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2063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docx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教学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教材分析:

《化学真奇妙》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学科的起始章节,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重要章节。

一、课标要求:

1、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3、初步形成“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的”观点

二、内容分析;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化学改变了世界、神奇的化学变化、物质构成的奥秘。

1.化学改变了世界:

主要是通过阅读思考、图片,衣食住行等观察比较;展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活环境的变迁、现代科技成果等,让学生体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认识“化学有什么作用”,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志向;初步建立化学科学的价值观,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神奇的化学变化:

通过生活经验的分析思考和实验观察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了解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和实现能量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初步形成物质变化观的一些基本观点。

又结合化学变化的奇妙现象,让学生感受化学的奇妙,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是本节的基础知识,也是学习化学的最基本的知识,所以是本节的重点。

3、物质构成的奥秘是通过阅读、思考、想象,借助图片、模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并通过微观去探求化学变化的奥秘,走入化学世界,领悟“什么是化学”。

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但是二单元的重点就是围绕物质构成的奥秘。

所以在第一节也就是让学生初步的接触微粒的观点,所以不是本节的重难点。

三、本节的知识有:

1、了解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2、知道研究化学的目的3、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能较准确地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4、学会观察的方法,5、初步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四、根据教材和我县的教学的实际可以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化学改变了世界 与 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二课时;神奇的化学变化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了憧憬,对课本中的插图充满了好奇,怀有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

他们对学习化学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特点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心存疑惑。

对化学问题也有一些不同程度的了解、认识和困惑。

只有当学生把课程内容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才会发生有意义的学习。

本节教学内容的设计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认识化学让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正在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一门中心科学。

第一节化学真奇妙

第一课时化学改变了世界与物质构成的奥秘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思考和观察比较,体会化学在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知道人类研究化学的目的

2、通过阅读思考、想象,借助图片、模型,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学习难点、物质构成的微粒

【自主学习】

问题一:

什么是化学?

化学对人类社会有什么作用?

任务1:

阅读课本2—4页,完成下列问题。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是的学问,是利用的方法研究,继而根据这些规律来。

2.化学能创造出,也能消除还能实现。

3、观察教材3页衣食住行四副图片,结合生活常识说出几种化学制品

任务2:

结合教材第3页“活动天地”,联想如果没有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任务3:

结合教材第3页图片,思考化学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任务4:

结合教材第4页文字及图片,举例说明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问题2:

你知道宇宙中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任务1:

阅读课本:

6—7页,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_________(如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例如我们熟悉的物质水就是由大量的_________聚集而成的,而每个水分子又是由两个_________和一个_________构成的。

2、自然界中的氢气是由_________构成的,氧气是由_________构成的。

每个氢分子又是由两个_________构成的,每个氧分子又是由两个_________构成的

【课中实施】

一、情景引入:

利用节日焰火的图片,引发学生的联想,由此引入

二、探究新知:

学习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没有了化学制品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研究化学的目的是什么?

2、学生分组汇报你认为为什么学习化学?

3、学生分组讨论物质水、氧气、氢气的构成?

三:

反思拓展;学生先尝试着讲,教师适时点拨

天然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造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学习诊断

(1)钢铁是我们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金属,下列说法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的()

A.如何把铁矿石炼成铁B.钢铁为什么会生锈

C.如何将钢铁制成零件D.钢铁是由什么组成的

(2)下列物品是由天然材料制成的是()

A.铁锅B.铝合金门窗C.木凳D.塑料盆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研制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过程中,化学将起到重要作用

B.利用化学研制火箭发射所需的高能燃料

C.利用化学,人类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

D.化学工业给人类带来的只有益处,没有坏处

系统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是什么?

你还有哪些迷惑和不解?

第2课时神奇的化学变化

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经验的分析和动手实验,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实现能量转化的重要性。

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实验让学生初步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学习重点、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基本特征,并能区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难点:

能正确区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自主学习】

问题一:

什么是化学变化?

其特征是什么?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的区别和联系?

任务1:

结合教材P4图示中的实例对比分析:

①光合作用,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生成物质是_________

②葡萄酿成葡萄酒,原物质是__________,变化后生成物质是___________

③铁矿石冶炼成钢铁(Fe),原物质是_________,变化后生成物质是_____

以上三个变化的相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学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理变化。

任务2:

看书5页思考

1、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否发生了化学变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的区别和联系?

任务3:

阅读课本P5——6,完成下列问题:

研究化学变化的目的是什么?

①分析下列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释放____能和能;篝火燃烧是化学变化释放出____能;电池供电是化学变化释放_______能。

②研究化学变化的目的是。

•自主练习:

下列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B.纸张燃烧C.牛奶变酸D.干冰升华

•E、.米饭变馊F、.火药爆炸G、.湿衣服晾干H.铁锅生锈

•反思;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课中实施】

一、情景引入:

展示我们身边的一些常见化学反应,由生活中的情景引入

二:

探究新知;1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并分别汇报自己列举生活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并加以区别。

2、:

结合5页活动天地,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填写下表

实验

实验前

实验中(现象)

实验后

结论

1

属于_______变化

2

属于_______变化

3

属于_______变化

4

属于_______变化

 

小结:

1.上述四个变化都是变化。

2.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化学变化依据是。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小结

三:

知识拓展;学生先自己思考并讨论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1.观察化学实验的顺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补充实验:

(1)点燃一支蜡烛并固定在桌面上。

(2)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现象。

问题思考:

(1)蜡烛燃烧属于什么变化?

该变化中是否伴随其他变化?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何联系?

归纳小结:

结合你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然后从以下方面比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外在表现

或的改变。

经常伴随有、、、

、等现象以及的转化。

根本区别

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思考1、炸弹爆炸和轮胎爆炸本质上是否一致?

2、你是怎么认识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

典型例题1、用来判断镁带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热量

C.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D.镁带迅速变短

2判断下述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⑴冰块消融;⑵铁块拉成铁丝;

⑶钢铁生锈;⑷水变成水蒸气;

⑸苹果腐烂;⑹木材做成课桌;

(7)灯泡发光(8)气球爆炸

四:

学习诊断

1、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下列所用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制取的是()

A铁器B玻璃器具C塑料器具D石器

2、下列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的是()

A冰变成水B火药爆炸C暖水瓶爆炸D粮食发酵变成酒

3、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有。

4、固体受热产生了气体,这种变化()

A、一定是物理变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D、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5、镁带燃烧是镁跟空气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

可以看到的现象是发出___________和生成____________,反应中还________热量。

镁带燃烧生成的新物质是

6、下列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家庭烧煤取暖将转化成,

蜡烛燃烧转化成,家用电器中使用干电池转化成。

7.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  )。

  A.状态和颜色发生变化B.放热、发光

C.有气体放出D.有新物质生成

系统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是什么?

你还有哪些迷惑和不解?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实验中学杨继余

一、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既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又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还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发展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标要求: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作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与假设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3.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

4.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科学探究的的三个核心环节,即从问题开始、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和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三者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学生记住科学探究的环节要素并不难,关键是领悟和理解科学探究的各要素的内涵,才能有效提高探究能力,进而提高科学素养。

教材选取司空见惯的蜡烛燃烧现象为载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以体会如何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的环节。

通过填写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实验报告教会学生如何撰写实验报告,并给出反思角度和策略,以引导学生如何反思。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已经明确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知道了物质发生的变化和构成物质成分的基础上来认识怎样学习化学的。

因此怎样学好化学是学生热切关注的,此时的求知欲也是非常强烈的。

但对于怎样发现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又怎样明确地提出问题,准确地表述出问题并不明确,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所以学生急于想知道怎样解决提出的问题。

虽然学生通过物理和生物学科知道了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但不少学生仅仅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或者说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做实验,缺少对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论以及反常现象的进一步探究。

所以培养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是科学探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创新精神的重要步骤。

四、教法: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的感知素材和实验用品,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引导学生尝试科学探究

关键点: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探究,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实验,以学生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评价,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做过的实验探究进行反思和评价,对学生提出的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条件。

课时安排:

根据教材和我县的教学的实际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 从问题开始第二课时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第1课时从问题开始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和体会“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方法。

  2.通过对发现问题、表述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重点、难点:

学生问题意识的建立

教学媒体:

烧杯、蜡烛、火柴、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自主学习】

问题一:

如何提出问题?

任务一:

阅读与思考(学生阅读下列材料和课本9-10页)思考我们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1、在意大利某地有个奇怪的山洞,人走进这个山洞安然无恙,而狗走进洞里就一命呜呼,因此,当地居民就称之为“屠狗洞”,迷信的人还说洞里有一种叫做“屠狗”的妖怪。

2、阅读课本76页空气成分的发现材料。

3、布雷尔利与不锈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呛人的战争火药味已弥漫欧陆大地,英国政府为实战需要,决定研制一种耐磨、耐高温的枪膛钢材,以改进武器。

于是,他们将冶炼钢的任务交给了冶金专家亨利.布雷尔利(HarryBrearley)。

布列尔的冶炼试验工作进程并不顺利,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他们将这些不符合要求的钢块都丢弃到试验场的露天墙角边。

随着时间的推移废钢也越堆越高,成了一座小山似的废钢历经日晒雨淋,变得锈迹斑斑。

一天,试验人员决定对这批废弃试件进行清理。

在搬运时,人们发现在这堆被腐蚀的钢件中却有几块废钢闪闪发亮。

为什么这几块钢没有出现锈迹?

布列尔检起后反复观察检验着,也感到诧异不解。

为揭开这件怪事的谜团,他决定对这几块怪钢进行研究。

布列尔仔细回忆,并反复查阅炼钢试验记录,但试验次数太多已追溯不到这几块钢的确切冶炼时间与配方。

为了查明它的化学元素成分含量,布列尔决定对它进行化验。

经检测分析结果这是一块铁铬合金,其含碳0.24%、铬12.8%。

布列尔喜出望外,他继续研究,进行水、酸、碱等腐蚀性试验。

结果证明,他曾在冶炼试验中产生的铁铬合金却具有任何时候都不易锈蚀的特点,1912年不锈钢就此被发现了。

任务二:

观察与思考

点燃一支蜡烛仔细观察:

⑴火焰呈色,火焰分层,取根火柴,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约1s中后取出,观察到。

在燃烧过程中可观察到石蜡先再燃烧。

熄灭时可观察到.

⑵将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可观察到。

⑶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到;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石灰水,震荡,观察。

任务三:

针对蜡烛燃烧现象提出自己的疑惑和想法(至少提出两点):

(1)  。

(2)  。

任务四:

你认为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请写出四点):

(1)  。

(2)  。

(3)  。

(4)  。

【课中实施】

1、情景导入:

生活链接(玻璃雕花)

二、探究新知:

 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科学探究的起点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爱因斯坦

学习活动:

1、学生分组讨论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2、学生分组汇报自己观察的蜡烛燃烧的现象?

3、学生分组汇报自己观察的蜡烛燃烧提出的问题?

三:

反思拓展;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老师适时点拨。

小结:

提出问题的方法

  1、善于对比,发现问题,善于对于不同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不同的提出问题。

  2、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学会质疑,凡事好问“为什么”,不轻信现成的结论,如灯红酒绿。

  3、善于变换角度看问题。

  4、善于观察,不放过反常,如英国科学家瑞利发现稀有气体。

  5、善于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油库为什么严禁烟火?

干燥的夏天为什么有鬼火?

6、探求因果,提出问题。

可以由因推果,亦可由果导因。

……

拓展:

科学探究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它一定是一问题作为起点的,化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而不是介绍知识的活动。

四、学习诊断:

1、亭亭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B、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2、1、你认为下列提问题的思路可行的是()

A.人云亦云B.随心所欲C.善于观察D.答非所问

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

B、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实验方案设计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

C、科学探究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D、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能放弃,多思考多倾听少交流

4.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

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向老师请教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

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5.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

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6、你认为影响煤气燃烧的强弱程度可能有什么因素有关,提出你的猜想并与同学交流。

第二节体验化学探究

第2课时 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学习目标:

1、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及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明确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的重要性。

知道如何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3、培养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实验、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的科学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

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探究活动的反思

难点:

实验实施中变量控制、探究活动的反思及实验报告的设计

教学媒体:

烧杯、蜡烛、火柴、坩埚钳、尖嘴玻璃管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自主学习】

问题二:

科学探究有哪些基本环节?

 有了问题,就要设法寻找答案,首先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或已有的知识,提出猜想或假设,然后通过实验、调查或查阅资料等方法为自己的假设收集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最后作出结论。

错了,查找失败的原因,改进后再做。

任务一:

阅读课本11-12页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并结合生物、物理学科的学习,说一说一次完整的探究活动中都包含了哪些环节?

任务二:

完成课本11页实验探究1-1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的问题。

任务三:

完成下列填空:

科学探究一般包括、、

()、、等环节

问题三:

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反思?

任务一:

阅读课本12-13页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

思考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请写出四点)?

(1)  。

(2)  。

(3)  。

(4)  。

任务二:

以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为例完成课本12页活动天地1-4实验报告。

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姓名合作者

班级时间

探究实验的名称:

实验的目的:

实验的步骤和现象:

实验结论:

反思:

1、对本实验的反思

2、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课中实施】

一、情景导入:

有了问题,就要设法找出答案,请你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学习谈谈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新知:

学习活动:

问题二: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学习谈谈如何寻找问题的答案?

2、学生讨论总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蜡烛燃烧奥秘”,并交流共享探究结果。

问题三:

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反思?

a.三思而后行活动b.行后而三思 c.学会倾听和对话

1、学生分组讨论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

反思需要注意什么?

  ⑴.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⑵.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⑶.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2、完成各组探究的实验报告。

3、反思拓展:

蜡烛燃烧是比较司空见惯的现象,那么你知道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吗?

建立假设

猜想一:

              

猜想二:

              

猜想三:

              

………………………                                                                                               

设计并进行实验

请选择其中一种猜想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注意:

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得出结论            

四、学习诊断:

1、下列()环节不属于科学探究。

A.提出问题B.收集证据c.交流反思D.认真听讲

2、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有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

在讨论的时候有同学提出“可以拿磁铁吸一下”。

就“可以拿磁铁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

 A假设B试验C观察D作出结论

3.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提出问题

进行实验

作出假设

收集证据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评价

A、

B、

C、

D、

4.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

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

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观察B.实验C.假设D.做结论

5.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原理,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可以测定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