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204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docx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

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

这是中班数学教案10篇大全,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1篇、中班数学认识长方形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体。

3、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长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介绍自己的录音。

2、长方形两张(其中一张边画有四种颜色,一张对边画同一种颜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幼儿每人一张(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一样长)。

3、“小客人”两个:

一个嘴巴是长方形的,一个嘴巴是正方形的。

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饼干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导入:

猜一猜。

师:

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条边、有4个角,而且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

小朋友猜猜它是谁?

(幼儿回答)

(二)基本部分:

1、放课件,出示正方形,加深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

师: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

(出示正方形)原来是正方形,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

正方形娃娃:

嗨!

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我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师:

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咱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2、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和正方形娃娃一样的正方形,让幼儿通过用和它边一样长的纸条进行量一量,从而感知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引导幼儿讲述正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

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3、出示长方形娃娃,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

师:

正方形娃娃还请来了它的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它是谁?

(长方形)大家看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幼儿讲述)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引导幼儿讲述长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

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

4、幼儿操作,加深认识。

师:

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

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

5、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

(引导幼儿先说,后师小结:

相同点:

都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都有4条边。

不同点:

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

6、游戏巩固:

给小客人送食物。

(长方形嘴巴的客人吃长方形的饼干,正方形嘴巴的客人吃正方形的饼干)。

7、联想寻找:

启发幼儿找出教室里哪些物品像长方形。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到室外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像长方形。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数学活动,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领域这方面有所欠缺。

所以我结合我们班孩子对数学这方面的欠缺,从感知长方形的外形特征来上这节课。

我总觉得我们班孩子对数学感知这方面比较容易接受。

可是有的孩子为什么很难对数学活动提高兴趣呢?

以下我对于本次活动进行了描述。

描述:

我问小朋友你们有没有乘过火车?

火车是怎么样的?

来引出我的课题。

有的小朋友就会说有,有的孩子就会说没有。

然后我就出示教具“长长的火车”让小朋友先来认识火车是怎么样子的。

接着我从小火车上拿下来一个卡片说:

“你们来看一看这个是什么图形?

小朋友就开始讨论了接着我就问”请你们来数数看这个长方形有几个角?

(四个、二个)那你们来摸一下这个长方形有几条边?

为什么我去问有的小朋友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时有的能回答上来有的去不能。

我针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分析: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知道有有孩子去不知道呢?

是因为他们的基础不好呢?

还是因为我讲的不够具体呢?

我对此进行了反思为什么有的孩子能理解有的孩子去不能呢?

我听了各位老师对我的课的评价时,才知道原来每一小节上完后都要老师来一个小结。

我上的课好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一样,带带过。

分析之后我进行了补救措施。

措施:

在平时上数学活动时应该多让孩子操作,孩子操作之后才能理解教师上课的内容。

如果你平时不让孩子操作,等到上公开课时孩子就会觉得很新颖就会不坐住了。

那么你那节课就不会上的很成功。

第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6到10的序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在学习了1到5的序数后,发现小朋友掌握的不够牢固,一来巩固一下所学知识,二来继续学习6到10的数。

活动目标1.能排出10以内自然数列,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正确地运用序数词,会用第几来表示物体在序列所在的位置。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1.灵活运用10以内的序数,正确运用序数词。

2.引导幼儿思考,使幼儿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教具:

数字1~10,图卡,数字挂表学具:

图卡,幼儿操作卡,数卡,

活动过程一.导入学习老师向幼儿展示1到5的序数卡片,引导幼儿描述这五个序数。

幼儿:

1像铅笔能写字2像天鹅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鱼钩把鱼钓老师:

很好。

现在大家看一下我手中的挂表。

这是什么?

(用手指着口哨)幼1:

口哨。

老师:

对了。

那么它看起来像什么?

幼2:

像6.老师;是啊!

所以啊,6像口哨咧嘴笑。

幼儿:

6像口哨咧嘴笑。

接着展示其他四张图片,引发幼儿思考,并得出对7到10的描述:

7像锄头能耕地8像葫芦藤上吊9像勺子能盛汤10像铅笔加鸡蛋二.做游戏找10个幼儿来参加游戏将标有1到10的十个数字卡片打乱顺序,翻过来放在桌子上,让10个幼儿分别抽取一张卡片,并按照上面的数字序数站在正确的顺序。

最后看每个幼儿是否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

这个任务交给在台下的幼儿来完成。

老师负责检验他们是否正确。

当每个幼儿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时,再让这10个幼儿打乱顺序,两人互换卡片,重新排列顺序,正确排列后把卡片收起来,老师随意叫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让台下的幼儿来判断该幼儿处在第几的位置。

让其余的幼儿也轮流来参加这个游戏,最终让每个幼儿都能灵活运用序数词。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上这节课,让我感到上课很轻松,不知不觉中在快乐声中度过了一节课。

但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提前下很多功夫,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句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这节课,每个幼儿都做到了积极快乐地参与,我很开心。

我和幼儿配合的这么好,互动性好。

幼儿喜欢做游戏,所以我将数学的概念融入游戏中,使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更为浓厚,对序数更容易理解。

幼儿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以游戏方式生活的,应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3.要想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老师应该花更多精力来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这样才能构思更多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

第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比高矮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纲要》中指出:

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为了提高幼儿对高矮的兴趣,将这一现象从生活中的偶发情况转化提炼为数学知识,让幼儿初步感知物体的高矮,结合幼儿教学用书第7页的内容,我设计安排了数学活动《比高矮》。

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重点: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和一样高;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语词。

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难点:

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并注意要将高矮差别不显著的物体进行正确排序。

活动准备1、悬挂气球,幼儿每人两套操作材料(长短不同的筷子高矮不同的杯子)2、小熊、小兔、等动物头饰各一套。

3、音乐《找朋友》。

活动过程1.谁拍到了气球请甲乙两名幼儿来拍悬挂着的气球(不能踮起脚或跳跃),可看到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

(教师为什么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话题)2、游戏《找朋友》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3、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

(1)请一个比前面二个小朋友更矮的小朋友上来与他们比高矮,问:

怎么一会儿说这个小朋友矮,一会儿又说这个小朋友高,到底他是矮还是高呢?

一个人是高还是矮?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说一个人是高还是矮要看他和谁比。

使幼儿懂得了一种物体不能比出高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之间才能比出高矮来。

(2)让一个小朋友站在板凳上,一个站在地面上比高矮,启发提问:

这样比高矮可以吗?

引出高矮比较应在统一高度平面上进行。

4、比用具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两种用具比较高矮:

如热水瓶高,杯子矮;组合柜高,小椅子矮……分组操作:

幼儿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进行比较。

让幼儿将大小不同的两只量杯比高矮。

(教师问:

哪只高,哪只矮?

幼儿:

大杯高,小杯矮)将长短不同的小棒比高矮。

(教师问:

哪根小棒最高?

哪根最矮?

)5、引导幼儿不受物体大小、形状的影响,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指导语:

一天,几只小动物在一起吵吵嚷嚷,它们想出去走走,可是不知道该怎么排队,现在请小朋友都来帮它们排排队,排好以后要说说你们是怎么给它们排的队。

(让高矮不同的几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动物,教师可以参与)将长短不同的小棒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比高矮。

(教师问:

哪个最高?

哪个最矮?

活动延伸1、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2、带回家的活动:

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或是和爷爷奶奶分别比高矮,看看谁高谁矮?

教学反思本次活动我结合《纲要》精神,将知识寓于生活和游戏之中,特设计了拍气球,举气球,找朋友,排排队等活动,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重视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孩子的情况,培养他们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开始时,我选择两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孩子来怕气球这一直观现象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出高矮;然后通过两两比较高矮得出比较的正确方法,即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直立比较;最后,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来巩固这一内容知识。

最后安排了给动物排队来引导儿童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我认为本次活动比较好的是在设计上遵循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愿意参与活动在“玩中学”。

教态较自然,能够学习着和孩子进行交流。

通过活动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能正确运用高、矮、一样高的词语。

但因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本次活动中失误较多:

首先在游戏活动《找朋友》时没有鼓励孩子动起来,使得有些孩子没有找到自己的朋友,让我有了一点思想负担,以至于在后来不敢放开手脚,仅仅通过教师启发式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充当了主导的地位,而没有很好的引导幼儿自己去想办法怎么比,怎么排。

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没有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性,教师没能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在设计时虽然希望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来印证概念,可由于准备的材料杯子颜色相近高矮相当,使得材料操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在活动时忽略了将孩子操作的结果以直观的方式显示出来。

通过上课、反思,我觉得应该调整活动思路,大胆放开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自己了解高矮的比较,而不是教师给强行灌输。

另外还需要增设材料。

如:

在幼儿两两比较高矮时为幼儿提供一些大型积木、椅子等,让多数幼儿有机会站在不同水平面比较,能自己寻找出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

同时将高矮的相对性引出,使层次与层次之间过渡自然。

操作材料准备应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不是同一颜色等情况,让幼儿有所比较和区别,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多看,多问,多学习,甩开大步向前迈进,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第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图形搭拼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由于本班幼儿爱好玩机器人,结合幼儿发展年龄特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活动目标1.巩固幼儿对学过的图形特征的理解。

2.在图形搭拼中引导幼儿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3.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激发幼儿的爱好兴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巩固幼儿对各种图形特征的理解。

2.利用各种图形搭拼出各种可爱有趣的图形。

活动准备若干小棒,图形卡片,由图形组成的机器人,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椭圆

活动过程1.玩游戏“看谁拿得有快又准”。

通过游戏使幼儿进一步熟悉各种图形的特征,并能够正确区分它们。

(1)教师任意说出一张图形的名称,幼儿迅速拿出该图形卡片举起来。

(2)教师任意拿出一张图形卡片,幼儿迅速说出它的名称。

2.教师拿出机器人辨认,进一步加深对图形特征的理解。

(1)请幼儿说出自己看到了些什么。

(2)引导幼儿仔细辨认,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3)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不同图形搭拼在一起,可以变化出那些东西。

3.操作活动:

“拼一拼”。

引导幼儿在图形搭拼中巩固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体验图形搭拼的乐趣。

(1)教师拿出若干小棒拼成小屋子给幼儿看。

(2)教师用圆,椭圆.长方形拼出一枝花给又看。

(3)幼儿自己拿出图形卡片自由搭拼,看看能拼出个什么东西来。

(4)教师观察指导和交流。

教学反思1.通过这次图形的搭拼,大部分幼儿对这次活动很感兴趣,但不能又快又好的搭拼出各种可爱有趣的图形,以后将继续多开展这样得活动,激发幼儿动脑的思维能力,提供大量的图形卡片供幼儿进行各种搭拼活动。

2.多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形容物体的外形。

第5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学习5以内相邻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3、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5以内相邻数》课件,幼儿操作练习题。

2、1——5数字卡若干,背景音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2、教学难点:

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景设置法、游戏法、操作法。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设置情景,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师:

动物王国今天特别热闹,因为它们要搬新家。

看看有几间新房子?

是哪些动物要搬家?

2、以提问的方式让幼儿知道小动物谁和谁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一)学习5以内的相邻数,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师:

天慢慢黑了,小动物们该休息了(老师把小动物隐藏起来)。

听,谁在说话呢?

哦!

原来是数字宝宝在讨论问题呢。

数字宝宝2说:

“我是2,数字宝宝1和数字宝宝3是我的好邻居,我们是相邻的数字,我给它起个名字叫相邻数,2的相邻数是1和3。

”提问幼儿找其他数字宝宝的相邻数。

2、师:

那些数字宝宝变成了点子宝宝,看看2个点子宝宝比1个点子宝宝多几个点子宝宝,比3个点子宝宝少几个点子宝宝?

我们一起念一下:

2比1多1,2比3少1。

(同法3、4的相邻数)

(二)游戏《找朋友》。

老师随意地举一张5以内的数字卡,当老师说“找找找找朋友,找到两个好朋友,我是数字宝宝2,我的相邻数是几”拿数字1和3的小朋友就赶快举起来,游戏可反复进行。

(三)组织幼儿完成操作练习:

《相邻数朋友》。

三、结束部分:

1、评价幼儿操作练习情况。

2、给爸爸、妈妈检查自己的作业。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首先以“动物搬家”的情景,帮助幼儿理解“邻居关系”、复习数的排列、数与数的关系,为幼儿后面理解“相邻数”的概念,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遵循了幼儿数学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规律。

其中,学习2的相邻数是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什么是相邻数,及相邻数的关系,从而为探索3、4、5的相邻数作铺垫。

在整个过程中,让幼儿处于主动探索状态,引导幼儿自己得出结论。

但是突破难点的过程中,虽然幼儿能在之前的游戏操作中完成相关的相邻数的练习,但对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这个看似简单的内容,对幼儿来说难度较大,要让幼儿在新授过程中充分理解相邻数的关系,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第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数物结合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本班共有30名幼儿,其中有18名女生,12名男生,虽然孩子对蒙氏数学都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在对于按数取物的学习中都掌握的很好,但是由于本学期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了5名幼儿,再加上数物结合是本学期中班数学的重点知识,考虑到以上问题及幼儿程度上的差异,所以设计本节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2、能根据生活经验认读数字11-15。

3、尝试与同伴合作完成操作探索活动,体验成功感。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

让幼儿在生活中了解11-15数字与实物(数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

“串珠、数字拼板”。

2、学具准备:

“串珠、数字拼板”;雪花片、响板、串珠及数字图卡若干3、《操作册》第4册第17-18页

活动过程1、预备活动①师幼互相问候②走线,听节奏走步。

要求幼儿两只脚始终在线上走,走时按教师喊或拍的节奏边走边数步数,然后跟着音乐做和老师相应的动作。

2、集体活动①感知数物结合创设情境:

金色王国里有许多的金色串珠,彩色王国有许多的彩色串珠,它们想成为好朋友。

数字王国的数字卡片决定介绍它们认识,我们帮它们组合在一起吧。

②教师出示教具“串珠、数字拼板”。

幼儿仔细观察黑板上的金色串珠和彩色串珠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颜色不一样、数量不一样、金色串珠都是10等)③引导幼儿听老师拍手让小朋友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手并告诉老师。

如:

老师拍了12下,就请拿出“串珠、数字拼板”中的数字卡片“12”,再取出相应数量的串珠卡(个位上是2的彩色串珠,十位上是10的金色串珠)放在“串珠、数字拼板”的控制板上拼成“12”的串珠、数字拼图。

④教师总结:

金色串珠是由10个金色珠子组成的,它们组成了1个10,我们称它为金色串珠10。

1在十位上表示10(一串金色串珠),2在各位上表示2(2个彩色串珠)⑤教师请个别幼儿在控制板上来操作数字13(巩固数物结合)⑥幼儿操作学具“串珠、数字拼板”。

教师可以说出数字11-15中的任意数字,请幼儿拿出相应的“串珠、数字拼板”在控制板上拼摆。

为了增加幼儿的兴趣,教师可用拍手、跺脚或响板等方式出示数字,让幼儿用“串珠、数字拼板”表示。

3、游戏活动“找数字”①教师边拍手边问:

“小朋友,我问你,12、12在哪里?

”幼儿边拍手边答:

“曹老师,告诉你12、12在这里。

”然后迅速举起数字卡片“12”。

②教师拿走11-15中任意一组串珠、数字拼板,要求幼儿说出哪一组不见了。

③请说出“13”不见了的幼儿将串珠、数字拼板放回相应的位置上。

游戏可反复进行。

4、分组活动创设情境:

还有很多物品想和数字卡片交朋友,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第一组:

两人一组,用雪花片来制作11-15的串珠,并用数字卡片表示数量。

第二组:

两人一组玩“对对碰”游戏,活动中拿数字卡的幼儿与拿相应数量物品的幼儿“对对碰”。

第三组:

根据数字添画串珠。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请第一组幼儿展示并讲解自己与好朋友一起制作串珠的情况;第二组幼儿讲解自己与同伴玩对对碰的情况;请第三组幼儿展示自己添画的图卡,并交流过程。

收拾整理学具。

活动延伸1、完成《操作册》第4册第17-18页的活动。

2、利用散步的机会,点数园内的树木、房舍的窗户等。

鼓励幼儿随时关注生活中出现的数字并说出其代表的意义。

教学反思优点:

1、活动分析比较全面,已经考虑到了幼儿在学习程度掌握的程度上有差异2、活动目标设定较好,活动准备充分3、活动思路比较详细、清晰4、大部分幼儿对于本节活动课的掌握情况较好,课堂氛围较好,幼儿都能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整节活动进行比较流畅缺点:

1、游戏有重复,可以将游戏中的活动合二为一。

2、虽然考虑到幼儿程度上的差异,但是仍有个别幼儿对于本节活动重点没有掌握,课下要对该幼儿多下点功夫,同时也要记得与该家长沟通,让家长在家多辅导幼儿该方面的知识3、在与幼儿互动中,有的幼儿幼儿提问了2次,有的幼儿没有提问到,没有顾忌到个别幼儿,这方面以后要避免。

如果重新上这节课,在活动环节这个大的框不会变,但是我会更注意活动中的细节,语言的严谨,对于进度慢的幼儿多注意,分组活动时分的再细致一些,掌握好的幼儿做难一些的操作,简单的让另一部分孩子操作,还是以多操作为主,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多说一些鼓励孩子的话语,哪怕是一个眼神,对于孩子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虽然孩子在学习掌握的程度上有差异,但是只要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我们就应该要多鼓励孩子。

第7篇、中班数学认识数字6、7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6、7,知道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感知7以内的数量,学习看数字涂颜色。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认识数字6、7,知道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活动难点:

理解数字6、7的意义。

活动准备:

1.背景图:

果树(每棵树上分别有3串香蕉、5串枇杷、5只梨、7只橘子),数字3、4、5、6、7。

2.学具:

幼儿操作材料,水彩笔每人一支。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看数字拍手”数字是几,就拍几下手,并说出:

数字几,我拍了几下。

二、认识数字6、71.回忆数字3、4、5师:

小朋友们,黄老师发现了一片好大的果园,我们来看看果园里都有什么水果呀?

(香蕉、枇杷、梨)师:

请你来数一数,每棵果树上分别有几个水果。

3串香蕉用数字3表示,5串枇杷用数字5表示,4只梨用数字4表示。

2.认识数字6师:

咦,这里还藏了一棵大树呢,会是什么数呢?

(出示有6个橘子的橘子树。

)师:

原来是一棵橘子树呀!

快来数一数,树上有几个橘子呢?

(6个)师:

6个橘子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数字6)师:

6像什么呀?

(口哨)师:

数字6可以表示这棵树上的6个橘子,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动脑筋想一想。

(6张桌子、6块糖果等等)小结:

数字6可以表示这么多东西呢!

但是呀黄老师发现了,不管是什么东西,只要是6个都可以用数字6来表示,我说的对不对呀?

3.认识数字7师:

看看,现在树上又多出来一个橘子了,那是几个了?

还是6个吗?

师:

7个橘子应该用数字几来表示了?

(数字7)师:

7像什么?

(镰刀)师:

7可以表示什么?

(7个小朋友、7把调羹等等)小结:

数字7也可以表示很多很多的东西,但是不管什么东西,只要它的数量是7,都可以用7来表示。

三、操作活动1.巩固数字6、7的认识出示图片,请幼儿根据方格中的数字6、7给相应数量的方格涂上颜色。

2.看数字涂格子老师巡视,鼓励能力弱的幼儿读出数字,能力强的幼儿完成学习任务。

四、活动评析师幼一起找出错误,加以改正,并表扬做得好的幼儿。

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数字6和7,请小朋友回家以后在家里找找:

你家里的什么东西可以用数字6和7来表示的。

手指游戏,结束活动。

幼儿表述6可以表示什么时大多选择了水果,应适时的加以引导。

幼儿操作时可以选择油画棒让幼儿使用,方便涂格子。

或者适当减少两个数字。

操作环节时间稍长。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6、7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6、7所表示的物体。

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第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

按数量分类教案

设计意图:

根据《纲要》精神,本次活动我设计了以幼儿熟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