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06872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9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docx

中考理综化学选择题突击及详细答案

2016选择题突击

1.如右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稀盐酸和锌粒B.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C.水和氢氧化钠D.水和硝酸铵

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一定质量的碳酸钠中不断加入盐酸

B.向一定质量的铜锌合金样品中不断加入稀硫酸

C.用酒精灯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3.(2012•泰安)重结晶后的食盐中往往还含有少量的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它们在溶液中主要以SO2﹣4、Ca2+、Mg2+的形式存在,为将这些杂质除净,可向食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钡溶液,然后加入盐酸调至溶液pH=7,最后经过过滤、蒸发得到精盐.下列操作及加入溶液顺序错误的是()

A.BaCl2、NaOH、Na2CO3、过滤、HCl

B.BaCl2、Na2CO3、NaOH、过滤、HCl

C.NaOH、BaCl2、Na2CO3、过滤、HCl

D.Na2CO3、BaCl2、NaOH、过滤、HCl

4.要除去下列四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的物质为杂质)

甲:

CaCO3(Na2CO3)乙:

NaOH(Na2CO3)丙:

KCl(KHCO3)丁:

炭粉(CuO)

可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有:

①加适量盐酸,搅拌,过滤;②加适量水,搅拌,过滤;③加适量盐酸,蒸发;④溶解,加适量石灰水,过滤,蒸发.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甲﹣②,乙﹣④B.乙﹣③,丙﹣①C.丙﹣①,丁﹣②D.丁﹣①,丙﹣③

5.下列物质不能用于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是

A.紫色石蕊试液B.氯化钠溶液

C.铁粉D.pH试纸

6.甲、乙两组同学分别做常见酸、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使用的试剂均从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中选取。

实验后将废液分别集中到各组的一个废液缸中,甲组废液无色,而乙组废液呈红色。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组废液中一定含有稀盐酸或稀硫酸

B.乙组废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C.将适量的甲组废液滴入乙组废液中溶液一定会变成无色

D.两组的废液都有可能显酸性

7.下列4个坐标图分别表示4个实验过程中某些质量的变化,其中不正确的是

A.向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

B.向相同质量与浓度的稀盐酸分别加入足量的铁粉和锌粉

C.向相同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

D.一氧化碳与一定量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完全反应

8.验证金属FeCuAg的活动性强弱,下列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A.FeCuSO4溶液Ag

B.FeSO4溶液CuAgNO3溶液

C.FeCuAgNO3溶液稀盐酸

D.FeSO4溶液CuAg

9.将等质量、颗粒大小相同的X、Y、Z三种金属分别投入到相同浓度的足量的稀硫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它们在化合物中均显+2价,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时间为t1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X>Z>Y

B.金属活动性:

X>Z>Y

C.相对原子质量:

X>Y>Z

D.X、Y和Z可能分别是常见金属中的Mg、Fe、Zn

10.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5g,加热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0.2g,则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为()

A.10.2gB.2.75gC.4.8gD.12.25g

11.有三个集气瓶,分别充满空气、氮气、氧气,用下列方法能最简单加以鉴别的是

A.测密度B.带火星的木条C.燃着的木条D.澄清石灰水

12.如图所示,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滴加几滴氯化钡溶液后,在烧杯里的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变化是

A.Cl-增多了,SO42-减少了B.Ba2+增多了,H+减少了

C.Cl-增多了,H+减少了D.H+减少了,SO42-减少了

13.向一定量的AgNO3与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Zn和Cu

B.滤渣中一定有Cu、Ag,可能有Zn

C.滤液中只有Zn(NO3)2

D.滤液中一定有Zn(NO3)2,可能有Cu(NO3)2和AgNO3

14.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t2℃时,将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能得到75ga的饱和溶液

C.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15.对物质的性质进行比较归纳,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化学。

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归纳中,正确的是

A.H2、O2、CH4都具有可燃性

B.H2、C、CO都能和CuO发生置换反应

C.石墨、木炭、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

D.Fe、Al、Cu都能和AgNO3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16.(2014•零陵区校级模拟)下列各组物质,只需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A.K2SO4、BaCl2、NaNO3、NaClB.HCl、Na2CO3、BaCl2、Na2SO4

C.KOH、Na2SO4、CuSO4、HClD.KCl、AgNO3、KNO3、NaCl

17.(2014•镜湖区校级自主招生)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漏气的是()

18.某硝酸铵样品,经测定含氮量为38%,已知该样品中只含有一种杂质,则该样品可能混有下列物质中的

A.NH4ClB.CO(NH2)2C.(NH4)2SO4D.NH4HCO3

19.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A.浓硫酸B.氢氧化钠C.浓盐酸D.食盐

20.下列现象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向一定量的硫酸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B.向一定量的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

C.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断加水稀释

D.将等质量的镁粉和铝粉分别与足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21.(2015•红桥区二模)如图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达不到实验目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除去CO2中含有的少量HCl气体

B.用图2所示装置加热蒸发NaCl饱和溶液得到NaCl晶体

C.用图3所示装置制取少量CO2气体

D.在实验室中,用图4所示装置除去河水中的少量泥沙

22.将氮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再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A.氮气B.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D.二氧化碳和氮气

23.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不同的球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1个X分子中有3个原子

C.反应物分子的个数比为1:

1D.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改变

24.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个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5.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4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

0

12

15

待测

且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Q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反应物是Y和Z,生成物是X和Q

B.反应后生成15gZ

C.参加反应的Y与Q的质量比是1:

1

D.该反应方程式中X与Q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

3

26.如图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向一定量的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碳酸钠溶液

C.水的电解

D.加热碱式碳酸铜

27.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事实

解释

A、H2O2可杀菌消毒,而H2O不能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B、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的大小发生改变

C、气体易被压缩

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

D、花香四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28.下列图像与对应说法相一致的是()

A.向20℃饱和石灰水中加少量生石灰B.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双氧水

C.向盐酸溶液中不断加水D.高温加热一定量的碳和氧化铜

29.把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乙可能是催化剂

B、甲、丙是反应物

C、参加反应的甲、丙的质量比为1:

2

D、丁一定是化合物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4.0

2.0

3.0

2.0

反应后质量(g)

1.2

x

2.4

5.4

30.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B.一定质量的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向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逐渐加入锌粉和铁粉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制氧气

31.下列几组物质按酸、碱、盐顺序排列的是

A.KNO3、NaOH、HCl

B.Ca(OH)2、HCl、NaCl

C.H2SO4、Na2CO3、Ba(OH)2

D.HNO3、KOH、CuSO4

32.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杂质)

除杂质所用试剂或方法

A

FeSO4溶液(CuSO4溶液)

加入足量铁粉,过滤

B

Cu(Fe)

溶液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

CO气体(CO2气体)

依次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和浓硫酸

D

Cu粉末(C粉)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3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一组是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或步骤

A

Na2SO4溶液

MgSO4

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过滤

B

CO2

CO

将气体在氧气中点燃

C

CaO

CaCO3

加水溶解、过滤

D

KNO3

NaCl

热水溶解、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34.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质量/g

1[

20

15

2

反应后质量/g

m

29

0

8

A.m的值是1B.甲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D.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是20:

2

35.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H+、Cl-、HCO3-B.H+、Na+、OH-、SO42-

C.NH4+、K+、NO3-、Cl-D.Ag+、Ca2+、Cl-、NO3-

36.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含有42个原子

B.青蒿素属于氧化物

C.青蒿素中C、H、O的质量比是15:

22:

5

D.青蒿素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高

37.生活中的许多变化涉及化学知识,下列过程没有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鸡蛋煮熟B.光合作用C.汽油洗涤油污D.食物腐败

38.下列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39.由于涉嫌铬超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4月16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对13个药用空心胶囊产品暂停销售和使用。

下列有关铬(Cr)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Cr(OH)3中铬、氧、氢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1︰3︰3

B.K2Cr2O7由三种元素组成

C.在K2Cr2O7中铬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D.在K2Cr2O7中铬元素的含量最高

40.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无法鉴别的是()

A.NaOHHClCuSO4MgSO4

B.Na2CO3K2SO4BaCl2HCl

C.KNO3HClCaCl2NaOH

D.NH4NO3H2SO4NaOHMgCl2

41.区分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所加试剂或操作方法完全错误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操作方法一

操作方法二

A

酒精和醋酸

闻气味

滴加石蕊试液观察

B

氧化铜和铁粉

观察颜色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

C

氢氧化钠和硝酸铵

放入水中测温度

加入水中加硫酸铜溶液

D

稀硫酸和稀盐酸

加入氯化钡溶液

加入硝酸铜溶液

42.已知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20℃时向100g水中加50g氯化钠,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36%B.50%C.33.3%D.26.5%

4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干燥氧气B.

测定溶液pH

C.

量取9.0mL液体D.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44.猪肉的新鲜度可以通过测试pH来判断。

有资料显示,pH与肉类新鲜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新鲜肉在变质过程中酸性强弱的变化为

名称

新鲜肉

次鲜肉

变质肉

pH

5.8~6.2

6.3~6.6

>6.7

A.变强B.变弱C.不变D.无法确定

4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SO2、CO、NO2都是造成空气污染的气体

B.合金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

C.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去除餐具上的油污

D.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放热

46.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体的泡沫逸出,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溶质减少B.浓度减小

C.溶解度减小D.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47.KMnO4和MnO2混合物中,K%为15.6%。

取10g混合物,加热至完全反应,则剩余固体质量为

A.5.68gB.6.32gC.8.99gD.9.36g

48.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A.干冰:

人工降雨B.水:

作某些反应的反应物

C.石墨:

制作电极D.氧气:

作燃料

49.取实验室中部分变质的NaOH样品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

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其中变化的是

50.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再恢复到原温,下列各相关的变化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51.下列实验指定容器中的水,其解释没有体现水的主要作用的是

A.

B.

C.

D.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排水法收集氢气

解释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放出的热量

量筒中的水:

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O2体积

集气瓶中的水:

冷却溅落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

集气瓶中的水:

水先将集气瓶内的空气排净,后便于观察H2何时收集满

52.如图所示,气球与大气相通,胶头滴管中有某种溶液,挤压胶头后气球变大,则胶头滴管与的广口瓶物质中分别为

A.H2O与CaOB.NaOH与CO2

C.浓H2SO4与H2OD.稀H2SO4与Zn

53.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稀硫酸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

B.在K2CO3、K2SO4、AgNO3三种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C.将CO2气体通入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

D.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会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54.材料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材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塑料是最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具有密度小、耐腐蚀、易加工等优点

B.棉花和羊毛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C.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有机玻璃、腈纶、蚕丝等都属于合成纤维

D.钛合金、玻璃钢、碳纤维复合材料等都属于新型有机合成材料

55.下列有关物质混合后的现象描述中,正确的是

A.铁丝伸入氧气中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B.在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C.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

D.氯化铵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共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56.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5℃时,a、b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加水或升温均可使a、b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将15℃时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15℃时分别向100g水中加入20ga和b,降温至0℃,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57..三甲基一氯硅[(CH3)3SiCl]是一种生产有机硅化合物的原料,遇火能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与水接触可产生盐酸.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存三甲基一氯硅时应密封防水

B.三甲基一氯硅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

1

C.三甲基一氯硅属于有机化合物

D.三甲基一氯硅由碳、氢、硅、氯四个原子构成

58.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水,但看不到单一的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

B.空气能被压入足球中,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C.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D.将品红加入到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9.属于纯净物的是

A、100%纯牛奶B、清澈的河水C、洁净的空气D、冰水混合物

60.(2013浙江杭州)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含有铁锈的铁粉制取四氧化三铁,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用到的仪器和药品合理的是

A.b(稀硝酸、锌粒)、c、dB.a(稀硫酸、锌粒)、c(高锰酸钾)、d、e

C.a(双氧水、二氧化锰)、dD.c(氯酸钾、二氧化锰)、d(一氧化碳)

61.(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第一学期期末试题)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时都应该先通入气体后加热,防止发生爆炸

B.两者都可以通过观察黑色固体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甲无尾气处理装置而乙有,是因为一氧化碳有毒而氢气无毒

D.甲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乙玻璃管保持水平,是因为两种气体的密度不同

62.下列反应制取气体,可用如图装置制取、干燥和收集的是

AZn+H2SO4=ZnSO4+H2↑        

B2H2O2

2H2O+O2↑

CCaCO3+2HCl=CaCl2+H2O+CO2↑ 

D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63.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因为H2O和H2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B.因为化学反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所以每个化学反应都要放出热量

C.因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

D.因为蜡烛燃烧生成CO2和H2O,所以蜡烛组成里一定含有C和H

64.分类法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和蒸发皿都可以直接加热B.不锈钢和金刚石都属于合金

C.氯化铵和硝酸钾都属于复合肥料D.锌和碘都属于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65.下面是某同学对课本中图表资料情况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利用元素周期表,可直接查出元素的化合价

B.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判断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C.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与盐酸是否发生置换反应

D.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判断某些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66.(2013甘肃庆阳)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因而供人类生产生活用水极为丰富

B.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

C.电解水得到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

1

D.江河湖泊的水经沉淀、过滤、消毒、杀菌后,可供人们生活用水

67.(2013辽宁沈阳)如图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部分实验装置,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充分反应后,向固体中加稀盐酸会产生气泡

B.在实验过程中,黑色的粉末会逐渐变成红色

C.该实验的反应原理为FeO+CO

Fe+CO2

D.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可以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68.(2014届河北省迁西县第一学

期期末测试)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钢、氧化镁、空气B.氮气、氧气、食醋

C.干冰、水、果汁D.金刚石、冰水、稀硫酸

69.(2013陕西)下列相关知识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

A.石墨和金刚石均属于碳的单质,所以二者性质完全相同

B.水的三态变化和空气的热胀冷缩虽然分子间的间隔都发生了改变,但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所以二者属于物理变化

C.乙醇和甲苯燃烧产物均为CO2和H2O,所以二者元素组成一定相同

D.铝和铁均属于比较活泼的金属,所以二者都易锈蚀

70.(2012年四川南充)分类是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

下列各组物质是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

A.氧气、水、空气B.氮气、氯酸钾、钢

C.可燃冰、干冰、冰水混合物D.石墨、熟石灰、石油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

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说明液体A和固体B,反应生成气体,或接触放热气体的压强增大,故不可能的组合为水和硝酸铵,因为其溶解温度降低;答案选择D

考点:

物质的反应的热现象、溶解的现象

2.B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不能正确的表示反应关系,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时,开始没有气体产生;B选项能正确的表示反应关系,因为金属铜的活动性在氢的后面,不反应;C选项不能正确的表示反应关系,锰元素的质量不变;D选项不能正确的表示反应关系,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只要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就有氧气生成;故答案选择B

考点:

化学图像题

3.D

【解析】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可以将镁离子沉淀;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加入过量的氯化钡可以将硫酸根离子沉淀;先除镁离子,或者先除硫酸根离子都可以,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沉淀,除钙离子加入碳酸钠转化为沉淀,但是加入的碳酸钠要放在加入的氯化钡之后,这样碳酸钠会除去反应剩余的氯化钡,离子都沉淀了之后,再进行过滤,最后再加入盐酸除去反应剩余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据此分析各选项,D选项不符合上述要求.故选D.

【点评】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知道除去的杂质的离子的性质,然后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滴加顺序进行除杂,一般加碳酸根离子要放在加钡离子之后,可以将剩余的钡离子除去,除杂的结果是最后只剩余氯化钠.

4.AD

【解析】A、甲中的杂质Na2CO3易溶于水,而CaCO3难溶于水,故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可将CaCO3滤出,此法行;乙中杂质Na2CO3可与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沉淀和氢氧化钠,在过滤、蒸发得到纯氢氧化钠,此法行.故A正确;

B、乙中杂质Na2CO3虽然和盐酸反应,但是又生成了NaCl新杂质,此法不可行;丙中杂质KHCO3可与盐酸反应,且不引入新杂质,方法可行.故B错;

C、丙中杂质KHCO3可与盐酸反应,且不引入新杂质,方法可行;丁中两种成分都不溶于水,此法不行.故C错;

D、丁中杂质氧化铜能与盐酸反应,而木炭不反应,可以除去,此法行;丙中杂质KHCO3可与盐酸反应,且不引入新杂质,方法可行.故D正确.

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