但是我们想关公如果使这么长一把刀,那还叫英雄吗?

那形象就毁了,为了塑造这英雄,老百姓就相信关公一定使的是八十二斤轻重的青龙偃月刀,六十二斤的不行,不够份量,得八十二斤的才行。

人民心中有一部人民的历史观。

那有时候,我们当学者的很容易看不起老百姓,说人民咋那么愚昧呢,都跟你说这么清楚了,怎么还不相信事实呢?

我们学者有时候去这么想人民,说人民是愚昧的。

但是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学者的思维过于简单了,人民可能并不是不承认你讲的有另外一个历史,他也没有反驳你呀,他也反驳不过你呀,人家没学过这个,反驳不过你,但是人民他有另一种观念没有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理解,就是你讲的那个真实的历史,一定要把它正过来,有那种必要吗?

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什么要研究历史,这可能涉及到一个问题,历史说一千道一万,它要为现实服务。

历史要有利于现在的人活得更幸福,如果真实的历史不能让人民活得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